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名解 简答(答案)

合集下载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复习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复习过程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
0.9%NaCI溶液
和 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生理意义如何 ?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
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3、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很慢,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约为
0.1s ,称为 房- 室延搁 。
4、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心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
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故把 窦房结称作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
5、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 3 期膜内电位为 -60mV这
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简答题: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答: ①特点: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 -90mV 迅速去极
到 +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出现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的上
升支。历时 1-2ms,此期电位变化幅度约 120mV。
②机制: 0 期的形成原理:在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膜部分
Na+
通道开放引起少量 Na+内流,造成膜轻度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70mV)
时,膜上 Na+通道开放速率和数量明显增加, 出现再生性 Na+内流, 导致细胞进一
步去极化,使膜内电位急剧升高。 1 期( 快速复极初期 ) :主要由 K" 快速外流形成。 2 期(平台期):Ca2+内流和 K+外流同时存在, 缓慢持久的 Ca2+内流抵消了 K+外流,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是偶联因子。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的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生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重点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重点与参考答案

2009年生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1.举例说明神经-体液的调控原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名词解释................................................ 错误!未指定书签。

3.“阈刺激”与“阈电位”的概念如何定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4.解释各种“生物电位”的概念 (7)5.可用哪些方法测定蛙的坐骨神经干的传导速度? (8)6.什么是乙酰胆碱的量子性释放?............................. 错误!未指定书签。

7.动作电位为何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错误!未指定书签。

8.试述形成“不应期”的原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9.比较神经与心室肌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0.比较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分析局部电位的总和与肌收缩总和的现象。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内脏反射弧有何结构与功能上的特征?......................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常见的离子通道阻断剂有哪些?............................ 错误!未指定书签。

14.腓肠肌收缩实验时,为什么固定标本需适当拉长肌肉?........ 错误!未指定书签。

15.血浆胶体渗透压有什么生理作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16.分别刺激心迷走神经或心交感神经,对心功能有何影响,而刺激心迷走-交感混合神经干,结果如何?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1.稳态:细胞外液是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单纯扩散:小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自行跨膜转运,属于最简单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也不需要专一的载体。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TP的跨膜转运。

4.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在刺激延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6.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7.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8.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共同完成的。

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用出血时间表示,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

9.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为Ⅹa、Ⅴa、Ca2+和PF3复合物,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因子x的激活。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11.期前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

12.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13.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14.自律性:心肌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15.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生理学名词解释(含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含答案)

1.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假设Sf为负,则为负反馈。

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e〕,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2. homeostasis〔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到达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3. 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4. Paracrine: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5. 局部电位: 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膜产生类似去极化。

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位。

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

6. 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

7. fluid mosaic model:液态镶嵌模型,是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内容是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有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8. 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受外加刺激时,动作电位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跨髓鞘传递。

9. 膜片钳:用来测量单通道跨膜的离子电流和电导的装置。

10. 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阻力。

11. 横桥:肌凝蛋白的膨大的球状部突出在粗肌丝的外表,它与细肌丝接触共同组成横桥结构。

它对肌丝的滑动有重要意义。

12.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13. Chemical-dependent 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

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电压门控通道:由膜两侧电位差变化一起闸门开关的离子通道,如神经纤维上的Na、K离子通道。

2.跨膜信号传导:各种刺激信号通过改变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构型,从而引起靶细胞功能改变的过程。

3.去极化: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4.内向电流: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细胞内流动,负离子由细胞膜内向细胞外流动,增加细胞内正电荷,促使膜电位去极化。

5.电化学驱动力:一般自然界会向电化学低的方向发展,两者间的电化差,称电化学驱动力6.K 离子平衡电位:K由膜内向膜外易化扩散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与K跨膜浓度势能相等时,膜内外的电位差称k 离子平衡电位7.阈电位:能触发动作单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8.量子释放:一个突触小泡中所含的ACh,被称为一个量子。

突触前膜释放ACh是以突触小泡为单位的释放,也称为量子释放。

9.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10. 心指数: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的比值,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心指数。

11.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自身收缩力的强度和速度而影响每搏输出量的调节12.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细胞长度调节心脏泵血,心肌细胞初长度改变。

1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的情况下,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称为心肌的收缩能力。

14..心室功能曲线:以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充盈压为横坐标,博出量(或博出功)为纵坐标,将两者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心室功能曲线。

钙触发钙释放:在心肌,肌膜的去极化则引起L型钙通道激活而出现少量Ca+内流,进入胞质的Ca+与JSR膜中的钙释放通道开放,即钙触发钙释放16.慢反应细胞:心脏去极化慢,传导速度慢的细胞,如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细胞属于慢反应细胞。

17.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压的平均值。

18.外周阻力:外周血管对血流的阻力。

19.微循环:指微动脉经毛细血管网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0.压力感受性反射: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集【名词解释】(1)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

EPSP产生的离子机制(突触后膜- Na+,K+内流- 去极化)(2)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

IPSP 产生的离子机制(突触后膜- Cl- 内流- 超极化)(3)Decerebrate Rigidity去大脑强直(decerebrate rigidity),又称去脑强直,是因病变损害,使大脑与中脑和桥脑间的联系中断,影响了上部脑干的功能所致。

常见于重症脑出血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脑干损伤等。

其主要表现为四肢强直性伸展,上臂内收并旋内,前臂伸直并过分旋前,髋内收、内转,膝伸直,颈后仰呈角弓反张。

患者常呈深昏迷状态,伴有呼吸不规律及全身肌肉抽搐。

治疗宜查找引起去大脑强直的原发疾病,针对病因给予治疗。

(4)Decorticate rigidity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

多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存。

患者睁眼闭眼均无意识,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意识反应,无自发言语及有目的动作,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去皮质强直姿势,常有病理征。

因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未受损,故保持觉醒-睡眠周期,可无意识的咀嚼和吞咽。

常见于缺氧性脑病、脑炎、中毒和严重颅脑外伤等导致的大脑皮质广泛损害。

也称去皮质综合征。

(5)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rm(ARAS)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脑干腹侧中心部分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相混杂的结构。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二、名词解释1. 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骨骼肌细胞的阈电位约为-70mV .P33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阈电位。

课本p33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P423. 继发性主动运输: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P144. 终板电压: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对Na离子的内向驱动力远大于K离子外流,从而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

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

P365.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

P236.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它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

P417. 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因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细胞内信号分子。

P188.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

P25三、问答题1. 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何不同?参阅课本P23-25参考答案: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传播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动作电位。

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和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

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与Na+平衡电位之和,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Na+、K+浓差都相同的原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稳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2终极电位:电紧张形式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性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引发一次动作电位,完成神经纤维和肌细胞的信息传递。

3血清: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4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或称心输出量。

它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5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6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

7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8体温: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9肾糖阈: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为160~180mg/dl。

10渗透性利尿: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使其渗透压升高,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

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膜电位绝对值减小,产生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2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3特异投射系统: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各种特异感觉传导通路来的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并具有点对点投射特征的感觉投射关系,故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14靶细胞:受激素作用的细胞。

15月经周期:女性自青春期起,性激素的分泌和生殖器官的形态功能每月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16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和胃粘膜分泌的HCO3-覆盖在胃粘膜表面形成的保护性屏障。

17率过滤: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总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其正常值为125ml/min。

18骨骼肌的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肌肉的收缩,称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

19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它的存在可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简答题:
1. 何谓正反馈与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正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某一生理过程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

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负反馈在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为常见,对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①必需选用同型血液;②遇紧急情况又无同型血时,才采用适当的异型输血:即O型血(无凝集原)可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AB型血(无抗A、抗B凝集素)可接受其他三种血型的血。

③无论同型输血或异型输血,输血前除作A B O血型鉴定外,还需作交叉配血试验。

3.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对消化道活动的影响?
答:交感神经兴奋时,能够抑制胃肠道活动,使消化腺分泌减少,使回盲部括约肌和肛门内括约肌紧张性增强,抑制消化。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使胃肠道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多,使消化道括约肌舒张,促进消化。

4. 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是足够的循环血量,两个根本因素是心脏射血的动力、外周阻力。

影响因素: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大动脉的弹性。

5.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答: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主要有:①气体扩散速率,气体的分压差、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平方根等都能影响肺换气速率。

通常CO2的扩散速率较O2高。

②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气体扩散量与呼吸膜的厚度成反比,与呼吸膜的面积成正比。

③肺通气/血流(V/Q)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肺泡通气量约为4.2L,肺血流量约为5L,V/Q比值= 4.2/5.0= 0.84。

此时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较为匹配,肺换气的效率高。

V/Q增大或变小时,肺换气效率均下降。

6. 大量注射生理盐水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大量注射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多。

(1)大量注射生理盐水后→稀释血浆蛋白→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肾小球滤过增加→原尿增加→终尿增加(2) 大量注射生理盐水→循环血量增加→容量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ADH减少→肾小管重吸收水减少→终尿增加(3) 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原尿增多→终尿增加(4) 循环血量增加→醛固酮释放减少→终尿增加。

7. 何谓突触?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神经元之间相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突触传递的过程可概括为:动作电位传导到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对Ca2十通透性增加→Ca2十进入突触小体,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神经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相结合→突触后膜对以Na十、K十、Cl-的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电位。

若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对Na 十、K十等离子通透性增加,以Na十为主,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

若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增加,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

8. 什么是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何特点?
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都是感觉由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的传入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经典感觉传导路经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的传导系统,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大脑皮层的第四层。

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9. 论述自主神经系统对人体各系统功能的影响。

自主神经对人体主要系统的调节作用分为交感神经的作用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1) 交感神经的作用①对心血管的作用使心跳加快加强,使皮肤、腹腔内脏等部位的血管收缩。

对骨骼肌血管既有收缩作用又有舒张作用。

②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腺体分泌减少。

③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抑制胃肠及胆囊的运动,抑制胃的排空。

抑制消化腺的分泌(唾液腺例外)促进括约肌的收缩④对泌尿生殖系统的作用抑制逼尿肌的收缩,促进尿道内括约肌的收缩。

使已孕子宫收缩,使未孕子宫舒张。

⑤对眼的作用使虹膜辐射肌收缩而瞳孔扩大。

⑥对皮肤作用使汗腺分泌,使竖毛肌收缩。

⑦对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的作用促进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

促进肝糖元的分解。

(2)副交感神经的作用①对心血管的作用使心跳变慢变弱,使外生殖器等少数部位血管舒张。

②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③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促进胃肠及胆囊的收缩,促进胃的排空,抑制括约肌的收缩。

促进各种消化腺的分泌。

④对泌尿生殖系统的作用促进逼尿肌的收缩,抑制尿道内括约肌的收缩。

⑤对眼的作用使虹膜环形肌(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⑥对内分泌腺的作用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10. 试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
甲状腺激素主要影响代谢、生长发育,对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也有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①产热效应:可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增加产热;②促进物质代谢。

(2)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和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十分重要。

(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其他作用: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使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增加。

11. 试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胰岛素为促进合成代谢、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

其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如下:(1)对糖代谢:能促进全身组织(尤其是肝脏、肌肉和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促进肝、肌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异生,使血糖下降。

(2)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促进肝脏及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

(3)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1)血糖浓度为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2)氨基酸和脂肪的作用(3)激素的作用。

(4)神经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