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述评

合集下载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间的联接就是所谓的学习,即S-R。

主要的研究者及其学说有:(1)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设计了猫开门的实验,他根据实验结果认为,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

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

他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样的。

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有:准备律: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

效果律: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即刺激须对主体有意义。

练习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会减弱,换言之,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

其它的还有多重反应律、定势律、选择性反应律、同化律、联想性转换律等。

(2)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华生把行为主义与刺激-反应心理学结成了一体。

华生认为应该把行为而不是意识作为研究的客观对象,摒弃有关心智的内容。

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的。

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有: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某种行为练习得多,习惯形成得越迅速。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但在1919年出版《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中,他又推翻了自己的观点,不再把频因律作为学习的一般机制。

(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的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

所以,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学习行为。

他设计了斯金纳箱进行实验。

认为可以用三种基本的实验操作来控制环境:呈现刺激、安排结果、信号刺激。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一种以行为为基础的心理学理论,它将人类行为看作是受环境刺激和经验的作用而发生的。

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的结果,而不是受到内在的动机或心理因素的结果。

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皮亚杰。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由经验形成,它主要考虑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它强调的是,行为是由外在环境、内在环境以及人们对外在刺激的反应来形成的,而不是由内在的动机或心理因素。

因此,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和行为的关系,并认为学习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改变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还强调了操作性学习和条件反射的重要性,它认为,这两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操作性学习是指人们在接触到新的环境时,可以从中学习新的行为,而条件反射则是指人们在接触到外部刺激时,可以学会某种反应。

行为主义理论从一个客观角度来研究人类行为,它将人类行为看作是受环境刺激和经验的作用而发生的,而不是内在的动机或心理因素的结果。

它强调的是,只有通过学习和行为的结合,才能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不同的学习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和方法来理解和促进学习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三种主要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和方法。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一种强调外部刺激和可观察行为的学习理论。

它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反馈和奖惩来形成条件反射和习惯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avlov和美国心理学家Skinner。

1. Pavlov的条件反射实验Ivan Pavlov通过对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机制。

他用响铃声(无条件刺激)与给狗食物(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狗开始把响铃声和食物联系起来,最终只要听到响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射)。

这个实验说明了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建立的。

2. 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B.F. Skinner认为学习是通过对行为的后果做出调整来实现的,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通过在动物笼子里设置一个杆子,当动物按压杆子时即可获得食物奖励。

通过给予奖励或惩罚,动物逐渐学会采取特定的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通过给予积极的奖励来增加行为,通过惩罚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记忆和理解。

学习在认知主义中被视为一个主观的过程,人们通过内在的心理活动来处理信息、建立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美国心理学家Vygotsky。

1.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通过观察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儿童在认知发展中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渐建立起对外界的理解和知识结构。

2.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Lev Vygotsky关注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教育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而行为主义理论则是教育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分析,通过激励和奖惩来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特征。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以及优缺点三个方面来探讨教育学中行为主义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刺激下形成的,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操纵环境刺激来改变。

行为主义强调观察和实验,将心理学研究转向了可观察的行为现象。

1.条件反射和刺激-反应: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可以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来调节和改变。

伊凡·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是行为主义研究的典型案例,通过建立条件反射,他将狗的唾液分泌与吃食物的刺激相联系。

2.奖励和惩罚:行为主义认为奖励和惩罚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

比如,提供奖励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行为,而对不良行为进行惩罚则可以减少其发生。

二、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方法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将其运用到教学中:1.建立明确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需要清楚地告诉学生他们需要学什么,以及学到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奖励或结果。

2.刺激与反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需要提供具有刺激性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例如多媒体教学、趣味竞赛等。

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

3.巩固和强化:教师可以采用强化技术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奖励可以以口头表扬、小礼品等形式进行,以增强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

三、行为主义理论的优缺点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优点行为主义理论重视可观察的行为,对各个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实践都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行为主义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观察学生的行为和反应,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2.缺点行为主义理论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过于关注外在的行为表现,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名词解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主要观点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一)华生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主要观点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

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

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

”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有:(1)习得律。

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导言: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现代心理学真正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是离散的,缺乏统一和整合,这也表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

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了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11个分支学科,并形成了7大主要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

作为第二思潮的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发展上产生独特魅力,并在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心理学风行了至少50年。

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

科学管理、行为控制直接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收到了人们的高度控制。

2、哲学思想:哲学是每个时代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思想体系,一定时期科学发展方向可定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都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体系最根本是对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

3、自然科学背景:生物学(特别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生理学以及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领域1、研究领域突破了以往的意识范围,把人的外在行为放在研究的范围内,提倡用实验观察来研究人们的行为。

2、华生研究行为主义的思维、习惯、情绪和人格.3、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以及人格理论。

4、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的交互决定论。

基本观点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主要特征与信念基础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主要特征与信念基础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主要特征与信念基础一、本文概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的主要特征及其信念基础。

我们将首先概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然后详细分析这些原则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并探讨支持这些教学实践的信念基础。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视角,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一理论,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来形成的,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理论主张教师应该通过控制外部环境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或削弱学生的某种行为。

本文将分析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特征,包括其优点和局限性,并探讨支持这种教学方法的信念基础,如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教师如何理解和处理学生的学习行为等。

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的主要特征及其信念基础,以期对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尤其是由约翰·华生提出的经典行为主义,以及后来由克拉克·赫尔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等人发展的新行为主义,都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刺激与反应: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通过外部环境刺激与个体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来建立的。

这种联结的形成和强化是学习的核心机制。

例如,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一个无条件刺激(如食物)与一个无条件反应(如唾液分泌)之间的联结,可以通过反复将无条件刺激与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声)一起呈现来建立。

强化:强化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正强化(如奖励)和负强化(如惩罚)都被用来影响行为的出现频率。

正强化通过给予奖励来增强某个行为,而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述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是桑代克和巴甫洛夫。

桑代克首创了动物实验(迷箱实验),用实验法代替了自然观察法,这不仅为增加了结论的说服性,还为以后学习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他对学习心理的深入研究,让他确定了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是他忽略了人与动物的是有本质不同的,将动物实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直接用于解释人的心理和学习行为。

他把尝试错误的学习和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作为人类学习的基础。

这显然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的。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作用理论虽不像华生自称的那样可以塑造和改造人类热闹和复杂的行为,但对于解释人类某些基本的学习现象,并在塑造和矫正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基本行为习惯中有不错作用。

诸如对于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学生因此体验到被被认可的快乐,从而更专心的学习这门课程。

这就应用了理论中的强化作用。

但其反对研究人学习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过程却是不被认可,无任何应用意义的。

在华生和斯金纳看来,将心理学是看作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到的行为。

华生的学习理论只强调了人的行为,忽略了人的意识和心理,大大缩小了我们的研究范围,这样不仅难以真正客观地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而且反而限制了对它们的研究。

华生虽然将动物心理研究客观化了,但是其过于极端,将动物实验中法相的活动规律推广到人类身上,忽视了人类的特殊性,将人性生物学化了。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的能力,并且对一些现象也能够用操作原理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

他推动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改进了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行为的塑造和矫正。

但其研究范围太窄,忽视了行为是很多方面,过于简单化,片面化。

华生和斯金纳他都为刺激反应可以用来分析所有的行为,但他们都忽视了刺激反应之间人的主体性,都犯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班杜拉在观察学习理论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行为学习理论只注重个体忽视社会影响的思想。

但是他的理论忽视了人在多大程度上能独立地进行学习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多大程度上对儿童的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他还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改变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重视刺激反应,忽略这其中的中枢过程的影响。

但他只是对一般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因而对于人内在动机、建构方式等有关领域不够重视,其理论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

他强调社会因素和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他以人为被试,改变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将动物实验理论直接推论到人类身上的倾向。

他研究人的行为时,并没有摆脱动物行为研究的基本模式,因此他并不能真正发现人的社会学习行为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指个体经验的获得的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经验的获得引起的行为变化的过程,即刺激反应的过程。

强调了人的学习行为,但对于其中的内部运行机制却没有任何深入研究,研究内容过于狭窄,而且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动物的研究,并且直接将得出的结论就运用在人身上,忽略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即使后面班杜拉意识到了社会和认知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但是学习并不仅仅是只有这些因素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都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可以主动的积极地认识世界,学习这个世界的知识技能文化等的,并不是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刺激,产生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