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家村落到客家国际慢生活旅游小镇的蜕变之路
寻味客家舌尖上的客乡老街

寻味客家⾆尖上的客乡⽼街民以⾷为天说到⼀个地⽅脑海中的第⼀个画⾯可能就是当地的美⾷狗不理、北京烤鸭、⾁夹馍、桂林⽶粉、钵钵鸡、重庆⽕锅、⽺⾁串......作为吃货⼤国中国⼈对吃的从不马虎由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地域,不同风⼟造就了不同的饮⾷习惯客家菜是中国美⾷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粤菜三⼤菜系之⼀客家菜,是客家⼈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在保留原有中原餐⾷⽂化习俗和烹饪⽅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相邻民系的饮⾷⽂化特征,吸收沿途的烹饪技艺,结合当地⽓候,⽔⼟,物产等现实环境,创新发展,包容变通⽽形成的“即源于中原,⼜不同于中原”的客家风味菜肴和饮⾷⽂化。
梅州流派,是客家菜的主要代表,客家⽂化最为成熟,承前启后,兼容并包,注重养⽣保健,质地纯,味浓⾹。
说到客家美⾷,你会想到哪些呢?梅菜扣⾁、盐焗鸡、开锅⾁丸、⽜⾁丸、⽔蒸鸡、全猪汤、红烧⾁、五指⽑桃汤、腌⾯三及第、酿⾖腐、酿苦⽠、酿茄⼦、酿鸡蛋......除了正餐⼤菜,客家还有许多特⾊⼩吃,笋粄、黄粄、⽼⿏粄、清明粄、味酵粄、煎丸、炸油⾓、萝⼘粄、算盘⼦......美味佳肴,数不胜数。
要吃地道的客家菜,⼀定要来梅州要了解梅州客家菜历史、特⾊⼀定要来客乡⽼街客乡⽼街·美⾷⽂化体验馆全⾯展⽰客家美⾷的⽂化、特⾊及发展。
通过模型展⽰、图⽂介绍、场景还原、视频播放对客家菜的起源,⽂化和发展进⾏展⽰说明和宣传,让更多⼈认识客家美⾷、了解客家⽂化。
看完客家美⾷⽂化的历史发展,可以在客乡⽼街美⾷街品味正宗客家⼩吃,⼀边吃⼀边对照美⾷馆的介绍,是不是很有趣呢!▲客家美⾷⽂化体验馆效果图客都⼈家康养⽂旅综合体以客家建筑和⽂化为基础元素,古今结合;以客乡⽼街,⼤型实景演艺为引擎,以⽂化体验与康养度假为主线,内设客乡⽼街、原乡剧场、悦麓度假酒店、⽂创产业园、康体颐养社区及会展中⼼6⼤板块,打造集实景演出、民俗体验、地⽅美⾷、休闲度假、康体颐养社区功能于⼀体的综合休闲⽂化旅游圣地。
休闲到梅州 享受慢生活

朱泽君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时强调,全力抓好环境建设、强力抓好招商引资,一切围绕新兴产业和休闲产业转,打响特色产业品牌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本报讯(记者宋健军)昨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泽君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重点研究如何有效落实市委决策,全力抓好宜居环境建设和强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朱泽君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和群众意识,找准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切围绕现代新兴产业和休闲产业转,着力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智创在客都”特色产业品牌,推动梅州绿色的经济快速发展。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远方,副市长邓建华、叶胜坤,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叶解春,市长助理李忠良,市政府秘书长李英龄;各县(市、区)长,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跟与会人员认真研究后,朱泽君指出,梅州具有“山、水、人、文”等明显优势,错位发展现代新兴产业和休闲产业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当前关键要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建设宜居城乡、带动招商引资,坚持二三产业并举,让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都围绕现代新兴产业和休闲产业转,整合资源,让梅州成为世界客家博物馆、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区,着力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智创在客都”特色产业品牌,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
就如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抓好环境建设、抓好策划招商引资、培育休闲度假等新兴产业,朱泽君强调了五点意见。
一是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全力提升梅州综合竞争力。
他说,环境既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搞好环境建设、尤其是宜居城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只要环境好,优质项目也许会找上门来。
当前关键要找准突破口,以梅县为主轴,大埔丰顺、蕉岭平远为两翼,依托现有的良好基础,营造优美环境,全力促进“慢生活”经济快发展,率先打造雁洋周边500公里核心区。
重点要搞好软硬环境建设,优先提升梅州市区和各个县城,全力抓好“三边”整治,加大力度植树造林,抓好绿化、美化、艺术化和管理精细化,完善民航、铁路等交通站场通往市区和景点景区的公交路网,加快开通广州、深圳到梅州的火车休闲专列,完善市内绿色发达交通网等。
XX客家古村落旅游总体开发规划及实施方案

XX客家古村落旅游总体开发规划及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现状分析XX地区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和古村落资源,具备开发客家古村落旅游的潜力。
然而,目前古村落旅游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等。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的总体开发规划和实施方案,将有助于推动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并实现经济增长和文化传承目标。
二、总体开发目标1.提升客家古村落旅游品质和影响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2.挖掘和保护客家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
3.推动古村落旅游与农业、手工艺等产业融合,实现旅游与经济的共赢。
三、总体开发策略1. 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古村落的 accessibility,并确保游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保护与恢复历史遗迹:修缮和保护古村落的历史建筑、古井、古道等,恢复其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3.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培训和提升古村落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提供高质量的导游、餐饮、住宿等服务。
4.挖掘和开发客家文化资源:举办客家文化展览、表演和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参与。
5.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互联网平台、旅游书籍、地方特产等渠道,宣传古村落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游客。
四、实施方案1.建立管理机构:成立古村落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和监督实施。
2.制定详细规划:根据古村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编制古村落的详细规划,包括交通规划、景点布局、商业开发等。
3.修缮古建筑:成立古建筑修复小组,制定修缮计划,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恢复历史风貌。
4.开展旅游服务培训:组织培训班,提升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提供专业的导游、餐饮和住宿服务。
5.举办客家文化活动:策划举办客家文化展览、表演和手工艺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推动文化传承。
6.加强宣传推广:建立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古村落的旅游信息和推广内容,并与旅行社合作推广,吸引更多游客。
打卡客家情,喜迎世客会梅子山演讲稿

打卡客家情,喜迎世客会梅子山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客家同胞们: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宣传和推广我们客家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客家人是一个勤劳、智慧、团结的民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有着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有着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这使得我们的客家文化在当今社会也能焕发出新的光彩。
今天,我们在梅子山举办世界客属联谊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共襄盛举,共同庆祝我们共同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客家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它。
在这里,我想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客家文化中的一些特色和精髓:首先,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就是“乡土精神”。
客家人非常重视家乡情怀和土地文化,他们喜欢保留自己的传统民居和村落,同时致力于传承和弘扬这种独特的文化风格。
他们的文化品质表现为坚毅、勤劳、朴实和忠诚,这些美德也传承至今。
其次,客家文化中另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菜式丰富”。
客家人长期在山区生活,他们独具匠心地将当地食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美食,例如八宝饭、酿豆腐、卤味、说鱼等等。
这些菜肴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品尝。
最后,客家文化中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音乐文化”。
客家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独特的歌唱方式、清新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宣扬爱国、劳动、友爱等主题,反映了客家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
当然客家文化远不止上述几点,它还包括语言、服装、建筑、织锦等等。
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它,走近它,感悟它,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它。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需要我们共同探索和实践。
我们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客家文化将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谢谢大家!。
客家美丽小镇天然“卧佛”

广东梅州客家美丽小镇石正镇天然“卧佛”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石正镇的南台山,因外形像一尊卧佛而闻名,是粤东八大名胜之一,山上有人文盛景40多处,如武仙殿、吕帝庙、白云寺、青山寺、乐湖寺、龙泉寺等。
日落之际,南台山背后霞光万道,整座山成了一张惟妙惟肖的“卧佛”剪影。
南台山与青云山、紫林山三山连亘,延伸到江西寻乌县境内,长5200米,通体约10亿立方米,“横如巨蟒游天外,侧似卧佛护法来”,超过普陀山的“海上卧佛“,被誉为“天下第一卧佛”。
图为航拍石正镇
石正镇,石,即南台石,也就是南台山,因为这片土地位于南台石的正面而得名“石正”。
一个个村庄,一道道风景。
如今平远的乡村处处展现新农村建设整洁干净的风貌。
金秋十月,石正镇稻谷一片金黄
平远县石正镇石正(广州)公园核心广场今年国庆期间开放,集休闲、景观、供水、生态于一休,是当地居民休闲好去处。
平远县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得到了不地政府、居民的高度认可,其中石正河治理工程效果显著,改善了河道防洪能力,清理河床、完善河岸景观,青山绿水景色怡人。
金秋十月,石正河边的格桑花开得正艳。
居民在石正河边洗衣。
写客家文化城的作文

写客家文化城的作文《神奇的客家文化城》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们这儿超级棒的客家文化城!一提到客家文化城,我的心里就像开了花一样美!那可是我们这儿的宝贝地儿。
走进客家文化城,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你看那高高的城墙,像不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守护着里面的一切?城门口的大石头狮子,瞪着大大的眼睛,张着大大的嘴巴,好像在说:“谁敢来捣乱!” 这难道不像动画片里的守护神兽吗?一进去,哇塞!那宽敞的广场,好多人在那玩耍。
有爷爷奶奶在慢悠悠地散步,有小朋友们在欢快地跑来跑去,还有叔叔阿姨在拍照留念。
我和小伙伴们也经常在这儿撒欢儿,那感觉,别提多棒啦!再往里走,各种各样的建筑让你眼花缭乱。
那古色古香的亭子,就像一位优雅的仙女,静静地站在那儿。
还有那弯弯的拱桥,像不像天上的月牙掉下来啦?走在桥上,看着桥下的湖水,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它们难道不快乐吗?对啦,还有那展示客家文化的博物馆!里面有好多好多新奇的东西。
有古老的农具,看着它们,我就在想,以前的人们就是用这些种地的吗?那得多辛苦呀!还有精美的手工艺品,那细致的花纹,难道不是巧夺天工吗?每次去博物馆,我都像走进了时光隧道,能看到过去的点点滴滴。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客家文化城。
我兴奋地跑来跑去,像只快乐的小兔子。
妈妈笑着说:“你慢点儿,别摔着!”爸爸则在一旁给我们讲着客家的历史故事。
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客家人要迁徙呀?”爸爸耐心地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要寻找更好的生活呀。
” 那时候,我虽然不太懂,但心里却觉得客家人真勇敢!客家文化城不仅仅是一个游玩的地方,它更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它让我们记住了自己从哪里来,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现在的生活。
朋友们,难道你们不想来看看这个神奇的地方吗?我相信,只要你们来了,就一定会爱上它!。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于景林来源:《餐饮世界》2024年第03期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菜肴是饮食文化的真实性载体,其文化底蕴比其他非物质文化更容易被人感知。
同时,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优秀的民俗旅游资源,因此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为重要,在促进和发展经济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梅州的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7%以上,是广东乃至全国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
梅州的客家人,源于中原,宋代南北分治,汉族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南移到长江流域,以秦岭为界;至清朝,移向珠江流域,到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发展;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随迁徙而衍生。
客家先民历经5次大迁徙,来到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和广西等地,无论身在何处,仍坚守中原文化,特别是保留着中原的饮食习俗,传承中原饮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家菜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包容发展,不断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即中原传统饮食文化与本地饮食文化兼收并蓄、融合渗透、包容发展的结果,客家饮食文化根在中原,是对中原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祖居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最后集中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相对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被称为“客家人”。
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包括以菜肴(客家菜)、小吃、茶、酒为系列的客家饮食文化,并因地域因素被吸纳到粤菜系中,使客家菜成为粤菜中独特的一支。
其中又以东江菜最负盛名,因广东境内客家人一向以粤东山区的梅县(现梅州市)为基地,并主要居住在东江流域,东江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内,故广东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
明清時期,客家菜系基本定型。
其中东江盐焗鸡构成了客家菜的典型代表;此外,客家清炖鸡、汤泉蒸鱼嘴、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作。
国际慢城案例——广东梅州雁洋镇

完美融合客家文化和生态优势的文化旅游城镇
【概况】 雁洋镇隶属梅州市梅县区,距梅州市区33公里,约半小时 车程
下辖29个村,人口3.2万,总面积188平方公里,空气质 量优良率和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以特定地域的历史文脉——客家文化为核心,是集生态保护、旅游休闲、田园居 住为一体的慢城有机体,当代田园城镇生活新体验
桥溪古韵 「梦里客家」, 现代版桃花源
雁南飞
叶剑英纪念园
桥溪古韵
雁鸣湖
五指峰
灵光寺
22
特色 建筑
A级 景区
有机 生活
客家文化
自然 山水
国际慢城 11
国际慢城案例——梅州雁洋镇
以景区为依托,古村古刹古风浓
以茶田为特色的 国家5A级景区
Hale Waihona Puke 雁南飞全国红色旅游 经典景区
叶剑英纪 念园
雁鸣湖
4A级景区, 生态优美
灵光寺
以禅文化为主 题的千年古刹
「中国五大 特色民居建 筑」之一
围龙屋群
五指峰 粤东名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客家村落到客家国际慢生活旅游小镇的蜕变之路
作者:杨凤影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9期
摘要:本文以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旅游小镇的策划为例,以古今融合,共生客家为目标,通过对客家本土化"文化基因"的提炼,将其作为旅游策划与设计的要素,以打造国际慢生活小镇为总体定位,通过策划适应时代特征和传承客家文化创新要求的旅游空间,实现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共生。
关键词:国际慢生活小镇;旅游策划;旅游设计;客家文化
一、项目背景
1.城市背景
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地处粤东山区,距广州500公里,在城市周边游周末短途游市场中有着先天优势。
近几年,“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已逐渐成为梅州的城市品牌,这个昔日偏于一隅的山区市正成为人们寻幽、览胜、挹趣、怡情的“桃花源”和“休闲之都”。
随着广东省吹响建设“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号角,梅州提出了建设“国际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而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将成为集中展示客家文化和体现“慢生活”休闲方式的战略示范区域。
2.规划区概况
雁洋小镇地处梅州市的东北部,东部已有雁南飞、雁鸣湖、灵光寺、阴那山等驰名珠三角的风景名胜区。
规划地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既有良好的山、水、田、园资源,更遗留有松坪、雁下两个客家围龙屋古村落,见证千年客家城的历史变迁;规划范围用地面积约8.7平方公里。
二、总体构思与定位
策划在对国内外慢生活小镇案例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慢生活小镇“沉浸式旅游产品的组织、夜间休闲娱乐的策划、新型生活理念的引领”的三大产品模型,以代表客家精神的“修身齐家智国尚天下”为四大核心功能框架;以“客家文化”为内涵,重点规划“客家田园、客家民居、客家美食、客家节庆、客家工艺”等五大商业文化空间,合力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田园休闲、人文度假、文化创意、国际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旅居式慢生活小镇。
三、提炼客家文化基因
雁洋镇具有典型的梅州客家特色城镇风貌,在城镇格局方面,镇、村选址多位于地势较为平坦的盆地、山谷、河滩处,十分符合客家人择址定居的布局模式。
雁洋镇保存有大量完好的客家传统民居,不少新建的建筑也延续了客家民居的传统风貌。
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
雁洋客家文化结构:客家手工酿酒文化;山歌文化;客家饮食文化;新客家民居建筑设计文化;民居文化(客家油画);泥塑文化。
雁洋镇的雁南飞、雁鸣湖、桥溪古韵等几个知名景区从建设之初到营业,都向游客传达出“慢游”的生活概念。
四、修身——齐家——智国——尚天下四大核心功能区策划
1.雁鸣湖山水养生旅游度假区(修身)
依托雁鸣湖的山水资源,以身心灵全方位养生目的地为发展定位,将客家山居的生活方式导入到山、湖、田等空间环境中,传承客家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汲取传统的建筑符号和元素,辅以现代的建筑文化及特色,形成独特的现代新中式养生社区。
2.松坪古村落旅游发展区(齐家)
以“客家祠”为文化内核,以村落中的祠堂为载体,打造客家名人18家堂,以展现客家人的治家精神。
借鉴皖南古村落的开发模式,保护传统围龙屋建筑,拆除与传统风貌不相符的现代建筑挖掘客家传统习俗、产业、土特产品、祭祀活动、传统艺术表演等文化资源,再现客家传统生活生产风貌。
考虑雁洋作为旅游度假新城的产业发展特点,远期逐步迁出生产性企业,依托梅州七个艺术之乡的文化资源,打造一个集传统工艺设计与制作、城市与建筑设计、影视制作服务、节庆会展策划、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小镇。
3.世界客商总坛中央商务区(智国)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0万之众,在这些国家分布着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这些华侨为了让子孙后代接受和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一次次发起回到大陆客家原乡的公祭活动。
在梅州客家之都策划世界客商总坛,为海内外的客商回到梦中客都的精神寄托,也是为客商们的商务交流与经济往来搭建对话的桥梁。
4.国际慢生活小镇(尚天下)
老城中心区借鉴意大利天堂小镇和云南丽江古城的开发模式,保护历史传统建筑和山水资源,植入现代的餐馆、精品客栈、手工作坊、画廊、酒吧等多种业态,开展多元化的民俗体验和节庆活动,对老城区进行系统升级和改造,同时配套城市公共服务和文化职能,使之成为融自然景观、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现代休闲、公共服务、山水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慢生活旅游小镇。
利用老镇区外围的西、南部开阔空地布置高档休闲养生街、客家原生态美食街、度假地产等项目,形成休闲养生产业环。
五、文化传承的空间设计要点
1.延续自由生长的城镇格局
最初的雁洋小镇以围龙屋建筑群自发地点缀在乡村田间或山丘地带,数量不断增多,逐渐形成村落,再到城镇,城市的结构处于一个自由生长演变的过程。
本着保护古村落和古城格局的原则,本次设计摒弃大拆大建的开发手法,倡导在尊重原来城镇空间的基础上的类似植物蔓生的有机生长的开发模式。
在充分尊重城镇的生长法则的基础上,通过赋予新的养分——多元化的城市和旅游功能,催生新的城市空间。
采用“碎片整理”、“组团拼贴”、“有机耦合”等设计手法,构建类似于蔓生植物有机生长的空间特征。
2.传承历史文化的建筑设计
充分沿用并大胆创新围龙屋的建筑形式,从布局形态、造型、色彩、材料与工艺等方面进行提炼和借鉴,创新客家建筑形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3.塑造个性特质的城市符号
城市小品、标识系统、色彩配置、夜景照明等方面的设计充分考虑城市元素的提炼,强化城市文化特色风貌。
4.传达可感知的地域精神
通过客家特色的文化空间的塑造、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的开展、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等手段传达客家精神和文明。
六、结语
“地域的衍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永远不会停息”。
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目标之一。
策划依托雁洋镇文化传统和现有小镇特色,以打造慢生活时代“古今融合,中西共生”客家小镇为目标,是探索文化古镇的旅游发展与开发的有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