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6讲防灾与减灾讲实战演练轻松闯关(选修5)

合集下载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环境保护章末限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环境保护章末限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环境保护章末限时检测(选修6)1.(2015·厦门市一模)RCWA指数是指某区域可用清洁水资源量与该区域用水总量之比。

下图示意1983~2008年我国东部某特大城市RCWA指数的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市1996年前后RCWA指数变化特点的差异,并分析1996年前指数变化的原因。

(2)简述当地政府为提高RCWA指数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解析:第(1)题,图示RCWA指数以1996年为界,以前波动下降、以后波动上升。

1996年前RCWA指数下降应该有两个原因:清洁水资源量减少,区域用水总量增加。

清洁水资源量减少主要是因为水污染加重;区域用水总量增加主要是因为人口、经济增长,需水量增加。

第(2)题,1996年后RCWA指数上升应该有两个原因:清洁水资源量增加,区域用水总量相对减少。

清洁水资源量增加途径有修建集水工程、水污染治理以及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区域用水总量相对减少是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需水量减少等。

答案:(1)特点:1996年前呈波动下降,1996年以后呈波动上升。

原因: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使用水量大大增加;生产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水质恶化,可用清洁水资源量减少。

(2)①健全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水污染实时监测系统;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③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水达标排放);④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净化;⑤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⑥中、上游地带建造水库;⑦调整产业结构;⑧提高技术,提高生产力。

2.(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如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演练提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演练提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七章第35讲世界地理概况把脉高考演练提升考向世界地理概况(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如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

据此完成1~2题。

1.甲国位于( )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2.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A.好望角B.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麦哲伦海峡解析:第1题,甲国主要位于赤道至10°N、60°W~70°W之间,可判断其位于南美洲北部,北临大西洋。

故选D。

第2题,两地都位于北半球,经度差约为180°,考虑到地球上两点之间大圆劣弧航线最短,可以排除位于南半球的A、D选项;又考虑陆地绕行等因素,排除B选项;经太平洋过巴拿马运河的航线最近,故C项正确。

答案:1.D 2.C(2014·高考江苏卷)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从1988年的12亿澳元增加到2012年的170多亿澳元,2013年两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

下图为2011年双方贸易额前五位的商品和服务种类。

读图,回答3~4题。

3.与马来西亚相比,澳大利亚具有优势的产业是( )A.石油开采B.家用电器制造C.金属矿开采D.交通设备制造4.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①空间位置邻近②航空运输发达③经济水平相当④经济互补性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第3题,对比图中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的出口商品和服务可知,铜是由澳大利亚出口到马来西亚的金属矿产,故推断澳大利亚的金属矿开采业具有一定优势。

两国间互有原油出口,且马来西亚出口量大于澳大利亚,后者无石油开采优势。

第4题,由图中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的位置可知,两者的地缘关系很近;根据图中两国的出口商品和服务可知,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强,所以两国间经济贸易额增长较快。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演练提升)第十八章 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演练提升)第十八章 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八章第38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把脉高考演练提升考向一中国的地形(2014·高考广东卷)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2.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解析:第1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海拔<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故选C,不选A。

阅读图2,找出聚落数量随坡度的变化规律。

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少,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故不选B、D。

第2题,三江平原海拔在200 m以下,且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地上,故不选B。

塔里木盆地虽然海拔较高,但聚落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坡度也较小,故不选C。

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的地势起伏较大,聚落集聚区的坡度也较大,但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江南丘陵海拔较低,故选A,不选D。

答案:1.C 2.A3.(2011·高考北京卷)平均海拔由高到低的省区依次是( )A.湘、辽、宁B.台、鲁、苏C.青、粤、晋D.桂、甘、豫解析:选B。

A选项中湘、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宁位于第二级阶梯,故A错;B选项三省都位于第三级阶梯,但台湾省有高大的台湾山脉,山东省有山东丘陵分布,江苏省地形平坦,符合题意;C选项三省分别位于我国第一、第三和第二级阶梯,不合题意;D 选项桂大部分位于第三级阶梯,显然不符合题意。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第1(精)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第1(精)

件,从而导致了其他要素发生改变,这说明地理环境有统一
的变化过程。
(2015· 济南模拟)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C ) A.区域性 C.整体性 A.甲——水位下降 C.丙——增加 B.开放性 D.差异性 B.乙——改善局部气候 D.丁——加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3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6高考导航 考纲解读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表现。
3.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4.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B )
解析:从图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可知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甲应为地下水位上升,乙为改善局部气候,丙为泥 沙沉积减少,丁为洪水灾害减轻。
地理景观演变示意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地理景观演变示意图多以时间为线索,展示
不同时间同一区域的景观变化,它往往以人类活动对景观变 化的影响为主,同时也体现了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
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发展 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周 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
【思考探究】 河流径流量减少对河流下游有何影响? 提示: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潮;土壤盐碱化;水质 变差,河口生态环境破坏等等。 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 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 提示: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 加;中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和湖泊蓄洪能力降 低,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入海口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面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 (15)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 (15)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把脉高考演练提升考向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2013·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北极附近 D.南极附近2.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A.1个多小时B. 3个多小时C.5个多小时 D. 7个多小时解析: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深刻理解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

第1题,图中能看到北极星,并且北极星的仰角很小,说明当地在北半球,且地理纬度较低。

第2题,图中恒星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天空中的恒星转过50°,说明地球自转了50°,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15°/h,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1.A 2.B考向二时间和日期的计算3.(2014·高考四川卷)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A.1日17时30分B.1日21时30分C.2日1时30分D.2日9时30分解析:选A。

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东8区区时),国际标准时间是中时区的区时,与北京时间相差8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中时区在东8区西侧),北京时间减去8小时就是国际标准时间,即1日17时30分。

故选A。

(2014·高考天津卷)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经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46讲 防灾与减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46讲 防灾与减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6讲防灾与减灾讲实战演练轻松闯关(选修5)1.(2015·南昌考试)读堰塞湖形成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可能是什么?(2)堰塞湖形成后,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应该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解析:(1)图中堰塞体出现的部位等高线较为密集,地形崎岖复杂,坡度大,可能是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2)图中显示堰塞湖形成后村镇数量减少,堰塞物质破坏后会引发洪灾,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应对措施是开挖泄洪通道,排泄湖水。

答案:(1)据图可知,西坡由于坡度陡,可能出现滑坡,导致滑坡体阻塞河道。

(2)危害:首先淹没湖区村镇;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到冲刷、侵蚀、溶解导致崩塌。

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

措施:开挖泄洪通道。

2.某地区位于三峡库区的中心地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褶皱山地,地下常有软硬相间的岩层。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该地区滑坡危险性最大的自然、人类活动致灾因子。

(2)说明该地区滑坡发生次数与坡角的关系,从滑坡危险性的外在因素分析避免和降低坡角对滑坡危险性影响的措施。

解析:(1)从图中滑坡危险性各因素的权重可知,坡角、土地利用分别是最严重的自然、人类活动致灾因子。

(2)从坡角与滑坡发生次数的关系图可以看出,坡角在20°~40°时滑坡次数多。

答案:(1)坡角、土地利用分别是危险性最大的自然、人类活动致灾因子。

(2)坡角为20°~40°时,最有利于滑坡的发生;而坡角小于20°和大于40°的地形,滑坡发生较少。

措施:在土地利用方面,对坡角在20°以上的丘陵山地应避免开垦耕种,退耕还林、保护地表植被;在交通工程方面,工矿建设应避免在岩层脆弱地带施工,在滑坡易发地段建设护坡工程,做好灾害防护工作。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 (34)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把脉高考 (34)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七章第18讲城市化把脉高考演练提升考向城市化及其影响(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

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农民自建的“握手楼”楼层高、房间多,不可能为自住考虑,也不适宜外来人口长期定居;“握手楼”位于珠三角某中心城市周边,利于外来人口租住,故其直接目的应是出租房屋以增加收入,故D项正确。

第2题,“握手楼”吸引城区人口居住,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人口多,房价昂贵,故B项正确。

答案:1.D 2.B(2014·高考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A.2千米附近B.4千米附近C.8千米附近D.10千米附近4.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2010年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千米和4千米处比1990年减少,A、B项错误。

10千米处与8千米处相比,10千米处两线差值更大,故D项正确。

第4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项错误。

由图可知,该时间段,郊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而市中心及附近人口密度不断降低,是由于城市中心地区以商业等活动为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调整的反映,D项正确。

城市中心商业活动发展,地租水平也会不断提高,B项错误。

城市等级与城市地理位置、交通、资源等方面有关,城市人口密度变化与城市等级相关程度不大,C项错误。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二十章 第46讲 防灾与减灾教案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二十章 第46讲 防灾与减灾教案

第46讲防灾与减灾考纲展示考点扫描切脉高考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常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如:2013年浙江自选卷第12题,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3题,2011年山东卷第31题等。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1.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示意图,考查防治地质灾害的工程措施及逃生路线。

2.结合洪涝灾害,分析不同区域防治洪涝灾害的不同措施。

3.结合气象灾害,考查创新性的防治措施及分析探究能力。

[P3~P8]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地理信息技术主要特点、功能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遥感技术(RS)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

空间上: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时间上:同步观测①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更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RS和GIS 结合信息获取和空间分析结合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全球定位系统(GPS)采集某点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交通导航、绘制地图、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1.(2014·东北四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宇航局NASA的两颗卫星“Aqua”和“Terra”捕捉到的照片,显示了俄罗斯境内发生的火灾超过600起,其中大多数为自然火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6讲防灾与减灾讲实战演练轻松闯关(选修5)
1.(2015·南昌考试)读堰塞湖形成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可能是什么?
(2)堰塞湖形成后,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应该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
解析:(1)图中堰塞体出现的部位等高线较为密集,地形崎岖复杂,坡度大,可能是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2)图中显示堰塞湖形成后村镇数量减少,堰塞物质破坏后会引发洪灾,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应对措施是开挖泄洪通道,排泄湖水。

答案:(1)据图可知,西坡由于坡度陡,可能出现滑坡,导致滑坡体阻塞河道。

(2)危害:首先淹没湖区村镇;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到冲刷、侵蚀、溶解导致崩塌。

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

措施:开挖泄洪通道。

2.某地区位于三峡库区的中心地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褶皱山地,地下常有软硬相间的岩层。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该地区滑坡危险性最大的自然、人类活动致灾因子。

(2)说明该地区滑坡发生次数与坡角的关系,从滑坡危险性的外在因素分析避免和降低坡角对滑坡危险性影响的措施。

解析:(1)从图中滑坡危险性各因素的权重可知,坡角、土地利用分别是最严重的自然、人类活动致灾因子。

(2)从坡角与滑坡发生次数的关系图可以看出,坡角在20°~40°时滑坡次数多。

答案:(1)坡角、土地利用分别是危险性最大的自然、人类活动致灾因子。

(2)坡角为20°~40°时,最有利于滑坡的发生;而坡角小于20°和大于40°的地形,滑坡发生较少。

措施:在土地利用方面,对坡角在20°以上的丘陵山地应避免开垦耕种,退耕还林、保护地表植被;在交通工程方面,工矿建设应避免在岩层脆弱地带施工,在滑坡易发地段建设护坡工程,做好灾害防护工作。

3.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4年11月25日23时19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康定县发生5.8级地震。

读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的关联性方面,简述图中甲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1)问,读图即可回答。

第(2)问,甲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发生;由于地震频发,岩层断裂,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夏季多暴雨,故泥石流多发。

风化严重;夏季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灾害频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