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兴亚会_与戊戌庚子间的中日民间结盟
通用版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总结(重点)超详细

(每日一练)通用版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总结(重点)超详细填空题1、__________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938年__________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答案:“公车上书”李宗仁解析:据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一千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使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演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938年(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小提示:2、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___________,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答案:中国同盟会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联络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3、1895年春,公车上书拉开了________运动的序幕。
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的反帝爱国运动是________答案:维新变法(变法维新)义和团运动解析: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义和团运动是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的反帝爱国运动,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
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
4、答案:萍浏醴失败第一次秋瑾广西广州(黄花岗)孙中山黄兴赵声鼓舞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即萍浏醴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
领导浙皖起义的是徐锡麟和秋瑾,其中,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失败;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害,浙皖起义失败。
爱国主义教育知识题库及答案(112题)[5篇材料]
![爱国主义教育知识题库及答案(112题)[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4fdb801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7.png)
爱国主义教育知识题库及答案(112题)[5篇材料]第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知识题库及答案(112题)爱国主义教育知识题库及答案(112题)一、选择题(共92题)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b)。
a、团结统一b、爱国主义c、自强不息2、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他曾住在一个叫“轩辕之丘”的地方,所以号称“轩辕氏”。
“轩辕之丘”就在今天的(c)境内。
a.陕西黄陵县b.河北涿鹿县c.河南新郑市3、我国的立国之本是(b)。
a、改革开放b、四项基本原则c、党的建设4、自2003年起,中央将每年的(a)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
a、9月20日b、9月10日c、3月15日5、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b)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a、传统美德 b、个人品德 c、思想道德6、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c)、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a、崇尚科学b、服务人民c、明礼诚信7、(a)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
a、家庭b、学校 c、社区8、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a),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毛泽东同志1963年3月5日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
a、雷锋 b、王杰 c、张思德9、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座核电站是(a)。
a、秦山核电站b、大亚湾核电站 c、田湾核电站10、(b)被誉为“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
a、袁隆平b、王选 c、孟二冬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是谁?(a)a:聂耳b:冼星海 c:田汉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词者是谁?(a)a:聂耳b:冼星海 c:田汉 13、2008年9月2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c)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身影。
a、刘伯明 b、景海鹏 c、翟志刚 c、杨利伟 14、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的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c)启动,两岸终于开启了“三通时代”。
兴中会是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最初组织之革命团体道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历史成立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
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复兴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等任庶务;除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辛亥革命前同盟会确认其政纲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该纲领后又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
《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同盟会的前身是湖南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和广东兴中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
继兴中会之后,全国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出现,主要还有江浙光复会(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
同盟会在1907年一度分裂。
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离开日本,光复会退出。
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而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中国同盟会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都没有成功。
自1906年起,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又称“丙午萍浏之役”)、黄冈起义(1907年5月,又称“丁未黄冈之役”)、七女湖起义(6月,又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廉防城起义(9月,又称“丁未防城之役”)、镇南关起义(12月,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3月,又称“戊申马笃山之役”)、云南河口起义(4月,又称“戊申河口之役”)、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试题: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这一规定()A. 被列强援引为设“使馆”的依据B. 便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C. 标志着中国贸易自主权开始受损D.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作出的应对是()A.开展洋务运动 B.施行“新政”C.禁止学校读经 D.正式下诏退位3.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
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
”他所描述的场景发生于以下哪一时期()A.抗日战争 B.鸦片战争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4.有一学者指出,“乙未以后,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于海外,而戊戌、庚子之变继起于中枢”,中国政局这一系列巨变都与某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这一历史事件应是()A.八国联军侵华 B.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中日甲午战争5.19世纪末,日本学者称李鸿章为世界五大伟人,中国却称他为“当世秦桧”。
对此认识最恰当的是()A.这是日本的阴谋,离间清廷 B.李鸿章出卖主权,被日推崇C.评价人物的视角和立场不同 D.因时代不同对人物看法不一6.以下序列中,反映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的一组是()A.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B.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D.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北京条约》7.近代某次战争结束后,有人评论:“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
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材料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七七事变8.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
河北省隆化县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亚洲觉醒”的先驱

河北省隆化县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亚洲觉醒”的先驱原因:①上书李鸿章失败(1894年,要求变法自强,遭拒)②清政府腐败无能,甲午战争后失利。
表现:创办兴中会(1894年)、筹划广州起义(1895年)(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意义:兴中会是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从此,孙中山开始革命活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主要活动:Ⅰ.领导辛亥革命,创立中华民国。
(1)成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组成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意义:它是近代中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统一的政党、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2)创立革命理论——三民主义时间、刊物:1905年,《民报•发刊词》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又称“民族革命”。
(反对满族贵族压迫,实现国内民族平等。
是民权、民族主义的前提。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又称“政治革命”。
(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又称“社会革命”。
(核定地价,现有价值归地主;未来升值归公,重新分配,防止贫富分化。
实质是用赎买手段,变革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资本主义土地制度。
它是民族、民权主义的必要补充。
)评价:积极性——①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幸福的愿望)②它有力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旗帜。
局限性——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也没有彻底的反封建土地纲领→因而不能指导民主革命成功。
(3)与保皇派论战——宣传革命理论时间:20世纪初阵地:《民报》(革)VS《新民丛报》(保)内容:①要不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②要不要实现民主共和政体;③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高中历史第四章“亚洲觉醒”的先驱4.1中国同盟会文本素材北师大版选修4

高考
中国同盟会
清末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孙某某的倡导下,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孙某某出任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
正式确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同年10月孙某某把这个纲领归结为三某某义即民族、、民生主义;制订《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发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某某革命,对改良派展开论战;在国内外各地建立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组织领导反清武装斗争。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某某河口起义、某某新军起义和1911年(宣统三年)4月某某起义(黄花岗之役)。
10月,武昌起义,各省纷起响应,爆发了全国性的辛亥革命。
某某光复后,同盟会本部由日本东京迁至某某,某某临时政府成立时又迁至某某。
1912年(民国元年)8月25日,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同盟会对于推翻帝制与建立某某,曾做出伟大贡献。
同盟会的弱点,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集中表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它的领导政党的不健全密切相关。
1 / 1。
_兴亚会_与戊戌庚子间的中日民间结盟

・专题论文・“兴亚会”与戊戌庚子间的中日民间结盟桑 兵内容提要 1898年成立的上海亚细亚协会,是在日本各派对华团体逐渐合流以及中国各种趋新势力谋求联合的背景下,中日双方民间结盟的产物。
随着日本对华人士的认识趋同,组织分别也相应模糊,一些重要人物同时参与多个团体的发起筹建,甚至担任不同组织的领导。
因此,部分中国人士和舆论,更愿意称这类团体为“兴亚会”,视为中日民间人士联合挽救危局并进而振兴东亚的联盟,而不仅仅是日本某个对华团体的海外分支。
由于亚细亚协会已现颓势,东亚会、尤其是同文会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取代亚细亚协会作为中日联盟组织架构的地位,所以不约而同地将活动重心放在上海。
白岩龙平和宗方小太郎等人的上海乙未同志会,在这一转换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国人士逐渐将结盟的对象转到东亚同文会。
后者利用原来各个对华团体的组织和人脉资源,更加全面深入地介入南方各地的反清密谋,并力图促成联合大举。
关键词 亚细亚协会 上海 中日民间结盟1898年成立于上海的亚细亚协会,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据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中日两国民间人士的首次正式联合。
从甲午战争前普遍蔑视的“蕞尔岛国”,到甲午战后的维新楷模,再到德国侵占胶州湾时对抗列强,挽救危局的盟友,最后一度成为合谋反清的同党,中国趋新人士与日本对华团体的关系层层递进。
而上海亚细亚协会承前启后,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意义,还有一定的组织和人事脉络。
一部分中国人士和舆论,更愿意称之为“兴亚会”,视为中日两国民间人士联合挽救危局并进而振兴东亚的联盟,而不仅仅是日本某个具体对华团体的海外分支。
面对欧美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和清政府无所作为的现状,上海亚细亚协会所显示的不仅是中日双方民间人士同盟的努力,而且显示了日本各派对华团体逐渐合流以及中国各种趋新势力谋求联合,是促成上海亚细亚协会的潜在动力。
由于这一潜力持续存在并持续产生作用,庚子时期中国各派趋新势力联合反对当朝执政,而以合并包括亚细亚协会在内的日本各对华团体而成的东亚同文会,则全面介入了南方的联合反清密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文・“兴亚会”与戊戌庚子间的中日民间结盟桑 兵内容提要 1898年成立的上海亚细亚协会,是在日本各派对华团体逐渐合流以及中国各种趋新势力谋求联合的背景下,中日双方民间结盟的产物。
随着日本对华人士的认识趋同,组织分别也相应模糊,一些重要人物同时参与多个团体的发起筹建,甚至担任不同组织的领导。
因此,部分中国人士和舆论,更愿意称这类团体为“兴亚会”,视为中日民间人士联合挽救危局并进而振兴东亚的联盟,而不仅仅是日本某个对华团体的海外分支。
由于亚细亚协会已现颓势,东亚会、尤其是同文会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取代亚细亚协会作为中日联盟组织架构的地位,所以不约而同地将活动重心放在上海。
白岩龙平和宗方小太郎等人的上海乙未同志会,在这一转换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国人士逐渐将结盟的对象转到东亚同文会。
后者利用原来各个对华团体的组织和人脉资源,更加全面深入地介入南方各地的反清密谋,并力图促成联合大举。
关键词 亚细亚协会 上海 中日民间结盟1898年成立于上海的亚细亚协会,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据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中日两国民间人士的首次正式联合。
从甲午战争前普遍蔑视的“蕞尔岛国”,到甲午战后的维新楷模,再到德国侵占胶州湾时对抗列强,挽救危局的盟友,最后一度成为合谋反清的同党,中国趋新人士与日本对华团体的关系层层递进。
而上海亚细亚协会承前启后,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意义,还有一定的组织和人事脉络。
一部分中国人士和舆论,更愿意称之为“兴亚会”,视为中日两国民间人士联合挽救危局并进而振兴东亚的联盟,而不仅仅是日本某个具体对华团体的海外分支。
面对欧美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和清政府无所作为的现状,上海亚细亚协会所显示的不仅是中日双方民间人士同盟的努力,而且显示了日本各派对华团体逐渐合流以及中国各种趋新势力谋求联合,是促成上海亚细亚协会的潜在动力。
由于这一潜力持续存在并持续产生作用,庚子时期中国各派趋新势力联合反对当朝执政,而以合并包括亚细亚协会在内的日本各对华团体而成的东亚同文会,则全面介入了南方的联合反清密谋。
一关于上海亚细亚协会的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进展明显。
藤谷浩悦的《戊戌变法と东亚会》(《史峰》第2号,1989年3月31日,第41—62页)依据《对支回顾录》、《郑观应集》、《东京朝日新闻》、《湘报》等中外文献,从东亚会的角度考察上海亚细亚协会的成立。
易惠莉的《郑观应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6—548页)则利用《郑孝胥日记》等新出史料,着重考察了郑观应、郑孝胥等人对于上海亚细亚协会的观点和立场的差异,并订正了该会成立的时间。
菅野正的《戊戌维新期の上海亚细亚协会をめぐって》(《奈良史学》第16号,1998年12月)是以该会为主题的专文,利用了日本外务省的相关档案。
狭间直树教授的《初期亚细亚主义的历史考察》(《东亚》第410—416号连载,2001年8月—2002年2月),在系统梳理日本早期亚细亚主义各团体渊源脉络的基础上,对上海亚细亚协会的缘起、归属等问题进行辩证,所掌握的中日双方文献相当周全,认识较前人大为深入。
①与此同时,廖梅的《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则从汪康年的角度论述了上海亚细亚协会。
经过上述研究,以现有资料,这一为时短暂的组织已经剩义无多。
不过,仔细推敲,各人在一些重要环节的认识上还存在差异,一些推论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而这些都与一项重要判断相关联,即上海亚细亚协会的影响。
上海亚细亚协会成立于1898年6月16日,按照章程,将展开各种事业,“忽季夏京中有变,人心震恐,故即解散,人多惋惜”。
②它存在的时间相当短暂,也未留下什么具体活动的记录。
研究者因此认为:“亚细亚协会与维新运动时期其他的一些团体一样,并未产生什么具体影响,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大约在于它是中国知识界、绅商界第一个受日本影响、有明显亲日倾向的民间团体。
”③就亚细亚协会的组织而言,这当然也是事实。
不过,团体的影响力有时并不完全以组织的存废而生消,如果不拘泥于组织的形式和名称,从前因后果看联系,上海亚细亚协会的影响其实相当深远。
或者说由上海亚细亚协会体现出来的日本各派①②③易惠莉:《郑观应评传》,第547页。
《亚细亚协会创办大旨》,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0页。
上海亚细亚协会存在时间不长,应当不是问题。
不过《汪康年师友书札》(三)录有据说己亥冬月廿一收到的郑观应的一封来函,谓:“弟去秋以来,绝口不谈时事。
故日本领事小田切偕诸同志嘱创设亚洲协会、红十字会诸件,或付祝融,或送日人,只存红十字会歌一首,兹附呈,以博方家一粲。
两会亦当今急务,夙仰阁下洞识中外情形,交游甚广,乐善不倦,如蒙鼎力赞成,则功德无量矣。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8页)是函收到日期可能有误,否则就是亚细亚协会还有后续。
关于上海亚细亚协会,详见第3章《亚细亚协会にっいて》,《东亚》2001年第12月号。
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兴亚势力合流、中国各派趋新势力联合以及中日两国民间人士合谋同盟的潜流,更加值得深究。
就日本亚细亚主义团体的渊源脉络看,到1898年,由兴亚会改名而来的亚细亚协会,已经处于颓势,会员人数减少,组织规模大幅度缩小,几乎没有什么活动。
①中国人士选择和这样的团体联盟,甚至名义上还是作为其海外分会,承认日本的亚细亚协会为总会,似非得策。
这一方面固然因为中国人士与兴亚会渊源较深,联系较多,主张较近,另一方面,则由于日本各派对华势力都在寻求与中国民间人士的联盟,暂时可以将在两国联系方面有较长历史的亚细亚协会作为桥梁。
而中方人士则将该会视为日本联华的象征,对于其他持相似态度的组织,也表现了同样的向往和接纳。
兴亚会的宗旨是联合日、中、朝各国人士挽救亚洲的颓势,进而振兴雄起,因此有意识地积极争取中国朝野官绅的赞成支持,“一时中华公使及使员游士多入其会”②,先后加入该会的至少有何如璋、王韬等数十人。
改名为亚细亚协会后,不仅主旨未变,而且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以东亚为中心的趋向,如重视和强调使用汉语。
这或许是导致该会在日本活动不利的原因之一,可是对于中国绅士而言,却增加了一些亲近感甚至信任感。
先后加入或支持者有黎庶昌、王韬、郑观应、李凤苞等人。
这样的历史渊源自然成为中日两国民间结盟的最好凭借。
此外,上海亚细亚协会的成立,还得益于亚细亚协会会员小田切万寿之助和郑观应都在上海,前者担任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后者则是沪上士绅的核心人物,双方均有意促成联合。
结盟的最终成立并以亚细亚协会为名,与他们两人有很大关系。
尽管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上海亚细亚协会成立的机缘可能不止一端,但还是有一些线索未能相互连贯。
其中之一便是1897年底、1898年初汪康年、曾广铨两人的日本之行与上海亚细亚协会成立的直接关系。
有传闻说此次游历日本时汪康年加入了兴亚会。
吴以曾致函汪康年:“闻兴亚会已入公名,条例如何,能示大概否?”③廖梅认为此兴亚会即改名后的亚细亚协会,推断汪康年加入的应是亚细亚协会。
④是函写于汪康年返回上海不久。
另一种可能性是汪康年本人东行的目的即酝酿与日本亚细亚协会联盟。
行前黄中慧建议:“亟与日本联攻守相助之盟,告以瓜分中原,固我之不幸,然亦非日本之福,动之以利害,彼必乐从。
”⑤高凤岐说:“执事东游,自为兴亚要计,彼中贤士大夫怀此久矣。
得吾国有心人一鼓其机,当更奋发,惜吾政府之不动耳。
”⑥1898年1月23日张元济致函汪康年、汪诒年,其中提到:“农学、兴亚二事,兴会如何?日人肯为出力否?其兴亚会会章能否见示?至盼。
”⑦按照目前的认识,仅仅从小田切、郑观应、甚至福本诚的角度看,这时组织上海亚细亚协会一①②③④⑤⑥⑦张树年、张人凤编:《张元济书札》(增订本)中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62页。
日期为编者考订。
1898年2月4日高凤岐来函之三,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8页。
1897年12月24日黄中慧来函之六,《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2266—2267页。
是函于1898年2月5日汪康年回国后才收到。
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第164页。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94页。
《兴亚大会集议记》,《湘报》第69号,1898年5月25日,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第274页。
狭间直树:《亚细亚协会にっいて》,《东亚》2001年第12月号,第60页。
桑兵Π“兴亚会”与戊戌庚子间的中日民间结盟事尚未提上议程。
1898年6月17日,孙淦来函谓:“前者面谈之事,有日友冈本谓能说其政府每年津贴保护金数千金,俾专主东亚联络之说,弟未敢请命,固不敢擅嘱往东京。
”①孙淦担任过浙江留日学生监督,当时在日本邮船会社供职,是汪康年日本之行的重要协助人,1898年4月又到沪与汪康年会晤。
冈本为善邻协会的冈本监辅,他与吾妻兵治同为亚细亚协会重要成员。
苏州的江瀚等人通过汪康年了解亚细亚协会,也说明后者在上海亚细亚协会的筹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②此外,1898年3月25日,汪有龄致函汪康年提到:“近闻神户将开兴亚会、华报馆,阁下已闻知否?”③华报馆应为《东亚报》馆,为神户华商所办,兴亚会则不知是否同为华商组织,与其他同名组织有何关联。
汪康年东行除了直接与亚细亚协会发生联系,还为稍后转向东亚会和同文会开辟先机。
鼓动汪康年等人东游与日本人结盟,宗方小太郎起了不小的作用。
早在1897年2月,宗方就在上海与李盛铎、罗诚伯、梁启超、汪康年等人商议兴亚之策,认为清政府依赖俄国,整个清国上层完全腐败,而下层愚蠢无知,只有中间士子可以成事,他日动摇天下者必此一族;因此在野志士都盼望日中联合,无论两国政府方针如何,志士互相提携为当今急务。
梁启超则认为中国的天下被满人破坏,要想挽回国运,必须脱离满人羁绊。
④德国占领胶州湾事件发生,宗方即函告汪康年:“俄、法既与德有默契,一朝决裂,彼三国者皆我之敌也!英则持满未发,日本则跃跃欲试,隐约之间,彼我争衡之形既成矣。
此诚亚洲浮沉之所系,干系决非小少也。
穰卿先生阁下,天下滔滔不足道,独我辈有心之士,有不忍旁观此大难者也。
”他的建议是:“即今第一策,只在中东盟。
中东盟已熟,中原可争衡。
盟之最所贵,始终在一诚。
”并且表示:“从此中原定多事,与君连辘好偕行。
”⑤希望在中日同盟之路上和衷共济。
他专门赶去胶州查探,希望汪康年暂缓东行,与之详细面商有关事宜。
⑥此外,藤谷浩悦注意到,上海亚细亚协会的成立,与福本诚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因为1898年3月底到4月中旬,福本诚旅欧途中在上海滞留半月,先后会见了文廷式、志均、王仁东、余思诏、唐廉、江标、费念慈、罗贞意、汪康年、曾广铨、陈季同、姚文藻、洪述祖、董康、杨模等人,认为无论朝野官民,均寄希望于日清同盟论,因此全体同意在日清人士之间筹划一个如东邦协会乃至亚细亚协会那样的大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