由茶具的演变谈中国茶文化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是指用于泡茶和品茶的器具,它在茶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茶具的起源、发展历程、不同类型的茶具以及对茶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茶具的起源茶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的独特滋味。
茶叶的泡制和饮用方式逐渐发展,茶具也随之出现。
最早的茶具是简单的陶器或竹制器皿,用于煮沸茶水和盛放茶叶。
二、茶具的发展历程1. 古代茶具:在中国古代,茶具的发展经历了陶器、竹制器皿、铜器等不同材质的阶段。
古代的茶具多为简单的壶、碗和杯子,用于泡茶和品茶。
2. 唐宋时期的茶具:在唐宋时期,茶文化达到了高峰,茶具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茶具的种类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细。
茶壶、茶碗、茶盘等不同种类的茶具开始出现,其中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
紫砂茶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成为了茶具制作的代表。
3. 明清时期的茶具:明清时期,茶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茶具的种类更加丰富。
在明代,青花瓷茶具成为主流,制作精美的青花瓷茶壶、茶碗等受到人们的喜爱。
清代则以景德镇瓷器为主要代表,景德镇瓷器制作工艺精湛,茶具的质量和美观度都得到了提升。
4. 近现代茶具: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茶具的制作材料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茶具多采用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质制作,制作工艺也更加多样化。
同时,茶具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美观度,不同风格的茶具在市场上层出不穷。
三、不同类型的茶具1. 茶壶:茶壶是最常见的茶具之一,它用于煮沸茶水和冲泡茶叶。
茶壶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紫砂茶壶、瓷茶壶、玻璃茶壶等。
不同的茶壶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茶叶,能够更好地发挥茶叶的特点。
2. 茶杯:茶杯用于品尝茶水,它的设计也有讲究。
茶杯的形状和材质会影响茶水的口感和气味。
常见的茶杯有瓷杯、玻璃杯、紫砂杯等。
3. 茶盘:茶盘是用于盛放茶具和茶水的器皿,它能够起到收集茶水和保持茶具整洁的作用。
中国茶道之源在哪里

中国茶道之源在哪里中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它更是一种生活艺术,包含了礼仪、文化和哲学的精髓。
中国茶道的源头可以从茶叶的起源和发展、茶具的演变以及茶艺的剖析三个方面来探寻。
一、茶叶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最早生长在中国的西南部,中国茶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8年。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神农氏发明了农耕和草药学,也是发现了茶叶。
神农氏尝百草而毒,唯独茶叶可解其毒,因而将茶叶作为药物和饮品,并将其传授给人民。
从此,茶叶成为了中国人重要的饮品。
茶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精细的过程,不仅种植技术的改良,还有制茶工艺的改进。
中国茶叶有着多个著名的种类,如龙井、碧螺春、普洱等,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品质和风味,并且深受国内外茶爱好者的喜爱。
二、茶具的演变茶具是中国茶道重要的一环,也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茶具的演变既反映了制茶工艺的发展,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美之处。
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不同的茶具适合泡制不同种类的茶叶,因此茶具的形状和用途各不相同。
最早的茶具为陶器,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铜器、瓷器等茶具。
其中,瓷器被视为最优质的茶具材料,因为它不会对茶叶的味道和品质产生干扰。
茶具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充满了匠心和巧思,其中每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雕刻和装饰。
茶具不仅仅是一种容器,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艺术的瑰宝。
三、茶艺的剖析茶艺是茶道中的精髓,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仪式来展示茶道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茶艺包括了泡茶、倒茶、煮茶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着规定的步骤和仪式。
在茶艺中,泡茶是最基本的环节。
泡茶的过程需要根据茶叶的种类和品质来调整水温和冲泡时间,以保证茶叶的香气和口感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同时,在倒茶和品饮的过程中,茶道师会通过举止和表情来表达对茶叶的敬意和赞赏。
茶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享受茶叶的味道,更是展现了一种生活的艺术和哲学。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作为一种用于沏茶和品茶的器具,历史悠久且与茶文化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历程。
1. 古代茶具古代茶具最早浮现在中国,最早的茶具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当时的茶具主要是用陶器制作,如茶碗、茶壶等。
这些茶具简单朴实,以功能为主,没有太多装饰。
2. 唐宋时期的茶具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茶具也得到了改良。
茶碗开始浮现釉面装饰,茶壶则采用了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使得茶具更加耐用和美观。
此时的茶具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3. 明清时期的茶具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具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具多采用青花瓷制作,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成为茶具收藏家们的宝贝。
清代则浮现了精美的紫砂壶,紫砂壶因其独特的材质和工艺,被誉为“茶具之王”。
4. 近现代茶具进入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茶具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也发生了变革。
现代茶具多采用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料制作,设计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茶具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例如带有过滤器的茶杯、保温效果好的真空壶等。
5. 茶具的国际化茶具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在国际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茶具的国际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茶具的传入和融合,例如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下午茶,都有自己独特的茶具文化;二是茶具的出口,中国的茶具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各地茶爱好者的爱慕。
总结: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简朴器具到现代的多样化茶具,茶具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和文化象征。
茶具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茶的热爱和追求,也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
茶具的发展史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图)茶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茶具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饮茶文化的变化。
一、茶具的出现在茶成为饮料后,与之相配套的茶具开始出现。
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当为陶制的缶,是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当时的功能既是茶具,又是酒具、食具。
公元前206年至8年,西汉王褒《僮约》载:“烹荼尽具,已而盖藏。
”是中国茶具史上最早记述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这里所说的茶具泛指烹茶时所使用的器具而非专用茶具。
考古发掘则表明,江浙上虞地区出土的一批西汉时期的瓷器,其器型有碗、杯、壶、盏等,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具。
二、专用茶具的确定西汉时期最早的茶具出现以后,茶具在社会的普遍使用还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个过渡期内,共用茶具专用茶具共存。
即有些茶具是饮茶专用的,有些茶具是与食具、酒具共用的。
当时,茶虽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
但饮用方式粗犷。
对茶的各项功能认识粗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茶文化,三国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辅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说明湖北、四川、陕西一带的茶叶,叶老的就和米粥一起制成茶饼。
煮饮时,先将其炙烤为红色,碾成末,加葱、姜、橘皮。
汤浇后饮用。
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煮。
”即两晋南北朝以后,茶是“采叶煮粥”而食的。
而皮日休则说:唐以前,“茗饮”,“与夫渝蔬而啜者无异也”。
即与煮蔬菜食汤没有什么区别。
上述饮茶方式,既可用以解渴,也可用来充饥,其用具可有专用茶具,也可用食具代之。
到西晋时期,左思的《娇女诗》有“止为荼荮剧,吹嘘对鼎铄。
”等诗句。
同时期的杜育《荈赋》则说:“器择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句中的匏又称瓠,系古代使用的葫芦状的壶,原为酒具。
而《茶经》又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作为一种用于沏茶和品茶的器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仅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从茶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简史。
一、茶具的起源茶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
据传,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开始采摘茶叶。
起初,人们将茶叶直接煮水饮用,没有专门的茶具。
随着茶叶的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茶叶的煮沸温度和时间的重要性,于是茶具逐渐出现。
二、茶具的发展1. 早期茶具早期的茶具主要是以陶器为主,如陶壶、陶杯等。
这些茶具简单朴实,制作工艺粗糙,但已经满足了基本的茶叶沏泡需求。
2. 宋代茶具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具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的茶具以瓷器为主,瓷器的出现使得茶具更加精致,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宋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青瓷茶壶、白瓷茶杯等。
3. 元代茶具元代茶具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创新性。
茶具的种类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
元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铜茶壶、铁茶杯等。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茶具的专门制作工坊,使得茶具的生产更加规模化。
4. 明代茶具明代是茶具发展的重要阶段,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明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紫砂茶壶、青花瓷茶杯等。
紫砂茶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和造型成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之一。
5. 清代茶具清代茶具在形式和工艺上都有所创新。
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清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景德镇瓷茶壶、粉彩瓷茶杯等。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茶具制作工艺,如釉下彩、鎏金等。
三、茶具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具在形式和功能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茶具的形状逐渐趋于多样化,从最初的简单壶杯,发展到了茶盘、茶船、茶碗等多种形式。
茶具的功能也逐渐扩展,除了用于沏茶和品茶外,还可以用于展示和欣赏。
茶具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陶器,发展到了瓷器、铜器、铁器等多种材质。
每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味,丰富了茶具的选择。
中国茶具的演变(一)

中国茶具的演变(一)中国茶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具的混用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
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和喝酒的碗。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
更没有茶具的记载,就像古代无“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
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茶还没有专门饮茶的茶具,但对饮茶的器具已比较讲究了。
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
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
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
喝茶的碗也选用饼足、底部露胎的广口碗。
3、第一个专用茶盏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
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
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
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
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具的发展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茶道”诞生,陆羽写成了《茶经》,从而带动了茶具的发展。
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中国历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中国历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华再欣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数千年历史。
最早的用途是药用和食用,以后才作为饮品。
随着饮茶方法的不断改变,茶具也随之不断发展。
现将各朝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过程分述如下:1唐朝以前的饮茶及其茶具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反映了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就发现茶叶具有解毒的作用。
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食用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名”荼”,《诗经·七月》就有“采荼”的记载。
因茶味苦涩,故又称“苦荼”。
东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漆、荼、蜜……皆纳贡之。
”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把茶叶作为贡品。
因此,最早将茶作饮料的地方,估计是巴蜀地区。
战国末期,秦灭巴蜀之后,黄河流域受其影响,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已传播到长江中下游。
从上述对茶叶的发现和利用来看,首先是神农最早发现茶,是作为治病的药物,消炎解毒。
其使用方法是生嚼茶叶吞服,或口嚼茶叶用于外敷。
其后,古人发现茶叶还有帮助消化肉食的作用,就将茶叶加入粮食中一同煮食(即羹饮),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发现比饮水解渴,且能振奋精神,清除疲劳,便煮成茶汤饮用,逐渐发展成为用作解渴饮料。
因此,茶叶作为饮料是从粮食用发展而来的。
原始社会,古人是把茶叶当作一种药物和菜蔬食用的,他们从茶树上采摘茶叶后,直接用嘴咀嚼,根本谈不上使用茶具。
只有当古人从茶叶的生嚼,进入羹饮,并使茶叶逐步成为日常饮料时,专用茶具才有产生的可能。
茶叶何时成为日常饮料的呢?至今尚无统一看法。
陆羽提出,茶成为饮料,“闻于鲁周公”。
表明饮茶始于春秋战国。
三国·陈寿的《吴志·韦嚼传》中“以茶代酒”的典故,认为饮茶始于三国。
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中,提出我国饮茶始于魏晋。
但从西汉王褒《僮约》中要家僮煮茶、买茶、净具等茶事活动来看,可见自秦至汉,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带,饮茶之风已逐渐流行开来。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一、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
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
”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
”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
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
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
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
“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
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
”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考古2013由茶具的演变谈中国茶文化吴建勤摘要:茶具和茶文化紧密相连,茶具作为茶的承载工具,在茶文化里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茶具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用品,更是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艺术品,体现出茶文化实用性与功能性的统一,彰显了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规范、价值观念风尚。
茶具的发展也由粗到精、由繁到简,由单一功能到多种功能,体现出时代所赋予茶文化发展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审美功能。
本文从茶具的演变和饮茶方式的紧密关系对茶文化进行一些补充。
关键词:茶具;饮茶方式;茶文化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335(2013)05-0072-04茶作为一种特殊饮料,既具健身、解渴、疗疾之效,又富有欣赏、助兴与情趣之用,有千百年的历史,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要领略茶的真趣,藏茗、取水、择器、冲泡、品饮皆学问,若泛而论之,非数十万言不能尽其意,但茶之贮藏、品饮、煮泡终不能离其器,由器论茶,追溯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历程,乃是一条捷径。
茶好、水佳、器美,珠连璧合,为好饮者所追求,缺一不可。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1]“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2],这些都是文人骚客们对茶好、水佳、器美所作的佳句。
茶具和茶文化紧密相连,茶具作为茶的承载工具,在茶文化里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茶具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用品,更是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艺术品,体现出实用功能和形式功能的美感的统一,彰显了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规范、价值观念风尚。
茶具的发展也由粗到精、由繁到简,由单一功能到多种功能,体现出时代所赋予茶文化发展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审美功能。
下文将从茶具的演变和饮茶方式的紧密关系对茶文化进行一些探讨。
一、茶具的种类随着茗茶之风的盛行,历代贮茶、煮茶、饮茶之具也不断丰富起来。
单从材料上分就有金银器、铜器、锡器、玉器、漆器、珐琅器、陶器和瓷器等。
金银器最为名贵,但却并不常用,日常生活里普遍使用的则是陶瓷器。
瓷器中率先使用的是青釉瓷和白釉瓷,即是唐代以前浙江一带生产的越窑青瓷和河北邢窑生产的白釉瓷器。
对于饮茶器具来说,孰高孰低,陆羽在《茶经》里做了这样的评价:“若邢瓷类银,越州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到了宋代,以福建建阳窑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瓷取代了“南青北白”的主流,其中的“兔毫”、“玳瑁”、“油滴”釉盏,更是茗器中最佳,被日本茶道奉为神器。
至明清两朝,又以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白釉瓷取代了盛极几百年的黑釉瓷,同时江苏宜兴的紫砂器开始大行其道,将茶文化推至顶峰。
从广义上来说,茶叶采制专用工具以及茶叶贮藏、饮用的器具统称为茶具。
但本文所指的茶具,则是指煮茶、泡茶、饮茶时所用的专门器具,如茶壶、茶碗、茶杯和茶盘等。
《茶经》中记载了贮茶、碾茶、烤茶、煮茶和饮茶等器具20件,但真正属于饮茶的用具却很少,说明当时的饮茶方式比较简单。
茶具发展到现在,品种已大胜从吴建勤,女,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与研究。
前,直接用于茶叶冲泡品尝的茶具主要有茶壶、茶杯、茶碗、茶盏、茶托、茶盘、茶船、茶荷、茶盅、茶匙、茶盂和茶缸等。
二、古代茶具和饮茶方式的关系(一)食茶阶段前文已经提到,国人对茶的认识,是从食用和药用开始的。
最早利用茶叶“系咀嚼鲜叶,生煮羹饮”,“啜其汤,食其滓”,尤如今人煮菜汤,亦可视为菜食,故古有茗菜的说法。
如《晏子春秋》上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栗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晏子春秋》系后人收集晏子遗事写成的,是说晏婴在齐国为相时,吃糙米饭,烧三种禽鸟、五种蛋以及茶菜为食。
这种以茶为菜,以茶为羹的用茶方式,在我国某些地区仍有遗留。
现今云南西双版纳州基诺山当地的基诺族人仍有以茶为菜的习惯,具体做法是:外出打猎或劳动时,带上几节竹筒饭,饿时在野外生火,采集一些鲜茶叶,揉碎后并所带干粮和食盐置于竹筒中,引山泉水煮之,即可食用。
另外,在湖南省的桃园县,当地农民有将茶汁和果仁、豆子等混合在一起碾碎后熬汤喝的习惯,名之“擂茶”,亦是以茶为羹的遗风。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食茶之风的早期,并没有专门的器具,烹煮茶叶的用具和食器是通用的,或者说:食茶之初,无定器。
作为食器的釜、罐,作为酒器的耳杯和碗等都可能被当做茶器来使用。
(二)煮茶阶段专用茶具起于何时,难以考察,最早有关茶事记载的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的记载。
“尽”,一说“净”,规定在烹茶时,要将茶具洗涤干净,准备齐备,说明汉时已有专用茶具,但茶具的种类和形态并没加以具体说明。
到了东汉和两晋,已有大量青瓷茶具出现。
晋时南方流行一种鸡首壶,大圆腹小颈侈口,有两系一执把,可提可握,鸡首短而小,作流用。
用这种壶煮茶,容量大,味不易散。
唐代茶壶又称“汤瓶”或“茶注”,壶嘴称“流子”。
这样的器型是方便煮茶观汤而设计的。
唐代茶壶的流子都很短,保留了双系和执把,但瓶身变成了圆筒形,侈口,短颈,外卷唇,短流和双系下常常贴印棕榈树及对鸟图案,为典型的沙窑器物。
另有一种汤瓶,去掉了双系和执手,而是在肩部加了一根管装直横把柄。
茶壶口大,便于观汤,高高的执手和把柄便于烧火、倒茶,流口朝天可防烟尘进入。
唐代流行煮茶,即是将茶叶放入盛有汤水的壶中一起烹煮。
煮茶的用水、用火都很讲究,陆羽《茶经》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
”指出饮茶用水以钟乳泉和天然石池中缓慢流动的泉水最佳。
生火的材料应选用木炭,炭火有焰而无烟,谓之“活火”,用“活火”烧成的开水没有烟味,能保持泉水的甘鲜。
不仅如此,煮茶的水温也有规定,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3](P10),将开水沸腾的过程分为三级:“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
”强调指出,三沸过后茶汤过熟就不可以喝了。
唐朝以前,茶常与米粉或其它佐料同煮,调成粥状一起饮用,而唐人饮茶也喜欢添加葱、姜、橘皮等调味料,如此或许可使茶变得好喝点,但也因加了佐料而使茶的真味被侵夺掩盖,无法品尝茶的真香,因此陆羽并不主张加调味料。
后来,由于茶种的不断改良,品质提高,茶味愈来愈佳,就再也不须添加调味料了。
(三)点茶阶段到了宋代,由于茶种的改良、茶叶贸易的开展、文人士大夫的提倡以及瓷业的空前兴盛,极大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当时,五大名窑都有茶具生产,诸窑风格不同,各显其奇。
如钧窑生产的“钧红小茶壶”、“窑变壶”等,极其名贵,有“家中无钧瓷,不可言富贵”之说。
除五大名窑外,民窑茶具亦不甘落后,龙泉窑和建州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釉色美丽是历代龙泉瓷器的一大特色。
窑工们运用多次上釉的方法,使器面呈现一派温润浓郁的感觉,釉层多肥厚,有柔和雅致的翠玉质感,其中又以粉青和梅子青为最佳。
而建州窑生产的黑釉茶盏,分“兔毫”、“油滴”和“玳瑁”等几种,瓷质厚重,易于保温,茶汤盛入其中呈琥珀色,若葡萄美酒,有很好的观赏效果,成为饮茶具的主流。
宋代茶壶与唐代茶壶最大的区别在于:宋代茶壶的壶身和壶口变小,流变长,整体造型更加小巧精致,这样的器形是为点茶而设计的。
所谓“点茶”,即是将与水同煮改为沸水冲调。
壶身小则“候汤”较快,口小则保温较久,而流长则便于注水“点茶”。
茶壶之汤水候好时,将之倾注于盛有茶末的碗盏之中。
为何用碗盏?一来便于注汤,二来便于搅拌茶末,三来便于观茶色,四来便于欣赏佳器。
宋代盛行“斗茶”之风,宫廷茶市之地,常有表演茶好、汤美、器佳的“斗茶”活动,可谓茶艺表演的前身。
而点茶的方式亦多种多样。
《大观茶论》记载有三种点茶法:一为“静面点”,将茶放于碗中徐徐提瓶绕碗缘注入热汤,再以“筅”轻轻搅动不使有茶末产生;二是“一发点”,此法是置茶于碗中后,提瓶将热水一口气注入,随手以“筅”用力搅拌,使茶泡漂浮;三是先将碗中的茶粉拌成糊状,然后将热汤环绕注入,再加以搅拌而使茶汤均匀,这才是最好的点茶法。
(四)泡茶阶段宋以前茶叶多做成茶团,煎烤研磨之后再行煮点,由茶具的演变谈中国茶文化农业考古2013·5但到南宋末年的时候,茶叶的制造已由原来的团茶改成了散茶,元朝时又由“蒸青法”改为“炒青法”,到明朝时团茶大多已废除,而以散茶为主,于是饮茶法大异于从前,进入泡茶阶段。
而泡茶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即“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
所谓“上投法”是指先注开水于壶中,再丢茶叶进去泡制;“中投法”是指先注少量开水于壶中,浸泡片刻,再用开水将壶注满;而“下投法”则是指先将茶叶投入壶中,再以开水注之。
这三种泡茶方式,以下投法茶叶受热最高,中投次之,上投最低。
为何采用三种泡制方式?一说以季节冷热变换为据,即夏用上投、冬用下投、春秋用中投;一说以茶性不同为据,即有些茶叶宜高温冲泡,而有些茶叫呗,宜低温冲泡。
泡茶方式沿用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在这几种基本冲泡方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讲究和规矩,随着紫砂壶的普遍运用,制壶名家相继出现,将中国的茶文化推向了高峰,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由明清以迄民国,一直都沿用泡茶的方式,其间虽有少许差异,但并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茶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三、茶具蕴含的文化内涵作为我们日常饮用的茶,经过了一个从药用到食用再到茗饮的漫长过程。
茗茶的方法从古到今也有几个不同的阶段,最先采用的是“混煮法”,然后又有“煎茶法”和“点茶法”,明初以后至今,主流应是“泡茶法”。
至于说少数民族地区的饮茶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表面上看,中国历代饮茶方式的变化,是由于茶具不断改进发展带来的一种结果,但如果我们深入地研究则会发现,饮茶方式的变化实际上跟农业技术的发展、历代文化审美取向以及环境地理因素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除此之外茶具还具有实用性与功能性统一的特点,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风尚。
(一)茶具体现了茶文化实用性与功能性的统一明代的泰州学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道”即百姓日用常行之道。
茶具作为饮茶之物,最为基本的作用自然就是“实用性”。
茶具的设计不仅与材料、加工工艺和工学原理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要同社会饮茶风俗和人们心理特征相协调。
下面我们从茶具的设计同实用性的关联分别从壶质、壶色和壶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谈到茶与壶的关系,首推壶质。
壶质对泡茶的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所指的壶质即密度,密度高的壶会让茶味清扬,反之,密度低的壶让茶味低沉。
如果我们所泡的茶是清茶、白毫乌龙、绿茶和红茶之类,通常选择密度高的壶,目的是表现其清扬本性,而铁观音、佛手和普洱通常选择密度低的壶来泡来体现茶叶的低沉,其中紫砂或较深沉陶所制成的壶器是我们的首选[4](P38-41)。
壶色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釉色的变化上,又因为有“茶以青翠为胜”的说法,故而,绿色的茶汤我们选择白色的茶盏来衬托,达到壶色与茶色视觉上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