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酮种衣剂对小麦幼苗上白粉病菌萌发和侵染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合集下载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真菌病。

这种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方法主要是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本研究选取了3种常用的药剂进行对比实验,包括有机磷类杀菌剂甲基托布津、三唑酮类杀菌剂三唑酮和辛硫磷类杀菌剂辛硫磷。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将小麦种植在受病菌感染的土壤中,然后分别喷施不同药剂进行防治。

观察小麦的病情发展并记录。

实验结果显示,三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甲基托布津的防治效果最好,能够显著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

三唑酮的防治效果次之,能够对小麦赤霉病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辛硫磷的防治效果较差,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效果有限。

进一步分析发现,甲基托布津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与施药时间密切相关。

在小麦赤霉病初期(拔节期)施药的效果最好,能够将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而在充实期或成熟期施药的效果较差,仅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本研究中,甲基托布津的防治效果最好,但是其是有机磷类杀菌剂,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

三唑酮是三唑酮类杀菌剂,对环境影响较小,但其防治效果相对较差。

辛硫磷是辛硫磷类杀菌剂,防治效果最差,而且会对土壤中的有机质产生不利影响。

在使用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药时间。

在早期发现小麦赤霉病的情况下,可以选用甲基托布津进行防治,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充实期或成熟期发现小麦赤霉病时,三唑酮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而对于辛硫磷类药剂,其防治效果相对较差,不建议作为首选。

还应注意合理使用药剂,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土壤的负荷。

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反应

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反应

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反应本文旨在探讨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反应。

为此,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实验,以检测小麦病菌对这些抗生素的反应。

实验表明,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很高,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较低。

由此可见,嘧菌酯是治疗小麦白粉病的有效抗生素。

此外,我们还发现,嘧菌酯和三唑酮之间存在基因相互作用,其中一方诱导出另一方的高敏感性。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作用,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细胞实验,以确定小麦白粉病菌的反应机理。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嘧菌酯是治疗小麦白粉病的有效抗生素,而三唑酮的敏感性较低。

此外,嘧菌酯和三唑酮之间的作用可以促进小麦白粉病菌的敏感性。

本研究提供了有关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反应的有益信息,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鉴于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高敏感性,有必要探讨这些抗生素在治疗小麦白粉病方面的疗效。

本文的一些实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可以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菌的生长,而三唑酮的抑制作用较弱。

因此,嘧菌酯非常有效,为治疗小麦白粉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外,由于嘧菌酯和三唑酮之间存在联合作用,这种联合作用可能会增强小麦白粉病菌的抑制效果。

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嘧菌酯和三唑酮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深入了解这种联合作用可能如何影响小麦白粉病的治疗方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小麦白粉病菌的敏感性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因此,有必要定期检测小麦白粉病菌的敏感性,以识别病原体和药物的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多药耐药性。

总之,本研究探讨了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嘧菌酯是一种高效的抗小麦白粉病抗生素,而三唑酮的敏感性则较低。

此外,嘧菌酯和三唑酮之间存在基因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强小麦白粉病菌的抑制效果。

因此,本文的结论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了解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几种药剂混用防治小麦主要病害效果研究

几种药剂混用防治小麦主要病害效果研究

几种药剂混用防治小麦主要病害效果研究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小麦栽培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地防治小麦的主要病害,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一些药剂混用的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药剂混用防治小麦主要病害的效果研究。

一、草甘膦和三唑酮的混用防治小麦白粉病
草甘膦是一种广谱除草剂,对小麦的草本杂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三唑酮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研究人员将两者进行混用,发现草甘膦和三唑酮的混用可以同时防治小麦的草本杂草和白粉病,且效果显著。

混用后的草甘膦和三唑酮药剂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并且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药剂的混用可以提高小麦对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不同的药剂混用可以同时防治多种病害,并且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药剂的混用需要谨慎操作,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对小麦的伤害和环境的污染。

在实际应用中,要选择适宜的药剂混用方法,确保药剂的使用安全和有效。

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效果作者:夏文明夏海生杨飞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1年第04期摘要:白粉病和锈病是小麦常发性病害,主要用药为三唑酮等三唑类药剂。

2020年无为市小麦白粉病和锈病偏重发生。

为此,无为市植保站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的试验。

结果表明:对白粉病病指防效最高的为30%肟菌·戊唑醇750mL/hm2,对锈病病指防效最高的为17%吡唑·氟环唑600mL/hm2。

關键词:小麦;白粉病;锈病;药剂;防效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4-0088-02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 Bgt)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

小麦受害后,叶片早枯,成穗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无为市地处安徽省中部、长江中下游沿江北岸,冬小麦常年种植面积1.6万hm2。

近年来,小麦白粉病时常发生,年度间发病差异明显,而防治用药主要是三唑酮等三唑类药剂,防治效果不甚理想。

2020年无为市小麦白粉病和锈病偏重流行。

为此,无为市植保站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的试验,以期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无为市泥汊镇三溪村。

土壤类型为水稻土,肥力中等偏上。

种植品种为宁麦11,于2019年11月10日播种。

播种量375kg/hm2,46%复合肥375kg/hm2作底肥,2020年2月20日追施46%尿素300kg/hm2。

1.2 供试药剂 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浮剂(12.3%吡唑醚菌酯+4.7%氟环唑),巴斯夫欧洲公司(西班牙)生产;35%吡唑醚·戊唑醇悬浮剂(7%吡唑醚菌酯+28%戊唑醇),燕化永乐(乐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10%肟菌酯+20%戊唑醇),拜耳股份公司(澳大利亚)生产。

三唑酮药剂拌种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效应

三唑酮药剂拌种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效应

o dc me t h et n f a d nn f e l gwi ep oo g d a d t ewe e e s g w l h r r v l f i a n ,t l e o r e ig o di l b r ln e t d d s i i a mo ga e me i h e s n l n h e s r n l s e y
o e ia e ti c e sl f m d c m n r a i g; t e s e e s e r a e t e r t f s e l g e e g n e t e w e e r s i g wi n l h e d d si d ces r ng h ae o e di m r e c ; h ts d d e sn l n e l g a e y a e tb t e 1 h d t e r t f s e l g e e e c ft e wh a ; t e d y s e l g d e sng s u d b r v l f c o t / e a a e o d i m r n e o e t h r d i s i ho l h h J n h e n g h e n r e
U e g i. C n Z n y UIMig
( . ln Po co tt n . nag U h r t,A kn 75 0 1 Pa t rt t nSai ;2A kn n esy nag 2 00。Sa ni hn ) ei o i h ax ,C i a
Ab ta t sr c :Afe e d d e sn t ra i eo trs e r s ig wih T idm f n, t et n fs e l m eg n ewi ep spo e t eq n t h i eo e di e r e c lb o t n d w h t ua t y l ng l i h i

三唑酮、三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三唑酮、三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三唑酮、三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史建荣;王裕中;方中达
【期刊名称】《植物病理学报》
【年(卷),期】1992(22)3
【摘要】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在加入三唑酮(Triadimefon)或三唑醇(Triadimenol)的培养液中生长时,菌丝形态和生理发生明显的改变。

菌丝畸形,表现为细胞肿大,细胞分隔处菌丝缢缩;药剂处理后,等量菌丝的麦角甾醇含量下降,1、
5μg/ml的三唑酮和三唑醇处理,麦角甾醇含量比对照减少45.155.9%和27.5、48.9%;菌丝在药剂处理后,电解质渗漏增加,5μg/ml药剂处理一小时后,三唑酮组的菌丝之细胞电解质渗漏达2.58%,三唑醇组的渗漏为2.19%,空白对照组仅为0.65%。

本研究结果表明,三唑酮、三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直接的伤害作用。

【总页数】5页(P205-209)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菌;三唑酮;三唑醇
【作者】史建荣;王裕中;方中达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南京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21.4
【相关文献】
1.三唑酮,三唑醇和井岗霉素对小麦纹枯病菌生产和侵染的影响 [J], 史建荣;王裕中
2.三唑酮,三唑醇种子处理对小麦根围丝核菌群体数量的影响 [J], 史建荣;方中达
3.戊唑醇、三唑酮防治小麦纹枯病、散黑穗病试验观察 [J], 卢方林;旷宗琴;徐小燕
4.2%三唑醇·戊唑醇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菌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J], 吴学宏;肖建华;张文华;高仁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剂拌种预防条锈病事半功倍

药剂拌种预防条锈病事半功倍

药剂拌种预防条锈病事半功倍小麦药剂拌种是一种高效防病技术。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小麦播种时采用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可有效控制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白秆病等多种小麦病害,具有一药多效、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长效高效、低毒安全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拌种后药剂可被作物的根部吸收,传导至植株的各个部位,发挥药效,既可抑制病菌侵染和繁殖,又能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和小麦产量。

如小麦播种时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干种子重量的0.03%比例进行拌种,对条锈病的苗期防效可达到99.5%,成株期的防效也在70%以上,药剂在麦株体内的有效浓度可维持95天,且对小麦生长有刺激作用,即使在病害不发生的情况下亦可增产2%~3%,其经济效益1∶10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在病害菌源基地进行药剂拌种,可防止越夏、越冬菌源的扩散和蔓延,达到“压前控后”的目的。

因此,在甘肃天水、陇南、陇东、川西北、宁南等小麦条锈病越夏易变区(秋季菌源基地),以及四川盆地、鄂西北、陕南、豫南、重庆、黔西、黔南、云南山坝或平原等越冬关键地区(春季菌源基地)大力推行药剂拌种,不仅可有效控制当地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危害,而且对于保护广大麦区不受或少受条锈病的流行危害至关重要。

处理面积越大,拌种越彻底,效果越好。

主要有三种拌种方法:一是用拌种器干拌。

按拌种比例称量麦种和药剂,同时盛入拌种器内,每次拌种量不超过半桶,以每分钟20~30转的速度,正反各转50次,切实拌匀。

二是用塑料袋干拌。

将麦种盛入塑料袋内,每袋20-30斤种子为宜,按比例加入适量三唑类可湿性粉剂,上下颠翻数十次,直至每粒种子都沾附药粉。

三是人工搅拌。

将塑料薄膜平铺地面,根据拌种比例称量好麦种和药剂,按先种后药顺序,分次加药,用铁锹等工具充分搅拌,彻底拌匀为止。

为确保拌种安全高效,拌种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用对路药剂。

选用具有内吸传导作用、持效期长的三唑类杀菌剂,如三唑酮(又名粉锈宁)、三唑醇(又名羟锈宁)、丙环唑、特谱唑、科惠、烯唑醇等,各地可根据药源情况选用;对于苗期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和交替为害的地区,宜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进行混合拌种,达到兼治地下害虫、吸浆虫、蚜虫等苗期害虫的目的。

小麦

小麦

三唑酮对小麦的药用机理(红河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摘要:根据小麦生产中后期多数真菌性病害的发生发展集中在孕穗至抽穗期,此时施用三唑酮防治,才能达到“一药多治”的效果。

三唑酮经合理配后对抑制小麦赤霉病菌和自粉病菌苗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显示增效作用,对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也显示了增效作用,说明两者混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对抑制小麦纹枯病菌苗丝生长显示相加作用。

关键词:三唑酮,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药用机理小麦赤霉病(FusaHum graminearum)、小麦白粉病(Erys he graminis)和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 cerealis)是危害小麦最严重的病害,防治这些病害当前主要以(苯并咪唑类)和三唑酮(三唑类)为主。

内吸杀菌剂由于有较强的专化性,三唑酮通过抑制异戊烯烃途径改变小麦的激素水平从而提高小麦的抗药性。

1 三唑酮的理化特性1.1,三唑酮农用杀菌剂,纯品为无色结晶,有特殊气味。

熔点82.3℃。

微溶于水。

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原粉(含量90%)为白色至浅黄色固体。

熔点>70℃。

百里通25%可湿性粉剂为白色至浅黄色粉末。

20%三唑酮乳油为黄棕色油状液体。

相对密度0.955。

沸点100~110℃。

15%三唑酮烟雾剂为棕红色透明油状液体。

相对密度1.000~1.005。

闪点>80℃(o.c.)。

(50±1)℃储存一个月,有效成分相对分解率小于5%。

中度溶于许多有机溶剂,除脂肪烃类以外,二氯甲烷、甲苯>200,异丙醇50-100,己烷5-10g/L(20℃),酸性或碱性(pH为1-13)条件下都较稳定。

pH3,6,9(22℃)半衰期超过1年。

2,三唑酮的生产方法和化学成分2.1,由α-溴代频哪酮与氯酚钠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频哪酮,然后与溴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α-溴代频哪能酮,最后1,2,4-三唑反应生成三唑酮。

制得的三唑酮原粉含量在96%以上,该农药剂型主要有20%乳油和15%可湿性粉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 。结果表 明, 药荆处理 对白粉 病菌初 生芽管、 附着胞 芽管 的萌发及 成 熟附着胞 的形 成无抑制 作 用, 明 但
显 提 高 附 着 胞 的 畸 形 率 ; 制 初 生 吸 器原 体 的 形 成 和 指 状 体 的发 育 , 低 入 侵 率 ; 制 初 生 茵 丝 的 发 育 、 生 茵 丝 和 抑 降 抑 次 次 生 吸 器 的 形 成 。分 析 认 为 , 唑 酮种 衣 剂 包衣 处 理 在 降低 小 麦 白粉 病 菌 的 初 始 茵 源数 量 和 控 制 白粉 病 的流 行 危 害 三 中具有重要作 用。 关 键 词 : 唑 酮 种 衣 剂 ;小 麦 幼 苗 ;白粉 病 ; 织病 理 学 三 组 中 图分 类 号 : 1 ; 3 . S5 2 S4 5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1 4 (0 2 0 —0 50 1 0 —0 12 0 )30 5— 4
a p e s rum e m ub p r so i g r t e,a d f m a i n o t r p e s ra. Pe c nt g fma f r e p r s o i n r a e n or to fma u e a pr s o i r e a e o lo m d a p e s ra i c e s d
强 杨 峻 ,刘 西 莉 李 健 '
0 9) 0 ( 国农 业 大 学 植 物 病 理 学 系 ,北 京 l 0 4 中
摘 要 : 用组 织 病 理 学 染 色 技 术 , 察 和 测 定 了三 唑 酮 种 衣 荆 包 衣 处 理 的 小 麦 幼 苗 上 白 粉 病 菌 孢 子 萌 发 、 采 观 侵
YANG u J n,LI Xil,LIJ a — in U —i in q a g
( p r n fPa t ah lg , h n r ut rl iest ,B in 0 0 4 h n ) De a t t ln t oo y C i Ag i l a Unv ri me o P a c u y ej g 1 0 9 ,C i i a
Ab t a t s r c :Th fe to ra i f n s e o t g te t e t( i C )o h e eo m e t o e m i a i n a d e e f c f tid me o e d c a i r a m n Tr S T n n t e d v l p n fg r n t n o
Ef e to i d m e o e d Co tn e t e n t r i to f c f Tra i f n S e a i g Tr a m nto he Ge m na i n a nf c i n o u r a gr mi i . s nd I e to f Bl me i a n s f p. Tr tc n W he tS e iiii a e dlng i
o l g tng s c n r yp feon a i e o da y h ha,a e eo me fs c nd r usorawe er s r i e e s d be a s i nd d v l p nto e o a y ha t i r e t an d orc a e c u eofTr
S CT. Tr S i CT ly d a mp r a t r l n r d cn h e i n n o ua in o h s f n u n o to f p a e n i o t n o e i e u i g t e b g n i g p p lt f t i u g s a d c n r lo o wh a o e y mi e . e tp wd r l w d Ke r s y wo d :Tra i f n s e o t g t e t e t id me o e d c a i r a m n ;W h a e d i g;Po e l e ;Hit p t oo y n e ts e l n wd rmi w d so a h 1g
m e h d . Th b e v t n h we t a 1)Tr CT h d n e f c n o ma i n f p i a y e m t b , to s e o s r a i s o d h t o i S a o fe t o f r t o r r g r o m u e
s nf a t i ii n l 2) i iS g c y; W t Tr CT , t e f r a i n fc n r l b d f h u t r n e eo me t o a s o il h h o m t s o e ta o y o a s o i a d d v l p n f h u t ra o a f g r r n i i d,a d s c e su n e to e c n a e d c e s d; 3 Gr wt fp i a y h p a,f r t n i e s we e i h b t n e n u c s f l f c in p r e t g e r a e i ) o h o r m r y h o ma i o
维普资讯
麦类作 物学报
2 0 ,2 3 :5 5 0 2 2 () 5 ~ 8
J u n l fTrt eeCr p o r a ii a o s o c

唑 酮 种 衣 剂 对 小 麦 幼 苗 上 白粉 病 菌 萌 发 和 侵 染 影 响 的 组 织 学 观 察
i e to of nf c in Bl me i gr mi i .s u ra a ns f p. t ic i wh a s e ln wa e mi e by rt i n i e t e dig s xa n d me n of s o a h o a s hit p t ol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