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梳理

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梳理

2019年 第 11 期文化与教育作者单位:杨瑞,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梳理杨 瑞摘要: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中检索有关我国近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相关文献和书籍,阅读整理文献资料,梳理出我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为促进对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了解提供不同视角。

关键词:医学;医学教育;学科发展医学教育是指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卫生与健康的需求,在专门设立的培训机构或者单位,对相关医学从业人员进行的专业、有计划的培养和教育的过程。

医学教育伴随着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最初阶段,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人们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保存、传递给下一代,后来逐渐演化成一个专门的学科。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医学教育有着不同的形式与特点,例如初期阶段以师徒授业的形式为主,后随着知识量的不断扩大,为满足大众对医疗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才逐步发展出以学校形式为主的医学教育。

一、医学教育发展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当时我国以发展传统医学(中医学、民族医学)为主,传统医学教育还停留在医馆师徒授业的阶段。

后随着快速发展的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开始萌芽,我国最早的西医人才培养与教会医院有着莫大的关系,早在16世纪,西医就通过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开设诊所,接诊病人,但是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传教士在中国的行动范围不广,西医在我国的影响甚微。

二、现代医学教育的起步阶段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大量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涌入中国,以基督教为主的教会组织大规模进入我国,其中就有传教医生开展医疗活动,最初医药被确认为“福音的婢女”,是作为教会组织在我国扩大其影响力的手段。

在此期间,由于传教医生人员匮乏,无法满足医疗需要,他们在医院或诊所招收中国学徒,传授浅显的医学知识,训练其担任护理工作或传教士,这成为中国西医教育的开端。

中国近代西医学科的发展

中国近代西医学科的发展

中国近代西医学科的发展在我们现在和平发展时期,医学的发展可能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生、专家群体的贡献,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医学的发展总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密不可分。

在现代社会,西医已经超越了我国传统的中医成为主流。

西医在中国的出现、发展,注定是由于特殊的群体,而非传统的医生、专家群体。

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步入近代化,西医开始在中国得到传播与发展,其间经历了被动与主动两个阶段,而传教士与留学生这两个群体与西医的传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是我说的区别于医生专家的特殊群体。

无论西医在中国后来得到怎样的发展,它总有一个开端、一个逐渐被人接受的过程,这就需要一批开拓者来开这个头。

由于中国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随着资本主义扩张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和后期探求救国之路的留学生很大程度上担当了开拓者这个角色。

一,传教士推动近代医学传入中国及普及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逐渐卷入世界体系,在此后,一系列的条约使中国不断开放通商口岸,更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并获得了更加自由的空间,此时“西医”与“中医”的概念区别才逐渐建立起来。

由于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医学在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体系逐渐完善,治疗方法更加多样,对中医无法解决的杂症有了明显的疗效,因而被广泛接纳。

最初的西医普及完全是由西方基督教主导的。

在西方传教士的理念范畴中,中国土地上几亿人远离对上帝的信仰,是极其危险的,因此,要以极高的责任感为这些“处于地狱边缘的人们”传播上帝的福音。

但军事上的胜利与文化上的征服往往不能同步。

由于中国文化根深蒂固,西方传教士单一的理念灌输往往无法得到认同,而对于侵略者的敌视,则在中国人民心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因此,对于传教士和教会的冲突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传教士被迫调整方案。

在贫瘠的广大地区,传教士很容易的发现,缺医少药的现状是他们可以从中找到转机的突破口,通过传播医学治病救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接纳,博的中国人的好感,同时也与中国绝大多数的传统观念不冲突。

中医近代史发展历程

中医近代史发展历程

中医近代史发展历程
中医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鸦片战争(1839-1842):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状态。

这对中医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对中医的怀疑和质疑,并导致了中西医融合的争议。

洋务运动(1860-1895):在清朝晚期,洋务运动兴起,政府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和医学知识。

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造成冲击,一些学者开始主张中西医结合,以推动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教育改革(20世纪初):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中医教育改革运动。

这些改革致力于提高中医的教育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并建立了许多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机构。

中医现代化运动(20世纪初):一些中医学者开始尝试将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

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疗法,如“证候学说”、“辨证论治”等,为中医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00年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中医的法律保护和支持。

该法规定了中医药的管理、发展和保护等方
面的内容,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总体而言,中医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是在外来文化冲击、内外交融和自我反思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医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努力适应时代需求,保持传统特色,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一、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经验。

早期的中医药文化主要是在民间流传,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子百家的发展,医药学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二、经典医药学的形成汉代,随着张仲景、华佗等著名医学家的出现,中医药学逐渐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医药学著作。

这些著作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础。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政府开始重视医药学,设立了专门的医官和医疗机构,同时也有了许多医药学专著问世。

其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了中医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民国时期,中医药学面临着西医传入带来的挑战。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中医药学的现代化改革,推动中西医结合。

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原因,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设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机构。

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动了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进程。

六、全球化时代的中医药全球化时代,中医药学逐渐走向世界。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接受中医药学,国际交流和合作也日益频繁。

同时,随着健康观念的提升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于天然药物和传统医学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七、当代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当代中医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药理、药效等方面的研究,挖掘其潜在疗效和作用机制;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研究和实践。

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医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化中药材溯源系统、智能化的中医药诊断与治疗方案等逐渐成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04
医学教育的技术应用
数字化医学教育
数字化医学教育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来辅助医学教育的过程, 包括数字化教材、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医学教 育能够提高医学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使医学知识更加易于获 取和传播。
数字化医学教育还包括数字影像、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技 术,这些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直观、真实的学习材料,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
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8
目录
• 医学教育的历史演变 • 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 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 医学教育的技术应用 • 医学教育的未来展望 • 医学教育变革的实践与案例
01
医学教育的历史演变
中世纪医学教育
01
02
03
教会与行会组织
中世纪医学教育主要由教 会和行会组织,以学徒制 的形式传授医学知识。
06
医学教育变革的实践与 案例
哈佛医学院的PBL改革
总结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哈佛医学院率先将其引入医学教育中,旨在提高学 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哈佛医学院的PBL改革涉及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 估方式的全面改革。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的临床问 题,PBL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 沟通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02
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全球医学教育概况
全球医学教育体系多样
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差异,如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 的医学教育体系各有特点。
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各国互 相借鉴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进入近代化的运动,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医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在此之前,中国的医学主要依靠传统的中医理论和草药疗法,对于急病和外伤的处理相对较少,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1891年,中国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赴国外学习,其中包括一些医学生。

他们在日本、欧美等地接受了现代医学的教育,带回了许多西方医学理论和技术。

这些归国留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医学的先驱。

1898年,中国首家现代医学教育机构,北京大学医学部成立,为中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同年,华佗医学会在上海成立,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现代医学学会。

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医学界开始进行现代化的。

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在晚清以及民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医学界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推广使用现代诊断设备和药物,提倡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

同时,一批有志于医学事业的人士纷纷创办医学机构,进行医学研究和治疗。

这些机构为中国的医学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和实践平台。

此时期,中国医学界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医学家和医疗专家,他们致力于推动中国医学的现代化。

著名的医学家梁启超开创了中国妇产科学研究,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黄炎培致力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出了“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理念。

宋庆龄则积极推动儿科医学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医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现代医学技术和设备不断引进和创新,中国的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的医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人类的健康和医学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近代化之前,中国医学基本是依靠传统中医理论和技术,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另一个是近代化之后,中国医学吸收了西方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现代化的,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今天的中国医学已经走在了世界科学前沿,成为国际医学界的重要力量。

中国医学史(全)

中国医学史(全)


•明清(1369~1840)


学 四、中国医学近现代发展部分

•1840-1949-现在
中国医学史部分
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公元265年
中国医药学萌芽和奠基时期
中国古代的医学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一、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春秋)




朝代年限:(695年)
晋:265~420==156年
西晋:265~317(280年灭吴后统一)
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89==170年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386~581年
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
隋:581(灭北周)~589(灭陈——统一中 国)~618==38年
针灸
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

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 石刀:有锋刃, 用于破痈排脓。
国 外治法
新石器时代。


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

等的做法。
伏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唐:618~907==290年
国 医 学
五代:907~960==53年(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

文明发展概况
1、科学文化发展:
(1)文化——多元化发展:
绘画、书法、唐诗、晚唐五代词一一宋词之先河

中医教育发展史

中医教育发展史

中医教育发展史
中医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在那个时期,一些民间中医教育机构开始出现,如中等医学堂、女子中西医学院、南阳中西医学堂以及丁福保在1910年创立的函授新医学讲习所等。

这些教育机构主要是系统地向中医介绍西医知识,但总体上还处于科普和摸索的状态。

到了北洋政府时代,中医界开始意识到危机,并迅速作出反应。

民国元年7月,北洋政府举行临时教育会议,各种学校令在此后一年内陆续颁布,但唯独没有中医学的内容。

北洋政府并未明令禁止中医开立学校,但教育法中也不包含中医学。

这迫使中医界开始觉醒,并开始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

1928年和1929年,中医界分别举办了两次编辑会议,这使得近代中医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医教育开始趋向统一。

然而,1929年,南京政府的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这使得中医界空前团结,并迅速开始了反废止运动。

总体来说,中医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中医界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医教育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的完成与西医进入中国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过程在清末时期发展的最为迅速,有很多因素都促成这一过程的完成。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传教士培养的早期西医人才、教会医学校的设立、中国自办的医学校以及晚清时期的留学生。

一、早期西医人才的培养1900年以前,西医人才的培养与教会医院有密切关系。

传教士医师为了医疗上的需要,在医院或诊所招收中国学徒,教以浅简的医学知识,目的是训练担任护理助手工作,所以早期的西医教育是在医院内,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

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的皮尔逊医生来华后,在广州、厦门设立医药局。

1806年开始招收华人学医。

1837年伯驾在眼科医局招收学徒,关韬在伯驾手下学习,是我国最早学习西医者。

此后各教会医院陆续开始招收学徒。

据1887年尼尔调查,当时教会医院培养的生徒数量很少,在60所教会医院中,有39所兼收生徒,其中有5所招生人数超过10人,其余为2~6人,当时已毕业的约300名,肄业生约250~300名。

这种学徒式的训练方法成效不高,很难算得上是正规的医学教育,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当时医疗上的需要。

二、教会医学校的设立由于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欲将西医全部内容教授给学生,即将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在中国介绍、宣传、学习,师徒的传授方式已不适宜。

同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华的传教医师和专职医师日见增多,设立学校,开展系统的西医教学在客观上具备了条件。

在华的各教会组织为了使西医知识的传授纳入正常轨道,开始设立医学校。

最早的教会医学校博济医学校。

成立于1886年。

继博济医学校后,1884年美国安立甘会于抗州成立广济医学校。

1887年英国伦敦会于成立爱丽斯纪念医院,并于同年8月成立医学校(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第一届有两名毕业生,其中之一是孙中山先生。

1889年南京成立斯密纪念医院医学校。

1890年济南成立济南医学校。

1891年美国监理会在苏州成立苏州女子医学校。

1894年成立苏州医学校(苏州女子医学校并入,1910年停办)。

1896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设立医科。

1899年,美国长老会在广州成立夏葛女子医学校。

1903年,上海成立大同医学校,1917年并入齐鲁大学医学院。

1904年,耶稣会成立震旦大学,1909年迁至上海并建立医学院(1952年合并于上海第二医学院)。

1904年,英美教会在济南成立共和道医学堂,1917年改组为齐鲁大学医学院。

1906年,英美教会在北京联合创办协和医学堂,1915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罗氏基金会)及罗氏驻华医社接管,1908年,成立北京协和女子医学校;1923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汉口成立大同医学堂,1917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南京成立金陵大学医科。

1909年,广州成立赫盖脱女子医学专门学校;汉口成立汉口协和医学校;1910年,南京成立华东协和医学校。

20世纪以前,教会所主持的西医教育,无论是过渡形式的教学,还是初具规模的医学校,教学格局基本类似,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一般的学制为3~4年,后期增至5年。

课程设置有化学、生物、物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和药物学,教学内容集中在生理、解剖、化学、外科和药物学,并且以实用性为主,以中国社会流行且中医较难医治的疾病为教学重点,临床教学集中在皮肤科、眼科及儿科。

关于教学体制,当时受英美教学体制影响,尤其受英国爱丁堡医学院的影响最大。

那时在华的许多著名传教医师如德贞、马根济等都是来自爱丁堡。

中国有相当部分留学生,如最早的医学生黄宽即毕业于爱丁堡医科。

这一时期中国的西医教育初具规模,开办的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其教育形式,内容和质量与欧美的教育水准相比较差距并不很大。

三、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1、开设同文馆我国仿效西洋自办医学堂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出于“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的想法,于1862年(同治元年)6月在北京设立同文馆,1867年,同文馆开设“科学系”,逐渐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知识。

1871年设立生理学和医学讲座。

经美国传教医师丁韪良(MartinWAP.1827-1916)的推荐,同文馆聘德贞为第一位生理学教习。

后又设立过医学班。

所以一般认为,中国官办的西式医学堂迄自同文馆。

然而,同文馆的医学教育最初只是讲堂讲授,没有实习。

至19世纪80年代以后,改进教育方法,规定学生每周到北京教会医院实习;延聘社会上有声望的传教医师,以加强师资力量,同文馆的医学教育标准不断提高,并且逐渐系统和正规化。

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同文馆解散,被分为二部分,即译学馆和医学实业馆,后者于1903年并人京师大学堂。

2、京师大学堂增设医学实业馆鸦片战争后,改良主义者认为非变法不足以维新,便留意于教育改革。

他们建议仿效欧洲建立大学,将大学的体制分为四科,医学列为第四科,教学内容为先讲解剖、生理,后论病患诊治、药物原理等。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德宗接受维新派的主张,创办京师大学堂。

一月后,当时的管学大臣奏请:“另设医学堂,考求中西医学,即归大学堂兼辖。

”德宗即刻允诺。

管学大臣按照德宗的旨意,拟定了筹办管理医学堂的章程。

但这个学堂并没有马上办起来,只是开设了一门医学课,聘请在同文馆任教的满乐道兼任大学堂外科和生理教习。

京师大学堂后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暴行暂时关闭。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德宗又敕一谕:“从前所建大学堂应切实举行”,并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

在京师大学堂章程概略中,在大学堂设医学实业馆(设置未定),大学专门分科课目中,医术列于第七科,下分医学及药学两目,并规定学医者而增学拉丁文。

钦定章程颁行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但于二十九年即行废止。

又于该年闰五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将大学分为八科,其中第四科为医科,分两门,一为医学;一为药学,大学分为本科及预科,医本科修业年限为3~4年,预科3年。

上述拟议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始得实行。

1903年京师大学堂增设医学实业馆,于5月11日开馆招生。

每月拨经费银1000两,学生最多时达33人,有教员4人,计中医内科教习1人,中医外科教习1人,西医教习1人,西医助教1人。

讲授中西医学,并诊治病人。

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

1907年,医学馆停办,将学生全部送往日本。

医学馆虽然只办了4年就停办了,但为中华民国建立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

3、北洋医学堂的设立鸦片战争后,李鸿章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价值,提倡洋务运动,他在考察西方军事制度后,发现“西洋各国行军以医官为最重”,所以在中国海军创建之初,他就雇募“洋医”分派至各舰。

继而他提出“兴建西医学堂,造就人才实为当务之急”。

1881年一所正式的医学校医学馆成立,它附设在总督医院内,所以又称总督医院附属医学校(Viceroy'sHospital MedicalSchool)。

定学制为4年,第一次招收8名学生,由马根济和英美驻天津的海军外科医生共同担任教学。

1885年毕业时只剩6名学生,第一名学生林联辉和第二名学生徐清华留校任教,其余4名学生被分派至陆军或海军部队任军医。

1884年4月1日马根济去世后,李鸿章停止对总督医院的经济资助,医院被伦敦教会收买,医学馆由清政府接收。

之后,李鸿章筹议创建较大规模的西式医院。

1893年12月医院落成称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也称天津总医院。

原医学馆归天津总医院管辖,1894年6月26日李鸿章拟《医院创立学堂折》奏请设立,于本年校舍落成,正式招生开学,委任林联辉为第一任总办(校长),以原有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同时正式改名为北洋医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西医学校。

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而关闭。

1901年李鸿章病逝,1902年袁世凯恢复该医学堂,改称海军医学堂。

辛亥革命后1913年改称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

1915年归海军部统辖,称海军医学校。

该校于1928年停办。

4、创办北洋军医学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袁世凯操练新军,在天津办了北洋军医学堂,11月24日正式成立。

任命北洋候补道徐华清为总办,日本军医平贺精次郎为总教习(教务长)。

学制为4年,每班40人。

后在天津河北四马路新建校舍,并附设防疫学堂,由日本人古城梅溪主持,教员多为日人,课本亦用日文。

这是一所日本式的医学校。

1906年(光绪三十三年)由陆军军医司接收,改名为陆军军医学堂。

1907年伍连德任协办(副校长)。

1908年又增设药科,学制为3年。

1911年,伍连德率该校学生去哈尔滨办理鼠疫防治工作,成绩显著。

1912年改组,1915年迁往北京。

1933年又迁往南京,改称陆军军医学校。

常有二、三百人在校学习,这是我国最早设立的陆军军医学校。

四、晚清时期的留学生西方资本主义强列认识到,要想真正实现他们统治中国的梦想,就要培养一批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

因此,吸引留学生成为他们文化侵略的一种手段。

同时,清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掀起洋务运动,也开始向国外派遣官费留学生,一部分改良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分子,为了寻求治国救本的道路,也纷纷出国留学。

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我国近代史上掀起了第一次留学高潮。

中国留学欧洲学医的第一人是黄宽,他是自费并得到教会医学校的赞助出国留学者。

1847年1月随澳门马礼逊学校校长布朗赴美,入麻省曼松学校学习,1849年毕业后,1850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855年毕业后回国。

曾任海关医官,博济医院代理院长、兼博济医校的教学。

中国女子留学习医的第一人是金韵梅。

她二岁时父母因染疫双亡,被美国长老会麦卡蒂(McCarteeDB.)收养,后赴美人美国纽约女子医学校学习,1885年毕业。

回国后曾任北洋女子医院院长,于医院内附设护士学校,造就护士人才。

1896年中国向日本派出第一批留学生13人。

此后,中国留学生赴日学习者逐年增加。

1898年日本国内成立一个半官方的团体东亚国文会,通过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向清政府提出多派青年学生赴日留学的建议,清政府总理衙门完全同意,并下令各省选学生赴日留学。

1903年,管学大臣张百熙选派学生31人赴日留学,其中有3名选学医药学,他们是苏振潼(内科)、蒋履曾(外科)、王曾宪(药学)。

随着民主思想的逐渐传播,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终于在“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的声浪中,停止了科举,历时1200余年的科举制度至此被废除。

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后,有大量学生赴日留学。

中日之间签订的留学生条约,引起美国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的注意。

1906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在呈美国总统罗斯福“备忘录”中提出:“哪一个国家能成功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便将由于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上、知识上和商业的影响上获得最大可能的报偿……这种道义上的影响与扩展,即使单纯从物质概念而言,意味着所付出的代价在回报时,将比任何其他方式获利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