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_万众创新_背景下高校_双创型_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胡征

合集下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且在2015年两会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给予特殊强调,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引擎”之一[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新战略的顺利实现,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而大学生群体不仅最具创新创业潜力,而且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带动创业,进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应该积极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发展必须以创新驱动、科技进步助推经济发展,而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理应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有生力量。

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有力促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呼声日益强烈。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中。

另外,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就业能力,更好地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毕业生就业目光仍然集中关注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岗位上,许多毕业生就业眼光过于狭窄,进而导致自身难以顺利就业。

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应付公务员考试上,普遍不重视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不高而难以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立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作者:龙冬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5期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出版专业在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人才培养上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维度:牢固树立“出版人”的“双创”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出版“双创”平台建设;注重“双创”培养与出版教育的有机融合;结合新媒体发展路径,培养当代创新出版人。

关键词:“双创” 出版高校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129-02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

①时至今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高校对于“双创”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趋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双创”出版人才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推进。

一、牢固树立“出版人”的“双创”思维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牢固树立“双创”意识是推进“双创”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双创”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创新思维的建立不够深入人心,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新素质都有待提高。

在高校“双创”教育中,创业师资力量薄弱,高校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未曾深入企业,缺乏实践经验,“填鸭式”教育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所需。

②针对出版专业,各高校在教育过程中缺乏深入引导,也没有对出版行业的各方面创业信息进行全面调查,导致学生对自身专业发展前景认识不清,从根源上就缺乏“双创”激情。

所以,在“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从教师到学生都要树立“双创”思维,激发“双创”兴趣,鼓励高校教师“双创”,既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把“双创”教育同出版专业紧密结合,又可以为学生形成示范效应,鼓励高校学生开拓思维,大胆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63-01今年“两会”之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了最时髦的热点词语之一。

有人统计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没有创新的人才,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没有创新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

大量社会青年如果缺少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很难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盲目创业,可能会出现‘全民炼钢,尽是废铁’的悲剧。

办好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我们的教育体系,包括理念、课程、师资、实践等等,真正帮助每年730万毕业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做事素质与健康的人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有力引擎。

人才是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要为创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完善大学人才的培养对于在新形势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现实的意义。

在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教育要培育学生开阔的思维、勤勉乐观的性格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我国高考教育现状来看,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教材内容,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政策鼓励,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指导帮助,都尚不能说达到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

对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从高考结束之后进入到大学,更多的人选择学习课本的死知识,或者死学课本知识,至于如何在大学里创业,在学校里突破知识权威进行创新,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和概念。

而当下我国多数大学中,也没有鼓励创业创新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此语境下,更多的人在毕业时,只想去求职,而没有去谋职;或者说,多数大学生只想得到一份工作,而没有想过为别人提供工作。

近几年,屡屡有媒体提出这样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国能不能产生乔布斯?笔者认为,就此前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研究

第32卷第13期总第251期2019年7月(上)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eeVol.32.NO.13(Gen.NO.251)Juf(first half)2019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研究王营(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国家未来走向的奠基石。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原创精神,探索出了双创教育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体验和实践,将创造中学作为中心思想,以问题和项目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做中学”,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他们立志成才。

[关键词]大众创业;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on.2096-711X.2019.13.003[文章编号]2096-711X(2019)13-0005-03[本刊网址]http: //一、创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学生在进行素质教育时,要创设良好的创新型环境&否则,学生的创新欲望便会受到抑制,也就不能极致发挥创造能力&(一)建立创客教育理念创客教育正在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创客教育的发展是时代进步和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创客教育是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作为基础,传承了体验教育等多种思想,以培养大众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教育&它不仅基于知识而且着眼于知识深化、创造,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文化的塑造和提升,而创新文化、创新理念恰恰是一个创新生态体系的精神灵魂所在,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持久不竭的创新动力源泉&(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应营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创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校风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新组建的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既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公办高校,也有别于现存的民办高校&以“诚信、奋进、合作、创造”为校风,以诚实可信的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团结合作的团队去拼搏开拓、创造岀一个崭新的局面&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知行合一,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这也是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其意义在于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勇往直前&鼓励全校师生不畏困难,锐意进取&知中行,行中知,努力实现知识与现实的统一,共创美好校园、精彩人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院将根据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以核心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为依托,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坚持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坚持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目标,坚决推进全国首家“创客校园”建设,聚力创新、聚焦人才培养、高水平探索创客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抓内涵、提质量、明特色、创品牌”,促进学院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三)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华罗庚曾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他们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向导,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知识渊博、各有所长的集政治与业务、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是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南京机电创新创业学院实行基于“政、行、企、校、创、投%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统筹协调学院各项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创意、敢创新、能创造和善创业%的双创精英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双创导师传承“创新、实践、分享、成长%的理念,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并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努力做好“传、帮、带%的工作,能够以创新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和实践工作&二、培育创新思维和增强创造潜能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带领学生去体验创新的乐趣、领悟实践岀真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对个人、国家及社会的价值,认识到创新带来的乐趣及知识&不仅提高了同学的思维创新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一)打造独具特色的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是实施创客教育的基础条件,也是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硬件之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为学生构建思维与实践的支架,教授学生创新的理论和基本方法技能&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关于质疑的精收稿日期:2019-4-4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项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 17FYHLX052)(作者简介:王营(1986—),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摘要:现在我国目前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这不但能够使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有所缓解,同时,还能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崭新的动力以及活力。

本文将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生的背景及意义进行重点的阐述和分析,深入地剖析出当前高校对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中所发现的问题,并且对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实践教育所有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面临的第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我国人口数量巨大,所以就显得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人民群众一直以来的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便是就业问题,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才能够使得我们的生活有保障,并且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繁荣稳定。

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被我们刚刚认识的新名词,但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培养全体民众的创新能力,鼓励创业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起到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终会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可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着缺乏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的问题,究竟怎样才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来不断加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今后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从根本上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及意义1.1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的背景现在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经济改革也渐渐地处在了深水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改变所带来的变化,让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明显地下降。

究竟要怎样才能够解决了我国目前的就业难问题,怎样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一些新的“生命”,这些都已经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

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形势背景下,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这个思想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积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总结其在实施“大创”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从而为更好地实施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提供思路。

2014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2015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重要力量,要为他们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铺路搭桥”。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但注重创新教育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育,同时激励和帮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技术研发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近年来,“大创”项目在各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受到高度重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总结其在实施“大创”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从而为更好地实施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提供思路。

一、多方资源搭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第一次参与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推荐的90个申报项目悉数获批。

之后,我校公布实施了《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在创新创业指导、资金配套、阵地建设等方面为“大创”项目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在推进“大创”项目的同时,实施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帮助大学生培育创业意识与掌握创业技能,同时把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培训计划。

2014年10月,我校成立IT创新创业基地——软件人才孵化中心。

同年12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揭牌成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趋势。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之一,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适应社会需求。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一项战略举措,旨在通过发掘人才资源,解决就业岗位的压力,并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一战略的重要性在于,它鼓励人们在创业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使得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增强,进而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创业人才,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具备开发潜力,把握市场机会。

二、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而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目前一些高校之所以无法真正发挥其培养人才的作用,是因为在创业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缺陷。

主要表现在:1. 对创业人才培养思路的单一性。

现阶段一些高校在培养创业人才的过程中还存在思想贯彻不到位、培养模式单一的现象,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 对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的欠缺。

一些高校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创业课程的教学,对于实际运用的指导并不充分,缺少在实践中摸爬绊打的机会。

3. 对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

高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虽已经获得了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但针对的依然是个别学生,还缺乏系统、规范的培养机制。

三、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在创业思路的定位上进行调整,实现从“传统型”转型为“开放型”,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作用。

1. 培养教学理念创新。

在新的发展阶段下,创业教育需要从狭隘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更加开放、个性化的创业教育,将其与国家现代化的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作者:徐君莉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7年第09期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新战略的顺利实现,需要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

大学生群体不仅最具创新创业潜力,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构,应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支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较高的创业能力,从而为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9-0056-0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且在2015年两会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给予特殊强调,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引擎”之一[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新战略的顺利实现,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而大学生群体不仅最具创新创业潜力,而且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带动创业,进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应该积极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发展必须以创新驱动、科技进步助推经济发展,而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理应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有生力量。

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有力促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呼声日益强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 2016年8月工作研究在2014年9月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将之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双创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撑,因此,培养“双创型”的高素质人才,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本文以高校经管类专业为视角,开展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培养“双创型”经管类人才的必要性1.“双创型”经管类人才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和驱动引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论和资本决定论已经逐步被人力资本论所取代,人力资源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供需对路”人才的任务使命,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着办学水平,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指出,人的大部分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通过教育这种自我投资的方式获得的,包括生存必备的技能和符合时代潮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创造社会价值以增加自己的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

处于经济转型中的中国,迫切需要强大的智力资源作为支撑。

2.“双创型”经管类人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宏观战略的提出,我国急需大量既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又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双创型”经管类人才。

在“调结构稳增长、以发展促增长”的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的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技术和经管成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双创型”经管类人才包括具有创业精神的现代企业家、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和创业型人才队伍。

这就要求高校一要努力培养具有创业精神、战略眼光、市场开拓能力的现代企业家人才;二要造就一批拥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国际战略视野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三要引导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使高校科技人才掌握技术和经管知识,建立起“双创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目标的教育举措,尤其是“双创型”经管类的人才培养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在论述高校培养“双创型”经管类人才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建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发展“产学研用”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14(2016)08-0170-02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ls of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Type"Talents in the Categor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u Zheng(Hankou University,430212,Wuhan,Hubei,China)Abstract :Training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s an education initiative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goal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in China.In particular,training“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type ”talents in the categor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training system.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type"talents in the categor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s including:strengthen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uidance;optimize innova -tion-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system;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cours -es;establish management mechanism centered on teachers and;develop the education model of "production,learn -ing,study and operation".Keywords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Categor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alent Training Model“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双创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胡征(汉口学院,湖北武汉430212)1702016年8月Special Zone Economy 特区经济3.培养“双创型”人才可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加上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剂良药,大学生创业成功后,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开创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而且还由以前的岗位需求者转换为岗位供应方,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为就业难这一社会难题提供了一个解决途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性措施,以创新创业来拉动就业,利用众创智慧来推动经济升级、实现产业变革,进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就要求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实施教学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针对经管类人才,锻炼其创业思维、培养其创业精神、增进其创业能力、养成其创业意识,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双创型”智力流和人才流。

二、“双创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模式1.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导向,创立“双创型”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从上而下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学校层面上,要切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培养“双创型”人才,而不是只培养单一的“创业型”或“创新型”人才;二是在专业层面上,应主动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经管类人才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三是在课程层面上,将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在课程培养方案中加入创新创业内容,形成综合化的“双创型”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

运用“学思做创”的培养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创新创造四个不断往复循环的教学闭环系统,最终达到以“创”为目标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创、会创、善创。

同时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全方位、立体化地培养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经管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结合自身的校情、市场的需求,按照“跨学科、跨专业”的原则,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融合共享,首先,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上,设置了如创业学导论、创业必备法律知识等通识课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双创型”经管类人才;其次,开设创业计划书编制、创业案例研究等公共选修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学素养、认清创新创业规律;再次,开设创新创业心理学、创造学等专业基础课,帮助经管类人才掌握创新创业的原理、过程和方法;然后,设置经济法、税务制度等专业核心课,满足具有“双创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最后,开设创业风险管理、投资项目评估等专业选修课,培养经管类人才商业机会发掘、风险防范的意识;最终构建出既符合本校实际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3.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激发经管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思维以创业项目、创业大赛、创业路演、创业融资为引导,将创业项目和教学课程结合起来,建立“创业与教学互促、项目与课程融合、导师与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开展创业路演、股权融资、模拟企业运营管理等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实践模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头脑风暴和思维碰撞相综合、经验分享与案例分析相融合,把模拟教学和实践体验有机整合起来,以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立创业导师与高校教师相结合的双师资队伍,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2],使广大教师和学生都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实践中,调动广大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激发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灵感和激情。

4.建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增强经管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愿望把人去掉,“企”只剩下一个“止”了,没有“人”企业只能止步不前,无法发展,人的兴趣、创新、创业意识、创造性、思想等是事关创新创业成败的个人潜能,在一个体制僵化、管理机制呆板的单位中,人只会变得封闭、谨慎和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对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师生是最重要、最活跃的第一资源,离开了师生,学校就无法发展,所以,高校要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创业氛围,尊重创新创业人才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愿望,出台如允许教师停薪留职创业、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创业等管理机制,以促进师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点燃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鼓励师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创新创业大潮中。

5.发展“产学研用”的教育模式,多元化培养经管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高校中迫切需要能将科研、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的创业型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将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敏锐眼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业精神。

产学研用的教学模式能够将高校的学科优势、市场的灵动需求、企业的超前视角和地方的经济产业资源整合起来,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业与创新相契合、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而且学生也可以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得以熏陶,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发挥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的规模生产优势,更好地培养“双创型”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