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解剖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麻醉解剖学名词解释

麻醉解剖学名词解释麻醉解剖学是研究麻醉在人体解剖学上的应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麻醉药物在人体中的作用和其对器官、组织以及解剖结构的影响。
下面将对麻醉解剖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麻醉麻醉是一种人为产生的无痛、无意识状态的药物作用,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手术过程的无痛或者减轻疼痛的目的。
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深度麻醉等。
2. 解剖学解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的学科,包括人体解剖学、动物解剖学和植物解剖学等。
它通过对器官、组织、细胞等的观察、描述和研究,揭示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3. 麻醉深度麻醉深度是指麻醉状态中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程度。
麻醉深度通常根据意识、反射、肌肉弛缓度等指标来评估,分为轻度麻醉、中度麻醉和深度麻醉。
4. 麻醉监测麻醉监测是对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确保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麻醉监测一般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指标的监测。
5. 麻醉药物麻醉药物是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的化学物质。
一般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式,可将其分为全身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和神经阻滞药物等。
6. 麻醉器械麻醉器械是用于辅助麻醉操作的设备和工具。
常见的麻醉器械包括麻醉机、呼吸机、监测仪器、导管等。
7.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痛觉的麻醉方式。
通过给予全身麻醉药物,经由呼吸系统或静脉输入,使患者陷入无意识状态,以便进行手术或疼痛治疗。
8.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使局部区域丧失痛觉和感觉的麻醉方式,不会影响意识。
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应用于注射或局部浸润的方式,使特定区域的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实现局部麻醉效果。
9. 分娩麻醉分娩麻醉是在分娩过程中应用麻醉技术以减轻或消除产妇疼痛的方法。
常见的分娩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连续麻醉和腰麻等。
10. 麻醉并发症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称为麻醉并发症。
麻醉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喉痉挛、神经系统损伤等,需要麻醉医生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麻醉学名词解释

预充氧:在病人意识消失和呼吸肌麻痹之前的几分钟内持续吸入纯氧能显著延长这段时间,这是麻醉诱导和插管前不可省略的,最重要的步骤,称为“预充氧”。
预充氧使功能残气量中氧气/氮气比例增大。
因此又称“给氧去氮”。
气道困难:是指经过常规训练的麻醉医师管理下病人发生面罩通气和(或)气管插管困难。
面罩通气困难:是指在面罩给予纯氧和正压通气的过程中出现通气不足,致使SpO2<92%。
喉镜暴露困难:是指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无法看到声门的任一部分。
气管插管困难:是指常规喉镜下插管时间>10min或尝试3次以上插管失败。
麻醉:利用某些药物对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可逆性的特点来达到消除病人痛苦, 为手术创造条件的方法。
现在麻醉学的的内涵: 麻醉、监护、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复苏及疼痛治疗等。
全身麻醉:经呼吸道或静脉、肌肉注入麻醉药物,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智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苏醒延迟:停止使用麻醉药后30min病人仍不能恢复意识者。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进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低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小于2L/min为低流量吸入麻醉。
靶控输注(TCI):又称为目标浓度输注,是药代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研制出来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直接控制目标(血浆或效应部位)浓度从而控制麻醉深度,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的给药系统。
缺点是设备要求高,费用高。
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全麻药物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又名部位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简称局麻。
9.麻解 绪论

(三)解剖深筋膜
深筋膜覆盖在肌肉表面,解剖时用镊子
提起筋膜,沿肌纤维方向,使刀刃平贴肌表
面,将筋膜从肌表面分离并切除之。腰背部
及四肢的深筋膜厚而致密,可成层切除或切 开翻起;躯干部深筋膜大部分与肌层结合紧 密,因此,只能小片切除;某些部位的深筋 膜形成腱纤维鞘或作为肌的起点,则无需除
宜 春 学 院 医 学 院
浅筋膜内有皮神经,浅动、静脉和淋巴管分
布。皮神经穿出深筋膜后,走行于浅筋膜内,并
以细支分布于皮肤。浅动脉细小,而浅静脉较粗
大,一般不与动脉伴行,多互相吻合,最后穿深
筋膜注入深静脉。浅筋膜内有丰富的淋巴管,但
均细小,壁薄透明,不易辨认。另外,在头、颈、 腋窝和腹股沟等部的浅筋膜内可见到淋巴结。
宜 春 学 院 医 学 院
宜 春 学 院 医 学 院
陈洪制作
宜 春 学 院 医 学 院
陈洪制作
五、解剖操作注意事项 1. 学习局部解剖学是在学习了系统解剖学的 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在掌握各局部区域的器官 配布情况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解剖操作,故 在进行解剖操作之前应做好预习;认真阅读局 部解剖学的有关内容,以及系统解剖学的有关 章节,写出操作提纲。 2. 尸体解剖是学习局部解剖学最重要的方法, 故解剖时应勤于动手,善于观察,不断总结,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所解剖的尸体学 好麻醉解剖学。
陈洪制作
(三)深筋膜 深筋膜 deep fascia又称固有筋膜,是位 于浅筋膜深面包裹着肌肉的一层纤维组织膜。
深筋膜、肌间隔与骨和骨膜之间可形成骨筋膜
鞘或筋膜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充填.感染
时脓液可在间隙中蓄积蔓延。解剖时应意各处
深筋膜的厚薄及其与肌肉的关系。
宜 春 学 院 医 学 院
麻醉三基名词解释

Ⅰ 名词解释1.压力感受器反射:当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并出现呼吸抑制;而当血压下降时,则反射性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回升和呼吸兴奋。
P212.眼心反射:压迫眼球,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扩张。
这一反射始于眼内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传入脑干,进而通过心血管中枢,最后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引起心血管的效应。
P213.赫---白氏反射:肺泡吸气膨胀时,引起吸气中止,肺泡呼气回缩后,重又引起吸气,分别称为肺膨胀反射和瘪缩反射,总称肺牵张反射或赫---白氏反射。
P224.化学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对血液中的P a O2、P a CO2和H+浓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血液中的P a O2降低、P a CO2和H+浓度升高时可兴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反射性使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心、脑血流量增加,同时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P225.瞳孔对光反射:光亮照射一侧瞳孔,反射性引起双侧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称瞳孔对光反射。
该反射中枢在中脑上丘。
P236.脑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脑循环有一种内在的调节功能,即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50~150mmHg)波动时,脑循环可调节其血管阻力而维持脑血流恒定。
P247.意识:机体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由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两个部分组成。
P318.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P34第三章麻醉生理学Ⅰ 名词解释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组成,主要成分是二棕榈腺磷脂酰胆碱,以单分子层排列于肺泡内衬液气界面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作用的物质。
P4210.无效腔:在肺和呼吸道中,虽有通气但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区域。
有生理无效腔(由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组成)和机械无效腔之分P4611.氧离曲线:它是表示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和解离的曲线,两者呈正相关。
当P a O2降低,氧解离增多,氧饱和度下降。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the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受试对象对伤害性刺激无体动反应的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原先并无心肺疾患的患者因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以至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以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PCA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指病人感觉疼痛时,主动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体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
屏气试验先让病人作数次深呼吸,然后让病人在深吸气后屏住呼吸,记录其能屏住呼吸的时间。
一般以屏气时间在30秒以上为正常。
如屏气时间短于20秒,可认为肺功能属显著不全TIVA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静脉全身麻醉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HPV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肺泡缺氧刺激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肽类内皮素(ET),血栓素A(TXA),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白三烯(LTS),内皮细胞依赖收缩因子(EDCF)等,它们都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即形成所谓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从而使病侧肺血流减少,低氧血症有所缓解静脉快速诱导:(rapid sequence induction)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是病人经过充分吸氧后,先用镇静催眠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随即经面罩加压给氧,再用麻醉性镇痛药,接着静脉注射琥珀胆碱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后进行气管插管的一种麻醉诱导方法。
1麻醉解剖学大纲

《麻醉解剖学》教学大纲(第二版)(供医学麻醉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前言麻醉解剖学是一门基础必修课程,是随着我国麻醉医学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以及临床麻醉工作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的。
是从麻醉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局部配布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
是人体解剖学的分支。
它侧重研究与临床麻醉、疼痛诊疗、危重病监测与治疗等学科相关的人体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是麻醉学专业医学生进入临床麻醉实践的基础和桥梁。
将给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全新的理念。
因此,学习和掌握麻醉解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其它课程和临床医学打下扎实的麻醉解剖学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我院五年制本科麻醉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中的下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内容的细化或补充。
该课程为3学分,计划学时87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57。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讲授方式为主,学习时应注意结合生活和临床进行理解记忆、对照比较记忆(前后对照比较,课程间对照比较)、反复记忆等方式;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开设麻醉解剖学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考试方式及成绩构成:理论考试为闭卷,题型多样化,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等,占总成绩的70%;实验成绩占30%,主要包括考勤、操作、面试考核等方面。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麻醉解剖学的定义。
人体基本分区。
人体层次结构。
掌握解剖操作技术要领。
了解:常用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学习麻醉解剖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人体层次结构。
【教学内容】一、麻醉解剖学的概念二、人体基本分区和结构概况(一)人体基本分区(二)人体层次结构概况1、皮肤2、浅筋膜。
3、深筋膜4、肌5、内脏6、脉管动脉静脉淋巴管淋巴结7、神经三、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和操作技术要领(一)常用解剖器械及其使用方法(二)解剖操作技术要领1、皮肤解剖法2、皮下结构解剖法3、肌肉解剖法。
麻醉解剖学

一、名词解释1、硬膜外隙: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2、颈动脉三角: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
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
3、坐骨直肠窝:又称坐骨肛门窝,位于肛管两侧,呈楔形。
内侧壁的下部为肛门外括约肌,上部为肛提肌、尾骨肌及其表面的盆膈下筋膜;外侧壁的下份为坐骨结节的内面,上份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顶向上,为内、外侧壁相交处;底朝下,为皮肤和浅筋膜;前壁为尿生殖膈;后壁为臀大肌下份和骶结节韧带;4、椎管:椎管由游离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骶管连成,上接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而终。
其内容有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等。
5、蛛网膜下隙:脊髓的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以及脑的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缝隙称之为蛛网膜下隙。
隙内充满脑脊液,有脑神经根和脊神经根由隙内穿过,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
6、硬膜外隙7、臂丛:是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经斜角肌间隙走出,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8、颈动脉鞘:上起自颅底,下续纵隔。
是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
鞘内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贯穿全长,颈内动脉位于鞘的上部,颈总动脉居其下部。
9、终池:在脊髓蛛网膜下隙下部的一个扩大的腔隙,位于脊髓圆锥下方,马尾的周围,隙内充满脑脊液,还有终丝和马尾10、腋鞘:又称腋腔,椎前筋膜(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的锁骨下部分所形成的筋膜鞘。
二、问答题1、试述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途径,有何风险?答: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
麻醉学重点总结x

麻醉考试题型为名解(6个左右)、填空、简答(约6~7)个、问答2个、无选择题。
另外简答和问答是教研室老师给的重点,名解是代课老师上课所强调的,其余散在细节知识点可能出现在填空里,试卷是教研室所出,故名解与填空仅供参考,谢谢。
一、名解P1.麻醉: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表现特点是人的整体或局部感觉特别是痛觉的暂时性丧失,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
P26神经阻滞:指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丛)附近,通过暂时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
P33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
P33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
P46最低肺泡浓度(MAC):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P46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
P9 潮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者呼出的气体量,正常自主呼吸时潮气量为5-7ml/kgP94氧合指数:为PaO2与吸入氧浓度的比值,正常值应大于300mmHg. (<=300mmHg提示肺的氧弥散功能受损,患者存在急性肺损伤;<=200mmHg提示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P98肺顺应性:指单位跨肺压改变时所引起的肺容量的变化,正常值为50-100ml/cmH2OP181心搏骤停(CA):指心脏因急性原因突然丧失其有效的排血功能而导致循环和呼吸功能停止,周身血液循环停滞,组织缺血缺氧临床死亡状态。
P223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和潜在的组织或类似的损伤有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1.颅顶部危险区又称腱膜下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内有导静脉与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
2.面部危险三角: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围成的三角,此三角内静脉无瓣膜,故此处感染易逆行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与腮腺深面相邻贴的结构成为腮腺床,这些结构包括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
【颈部】1.斜角肌间隙:是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臂丛通过。
2.静脉角:为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的夹角,左右静脉角分别有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注入。
3.颈动脉三角:是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的区域,又称肩胛舌骨肌舌骨角。
4.腋鞘:又称颈腋管,是椎前筋膜向下外侧包绕腋血管及臂丛而形成的鞘管。
【胸部】1.乳房悬韧带:乳腺叶间结缔组织中有许多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另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为乳房悬韧带,又称Caoper韧带。
2.纵隔:是在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以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的总称。
3.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或者动脉导管,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等。
4.心包腔:浆膜心包脏壁二层之间有一层狭窄密闭的腔隙。
【气管插管】1.咽淋巴环:由咽扁桃体、双侧咽鼓管扁桃体和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它们围绕在口、鼻腔与咽腔连通处附近,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2.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
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行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
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叫声韧带。
弹性圆锥前份较厚,呈垂直方向张于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上缘中份,成为环甲正中韧带。
3.气管隆嵴:在气管分叉处的内面,形成向上突的纵嵴,呈半月状,常略偏向左侧,是支气管镜检的重要标志,也作为气管插管深度的定位标志。
粘膜内有较丰富的迷走神经分布,极为敏感。
4.声门裂:又称声门,是指两侧声襞和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
该隙未喉腔的最狭窄部位。
但小儿喉腔呈漏斗状,其最狭窄部位在声门裂下方的环状软骨水平。
5.易出血区:或称little区,筛前后动脉的中隔支、鼻后中隔动脉、腭大动脉和上唇动脉的中隔支,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内和粘膜下吻合成动脉丛,有时还有鼻翼动脉的中隔支参与,约90%的鼻扭发生于此,故称其为易出血区。
【腹部】1.肾角:是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位于第12肋下缘和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
2.腹股沟管: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外上方斜向内下方的肌肉筋膜裂隙,长4-5cm,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3.腹股沟三角: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腹股沟三角,腹股沟直疝即由此三角区突出。
4.十二指肠悬韧带:是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和横结肠系膜根下方的腹膜皱襞,又称十二指肠悬肌,有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部的标志。
5.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下缘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
该三角内常有发自肝右动脉的胆囊动脉经过,因而在行胆囊切除时要在该三角内寻找胆囊动脉并加以结扎切断。
结扎时应靠近胆囊壁进行,以免误伤肝固有动脉右支。
【盆部会阴】1.界线:指由骶骨的岬及其两侧的骶骨翼、髂骨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嵴和耻骨连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
2.膀胱三角:在膀胱底部两侧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3.骶丛:由腰骶干(L4、5)以及全部骶、尾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小骨盆腔内,在骶骨及梨状肌前面,髂内动脉的后方。
骶丛分支分布于盆壁、臀部、会阴、股后部、小腿以及足肌和皮肤。
骰丛除直接发出许多短小的肌支支配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等外,还发出以下分支。
【脊柱区】1.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
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
2.椎孔:由椎体和椎弓围成。
3.椎管:由所有的椎孔和骶管连接构成。
4.椎间孔:由上位椎骨的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上切迹相合围成。
5.硬膜外隙:位于椎管内壁与硬脊膜之间的间隙,内有脂肪、椎内静脉丛和淋巴管等,并有脊神经根及伴行血管通过。
6.脊髓圆锥:为腰骶膨大向下逐渐变细,成人圆锥下段至L1下缘;出生时下端平齐L3。
【下肢】1.坐骨大孔:坐骨大切迹与骶结节韧带之间围成的孔。
2.肌腔隙:由腹股沟韧带、髂骨及髂耻弓围成的间隙,内有髂腰肌与股神经通过,在髂前上棘内上方,还有股外侧皮神经经此间隙入股部。
3.血管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外界为髂耻弓。
腔隙内有股动、静脉、股管和腹股沟深淋巴结等通过。
4.股三角: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
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和长收肌围成。
从外向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及其分支,还有股管(空隙)等结构。
股三角在大腿的前面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
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和长收肌。
可于三角底部行股动脉静脉穿刺置管或行股神经阻滞麻醉。
*1、额顶枕区、颞区的软组织层次(由浅入深)(1)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2)颞区:皮肤、浅筋膜、颞浅筋膜、颞深筋膜、颞肌、颅骨外膜。
*2、颅顶浅筋膜内四组血管神经的名称和来源。
(1)额顶枕区:前组:距正中线2cm,有滑车上动、静脉和滑车上神经。
距正中线 2.5cm,尚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
两动脉均为眼动脉终支;伴行静脉末端汇合成为内眦静脉;这些神经为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的分支。
分布于额、顶区。
后组:有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等,分布于枕区。
枕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分支;枕静脉汇入颈外静脉;枕大神经为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2)颞区: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缘,越颧弓到达颞区;分布于颞区和额顶区。
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两终支之一;颞浅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分支。
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分布于耳后和颞区后部。
耳后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枕小神经来自第2、3颈神经,属颈丛的分支。
3、枕大神经、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如何定位。
(1)枕大神经:枕外隆凸与乳突尖连线中点。
(2)眶上神经:眶上缘内、中1/3相交处。
(3)眶下神经:眶外缘至上唇上缘中点作一连线,再经瞳孔中心作一垂线,两线的交点处。
(4)颏神经:经瞳孔中心的垂直线与下颌骨上下缘中位线的交点处。
4、*海绵窦的位置及其通过的结构。
位置:位于蝶鞍两侧,是硬脑膜两层间前后狭长的不规则海绵状腔隙,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尖部。
通过结构:外侧壁与颞叶相邻,壁内自上而下依次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通过。
窦腔内近内侧壁处,有颈内动脉和居外侧的展神经穿行。
5、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三叉神经腔的概念。
位置:形似半月形,凸向前,又称半月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三叉神经节压迹处,包于硬脑膜两层间的腔隙内。
概念:蛛网膜和蛛网膜下隙延伸入裂隙腔中,包绕三叉神经根和三叉神经节后部,此裂隙腔称三叉神经腔。
6、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及意义。
位置: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
组成: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
7、简述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
(1)通过面部静脉与翼丛的交通途径:(2)通过导静脉的交通途径①顶导静脉:穿过颅顶中点后方矢状线两侧的顶骨孔,连接枕静脉和上矢状窦。
②乳突导静脉:有一至多支,穿过乳突基底部后方的乳突孔,使枕静脉或耳后静脉与乙状窦相交通。
③髁导静脉:不恒定,通过髁管使枕下静脉与乙状窦相交通。
④额导静脉:见于儿童及部分成人,通过盲孔,使额窦与鼻腔的静脉与上矢状窦相交通。
⑤枕导静脉:单支,有时存在,穿枕外隆凸,连结枕静脉与窦汇。
(3)通过板障静脉的交通途径:下经眶上静脉注入眼静脉①额板障静脉:位于额部,通过内板与上矢状窦交通。
②颞前前板障静脉:两支,通常在冠状缝前后方下行,使颞深前静脉与蝶顶窦相交通。
③颞前后板障静脉:位于顶骨内,向下至乳突部,与颅外浅静脉及横窦相交通。
④枕板障静脉:向颅外经乳突导静脉注入枕静脉,向颅内注入横窦。
8、十二对脑神经连脑穿颅的部位。
9、三叉神经的经行与分支分布。
经行:三叉神经有三大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眼神经经眶上裂入眶,上颌神经穿圆孔出颅入翼腭窝,下颌神经自卵圆孔出颅后至颞下窝。
三支神经分布于面部皮肤、眼、口腔、鼻腔、鼻旁窦的黏膜和牙、脑膜等处。
五支较大的感觉支:①眶上神经:眼神经分支,伴眶上血管,经眶上切迹或孔,穿出至皮下,分布于额部皮肤。
②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分支,伴眶下血管出眶下孔,在提上唇肌深面下行,分支分布于下睑、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和黏膜。
③颏神经:下颌神经分支,伴颏血管出颏孔,经降口角肌深面分为数支,分布于下唇及颏区的皮肤和黏膜。
④颊神经:发自下颌神经,分布于颊部皮肤和黏膜。
⑤颧神经:起自上颌神经,分布至颧部皮肤。
10、面神经的经行与分支分布。
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入腮腺,分为上、下两干,再分为数支并相互交织成丛,最后呈扇形分为五支支配面肌。
①颞支:多为2支,离腮腺上缘,斜越颧弓,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上部。
②颧支:有3-4支,自腮腺向前上方穿出,支配眼轮匝肌下部、颧肌及上唇诸肌。
③颊支:有3-4支,出腮腺前缘,支配颊肌和口裂周围诸肌。
④下颌缘支:仅1支,从腮腺下端穿出后,行于颈阔肌深面,越过面动、静脉浅面,沿下颌骨下缘前行,支配下唇诸肌及颏肌。
⑤颈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颌角附近至颈部,行于颈阔肌深面,并支配该肌。
11、*传经腮腺的结构。
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
12、颈部的境界与分区。
境界:颈部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续;下界为胸骨的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
分区:颈部以两侧斜方肌前缘之间和脊柱颈部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
斜方肌前缘以前的部分称固有颈部,即通常所指颈部。
斜方肌前缘以后的部分称为项后部,或称项部。
固有颈部又以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为界,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
颈前区以舌骨为界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前者又以二腹肌为界,分为颏下三角和下颌下三角;后者以肩胛舌骨肌上腹为界,分为上方的颈动脉三角和下方的肌三角。
颈外侧区又称颈后三角,以肩胛舌骨肌下腹为界,分为枕三角和锁骨上三角,后者亦称锁骨上大窝。
13、*颈部重要体表标志胸锁乳突肌:斜列于颈部两侧,是颈丛神经、臂丛神经阻滞及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常用体表定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