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上《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合集下载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1. 人体内废物的种类2. 排泄和排遗的区别3. 排泄系统的组成4. 排泄过程及机制5. 影响排泄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系统的组成及排泄过程。

2. 教学难点: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影响排泄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新课导入: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系统的组成。

3. 案例分析:分析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4. 知识拓展:介绍影响排泄的因素,如饮食、运动等。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排泄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排泄和排遗区别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

4.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排泄系统的结构图、功能介绍、废物排出过程的动画等。

2.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课后作业模板:提供给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模板。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泄系统的组成。

2. 第3课时:讲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分析影响排泄的因素。

3. 第4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5. 第6课时: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八年级生物上册6.15.2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6.15.2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新版)苏科版
- 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指导。
- 对于学生的作业中的亮点和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 针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业的改正和完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排泄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生理功能,提高健康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排泄的相关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提升健康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人体代谢产物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八年级生物上册 6.15.2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
教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描述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重点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准备泌尿系统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尿常规检测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新知探究一、排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讲解: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那么,什么是排泄?【学生活动】讨论,回答: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属于排泄。

粪便的排出也属于排泄吗?【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补充讲解:排遗是指动物体通过消化系统将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剩余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活动】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1.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动脉的颜色为红色,肾静脉的颜色为蓝色,肾的颜色为红色。

推测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

3.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

肾动脉中的血液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带到肾脏,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肾静脉则将排除了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的血液送往人体其他部位。

三、肾脏与肾单位【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进一步拓展讲解肾脏的外部形态和结构特点。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让学生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生理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及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难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教学PPT。

3. 案例分析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内会产生废物吗?这些废物是如何排出的呢?(2)引入本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等。

(2)讲解废物排出的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3)阐述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案例分析(1)呈现案例:小明感冒后,体温升高,出汗增多。

(2)提问:小明出汗增多是因为什么原因?这属于哪种废物排出?(3)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课堂互动(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其他废物排出的途径吗?(2)邀请学生分享答案。

(3)拓展思考:人体内废物排出不畅可能引发哪些疾病?如何预防?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更多关于人体内废物排出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废物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区别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延伸1. 邀请医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医院,实地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检测和排出过程。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15.2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15.2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案
通过动画直观地将尿液排出过程展现出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考:为什么大汗淋漓之后,需要补充水,为什么最好是含盐分的水?
学生讨论。
当它达到一定的量时,我们就会有尿感,需要将尿液排出,那么尿液从形成到排出经历哪些结构呢?
播放动画感受一下尿液形成到排出的过程。
结合书本,尝试归纳总结。
小结: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而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
人一昼夜的排尿量大约为1.5L,养成多喝水的习惯。
学生讨论,血液经过肾单位时,成分的变化情况。
请学生上黑板板书。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分析有关肾脏的资料,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肾脏的功能与保护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尿液的形成。
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滤过是在哪个结构中完成的?重吸收是在哪个结构中完成的?
2.在尿液形成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主要涉及到哪三种液体?
3.首先一起来看第一步滤过作用。
血液经过肾小球之后,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哪些成分被滤过了?
哪些成分到了肾小囊中形成了原尿呢?
(播放课件——滤过作用)
比较血液和原尿成分的不同。
4.形成原尿之后到了肾小管中进行第二步重吸收作用。
哪些成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中了呢?
(播放课件——滤过作用)
还剩水、无机盐和尿素也就是尿液。
比较原尿和尿液成分的不同。
介绍常见疾病的化验结果(肾炎等)。
看书思考。
肾小球。
肾小管。
血液、原尿、尿液。
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

八年级生物上册 6.15.2《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6.15.2《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新版)苏科版

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说出肾脏的结构和特点;
(3)描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有关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采用“自学、引导、议论”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运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益。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单位
3.尿液的形成
血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
滤过作用
原尿:水、葡萄糖、无机盐、尿素
重吸收作用(水、葡萄糖、尿素)
尿液:水、无机盐、尿素。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5.2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案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5.2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2)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3)说出肾的结构和功能及肾单位的结构。

(4)概述尿液的形成途径。

2、能力目标
通过泌尿系统的结构,肾的内部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提高读图
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肾脏的功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肾单位的结构。

(3)尿液的形成过程。

2、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从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切入,使学生由亲身感受认识到身体排出废物和多余的水的必要性,明晰排泄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和肾单位的示意图,增强学生对肾脏结构的直观感性认识。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

利用动画视频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加深学生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突破难点。

最后,练习巩固,通过分析常规化验单推理病变部位。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
一、排泄
二、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三、尿液的形成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新)苏科版生物八上《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公开课(教案) (9)

(新)苏科版生物八上《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公开课(教案) (9)

第14章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
惯.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
教学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用具:
挂图、模型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花粉粒萌发和双受精过程。

〔2〕说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2〕通过学习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培养学生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果实与种子形成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和描述果实、种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
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
〔2〕了解组织培养的过程。

2.能力目标
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的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技与传统生产的
差异。

〔2〕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教学重点:
营养繁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组织培养的过程。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点击】原尿与尿液按钮,【出示】原尿和尿液成分表,强调两者的不同。
教师:【提问】原尿在肾小囊中,尿液是在肾小管末端。可以看出尿液来源于原尿,而尿液仅仅是原尿的1%,还有99%的液体跑到哪里去了呢?那么,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什么呢?肾小管有什么作用?原尿与尿液成分的不同说明了什么?请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下面的动画。并思考:当血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哪些物质又透过肾小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中?(提示: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球分别代表血液中不同的物质。)
学生18:原尿中的水大部分透过肾小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
教师:【提问】无机盐呢?
学生19:原尿中的无机盐一部分透过肾小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
教师:【提问】葡萄糖呢?
学生20: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透过肾小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
教师:【讲述】对,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葡萄糖透过肾小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中。这个过程叫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师:【播放】有关尿液形成的动画。
学生25:尿液形成与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关。
教师:【归纳并出示】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师生:【归纳并出示】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形成原尿,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形成尿液。
教师:【提问】血液中有什么?
学生26:血液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教师:【点击】这说明了什么?的右边按钮。【提问并出示】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2:肾单位。
教师:【出示】肾单位。
教师:【提问并出示】肾单位包括哪几个部分?
学生3: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肾小球
教师:【出示】肾单位包括 肾小囊
肾小管
教师:【点击】肾单位下方的按钮【出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
教师:【提问】图中各个标号名称分别是什么?(依次点击各个标号)
教师:【点击】这说明了什么?的右边按钮。【出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师:【讲述】最后,我们比较血浆和尿液的区别,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24:血浆中蛋白质为70克/升,而尿液中蛋白质为0克/升;血浆中葡萄糖为1.0克/升,而尿液中葡萄糖为0克/升;血浆中氨基酸为0.5克/升,而尿液中氨基酸为0克/升;血浆中水为920克/升,而尿液水中为960克/升;血浆中无机盐为7克/升,而尿液水中为15克/升;血浆中尿素为0.3克/升,而尿液尿素中为20克/升。
教师:【出示】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击】这说明了什么?的右边按钮。【出示】肾单位的结构模式图。
教师:【点击】肾小管上的按钮。【出示】肾小管重吸收的图片。
教师:【播放】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动画。
学生17: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透过肾小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中。
教师:【提问】原尿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全部透过肾小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吗?
教师:【出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师:【出示】肾单位的结构模式图。
教师:【出示】大部分水、全部的葡萄糖、部分无机盐进入毛细血管的图片。
教师:【提问】什么叫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学生21: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被重新吸收回血液的过程叫做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师:【归纳并出示】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被重新吸收回血液的过程叫做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师:【归纳出示】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教师:【提问】原尿中有什么?
学生27:原尿中有水、无机盐、尿素和葡萄糖。
教师:【归纳出示】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
教师:【提问】尿液中有什么?
学生27:尿液中有水、无机盐和尿素。
教师:【归纳出示】水、无机盐、尿素。
教师:【提问】尿液形成过程如何?
⑶利用多媒体制作flash课件。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
初一下学期,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整体的生物学科学素质有所提高,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进行独立探究、自主及合作学习的能力。然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效率还不是很高,还需要教师的积极有效的引导,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教学媒体选择和设计:
教师:【讲述】请大家把课本翻开到71页,讨论尿液的形成。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讨论中的短文。请大家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解读表格。共同回答屏幕上三个问题。
教师:【出示】1、比较原尿和血浆成分有什么不同?2、比较原尿和尿液成分有什么不同?3、比较血浆和尿液成分有什么不同?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比较血浆和原尿的区别,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提问】什么叫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学生14: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的过程叫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教师:【归纳并出示】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的过程叫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教师:返回到小组讨论尿液形成的页面。
苏科版八上《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2.技能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过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
《人体废物的排出(1)》一课所处的章节是苏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的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人体废物的排出(1)》教学内容包括:比较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其中,尿液的形成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讲述】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毛细血管中。而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则形成了尿液。
教师:【提问】尿液究竟怎样形成?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观看一段视频。
教师:【播放】有关尿液形成的视频。
教师:【提问】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 L,每天排出的尿液大概只有1~1.5L.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
教师:【归纳并出示】血液包括水、葡萄糖、无机盐、蛋白质、血细胞和尿素。
教师:【提问】原尿的成分包括哪些?
学生13:原尿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教师:【出示】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教师:【提问】肾小球是如何过滤血液的?我们不妨以实验来模拟一下。介绍实验用品及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完成模拟实验,观察思考:那些物质通过了滤纸,那些没通过?说出模拟实验中滤纸、液体、滤出物质分别代表肾过滤过程中那些器官或物质。试述血液经肾小球的滤过后成分有何变化。
教师:【出示】肾单位的结构模式图。
教师:【讲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一部分小分子物质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教师:【出示】血液和原尿。
教师:【提问】血液包括哪几个部分?
学生11: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教师:【提问】血浆又包括哪些物质?
学生12:血浆又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蛋白质。
教师:【播放】另一个有关尿液形成的动画。
师生:进行课堂小结。
教师:【讲述】同学们学得如何?接下来,我们共同做几道题来检测一下。
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有两块:一个是:比较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并讨论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不同说明了什么?目的是为了引出尿液的形成。另一个是尿液的形成。我想尿液形成的知识本身就比较的抽象,如果只是单纯的老师说,学生的理解一定是不到位的,也不能体现新课标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既能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理解这部分知识呢?我决定设计两个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思考几个小问题进而理解这些抽象知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师:【播放】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画。
学生10: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中。
教师:【讲述】对,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中,形成肾小囊内液,肾小囊内液叫做原尿。这个过程叫肾小球滤过作用。
教师:【出示】肾小球滤过作用。
学生4:入球小动脉。
学生5:出球小动脉。
学生6:肾小囊。
学生7:毛细血管。
学生8:肾小管。
学生9:肾小球。
教师:【讲述】同学们不清楚标号7,现在我告诉大家标号7是原尿。
教师:【提问并出示】原尿是怎么形成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看一个动画,并思考: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哪些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中?(提示: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球分别代表血液中不同的物质。)
学生1:血浆中蛋白质为70克/升,而原尿中仅为微量;血浆中水为920 克/升,而原尿中为980克/升。
教师:【讲述】他回答得很好,血浆中有蛋白质而原尿中没有。
教师:【点击】血浆与原尿按钮,【出示】血浆和原尿成分表,强调两者的不同。
教师:【提问并出示】这说明了什么?请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回顾一下肾的结构。
2.教学重点:
①尿的形成过程;
②对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变化资料的分析。
3.教学难点:
①尿的形成过程;
②对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变化资料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⑴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⑵收集有关人体形成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
⑴设计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以及尿液形成全过程的动画。
⑵与学生共同收集有关人体形成的相关资料。
教师:【讲述】他回答得很好,由表格看蛋白质、葡萄糖和氨基酸明显不同—原尿中有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而原尿中没有。
教师:【点击】血浆与尿液按钮,【出示】血浆和尿液成分表,强调两者的不同。
教师:【提问】这说明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