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简答论述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老师笔记】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录)的工具书。
社区急诊-名解、简答、论述

1.生物学死亡:指全身各种组织、细胞的死亡,即指患者由于缺氧引起的永久性脑死亡,其最结果是死亡。
2.开放性气胸:胸壁因锐器刺伤如枪弹、刀刺伤形成较大创口,空气随呼吸来回于外界与胸膜腔之何,严重者引起“纵隔摆动”。
3.脑震荡:脑遭受暴力后的暂时性功能抑制,可以迅速恢复而不留任何神经系统废损征象。
4.脊髓休克:指脊健本身无器质性损伤,但出现暂时的功能障碍,受伤平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经数小时或数日可逐渐恢复。
5.高血压脑病:指高血压患者短期内血压突然升高,严重头痛,呕吐,神智不清,抽搐,癫痛样发作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征象。
6.高血压危象:指高血压患者在短期内,血压明显升高,伴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征象。
7.急性发作性心律失常:是指在原有或无心脏病的基础上急‘性发作的心脏传导性和或兴奋性异常。
根据心室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8.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晕厥,又称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即在心室停搏超过15秒时,出现昏厥、抽搐和青紫等症状,常见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9.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心脏急性病变,使心肌收缩和(或)舒解功能迅速发生障碍,心输出量显著,急骤减少,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10.大咯血:一般指24小时内咯血600ml以上的血液称大咯血。
I1.胸腹呼吸矛盾:指吸气时胸壁下陷,而腹部鼓起;呼气时则相反。
12.自发性气胸:自发性气胸是指由于肺部疾患或原因不明而突发性使肺内气体进人胸胫所引起的疾病。
13.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致使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储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称为呼吸衰竭。
14.尿路结石定义:肾、输尿管和尿道结石总称,肾和输尿管结石,称为上尿路结石,膀肌和尿道结石为下尿路结石。
15.尿储留:因膀胱以下部位机械性和动力性梗阻,导致尿液排出障碍,肾功能正常,尿储留于膀内。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一、名词解释1、集体协商: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2、特殊群体:是指谋求职业有困难或需要特殊就业服务的人群,包括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
3、工资:是指基于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4、行政处分也称纪律处分:是指对劳动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情节轻微,不够追究刑事责任而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
5、劳动争议的和解: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自行协商,就争议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的处理方式。
6、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
7、下岗职工:是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任何工作,在社会上没有再就业,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8、津贴: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工作的职工所付出的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费用进行合理补偿的附加劳动报酬和物质鼓励,是劳动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
9、工作时间:是指依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在一昼夜之内和一周之内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10、疾病保险:是指劳动者及其供养的亲属由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后,在医疗和生活上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简答题1、简述劳动者休息时间的种类。
答:关于我国休息时间的种类,是依据生产经营特点、民族传统习惯、劳动者的基本活动的需要等因素,由立法加以规定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
这是劳动者用膳和工间休息,恢复体力和脑力的时间。
(2)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为了确保劳动者休息权的全面实现,每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不得少于16小时。
(3)公休假日,是指劳动者工作满一个工作周以后的休息时间。
系解 名解+简答题及论述题 重点

解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重点运动系统第一章骨学名词解释1、胸骨角:胸骨柄上缘有颈静脉切迹,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两侧连第二肋软骨。
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翼点:在额骨、顶骨、颞骨、蝶骨的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椎间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简答题1、简述颅中窝的结构。
答:颅中窝由蝶骨体和大翼、颞骨岩部等构成。
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
其两侧由前向后,依次有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和棘孔等。
2、鼻旁窦包括哪些?其位置、开口如何?答:鼻腔周围有四对鼻旁窦,为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
分别位于相应的骨内。
其中额窦、上颌窦和前筛窦、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3、颅内底面有哪些沟、管、裂、孔?各通行什么结构?答:(1)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2)破裂孔——颈内动脉;(3)圆孔——上颌神经;(4)卵圆孔——下颌神经;(5)棘孔——脑膜中动脉;第二章关节学名词解释1、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骨盆被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所围成的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额下方的小骨盆。
2、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连接而成,构成人体中轴。
简答题1、试述膝关节的构成,关节腔内、外主要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答: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关节腔内有前交叉韧带连于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之间,限制胫骨向前移位。
后交叉韧带连于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之间,限制胫骨向后移位。
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之间还有内、外侧半月板,内侧半月板呈“C”形,外侧半月板呈“O”形,半月板起缓冲压力、吸收震荡、起弹性垫的作用。
髌骨下缘滑膜向关节腔突入形成翼状襞,起充填关节腔的空隙作用。
髌骨上缘滑膜向上突入至股四头肌与股骨下端之间形成髌上囊,髌韧带与胫骨上端之间有髌下深囊,滑膜囊起减少两接触面摩擦作用。
诊断学(名解+填空+简答+论述+重点+回顾)

诊断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发热:致热源作用于抗体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
2、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远曲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形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可随尿排出,尿中多量出现是肾脏病变的主要特征。
3、脉搏短绌:当心房颤动时,脉率少于同时测定的心率的脉搏脱落现象。
4、主诉:患者本次就诊感受最明显、最重要的症状或体征,也即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5、啰音:呼吸音之外出现的病理性附加音。
6、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平均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大于3个。
7、发绀: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的现象。
8、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9、紫癜:皮下出血直径为3~5mm。
10、黄疸: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并渗入组织,使巩膜、皮肤和黏膜等发生黄染的现象。
11、人工对比:对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12、移动性浊音:因体位不同而产生浊音区变动的现象,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时可见,是检查腹腔内有无积液的重要方法。
13、肺野:含有空气的肺组织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14、症状:机体在患病状态下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的主观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15、脑膜刺激征:脑膜或其附近病变波及脑膜时可刺激脊神经根使相应的肌群发生痉挛,当牵扯到这些肌肉时被检查者出现防御反应。
16、三凹征:在吸气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的凹陷。
17、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
18、病理反射: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9、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大于100mg/L或150mg/24h时,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
20、呼吸困难: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异常。
21、心脏杂音: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出现的具有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夹杂声音。
中药制剂分析-名解、简答和论述

中药制剂分析一、名词解释1、对照品:指用于辨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
是中国药品生物制定查验所制备、标定和供给。
11页2、辨别:通过应用适合的分析方式来肯定中药制剂中原料的组成及其所含化学成份的类型,来判断该制剂的真伪。
(包括显微、理化辨别)18页。
3、显微辨别:是利用显微镜直接观察中药制剂中原料药粉末的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从而达到辨别的目的。
(一般凡以原料药粉碎成细粉后直接制成的制剂或添加部份原料药粉末的制剂。
显微辨别方式操作简便、直观、花费少。
)20页4、制剂通则检查:按照不同剂型的不同存在形式、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利用方式等特点,为保证药物的安全、有效及稳定,对中药制剂进行的理化检查或微生物学检查。
32页5、杂质的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35页6、一般杂质检查:在原药材的采收、加工和制剂的生产或贮藏进程中引入的杂质。
如水分、重金属、硫酸盐等。
35页7、特殊杂质检查:某些个别中药制剂中存在的杂质,因制备工艺的特殊性或药物本身性质的特殊性而产生的一类杂质。
如大黄制剂中的土大黄苷、含乌头制剂中的酯型生物碱等。
35页8、重金属: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而显色的金属。
通常以铅为代表。
38页9、干燥失重:药品在规定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包括水分和挥发性的物质如乙醇等。
46页10、总灰分:中药经粉碎,高温炽灼,所残留的非挥发性无机物,称为总灰分。
49页11、酸不溶性灰分:中药经高温炽灼取得的总灰分加盐酸处置,取得不溶于盐酸的灰分,称为酸不溶性灰分指泥土、砂石(硅酸盐)。
49页(由于在盐酸中泥土、砂石等主要硅酸盐等成份不溶解,而钙盐等无机物可溶,因此对于那些生理灰分本身差别较大,特别是在组织中含有草酸钙较多的中药,酸不溶性成分的测定更能准确地表明其中泥土、砂石等杂质的搀杂含量。
)12、炽灼残渣:药物中的有机物经炽灼炭化,再加硫酸处置,高温炽灼至完全灰化,所残留的无机物,成为硫酸盐,称为炽灼残渣。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国际金融复习一、名词解释1、国际收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它经济体之间的各项经济交易。
2、经常项目是指实质资源的流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的提供或接受经济价值的经常转移。
3、国际收支均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在数量和实质内容两方面的稳定,使国际储备最佳水平。
P94、储备资产是指货币当局掌握的可以随时动用平衡国际收支与干预汇率的金融资产。
5、收入性不平衡是指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而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6、支出变更政策是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改变。
7、马歇尔-勒纳条件是采用本国货币贬值手段改善贸易收支的必要条件8、米德冲突是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单一的支出调整政策根本无法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不然导致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相互冲突。
P44;9、借入储备是指一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的能力P5010、国际清偿力指一国政府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通资金的能力P5011、储备货币是指那些可自由兑换的、被各国普遍接受的、价值相对稳定的货币才能充当储备货币。
P5212、储备适度规模指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国际储备应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P5913、铸币平价指金本位制度下两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P7914、黄金输送点是引起黄金流入和流出时的汇率。
P8015、牙买加体系是国际货币多样化,浮动汇率,国际收支调节多渠道P9316、特里芬难题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汇兑平价体系必将崩溃P9017、广义外汇是指国际间为清偿债权债务关系进行的,用于国际汇兑活动的支付手段和工具。
P11618、直接标价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
P11819、外汇倾销指在通货膨胀的国家中,以低于世界市场的价格输出商品,改善贸易收支。
P12720、一价定律是无论用本币购买,还是以现行汇率折算为外币购买,同一种商品索取的价格是相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 大明宫唐代宫殿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此处是高宗以后的主要朝会之所。
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宫城除城门附近和拐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外,其余皆版筑夯土墙。
在东、西、北 3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
宫城共有11个城门。
南面以正中的丹凤门为正门,丹凤门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有五个门道的宫门。
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至北排列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含元殿遗址为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
宣政殿是皇帝临朝听政之处,紫宸殿为内朝正衙。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为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之所,为前、中、后毗连的3座大殿。
三清殿位于大明宫西北是一高台建筑,是宫廷内奉祀道教的建筑之一。
大明宫北部为太液池,池中有一土丘,即蓬莱山遗址。
大明宫北部为宫廷园林区,其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尤其是太液池的水面,为园林增添了山水景色。
2.永乐宫元代道教全真派的宫观。
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
元代称大纯阳万寿宫,是集元代建筑、绘画、雕塑诸艺术于一区的重要古建筑群。
宫内现存元碑8通,是研究全真派和永乐宫的重要史料。
永乐宫纵主要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为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都是蒙古或元朝建筑。
各殿前都有宽大的月台,殿间用高甬道连通。
是研究木构建筑从宋式到明清官式演变的重要例证,建筑装饰及壁画也是元代的代表作3. 磁州窑宋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
以烧造白地釉下黑(褐)花瓷器为主。
窑址分布在河北邯郸市,以观台镇窑址为代表,故又称之为观台窑。
始于北宋中期,元代以后衰落。
出土的窑具有匣钵、垫饼、陶拍和陶印模等。
品种极为丰富,其中以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瓷器为其主要特征。
装饰花纹的技法,既有刻花、划花,又有剔花、印花,还有精致的珍珠地划花和釉上加红、绿彩绘的多种装饰技法。
北宋时期,烧制民间日常生活用的盘、碗、壶、瓶、罐、洗与盆等器物,花纹多用花卉、鸟兽、婴戏和民间传说故事等。
瓷枕也是北宋时磁州窑的著名产品,枕面或画小儿垂钓,或画花鸟,或题诗句,着墨不多,却极传神。
磁州窑的瓷器是当时最为畅销的民用瓷器,因而北方各地民间窑场多行仿制,形成了所谓磁州窑系。
它主要分布在今河南、河北、山西3省,而以河南为最多,如河南的鹤壁集窑址,修武的当阳峪窑址,禹县的扒村窑,河北邯郸的彭城镇窑,山西的介休窑等,都以烧造磁州窑式瓷器而著称。
江西吉州窑也受磁州窑的影响而烧制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褐花瓷。
4. 定窑中国宋代瓷窑。
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因曲阳在宋代属于定州,故名定窑,是宋代名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
定窑所烧瓷器多为日用器皿,有碗、盘、杯、盒、枕、瓶、壶等品种。
其瓷器体较薄,烧制时易变形,故多用覆烧。
其瓷胎质坚硬细润,呈乳白色,且白中闪黄,滑腻滋润。
在装饰上,早期多素地,至北宋中期以后多饰以精美的花纹,其纹饰主要有植物纹,包括牡丹、莲花、菊花等,另外还有鸳鸯、游鱼及瓷孩儿枕等,形成优美生动、富于变化的图案或器形。
其装饰方法主要有刻花印花和划花。
除白瓷外,定窑还烧制酱釉、黑釉和绿釉等瓷器。
定窑烧瓷,历史悠久,自唐至宋,其间曾吸取越窑等瓷窑的长处,逐渐发展,达到盛期。
并对宋代其他瓷窑产生过很大影响。
如山西的平定窑、阳城窑、以及江西景德镇窑等均有仿定窑瓷器的生产,直到元代,曲阳还是一个烧制白釉瓷器的重要产地,但以后逐渐衰落。
5. 金界壕金代在北方边境地带兴筑的军事防御工程。
称“界壕”或“壕堑”。
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少部分在蒙古及俄罗斯境内。
大部分为东北走向西南,横跨约2500公里,实际总长度约7000余公里。
这项军事防御设施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而挖掘成的既深又长的壕,在壕内侧堆土为长堤,并在长堤上加筑马面。
沿界壕的内侧每隔一定距离兴筑有边堡,并在重要交通道口兴筑关隘,所以通称为“界壕边堡”。
主要结构是挖一条堑壕。
以防战马冲越。
掘壕所取出的土石方,堆积在壕的内侧,连接成一道长墙。
在南线第二主线和支线的外侧,都加掘了副壕,垒筑了副墙,形成主墙、内壕、副墙和外壕等4个部分。
在主墙上加筑有马面和烽台,多设在险要地段或墙身转折处。
烽台有的筑在主墙上,有的筑在堑壕附近,多建在山顶和谷口,以便于瞭望和传递信息。
边堡关隘按形制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戍堡、边堡和关隘三种。
6.居延烽燧遗址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城墙等遗迹。
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
这条防线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的屏障,也起到了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作用,在汉对匈奴的战略上有特殊的意义。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了一万余枚汉简,后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发现两万余枚汉简。
重要的遗迹有甲渠候官治所、肩水金关遗址、亭燧遗址、城墙等。
7.邢窑唐代白瓷窑址。
分布在河北省临城、内丘二县交界一带。
邢窑白瓷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并对其他瓷窑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窑址中未发现窑炉。
窑具比较先进而多样,除一般漏斗状匣钵、桶式匣钵外,还有一种盒式匣钵,专用于烧造高档白瓷。
邢窑产品造型规整、制作精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则是其主要特点。
器形有碗、盘、壶、罐、盏托等。
碗最多,大多为浅式、敞口,底为玉璧形,足矮浅。
盏托为五瓣口沿,腹较深,矮圈足。
器物均施满釉,釉面光滑。
唐代邢窑白瓷不仅销售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海外。
在埃及、印度等古代遗址中,都有发现。
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及其周围地区,也出土有邢窑白瓷。
8.昭陵六骏唐太宗昭陵钱6块高浮雕骏马石刻,刻于贞观十年。
六骏为飒露紫、拳毛騧、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青骓,是太宗常乘坐破敌的6匹战马,太宗为纪年其开国武功所立。
6匹马姿态各异,雄劲有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珍品。
9.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梁山上。
陵园可分为内城和外城,墓位于内城正中梁山山腰上,依山为陵,居高临下。
陵园南面设三道门,城墙均为夯筑。
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均为三出阙,即一个母阙,两个子阙。
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6马外,其余石刻均集中在第二三道门之间。
从南到北共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5对,石人10对。
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及61尊藩酋像。
墓道呈正南北的斜坡形,全部用石条填砌,从墓道口至墓门共39层,每层石条厚半米,石条之间用铁细腰嵌住,上部为夯土。
乾陵的东南有陪葬墓群,共17座。
已发掘的有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李谨行墓、薛元超墓10.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
陈列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
陈列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
博物馆有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陈列,也有短期展出、经常更换的陈列。
在我国博物馆界,一般习惯上将前者叫做陈列,将后者叫做展览,又称临时展览。
11.镇墓兽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
12. 玉衣又称“玉匣”或“玉柙”,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
因等级不同而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些材质考古中都曾发现。
最著名的两件是中山靖王刘胜和梁孝王墓中发现的两件金缕玉衣。
玉衣殓葬制源于春秋战国,始于西汉末或东汉,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废止。
13秦半两秦半两是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14.白沙宋墓白沙宋墓是1951年发掘于河南省禹州市白沙的北宋末年赵氏家族的墓葬群。
白沙宋墓是赵大翁及其家属的墓葬,共三座,一号赵大翁墓为前后室,二、三号为单室墓。
三座墓都是仿木建筑结构且都有壁画,它是北宋末期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区的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中保存最好、结构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处。
不仅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也为研究宋代时期生活情形提供了参考。
15.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此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6.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是历史上有记载或者考古新发现的具有历史遗址性质的公园。
考古遗址公园与现今普通公园最大的区别是它是历史上遗留下来具有文化、文物特征的公园。
例如圆明园遗址公园,就是我国比较著名的一个考古遗址公园,圆明园不仅具有公园的性质,而且它还保留了清代园林的文化特征,以及其他文化的遗存,是考古遗址公园的典范。
17.五铢钱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汉武帝朝始铸五铢钱,到唐朝结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隋朝都曾铸造五铢钱,在重量、纹饰等方面略有变动,基本沿袭了汉五铢钱圆形方孔的形制。
18.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的遗存。
其命名方法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过去曾以发现的典型器物命名,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
同一考古学文化遗存中,一般应包括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等因素。
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是一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
19.自然层与文化层①自然层是指在地质勘探或者遗迹发掘中,由各种自然堆积形成的堆积层,是不包含任何人类文化遗物的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