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13马歇尔体积稳定度试验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SMA-13).

沥青SMA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SMA-13)一、基本情况杭浦高速公路,拟采用改性沥青SMA-13作为面层。
原材料产地如下:二、设计依据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4.《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规范化施工与质量管理指导意见》 5.《杭浦高速公路道路养护工程招标文件》 三、设计过程 1、原材料本次室内目标配合比设计所用集料产地为湖州西园坞(辉绿岩)和闲林(石灰岩),沥青采用韩国SK 生产的SBS-改性沥青,外加剂为木质素纤维,密度为0.6g/cm 3表1 集料及沥青密度试验结果,掺量比例为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0.3%,试验所用原材料均由委托方提供。
各档集料、矿粉及SBS 改性沥青的密度试验结果见表1。
各档集料及矿粉的筛分结果见表2。
表2 各种矿料的筛分结果2、混合料级配根据委托要求,SMA-13型沥青混合料工程设计级配范围见表3。
表3 SMA-13沥青混合料工程设计级配范围3、矿料配合比设计计算根据各档集料的筛分结果,结合混合料级配要求,首先调试选出粗、中、细三个级配,根据工程经验确定三个级配的初始油石比为6.2%,然后用初始油石比成型试件。
表4为三种级配的设计组成结果,表5为初试级配的体积分析结果。
表4 三种级配的设计组成结果)的质量百分率(%)1.18 0.6 0.3 0.15 0.075表5 初试级配的沥青混合料性能指标分析结果根据各组级配体积指标结果分析,结合以往工程经验选择级配3为设计级配,级配曲线见图1所示。
0.075 0.15 0.3 0.6 1.18 2.36 4.75 9.5 13.2 161.000 1.5002.000 2.5003.000筛孔尺寸(mm)图1 SMA-13设计级配曲线图4、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按设计的矿料比例配料,采用三种油石比,进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试验结果见表6,设计级配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2.705,级配合成表观相对密度2.751。
双层SMA13-S施工总结

双层SMA-13S型沥青路面施工总结摘要:本文以苏通长江大桥辅桥和引桥的沥青路面施工为例,主要介绍了桥面铺装中双层SMA-13S 型尤其是下面层SMA-13S型沥青路面的施工及质量控制。
关键词:双层 SMA 施工总结一、前言苏通长江大桥辅桥和引桥的桥面铺装设计结构型式为:桥面防水层+4cmSMA-13S沥青下面层+4cmSMA-13S沥青上面层。
按设计要求采用双层相同SMA-13结构桥面沥青铺装,技术目标是保证铺装桥面SMA沥青砼具有良好的密实性、抗裂性、抗渗性和高温稳定性,获取桥面铺装使用的耐久性。
为此,我施工单位邀请了东南大学全程参与技术服务与技术指导。
并把下面层的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列为工作重点,通过各类试验探索更有效地防止桥面渗水技术措施。
主要采取降低SMA-13S型级配设计空隙率和改进施工工艺来提高下面层的抗水性能。
二、目标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的设计1、目标配合比⑴原材料产地和品种两层SMA所用原材料相同,集料为安徽来安县中正石料有限公司产的玄武岩石料;矿粉为镇江丹徒华达石料厂产的石灰岩矿粉;沥青为江阴科氏密公司产的SBS改性沥青;纤维采用南京泛华公司产的JRS牌木质素纤维(用量为沥青混合料总重量的0.3%);抗剥落剂为江苏文昌化工有限公司产的TW-1型抗剥落剂(用量为沥青重量的0.4%)。
⑵原材料性能检测结果表1 集料性能试验结果表规格项目单位1#2#3#4#技术要求视密度(g/cm3) 2.900 2.898 2.909 2.846 ≮2.60 毛体积密度(g/cm3) 2.843 2.822 2.764 2.720 // 吸水率(%)0.69 0.93 1.79 2.09 ≯2.0 针片状含量(%) 3.3 4.0 / / ≯12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0.1 / / / ≯0.6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0.1 / / ≯0.8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 0.3 / ≯1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 / 5.6 ≯12.5 砂当量(%)/ / 78.0 ≮60 软石含量(%)0.9 / ≯3 坚固性(%) 1.1 ≯12 棱角性S 32.7 ≮30 亚甲蓝试验g/Kg 2.2 ≯25表1 集料性能试验结果表(续)压碎值(%)11.7 ≯20 高温压碎值(%)15.0 ≯24 洛杉矶磨耗值(%)14.9 ≯28 粘附性(SBS改性沥青) 级 5 ≮5表2 矿粉试验结果表项目单位试验值技术要求视密度t/m3 2.765 ≮2.50矿粉含水量% 0.24 ≯1矿粉塑性指数% 2.3 <4亲水系数// 0.59 <1(宜小于0.8)外观// 无团粒结块无团粒结块粒度范围<0.6mm % 100 100<0.15mm % 96.6 90~100<0.075mm % 85.7 75~100表3 沥青性能试验结果表试验项目单位测试值技术要求试验规范针入度(25o C,100g,5s)0.1mm 65 50~8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 // -0.16 -0.2~+1.0 T0604 延度(5 o C,5cm/min) cm 39.9 ≮30 T0605 软化点(环球法)o C 80.8 ≮60 T0606 动力粘度60 o C Pa.s 〉1000 ≮800 T0625 动力粘度135 o C Pa.s 2.2 ≯3.0 T0625 溶解度(三氯乙烯)% 99.98 ≮99.0 T0607 闪点(COC)o C 326 ≮230 T0611 离析o C 1.4 ≯2.5 T0661 弹性恢复%94 ≮70 T0662 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 +0.02 ≯±0.6 T0609 针入度比25 o C % 67.6 ≮65 T0604 延度(5 o C ,5cm/min ) cm 22.0 ≮20 T0605表4 抗剥落剂性能试验结果试验项目试验值技术要求添加抗剥落剂的SBS改性沥青与玄武岩石料的粘附性未老化5级≮5老化5级≮5添加抗剥落剂的SMA13混合料浸水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残留稳定度%)未老化89.9 >85老化88.2 >85 冻融劈裂试验(TSR%)未老化86.1 >80老化83.9 >80 表5 木质纤维素试验结果试验项目单位试验结果技术指标灰分含量% 17.4 (18±5)%,无挥发物吸油率倍 6.0 纤维质量的5.0±1.0倍含水率% 0.7 < 5.0PH值/ 6.5 7.5±1.0冲气筛通过0.15mm筛(%)(%)64.5 70±10表6 集料及沥青密度试验结果材料名称表观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吸水率(%)1#料 2.907 2.850 0.692#料 2.905 2.829 0.933#料 2.916 2.771 1.794#料 2.853 2.727 2.09矿粉 2.772 / /沥青 1.033表7 各种矿料筛分结果筛孔集料通过筛孔(方孔筛,mm)百分率(%)16.0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1#料100.0 89.2 16.7 0.2 0.1 0.1 0.1 0.1 0.1 0.12#料100.0 100.0 100.0 10.0 0.9 0.5 0.1 0.1 0.1 0.1 3#料100.0 100.0 100.0 97.0 0.4 0.1 0.1 0.1 0.1 0.1 4#料100.0 100.0 100.0 100.0 84.0 52.1 27.8 13.9 8.0 5.6 矿粉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99.6 96.6 85.7⑶目标配合比和设计级配两层SMA-13S目标配合比和设计混合料级配范围见表8和表9:表8 矿料配合比及油石比混合料类型下列各种矿料所占比例(%)油石比(%) 1#料2#料3#料4#料矿粉上面层SMA-13S 47 28 0 14 11 6.1下面层SMA-13S 47 27 0 14.5 11.5 6.2表9 SMA-13S型混合料级配范围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16.0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上限100.0 100.0 75.0 32.0 27.0 24.0 20.0 16.0 13.0 12.0 下限100.0 90.0 50.0 22.0 16.0 14.0 12.0 10.0 9.0 8.0表10 VCADRC测试结果级配类型松容重(g/cm3)4.75mm通过百分率(%)粗集料毛体积密度(g/cm3)VCADRC(%)上面层SMA-13S 1.671 27.9 2.842 41.1 下面层SMA-13S 1.670 28.8 2.842 41.2⑷最佳沥青用量的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质表11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结果级配类型油石比(%)稳定度(kN)流值(0.1mm)VMA(%)空隙率(%)VCAmix(%)VFA(%)毛体积密度(g/cm3)计算理论密度(g/cm3)上面层SMA-13S 6.1 10.3 31.2 17.0 4.0 40.7 76.5 2.489 2.592 下面层SMA-13S 6.2 10.1 33.6 16.7 3.4 41.1 79.6 2.501 2.588要求≱6.0 20-50≱16.53-4.5≰VCADRC75-85/ /表12 析漏试验结果级配类型油石比(%) 析漏1(%) 析漏2(%) 平均(%) 要求(%)上面层SMA-13S 6.1 0.035 0.028 0.032 ≯ 0.1 下面层SMA-13S 6.2 0.045 0.048 0.047 ≯ 0.1表13 飞散试验结果级配类型油石比(%)飞散率1(%)飞散率2(%)飞散率3(%)飞散率4(%)平均(%)要求(%)上面层SMA-13S 6.1 4.24 4.29 4.07 3.99 4.15 ≯20 下面层SMA-13S 6.2 4.83 5.24 5.03 4.67 4.94 ≯20表14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混合料类型马歇尔稳定度(KN)浸水马歇尔稳定度(KN)残留稳定度So(%)要求(%)上面层SMA-13S 11.31 10.24 90.5 ≱85 下面层SMA-13S 10.23 9.28 90.7 ≱85表15 冻融劈裂试验结果混合料类型未冻融劈裂强度(MPa)冻融后劈裂强度(MPa)劈裂强度比(%)要求(%)上面层SMA-13S 0.5099 0.4297 84.3 ≱80下面层SMA-13S 0.5084 0.4303 84.6 ≱80表16 动稳定度试验结果混合料类型油石比(%)动稳定度(次/mm)1 2 3 平均要求上面层SMA-13S 6.1 4320 4400 3870 4197 ≱3000 下面层SMA-13S 6.2 4120 4380 4020 4173 ≱30002、生产配合比⑴热料仓集料、矿粉筛分,密度试验结果拌和楼各热料仓集料、矿粉取样的筛分、密度试验结果见下表:表17 上面层热料仓筛分结果通过率料仓名称下列筛孔(方孔筛mm)通过百分率(%)16.0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4#仓100 83.0 11.4 1.3 1.3 1.3 1.3 1.3 1.3 0.6 3 #仓100 99.4 91.7 4.1 0.7 0.7 0.7 0.7 0.7 0.5 2#仓100 100 96.0 45.0 1.0 0.5 0.5 0.5 0.5 0.5 1#仓100 100 100 100 89.6 66.2 39.1 20.8 13.8 4.5通过率料仓名称下列筛孔(方孔筛mm)通过百分率(%)16.0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矿粉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9.6 98.0 86.0表18 下面层热料仓筛分结果通过率料仓名称下列筛孔(方孔筛mm)通过百分率(%)16.0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4#仓100.0 85.2 11.1 1.0 1.0 1.0 1.0 1.0 1.0 0.33 #仓100.0 99.3 89.3 4.0 0.9 0.9 0.9 0.9 0.9 0.52#仓100.0 100.0 94.3 44.2 1.5 1.5 1.5 1.5 1.5 0.8 1#仓100.0 100.0 100.0 98.5 84.7 55.9 30.7 14.5 9.4 4.1 矿粉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99.6 98.0 86.0表19 上面层热料仓集料密度试验检测项目4#仓3#仓2#仓1#仓矿粉表观相对密度 2.893 2.889 2.894 2.875 2.781毛体积相对密度 2.853 2.831 2.831 2.738 /表20 下面层热料仓集料密度试验检测项目4#仓3#仓2#仓1#仓矿粉表观相对密度 2.893 2.889 2.894 2.875 2.781毛体积相对密度 2.853 2.831 2.831 2.738 /表21 VCADRC测试结果级配类型松容重(g/cm3)4.75mm通过率(%)粗集料毛体积相对密度VCADRC(%)上面层SMA-13S 1.668 28.3 2.842 41.3 下面层SMA-13S 1.660 28.8 2.843 41.5 ⑵矿料级配组成表22 上面层生产配合比矿料级配组合设计料仓名称及用量(%)下列筛孔的通过率(%)(方孔筛)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4#仓(40.0)40.0 33.2 4.6 0.5 0.5 0.5 0.5 0.5 0.5 0.2 3#仓(29.0)29.0 28.8 26.6 1.2 0.2 0.2 0.2 0.2 0.2 0.1 2#仓(8.0)8.0 8.0 7.7 3.6 0.1 0.0 0.0 0.0 0.0 0.0 1#仓(12.5)12.5 12.5 12.5 12.5 11.2 8.3 4.9 2.6 1.7 0.6 矿粉(10.5)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3 9.0 合成级配100 93.0 61.9 28.3 22.5 19.5 16.1 13.8 12.7 9.9 目标级配100 94.9 60.8 27.9 23.1 18.4 14.9 12.9 11.7 10.2 级配上限100 100 75 32 27 24 20 16 13 12 级配下限100 90 50 22 16 14 12 10 9 8表23 下面层生产配合比矿料级配组合设计料仓名称及用量(%)下列筛孔(方孔筛mm)通过百分率(%)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4#仓(40.0)40.0 34.1 4.4 0.4 0.4 0.4 0.4 0.4 0.4 0.1 3#仓(29.0)29.0 28.8 25.9 1.2 0.3 0.3 0.3 0.3 0.3 0.1 2#仓(6.5) 6.5 6.5 6.1 2.9 0.1 0.1 0.1 0.1 0.1 0.1 1#仓(13.0)13.0 13.0 13.0 12.8 11.0 7.3 4.0 1.9 1.4 0.5 矿粉(11.5)11.5 11.5 11.5 11.5 11.5 11.5 11.5 11.5 11.5 9.9 合成级配100.0 93.9 60.9 28.8 23.3 19.6 16.3 14.2 13.5 10.7 目标级配100.0 94.9 60.8 28.8 23.9 19.2 15.5 13.5 12.3 10.7 级配上限100 100 75 32 27 24 20 16 13 12 级配下限100 90 50 22 16 14 12 10 9 8 ⑶最佳沥青用量的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质表24 生产配合比不同油石比马歇尔试验结果混合料类型油石比(%)稳定度(KN)流值(0.1mm)空隙率(%)VMA(%)VCAmix(%)饱和度(%)毛体积相对密度理论相对密上面层SMA-13S 6.1 9.21 29.1 4.1 17.3 41.1 76.3 2.485 2.591 下面层SMA-13S 6.2 9.26 27.7 3.5 17.0 41.3 79.4 2.495 2.586要求/ ≱6.0 20~50 3~4.5≱16.5≰VCAdrc75-85 / /表25生产配合比设计结果混合料类型下列各热料仓材料所占比例(%)油石比(%) 4#仓3#仓2#仓1#仓矿粉上面层SMA-13S 40.0 29.0 8.0 12.5 10.5 6.1下面层SMA-13S 40.0 29.0 6.5 13.0 11.5 6.23、沥青混合料的试拌(1)拌和机的拌和方式上下面层试拌均采用BENNINGHOVEN-H-4000型拌和楼拌和,平均拌和产量均约为210t/h,上面层每盘总拌和时间约为68S(其中干拌8S,湿拌37S),下面层每盘总拌和时间约为69S(其中干拌8S,湿拌38S)。
SMA-13试方案

四、 施工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
施工设置以项目经理凌加富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共44人,主要成员如下:
组长:凌加富副组长:徐和根
现场施工负责人:管彦斌施工员:林启正
试验负责人:倪赛试验员:施炳辉
(2)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未压实前,施工人员不得进入踩踏。不得用人工不断地整修,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需在现场主管人员指导下,允许用人工找补或更换混合料,缺陷较严重时应予铲除,并调整摊铺机或改进摊铺工艺。
(3)改性沥青SMA-13沥青混合料采用平衡梁装置控制摊铺厚度。由两台摊铺机联合作业实施摊铺,前摊铺机过后,摊铺层纵向接缝上呈斜坡,后面摊铺机应跨缝10cm左右摊铺。两台摊铺机距离不超过10m。
一十六、
一十七、结束语………………………………………………………………………………16
一十八、
一、 工程概况
二、 材料及合比
1、沥青:沥青为韩国生产的A-70号SBS改性沥青,沥青整套检验由我项目部委托有关权威机构进行,每批到货至少抽检一次,试验室对针入度、延度、软化点进行检查,并留样备检。
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表
6、其它准备
施工前完成所有摊铺设备的进场工作,并对设备进行调试和检修,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故障。
(三)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
上面层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的布置原则: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本项目主桥及引桥的上面层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的厚度为4cm。
1、测量放线
(1)下承层中桩放样:用全站仪,采用坐标放样法,施工现场在直线段上按10m一个断面恢复路线中边桩,曲线段按5m一个断面,放样轴线偏位控制在20mm以内,并在桩上标出边缘位置和上面层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的松铺设计高程。
SMA-13目标配比设计说明

合肥市畅通二环(西二环-合武铁路)工程SMA-13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试验报告安安徽环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二O一九年四月十九日一、设计及试验依据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5.《合肥市畅通二环(西二环-合武铁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二、原材料1.碎石:玄武岩规格:9.5~13.2mm、4.75~9.5mm;产地:枞阳华州玄武岩石料厂2.碎石:石灰岩规格:2.36~4.75mm、0~2.36mm;产地:安徽石鑫矿业有限公司3. 矿粉:石灰岩质产地:聚龙新型材料有限公司4. 沥青:改性沥青产地:合肥宝盈物资有限公司规格:SBS5.木质素纤维:江苏华康建材实业有限公司各种矿料及沥青的密度试验见表1、各种矿料筛分结果见表2。
表一密度试验结果表二筛分试验结果(水洗法)三、SMA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本次目标配合比设计采用的级配类型为SMA-13型。
1.混合料级配2.矿料配合比计算根据各种矿料的筛分结果,确定SMA-13的三种级配(A、B、C)4.75mm筛孔通过率分别为24.6%、27.1%和29.7%,三种级配设计组成见表4。
分别测定三种级配的VCA DRC,按油石比为6.0%制作马歇尔试件,测定VCA mix及VMA等指标,在满足VCA mix 小于VCA DRC和VMA>17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级配,测试结果见表5和表6。
表4 三种级配的设计组成结果表5 VCADRC测试结果表6 初试级配的体积分析注:对于高温稳定性要求较高的重交通或炎热地区,VFA可以放宽到70%。
由表5和表6得出三种级配中只有级配B满足要求,本次设计选取级配B为设计级配。
图1 SMA-13级配曲线3.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按比例称取矿料配制级配B,调整3个不同的油石比,制做马歇尔试件,进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试验结果列于表7。
改性沥青SMA-13沥青混合料

改性沥青SMA-1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徐敏【常州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常州213022】摘要:以具体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对实际工程中改性沥青SMA-13配合比设计方法的示例,详细说明设计方法的步骤,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关参考意见。
关键词:改性沥青SMA-1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前言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新型沥青混合料,以其优良抗车辙性能和抗滑性能而闻名于世。
第一条SMA路面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德国,已有4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在良好地使用着。
1992年,SMA在我国首都机场高速首次运用,北京首都机场是我国最重要的航空港,是国家的门户,被誉为“国门第一路”。
SMA-13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过程与通常的热拌沥青混合料完全不同,下面就以某高速公路工程上面层改性沥青SMA-13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过程作为一个实例,详细阐述配合比设计的整个过程及步骤。
以《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苏高技(2003)22号文《江苏省高速公路改性SMA路面上面层施工指导意见》作为设计依据。
一材料选择和原材料试验对任何一个工程在配合比设计之前,材料选择和原材料试验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只有所有质量指标都符合要求,才允许使用。
1沥青路桥工程类改性沥青SMA-1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本工程选用SBS改性沥青,由镇江科氏沥青产品有限公司提供,SBS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及试验结果:表一SBS改性沥青要求及试验结果项目单位规范要求试验结果试验方法针入度0.1mm50-8072JTJ0604延度cm>3040JTJ0605软化点℃>6084JTJ0606溶解度不小于%99合格JTJ0607闪点不小于%230合格JTJ0611表观相对密度/实测1.030JTJ0603蜡含量不小于%2合格JTJ0615弹性恢复不小于%70合格JTJ06622矿料(1)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似立方体颗粒的碎石,本次采用镇江茅迪公司玄武岩碎石,各种材料的规模和质量要求如表二及表三。
SMA-13_沥青混合料掺不同纤维路用性能研究

0引言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蓬勃发展,沥青路面作为主要的铺装形式得到大面积推广。
由于我国交通运输量不断增加,在环境因素和持续重交通荷载量的作用下,沥青路面往往过早出现松散脱粒、车辙、水损害、开裂等病害现象,而沥青混合料掺入纤维材料后可有效提升其各项性能、防止路面病害的发生,该结论已得到相关文献的证实[1-3]。
纤维材料主要应用于SMA 沥青混合料中,起到减少路面破坏、延长道路使用年限的作用。
目前,纤维材料在SMA 沥青混合料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木质素纤维和玄武岩纤维。
刘福军[4]对比分析玄武岩纤维、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改善AC-16C 、SMA-13两种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效果,得出结论:玄武岩纤维改善沥青混合料性能方面优于木质素纤维和聚酯纤维。
对于聚合物化学纤维的研究,也有大量的结论可供参考[5]。
矿物纤维和聚合物化学纤维造价成本较高,木质素纤维大部分取自原木,生长周期慢,并且为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及绿色生态环境环保的政策,应尽量采用绿色环保材料。
我国具有丰富的竹资源[6],竹纤维是一种天然环保的有机纤维,具有良好的强度、韧性[7]、较高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染色性。
鉴于竹纤维SMA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包括竹纤维在内的3种纤维对SMA-13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优选纤维种类,为工程实践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原材料及配合比1.1沥青本文采用SBS 改性沥青作为胶结料,沥青为国产品牌,相关技术指标见表1。
表1SBS 改性沥青技术指标项目指标针入度(25℃,100g ,5s )/(0.1mm )软化点(℃)5℃延度(cm )135℃运动黏度/(Pa·s )25℃弹性恢复(%)闪点(℃)溶解度(%)密度/(g/cm³)TFOT 加热试验后质量损失(%)针入度比(%)5℃延度(cm )试验结果5169281.58326099.61.0300.26920规范要求40~60≥60≥20≤3≥75≥230≥99实测±1≥65≥151.2矿料采用的集料来自广西来宾市某石场,粗集料为辉绿岩、细集料为石灰石石屑,矿粉为磨细石灰石粉,性能均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要求。
SMA-13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方案

SMA-13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方案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及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2.试验目的沥青路面上面层由于直接承受车轮荷载及自然因素作用,对行车舒适、安全、美观都有极高的要求;SMA路面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高温抗车辙、低温开裂、疲劳开裂、抗水损害、抗老化等性能,同时还具备抗滑、降噪、改善雨天路面明视度等优异的面层特性。
3.试验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公路集料试验规程》。
4.检验人员检验人员均为持证上岗人员。
5.试验设备马歇尔试件击实仪、智能沥青混合料拌和机、燃烧法沥青含量试验仪、电液式轮碾成型机、全自动车辙试验仪、马歇尔稳定度测定仪、电热鼓风干燥箱、标准恒温水浴、沥青混凝土集料筛等。
6.配合比设计概论6.1对于配合比设计的各种材料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附录B规定选择,其质量必须符合本规范第四章规定的技术要求。
6.2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通过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沥青混合料的品种及配合比、矿料级配、最佳沥青用量。
6.3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宜按照图B.1.3的框图的步骤进行。
7.设计初试级配7.1 SMA路面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宜直接采用表5.3.2规定的级配范围。
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小于9.5mm的SMA混合料,以2.36mm 作为粗集料骨架的分界筛孔,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13.2mm的SMA 混合料以4.75mm作为粗集料骨架的分界筛孔。
7.2 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调整各种矿料的比例设计3组不同粗细的初级试配,3组级配的粗集料骨架分界筛孔的通过率处于级配范围的中值、中值±3%附近,矿粉数量均为10%左右如图。
7.3 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附录B的方法计算初试级配的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合成表观相对密度、有效相对密度。
其中各种集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相对密度试验方法按照附录B的规定进行。
木质素纤维SMA-13沥青混合料高性能化研究分析

木质素纤维SMA-13沥青混合料高性能化研究分析作者:唐从荣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8期摘要:木质素纤维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和抗老化能力,高温稳定性好,与沥青、水泥等材料具有很好的的融合性和握裹力,在我国的沥青路面施工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马歇尔试验对LFSMA-13沥青混合料与SMA-13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能够更好的为交通工程沥青路面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LFSMA-13;沥青混合料;比较;高性能木质素纤维是公路路面工程建设中常用的的沥青改性剂,能有效提高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和路用性能,在路面工程建设中被广泛的得到应用。
一、木质素纤维的技术性指标及特点木质素纤维的制作过程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将天然木材捣磨拉丝进行加工,纤维直径45µm 左右,长度1.2mm左右,木质素纤维的外观见图1。
木质素纤维的技术性指标见表1。
由图1可以看出木质素纤维成絮团状,长度短仅有1.2mm,质轻单一密度小,化学稳定性良好,耐久性差,具有良好的增韧增粘性能,能有效提升沥青路面的水稳定性能以及抗老化的的作用。
但木质素纤维吸水吸湿性大,易结团,抗水性能差,结构有空隙易吸油,增加沥青的消耗量。
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要求做到防水防潮。
二、LFSMA-1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1.原材料LFSMA-13沥青混合料原材料选用:集料热料仓取料(玄武岩4#、3#、2#分别为11-16mm、6-11mm、3-6mm,石灰岩1#0-3mm)、<0.6mm矿粉、埃索SBS I-D改性沥青、BCF15-6-261F玄武岩纤维,油石比选用5.9,级配选用:44:31:15:10,设计级配曲线见图2,符合规范要求。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最佳油石比体积指标见表2。
三、BFSMA-13沥青混合料与普通SMA-13沥青混合料性能比对分析为检验BFSMA-13沥青混合料与普通SMA-13沥青混合料性能,按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规范设计要求分别对BFSMA-13沥青混合料与普通SMA-13沥青混合料进行谢伦堡析漏试验、肯塔堡飞散试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动稳定度试验、低温抗裂性能检验[1],试验过程中检测数据见图3、图4、图5、图6、图7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