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世说新语》二则说课稿
世说新语二则说课稿

世说新语二则说课稿这是世说新语二则说课稿,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世说新语二则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教学难点: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时:一课时导入: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教学流程:一、背景介绍:《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
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
,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
《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二、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从课文的注释中了解杨修和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对杨修作补充介绍,再由学生回忆发生在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一合酪”,还有“鸡肋”、“门阔”、“梦境杀人”和“帝位之争” ),从中初步体会两者的性格特征。
人教版《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人教版《世说新语》两则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时期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而成。
该书内容丰富,语言精炼,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本节课将带领大家学习《世说新语》两则,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世说新语》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特点。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品味《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体会名士们的风采。
1.3 教学重点1. 《世说新语》的文学特点。
2. 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1.4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句子结构的分析。
第二章:《世说新语》选篇介绍2.1 篇目一:《言语》篇简介《言语》篇主要记载了名士们的言谈举止,展示了他们独特的个性魅力。
本节课将学习《言语》篇中的两则故事,感受名士们的风采。
2.2 篇目二:《德行》篇简介《德行》篇着重记载了名士们的道德品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品德的重视。
本节课将学习《德行》篇中的两则故事,体会名士们的品德之美。
2.3 学习任务1. 了解篇目一、二的故事内容。
2. 分析名士们的言行举止,体会其个性魅力和道德品行。
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3.1 划分句子节奏文言文句子的节奏划分是阅读的基础。
本节课将学习文言文句子的基本节奏划分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朗读和理解文言文。
3.2 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词义推测等方法,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3.3 句子结构的分析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是理解文意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子的基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学习《言语》篇4.1 故事一:《王导劝学》故事讲述了王导劝告子孙勤学的故事,展示了王导的智慧和教诲。
学生将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故事内容,体会王导的教诲。
4.2 故事二:《陈元方应变》故事讲述了陈元方在面对家庭变故时的冷静应对,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德行。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世说新语》两则的故事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和提炼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世说新语》两则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分析和欣赏《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概括和提炼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理解和翻译。
(2)对故事中人物心理和行为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写作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升表达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准备:《世说新语》两则故事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世说新语》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世说新语》两则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语言特色。
3.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互相交流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行为,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类似的微型故事。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升表达和创作能力。
教师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说课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说课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世说新语》两则教学目标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学习古人的智慧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古代有不少神童,年纪小小却显得异常聪颖。
比如说唐朝初期的着名诗人骆宾王。
我们学过骆宾王的诗有哪首(生背诵《咏鹅》)相传骆宾王七岁时,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
一家人忙着招待客人,骆宾王就独自一人跑到了池塘边玩耍时写出了着名的《咏鹅》诗。
再比如,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请生简单讲)类似的神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他几个神童的故事。
(引出课文)二、介绍作者及背景1、《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南朝·宋〕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该书内容上主要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等。
文体上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辞意隽永。
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自幼才学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着有《幽明录》。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全班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读完后教师提醒要注意的字词的读音,再带领学生标出停顿。
生再次齐读课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zhòu),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à)可拟(nǐ).”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教师让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内讨论尝试翻译课文。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教案(全文5篇)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世说新语》两则复习教案《世说新语》两则复习教案《咏雪》一、词语积累[内集]家庭聚会。
内,指家人。
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1.《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
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
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
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
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期行]约定同行。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1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1《《世说新语》两则》教案1课文解读:本文故事性强,对七年级同学有较强的吸引力。
尽管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绽开,跟同学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所以学习起来会很简单。
关键是引导同学理解人物形象,组织争论有争辩的问题,鼓舞有创见性的意见。
设计依据:1.培育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以及沟通与合作的力量,提倡同学主动参加、乐于探究。
2.关照并敬重同学的共性,提倡同学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3.让同学在主动乐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思索。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和聪慧树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大家猜猜老师想画的是什么?(老师画一简笔画树,树干上的枝*手面用来写人名,几个直线就可完成此棵树)同学答:树。
老师:真聪慧!对!这是一棵树,而且是棵“聪慧树”!凡是名字被写到树上的人表示他特别的聪慧!我们在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校学到了我国古代哪些聪慧少年?请告知老师,我将把他的名字写到“聪慧树”上。
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许多,今日我们学习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熟悉几位这样的少年。
(板书课题)二、字词识读,理解文意1.读――同学自读,把握节奏:请大家先自由的将课文读一遍,当你能够流利朗读的时候请举手,最先举手并流利朗读课文的同学,你的名字将被写在“聪慧树”上。
(待同学举手后请同学朗读,师生订正后并请其他同学评判是否可上“聪慧树”。
)2.问――自读提问,词句积累:俗话说,学习贵有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学问。
现在请大家结合书下的解释看书,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句,假如有请举手告知大家,由同学和老师帮你解决,问题提的最好的同学,你将是最会提问的聪慧同学,“聪慧树”上的位置已经帮你留好了!(同学提问,师生互答)3.背――竞赛背诵,培育力量:大家问题提的都很好。
老师还想知道我们班上哪位同学最会背书。
《咏雪》一文只有六句话,现在请你开头背诵这则故事,当你能的时候请举手,你的名字将会从“聪慧树”会背的枝丫上长出来。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则《世说新语》。
(2)理解并掌握两则《世说新语》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评价两则《世说新语》中所体现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则《世说新语》。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2)通过学习两则《世说新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两则《世说新语》的原文背诵与理解。
2. 分析两则《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1. 两则《世说新语》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对两则《世说新语》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则《世说新语》的内涵。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两则《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则《世说新语》:讲述曹操与刘备的故事,重点分析曹操的英勇机智和刘备的仁爱宽厚。
2. 第二则《世说新语》:讲述王导与谢安的故事,重点分析王导的忠诚正直和谢安的才华横溢。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世说新语》的背景及两则故事的主要人物。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两则《世说新语》,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
七、课后作业1. 背诵两则《世说新语》。
3. 选择一则《世说新语》以外的寓言故事,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写作: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世说新语》优秀教案篇一导学目标1、背诵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导学重点1、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导学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2课时预习导引1、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准确、流畅。
2、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把不会翻译的句子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一、导入:《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
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 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三、朗读《咏雪》。
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四、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探究质疑: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2、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巾帼何必让须眉,有志又岂在年高
——《世说新语》说课
一、依托课标说教材
《世说新语》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其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
《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的,体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懂得诚信之志的重要性。
首先,它是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语感的资源。
本课是中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并且这篇课文短小精悍,很适合对学生进行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第二,它是使学生感受古人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的资源。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魏晋时代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篇课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则,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二、以学定教说策略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是读顺文章;二是读懂内容;三是读点感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以读为主线,具体策略如下:
一是读顺文章:①采用诵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②采用辨读,辨析重点字词。
③采用说读,疏通全文大意。
二是读懂内容:采用析读,多角度的读懂文章的内容。
三是读点感悟:采用听读,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感悟名士风采。
这三个活动分别体现如下意图:一读文章,三步读旨在让学生没有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
二读读懂文章的内容,三读感悟名士的风采。
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各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
其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在合
作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
三、紧扣方法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一)读顺文章——疏通文意。
1.诵读:教师范读,听记关键的字词,不读破句;学生自己诵读,感悟文言文的韵律美。
2.辨读:读出特殊词义,例如:通假字“否”,古今异义词如“儿女”“去”“期”;二是注意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语素,例如“骤”“拟”,还用比较法,例如“舍去”与“相委而去”的意思相近。
3.说读,抓住重点词的含义后,疏通文意。
(二)读懂内容——感知内容
采用表演读,析读法多角度分析课文。
《咏雪》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欣赏课文: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是什么关系?
2.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3.如何评判这两个比喻句的高下,你认为哪个更好?
归纳文题:巾帼何必让须眉。
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时,也重点探究三个问题:
1.元方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元方与友人进行对比,二人有何区别?
3.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归纳文题:有志又岂在年高。
文章通过朗读层层深入,从了解文意,到理解课文,到感受名士风采。
(三)读点感悟——名士风采
采用听读的方法,主要是老师读,说,让学生感悟。
1.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shèng轩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
【王戎识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3.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chū pú),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四、诵读经典说感悟
晋·陈寿在《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就是一大难点,从读顺文章,读懂内容,都是很难的。
所以我采用诵读、辨读、说读,析读、听读等各种朗读的方式来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