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6《神奇的眼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4章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2. 详细内容:a. 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b. 视觉的形成过程c. 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d. 保护眼睛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2. 掌握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学会保护眼睛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教学重点: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睛模型、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幻灯片。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人佩戴眼镜的经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使用幻灯片展示眼睛的构造,讲解各个部位的功能。
b. 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各个部位,最终形成清晰的物像。
3. 例题讲解:a. 讲解近视的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b. 讲解远视的成因: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c. 讲解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近视眼镜)或凸透镜(远视眼镜)。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判断其镜片类型。
i. 小明佩戴近视眼镜,妈妈给他买了一副新的近视眼镜,但是度数更高。
ii. 小华患有远视,医生建议她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5. 保护眼睛的注意事项:a. 长时间看书、使用电子设备时,每隔一段时间要让眼睛休息。
b. 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眼睛与书的距离适中。
c.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现并矫正视力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2. 视觉的形成过程3. 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4. 保护眼睛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
b. 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6神奇的眼睛

课
程
讲
授
一、认识眼睛及其视力缺陷
投放图片
(1)正常的眼睛:
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正常的眼睛自我调节本领较强,使远近物体的像都能成在视网膜上.
因此人们能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
(2)近视眼:眼睛自我调节本领较弱,看远处物体时使远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3)远视眼:眼睛自我调节本领较弱,看进出物体实使近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五、注意卫生用眼,做好眼保健操
课堂小结.
1、知识方面:由实验可知(板书)矫正近视眼应配戴的镜片是凹透镜、矫正远视眼(老花眼)应配戴的镜片是凸透镜.
2、方法上:理想模型法和类比法
3、你发现的新问题: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的欲望是获取知识的强大动力.这节课可以创设一个很好的导入,引入课题.
2.对于正常眼的调节,要清楚地弄懂是较难的.把眼睛与照相机作比较,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再通过实验或多媒体动画演示,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要容易得多.
3.对于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直观地向学生呈现.
4.这节课的课前、课后可充分调动学生去查阅、搜集相关的资料、参与知识。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神奇的眼睛》章节的习题,巩固眼球结构、视力问题及其预防方法等知识点。
-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眼球结构各部分功能的掌握。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视力问题预防措施的熟悉程度。
-判断题:评估学生对科学用眼知识的理解。
2.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眼睛”的科普文章,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需包括近视的成因、预防方法、科学用眼习惯等。
-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和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视力保护的认识。
3.开展家庭视力调查,了解家庭成员的视力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建议。
-要求:以表格形式记录调查结果,不少于3个家庭成员。
(三)教学设想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动画、图片等,直观地展示眼球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设计“眼球结构探秘”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眼球模型,深入了解眼球的结构。
-利用动画、图片等形式,形象地展示视觉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各部分的作用。
2.创设生活情境,以案例形式讲解视力问题的成因、预防及矫正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分析近视、远视、散光等视力问题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其成因及预防措施。
-组织学生讨论眼镜、隐形眼镜等视力矫正方法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结合课堂教学,开展课后实践,促使学生将科学用眼知识付诸实践,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设计“我的用眼日记”活动,让学生记录自己的用眼情况,提高用眼意识。
-开展“护眼小卫士”行动,鼓励学生在家庭、学校等场合宣传科学用眼知识,发挥榜样作用。
3.开展“眼球结构拼图”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眼球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3.汇报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小组学生认真聆听,相互学习。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我将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教师活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学生能够阐述物体颜色的产生原理,包括光的分解和不同视锥细胞的响应。
2.掌握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了解眼镜矫正视力的基本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并明白眼镜是如何矫正这些视觉问题的。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不同焦距凸透镜对光线的聚焦效果,进而理解眼镜度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眼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以及物体颜色的原理。
-学生能够描述眼球的主要结构,如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并理解它们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解释光通过眼球各部分时的折射现象,以及如何形成清晰的物像在视网膜上。
5.阅读拓展材料:教师提供一篇关于眼睛保健的科普文章,要求学生阅读并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眼睛保护的认识。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表达清晰。
2.实验报告要详细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并附上实验图片或图示。
3.案例分析和拓展阅读需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避免照搬照抄。
2.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他们正确解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6神奇的眼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6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并理解它们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再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3. 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眼睛,保护视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眼的基本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幻灯片、投影片、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眼睛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眼睛的结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利用幻灯片、投影片和视频资料,详细讲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3. 例题讲解(15分钟)举例说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并讲解其矫正方法。
如: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前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凹透镜;远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后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凸透镜。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人眼的基本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
2. 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视网膜→ 视觉神经→ 大脑皮层。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人眼的基本结构,并画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2. 解释为什么近视和远视会发生,并列出矫正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近视和远视的认知情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6.神奇的眼睛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6节——神奇的眼睛”,旨在让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视觉的形成以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眼睛,提高视力健康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一张模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图片模糊,进而引入视觉的形成过程。接着,我详细讲解了眼睛的构造,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的作用,并通过实物模型进行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眼睛的原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模糊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视觉形成过程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这种生活实例的导入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建立了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教师不仅详细讲解了眼球的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我以生动的动画为例,解释了过度用眼导致的近视和远视现象,并介绍了矫正方法,如佩戴眼镜、隐形眼镜等。同时,我强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用眼卫生,预防近视和远视的发生。
在课堂互动环节,我设计了多个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保护视力方法。此外,我还安排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放大镜,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
2.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各部位的传递和折射,最终形成清晰的物像。
3.讲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如过度用眼导致的近视和远视现象,以及佩戴眼镜、隐形眼镜等矫正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保护视力方法和学习心得。
八年级物理上册 4.6 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新版)教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神奇的眼睛单元名称神奇的眼睛课时1课型实验探究课标1、考查内容:对眼睛构造原理要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联系起来理解,体会到凸透镜成像性质取决于物距和焦距的关系;2、命题角度:常以生产、生活中实际应用作为背景材料,通过图表、图形及模型等作为信息来源。
3、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为主。
目标引导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交流讨论法各段时间预设段名时间学习引导3先学自研3互动探究15点拨讲解10训练内化5诊断反思4辅导提升课后教学过程设计七段说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学习引导1、展示目标2、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3、学习方法的介绍了解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先学自研 1、检查先学自研的学习情况(三维学习本)2、分小组展示学生自学成果(自主学习)3、收集并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学本课时教学内容;摘录重要知识要点,尝试回答课文中的问题;提出不能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
展示自学成果互动探究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视网膜起什么作用?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老花眼是怎么形成的?怎么预防近视眼?眼镜的度数是怎么来的?现在我们知道了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了,但如何预防?如何矫正?观察、思考、讨论交流、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点拨讲解点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点拨学生在先学自研中提出的问题1、做《能力培养与测试》(P45)的例题,并尝试进行讲解。
(注重思维、方法的讲解)2、尝试用学科专业术语对与本节课有关的还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
4.6神奇的眼睛—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教案:4.6 神奇的眼睛—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1. 眼睛的构造:介绍眼球的各个部分,如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2. 视觉的形成:解释光线如何通过眼球各部分,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并由视网膜传送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分析近视和远视的成因,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矫正原理。
4. 爱护眼睛: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提供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球的构造,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2. 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学会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矫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眼球的构造,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矫正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眼球模型、凸透镜和凹透镜、光线演示仪。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是如何保护眼睛的,以及是否有过近视或远视的经历。
2. 知识点讲解:(1) 眼球的构造: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眼球模型,详细介绍眼球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2) 视觉的形成:讲解光线如何通过眼球各部分,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并由视网膜传送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分析近视和远视的成因,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矫正原理。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关于近视和远视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5. 爱护眼睛:讲解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提供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眼球的构造2. 视觉的形成过程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4. 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及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眼球的构造及其功能。
2. 解释视觉的形成过程。
3. 分析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并说明如何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矫正。
4. 列举三种保护眼睛的方法,并说明其重要性。
答案:1. 眼球的构造及其功能:眼球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进入正面的学习,去一控究竟吧!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眼睛;(2)保护你的眼睛。
一、眼睛
多媒体播放眼睛的构造图和模型。
展示:多媒体播放照相机和人眼球的对比图片
眼睛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
说明:学生根据对比图片,理解人眼球和照相机的相似之处,总结出,眼睛好似一架照相机。
总结: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
照相机
结构
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瞳孔
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
缩小、倒立、实像
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
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总结: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经历体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点。
问题: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说明:播放课件演示眼球的自动调焦
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现象: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
结论: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分析,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亲自动手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去做实验,才能对知识有更清晰的感受和较深刻的理解。
2.远视眼及其矫正
问题:请学生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说明: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根据刚才对近视眼如何矫正的推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结论: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
这里有几个老花镜,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测量老花眼镜度数的实验方案。多媒体投影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从对比中总结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升能力、学习知识。
体验:教师指导先近距离看自己的手指纹,然后马上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怎样调节的。
点评: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亮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
一、教学重点
1.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及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教学难点
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通过眼眼与大脑的配合,我们才能看清物体,判断距离,
欣赏五彩缤纷的景色。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视力正常的人是不戴近视、远视眼镜的,
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二、保护你的眼睛
1.近视眼及其矫正
活动1:小游戏:三字经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视力正常的同学,一个近视眼的同学,请近视眼的同学摘掉眼镜。教师出示印有三字经的卡片,从两位同学眼前开始,每念一个卡片上的字后退一步,逐步后退。
活动2:阅读课本P77,实验探究:模拟近视眼。
猜想:应用什么透镜来矫正近视眼,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说明:鼓励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眼镜进行矫正,试试效果如何。
参考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近视眼镜。
方案:组装好器材,使烛焰的像落在光屏前方,此时像变得模糊。把凹透镜放在凸透镜前观察。
说明:从活动中引出近视眼的外在表象。分析近视眼的形成原因,进一步研究近视眼的矫正。
问题: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点评: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知识拓展:
(1)透镜的焦度:透镜焦距的倒数。(Φ)
公式:Φ=1/f(f为透镜焦距)
单位:Φ:m-1f:mX
(2)眼镜度数=透镜焦度×100
(3)凸透镜的度数用正数表示,凹透镜的度数用负数表示。
(4)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物体最清晰而又不易疲劳的距离,约为25cm。
板书设计
6.神奇的眼睛
教学反思
设计本节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课件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首先,我通过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入手,为眼睛的成像知识作铺垫;然后把眼睛成像和照相机成像作比较,调动了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关问题,从而很快进入正题。另外,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治,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对以上两种眼病的矫治,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6.神奇的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2.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教学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