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复习
《章末复习课》匀变速直线运动

05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练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成运动练习
总结词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成运动规律,了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合成方法。
详细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合成和 分解。在合成过程中,需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已知的两个分运动,求得合运动。
公式总结
v=v1+at,x=x1+vt,Δx=x2-x1=at²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运用练习
01
总结词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
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方法。
02 03
详细描述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恒定不变,因此可以通过牛顿第 二定律求得作用力的大小。
公式总结
E=mc²,E₁+E₂=E₃+E₄
THANK YOU
• 匀减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a恒定且小于零时,物体做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减小。
0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践应用
汽车刹车问题
01
02
03
刹车距离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 以恒定速度刹车,其刹车 距离与车辆的重量、摩擦 系数、初速度等有关。
刹车时间
汽车刹车所需时间取决于 刹车距离、初速度、摩擦 系数等因素。
如何求解多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成加速度
总结词
利用等效思想,将多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效为一个匀 变速直线运动,再利用公式求解。
详细描述
首先,将多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位移分别等效 为单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位移;其次,根据等 效思想,将多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和末速度等 效为单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和末速度;最后,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公式求解等效后的单个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即为多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合成加速度。
第八章 章末复习

∵x1=1,∴1+x2=6,x2=2m-1.
∴x2=5,m=3.
(2)是否存在实数 m,满足(x1-1)(x2-1)=
?若存在,求出实数 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解:(2)存在.理由如下:
∵(x1-1)(x2-1)=
,∴x1x2-(x1+x2)+1=
明看错了一次项系数 p,得到方程的两个根是 5,-4,则原来的方程是( B )
2
B.x +2x-20=0
2
D.x -2x-3=0
A.x +2x-3=0
C.x -2x-20=0
2
2
2
12.(2021 绵阳)关于 x 的方程 ax +bx+c=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x1,x2,若 x2=2x1,则 4b-9ac 的最大值是
D.-3
-3
3.(2022武侯模拟)若(a-1)x|a+1|-3x+4=0(其中a是常数)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2021赤峰)一元二次方程x2-8x-2=0,配方后可变形为( A)
A.(x-4)2=18
B.(x-4)2=14
C.(x-8)2=64
D.(x-4)2=1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7.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2021齐齐哈尔)x(x-7)=8(7-x);
解:(1)方程可化为x(x-7)+8(x-7)=0.
因式分解,得(x-7)(x+8)=0.
解得x1=7,x2=-8.
(2)(2021兰州)x2-6x-1=0;
(3)(2021无锡)2x(x-2)=1.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十五章 章末复习》

按照上面的规则,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已知小英的理想旅游城市是西安,小英和母亲随机各摸球一次,均摸出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解:(1)画树状图得
(2)已知小英母亲的理想旅游城市是汉中,小英和母亲随机各摸球一次,至少有一人摸出黄球的概率是多少?
解: (2)由树状图得
“赵爽弦图”是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如图,是一“赵爽弦图”飞镖板,其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是2和4,小明同学距飞镖板一定距离向飞镖板投掷飞镖(假设投掷的飞镖均扎在飞镖板上),则投掷一次飞镖扎在中间小正方形区域(含边线)的概率是( )
解:(1)用树状图表示二者的数字之积为4的结果如下: 由上图可知,共有20种可能性相等的结果,其中数字之积为4(记为事件A)的结果有3种,所以P(A)= .
(2)若方程ax2+3x+ =0有实数根(记为事件B),
则9-ab≥0,即ab≤9,由(1)可知满足ab≤9的结果有14种,
5.同时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求点数和小于5的概率.
解:同时投掷两枚骰子,点数和的所有可能的结果列表如右:共有36种可能性相等的结果,其中点数和小于5的结果有6种.所以P(点数和小于5)
综合应用
6.随机抛掷图中均匀的正四面体(正四面体的各面依次标有1,2,3,4四个数字),并且自由转动图中的转盘(转盘被分成面积相等的五个扇形区域,如果指针恰好指在分格线上,取分格线右边的数字).(1)求正四面体着地的数字与转盘指针所指区域的数字之积为4的概率;(2)设正四面体着地的数字为a,转盘指针所指区域内的数字为b,求关于x的方程ax2+3x+ =0有实数根的概率.
C
专题训练二 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中概率的计算
(重庆中考)从3,0,-1,-2,-3这五个数中,随机抽取一个数,作为函数y=(5-m2)x和关于x的方程(m+1)x2+mx+1=0中m的值,恰好使得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且方程有实数根的概率为 .
高中数学同步教学课件 章末复习课

60°
=12a2-a42+a22-a42=a22.
又∵|A→N|=|M→C|= 23a, ∴A→N·M→C=|A→N||M→C|cos θ = 23a× 23a×cos θ=a22. ∴cos θ=23.∴向量A→N与M→C的夹角的余弦值为23. ∴异面直线 AN 与 CM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3.
第6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章末复习课
知识网络
内容索引
一、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与数量积 二、利用空间向量证明位置关系 三、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 四、利用空间向量计算距离
一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与数量积
1.向量的线性运算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 形法则,向量减法的定义及各运算公式,理解向量运算法则、运算律及 其几何意义. 2.利用数量积可以解决有关垂直、夹角、长度问题,解决问题的两条途 径:一是根据数量积的定义;二是利用坐标运算. (1)a≠0,b≠0,a⊥b⇔a·b=0;
(x-4,y-1,z-3)=13×(1-3,-5-1,-4-2),
x-4=-23, 即y-1=-2,
z-3=-2,
x=130, 解得y=-1,
z=1,
∴点 C 的坐标是130,-1,1.
(2)如图所示,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 以顶点A为端点的三条棱长度都为1,且两两夹 角为60°. ①求—AC→1 的长;
由题意可知,|p|=|q|=|r|=a,
且p,q,r三向量两两夹角均为60°. M→N=A→N-A→M=12(A→C+A→D)-12A→B=12(q+r-p), ∴M→N·A→B=12(q+r-p)·p =12(q·p+r·p-p2) =12(a2cos 60°+a2cos 60°-a2)=0.
《章末复习课》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详细描述
方程与不等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一元二次 方程的实数根范围问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等。这类问题需要学生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联系 和区别,灵活运用知识点进行解题。
例题
解不等式$x^{2} - 3x + 2 > 0$。
函数与不等式的结合
总结词
知识点多,思维难度大
解题策略
熟练掌握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点;寻找题 目中的隐含条件;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
性质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系数`a`, `b`, `c`的值有关,也与二次函数的图像和x轴的位置关系 有关。
判别式
判别式`Δ = b^2 - 4ac`是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重要参数。根据判别式的不同,解集会有 不同的形式。
解法与技巧
求解步骤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一般分为三步 :移项、配方和开方。移项是将不等 式转化为二次项系数为正的形式;配 方是根据二次项系数为1的情况下的 配方法则进行配方;开方是根据配方 的结果进行开方,得出两个一元一次 不等式,然后求解这两个一元一次不 等式的并集即可得到原不等式的解集 。
VS
技巧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尝试通过因式 分解简化方程,再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 的解法。对于不含一次项的系数为0的情 况,可直接令一次项系数为0求解。
实际应用
应用领域
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几何、物理、经济等领域。例如,在几何中,一元二次方程 可用于求解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物理中,一元二次方程可用于求解波动问题;在经济中 ,一元二次方程可用于求解最优定价等问题。
性质
一元二次函数具有二次项系数$a$、一次项系数$b$、常数项$c$,以及定义 域和值域等性质。
图像与性质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第十一章 章末复习》

三
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
形
三角形的外角和
边 高 中线 角平分线 多边形的内角和
多边形的外角和
① 三角形的定义
a.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 b.顶点:相邻两边的交点 c.角:相邻两边组成的角 d.表示法:△ABC
② 三角形的分类:
a.按边分: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b.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 角形
解:(1)S△ABC
1 2
AC·BC
1 512 2
30(cm2 ).
S△ABC
1 2
AB·CD,
CD AC·BC 60 (cm).
AB 13
(2)S△ABE
S△BCE
1 2
S△ABC
15(cm2 ).
拓展延伸 3.一轮船由B 处向C处航行,在B 处测得C
处在B 的北偏东75°方向上,在海岛上的观察 所A 测得B 在A 的南偏西30°方向,C 在A的南 偏东25°方向;若轮船行使到C 处,那么从C 处 看A、B 两处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解: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图所示: 另求出∠ABC =75°- 30°= 45°, ∠BAC = 30°+25°= 55°, 所以∠ACB =180°- 45°- 55°= 80°.
课堂小结 边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高 中线
三
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
形
角平分线 多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
多边形的外角和
课后作业
B
DE
C
A 组 复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如图:
A
(3)若AF =CF,BF 与
教学设计1:章末复习

章末复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回顾本章基本概念及公式: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及其应用,三角函数图像变换等.掌握常见问题的解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基本知识的梳理回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由基本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章节复习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在问题逐步深入的研究中唤起学生追求真理、乐于创新的情感需求,引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二.重点难点重点:基本知识的回顾及基本问题的解法难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教材与学情分析通过章节复习引导学生解决有一定综合性和思考水平的问题,培养他们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主动探究,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过程一、构建知识网络,完善认知体系二、归纳基本题型,形成解题技能专题一 三角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的概念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及三角函数线,能够利用三角函数线判断三角函数的符号,借助三角函数线求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例1 (1)设角α属于第二象限,⎪⎪⎪⎪cos α2=-cos α2,试判定α2角属于第几象限. (2)求函数y =3tan x +3的定义域.解:(1)依题意得2k π+π2<α<2k π+π(k ∈Z ),所以k π+π4<α2<k π+π2(k ∈Z ).当k =2n (n ∈Z )时,α2为第一象限角; 当k =2n +1(n ∈Z )时,α2为第三象限角.又⎪⎪⎪⎪cos α2=-cos α2≥0,所以cos α2≤0. 所以α2应为第二、三象限角或终边落在x 非正半轴上或y 轴上.综上所述,α2是第三象限角.(2)3tan x +3≥0,即tan x ≥-33. 所以k π-π6≤x <k π+π2,所以函数y =3tan x +3的定义域为⎩⎨⎧⎭⎬⎫x ⎪⎪k π-π6≤x <k π+π2,k ∈Z . 归纳升华1.由α所在象限,判断α2角所在象限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确定α2的所属象限;另一种方法就是将k 进行分类讨论.2.求函数的定义域注意数形结合,应用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线或函数图像解题;求与正切函数有关问题时,不要忽视正切函数自身的定义域.变式训练1 (1)若θ为第四象限的角,试判断sin(cos θ)·cos(sin θ)的符号; (2)已知角α的终边过点P (-3cos θ,4cos θ),其中θ∈⎝⎛⎭⎫π2,π,求α的正切值. 解:(1)因为θ为第四象限角,所以0<cos θ<1<π2,-π2<-1<sin θ<0,所以sin(cos θ)>0,cos(sin θ)>0, 所以sin(cos θ)·cos(sin θ)>0.(2)因为θ∈⎝⎛⎭⎫π2,π,所以cos θ<0, 所以r =x 2+y 2=9cos 2θ+16cos 2θ=-5cos θ, 故sin α=y r =-45, cos α=x r =35,tan α=y x =-43.专题二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与诱导公式在知道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这个角的其他的三角函数值时,要注意题中的角的范围,必要时按象限进行讨论,尽量少用平方关系,注意切化弦、“1”的妙用、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在利用诱导公式进行三角式的化简,求值时,要注意正负号的选取. 例2 已知2+tan (θ-π)1+tan (2π-θ)=-4,求(sin θ-3cos θ)·(cos θ-sin θ)的值.解:法一:由已知2+tan θ1-tan θ=-4,所以2+tan θ=-4(1-tan θ),解得tan θ=2,所以(sin θ-3cos θ)(cos θ-sin θ)=4sin θcos θ-sin 2θ-3cos 2θ=4sin θcos θ-sin 2θ-3cos 2θsin 2θ+cos 2θ=4tan θ-tan 2θ-3tan 2θ+1=8-4-34+1=15.法二:由已知2+tan θ1-tan θ=-4,解得tan θ=2,即sin θcos θ=2,所以sin θ=2cos θ,所以(sin θ-3cos θ)(cos θ-sin θ)= (2cos θ-3cos θ)(cos θ-2cos θ)=cos 2θ=cos 2θsin 2θ+cos 2θ=1tan 2θ+1=15.归纳升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与证明问题的依据主要是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及诱导公式.解题中的常用技巧有:(1)弦切互化,减少或统一函数名称;(2)“1”的代换,如:1=sin 2α+cos 2α(常用于解决有关正、余弦齐次式的化简求值问题中),1=tan π4等;(3)若式子中有角k π2,k ∈Z ,则先利用诱导公式化简. 变式训练2. 若sin α=-513,且α为第四象限角,则tan α的值等于( )A .125B .-125C .512D .-512【解析】法一:因为α为第四象限的角,故cos α=1-sin 2α=1-⎝⎛⎭⎫-5132=1213, 所以tan α=sin αcos α=-5131213=-512.法二:因为α是第四象限角,且sin α=-513,所以可在α的终边上取一点P (12,-5),则tan α=y x =-512.【答案】D专题三 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变换三角函数的图像是研究三角函数性质的基础,又是三角函数性质的具体体现.在平时的考查中,主要体现在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和解析式的确定,以及通过对图像的描绘、观察来讨论函数的有关性质.例3 如图是函数y =A sin(ωx +φ)+k ⎝⎛⎭⎫A >0,ω>0,|φ|<π2的一段图像.(1)求此函数解析式;(2)分析一下该函数是如何通过y =sin x 变换得来的?解:(1)由图像知A =-12-⎝⎛⎭⎫-322=12,k =-12+⎝⎛⎭⎫-322=-1,T =2×⎝⎛⎭⎫2π3-π6=π,所以ω=2πT =2.所以y =12sin(2x +φ)-1.当x =π6时,2×π6+φ=π2,所以φ=π6.所以所求函数解析式为y =12sin ⎝⎛⎭⎫2x +π6-1. (2)把y =sin x 向左平移π6个单位得到y =sin ⎝⎛⎭⎫x +π6,然后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12,得到y =sin ⎝⎛⎭⎫2x +π6,再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12得到y =12sin ⎝⎛⎭⎫2x +π6, 最后把函数y =12sin ⎝⎛⎭⎫2x +π6的图像向下平移1个单位,得到y =12sin ⎝⎛⎭⎫2x +π6-1的图像. 归纳升华1.求解析式的方法:A =y max -y min 2,k =y max +y min 2,ω=2πT ,由“五点作图法”中方法令ωx +φ=0,π2,π,32π或2π求φ.2.图像变换中应注意方向变化与解析式加减符号变化相对应.变式训练3. 将函数y =sin(2x +φ)的图像沿x 轴向左平移π8个单位后,得到一个偶函数的图像,则φ的一个可能取值为( )A.3π4B.π4 C .0 D .-π4解析:由题意得g (x )=sin ⎣⎡⎦⎤2⎝⎛⎭⎫x +π8+φ=sin ⎝⎛⎭⎫2x +π4+φ为偶函数,所以π4+φ=k π+π2,k ∈Z , 所以φ=k π+π4.令k =0,得φ=π4.答案:B专题四 三角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性质,重点应掌握y =sin x ,y =cos x ,y =tan x 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等有关性质,在此基础上掌握函数y =A sin(ωx +φ),y =A cos(ωx +φ)及y =A tan(ωx +φ)的相关性质.在研究其相关性质时,将ωx +φ看成一个整体,利用整体代换思想解题是常见的技巧.例4 已知函数f (x )=2sin ⎝⎛⎭⎫2x +π6+a +1(其中a 为常数). (1)求f (x )的单调区间;(2)若x ∈⎣⎡⎦⎤0,π2时,f (x )的最大值为4,求a 的值; (3)求f (x )取最大值时x 的取值集合.解:(1)由-π2+2k π≤2x +π6≤π2+2k π,k ∈Z ,解得-π3+k π≤x ≤π6+k π,k ∈Z ,所以函数f (x )的单调增区间为⎣⎡⎦⎤-π3+k π,π6+k π(k ∈Z ),由π2+2k π≤2x +π6≤3π2+2k π,k ∈Z ,解得π6+k π≤x ≤2π3+k π,k ∈Z ,所以函数f (x )的单调减区间为⎣⎡⎦⎤π6+k π,2π3+k π(k ∈Z ). (2)因为0≤x ≤π2,所以π6≤2x +π6≤7π6,所以-12≤sin ⎝⎛⎭⎫2x +π6≤1, 所以f (x )的最大值为2+a +1=4,所以a =1,(3)当f (x )取最大值时,2x +π6=π2+2k π,所以2x =π3+2k π,所以x =π6+k π,k ∈Z .所以当f (x )取最大值时,x 的取值集合是⎩⎨⎧⎭⎬⎫x ⎪⎪x =π6+k π,k ∈Z 归纳升华1.形如y =A sin(ωx +φ)+k 单调区间求法策略:可把“ωx +φ”看作一个整体,代入正弦函数的相应区间求解.2.求形如y =A sin(ωx +φ)+k 的值域和最值时,先求复合角“ωx +φ”的范围,再利用y =sin x 的性质来求解.变式训练4 设函数f (x )(x ∈R)满足f (x +π)=f (x )+sin x ,当0≤x ≤π时,f (x )=0,则f ⎝⎛⎭⎫23π6=( )A.12B.32 C .0 D .-12【解析】因为f (x +2π)=f (x +π)+sin(x +π)=f (x )+sin x -sin x =f (x ),所以f (x )的周期T =2π, 又因为当0≤x <π时,f (x )=0,所以f ⎝⎛⎭⎫5π6=0,即f ⎝⎛⎭⎫-π6+π=f ⎝⎛⎭⎫-π6+sin ⎝⎛⎭⎫-π6=0, 所以f ⎝⎛⎭⎫-π6=12,所以f ⎝⎛⎭⎫23π6=f ⎝⎛⎭⎫4π-π6=f ⎝⎛⎭⎫-π6=12. 【答案】A专题五 转化与化归思想化归思想贯穿本章的始终,在三角函数的恒等变形中,同角关系式和诱导公式常化繁为简,化异为同,弦切互化;在研究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常把函数y =A sin(ωx +φ)化归为简单的y =sin x 来研究.这些均体现三角函数中的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 例5 求函数y =12sin ⎝⎛⎭⎫π4-23x 的单调区间. 解:将原函数化为y =-12sin ⎝⎛⎭⎫23x -π4.由2k π-π2≤23x -π4≤2k π+π2(k ∈Z ), 得3k π-38π≤x ≤3k π+98π(k ∈Z ),此时函数单调递减.由2k π+π2≤23x -π4≤2k π+32π(k ∈Z),得3k π+98π≤x ≤3k π+218π(k ∈Z ),此时函数单调递增.故原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3k π-38π,3k π+98π(k ∈Z ), 单调递增区间为⎣⎡⎦⎤3k π+98π,3k π+218π(k ∈Z ). 归纳升华1.求形如函数y =A sin(ωx +φ),(ω<0)的单调区间时:先把此函数化为y =-A sin(-ωx -φ)的形式后,再利用函数y =sin x 的单调区间来求解是常用策略,其目的是使x 的系数为正数是关键.2.在求形如y =A sin 2x +B sin x +C 的值域或最值时,常令t =sin x 转化为一元二次函数来求解.变式训练5 已知|x |≤π4,求函数f (x )=cos 2x +sin x 的最小值.解:y =f (x )=cos 2x +sin x =-sin 2x +sin x +1.令t =sin x ,因为|x |≤π4,所以-22≤t ≤22.则y =-t 2+t +1=-⎝⎛⎭⎫t -122+54⎝⎛⎭⎫-22≤t ≤22, 所以当t =-22时,即x =-π4时,f (x )有最小值,且最小值为-⎝⎛⎭⎫-22-122+54=1-22.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章基本概念及公式: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及其应用,三角函数图像变换等.掌握常见问题的解法.2.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解题技能,发展综合能力. 七、课后作业 课时练与测 八、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1:章末复习与测试

章末复习与测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理解,力争使学生做到规范的应用这两种推理方法去解决相关问题;(2)掌握两种证明方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并熟练掌握两种证明方法的操作流程;(3)进一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步骤,通过证明数学命题巩固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再认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推理与证明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或演绎推理的能力,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推理与证明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1)能利用归纳、类比、“三段论”进行简单推理;(2)了解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3)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运用它证明一些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难点:(1)根据归纳、类比、“三段论”推理的结构和特点,进行简单推理(2)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或把不同的证明方法综合使用;(3)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实质,了解第二个步骤的作用,并且能够根据归纳假设作出证明.教学过程形成网络1.本章的知识结构图:2.本章基本知识点:(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①归纳推理的概念:根据一类事物的______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该类事物的____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或有____事实概括出________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到______的推理.②类比推理的定义:这种由两个(两类)对象具有__________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__________,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______到________的推理.③合情推理的定义: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统称为合情推理.④演绎推理的定义:从____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______到______的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ⅰ)大前提——____________;(ⅱ)小前提——____________;(ⅲ)结论——______________.(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①综合法定义:一般地,利用____________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②分析法定义:一般地,从______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__________,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③反证法定义:假设__________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________,从而证明了__________,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④数学归纳法定义: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P(n),可按下列步骤进行:(ⅰ)(归纳奠基)证明当______时命题成立;(ⅱ)(归纳递推)假设________命题成立,证明当____也成立.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上述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知识填空.2.在完成知识填空的同时,回想一下本章主要有哪些基本题型,解决这些基本题型的方法和步骤分别是什么?活动设计:学生独立完成基本知识填空,然后让几位同学口答填空答案,教师借助多媒体投影出知识填空的答案,适当的规范学生的表述,回忆旧知识,并思考、讨论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学情预测:学生在前面几节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顺利的完成基本知识填空,但在准确、规范表达上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题型和方法的总结更是五花八门.活动结果:知识填空答案:(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①部分全部个别一般结论部分整体个别一般②某些类似特征已知特征特殊特殊③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归纳类比④一般性的原理一般特殊已知的一般原理所研究的特殊情况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①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②要证明的结论充分条件③原命题假设错误原命题正确④(ⅰ)n取第一个值n0(n0∈N*)(ⅱ)n=k(k≥n0,k∈N*)时当n=k+1时命题设计意图全面系统地梳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教师利用下一环节“典型示例”和同学们一块总结本章的重点题型和方法.典型示例类型一:归纳推理例1 观察圆周上n 个点之间所连的弦,发现两个点可以连一条弦,3个点可以连3条弦,4个点可以连6条弦,5个点可以连10条弦,你由此可以归纳出什么规律?思路分析: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解:设f (n )为n 个点可连的弦的条数,则f (2)=1,f (3)=3,f (4)=6,…,猜想:f (n )=n (n -1)2. 点评:归纳推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推理,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猜想,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巩固练习1.下列推理是归纳推理的是( )A .A 、B 为定点,若动点P 满足︱P A ︱+︱PB ︱=2a >︱AB ︱,则点P 的轨迹是椭圆B .由a 1=1,a n +1=3a n -1,求出S 1,S 2,S 3,猜想出数列的通项a n 和S n 的表达式C .由圆x 2+y 2=1的面积S =πr 2,猜想出椭圆的面积S =πabD .科学家利用鱼的沉浮原理制造潜艇2.如下图为一串白黑相间排列的珠子,按这种规律往下排起来,那么第36颗珠子应是什么颜色的?( )A .白色B .黑色C .白色可能性大D .黑色可能性大【答案】1.B 2.A类型二:类比推理例2 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a 10=0,则有等式a 1+a 2+…+a n =a 1+a 2+…+a 19-n (n <19,n ∈N *)成立.类比上述性质,在等比数列{b n }中,若b 9=1,则有等式______成立.思路分析: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准确表述的相似特征;然后,由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做出一个猜想.解:在等差数列{a n}中,若a10=0,则a1+a19=a2+a18=…=a n+a20-n=2a10=0,所以a1+a2+…+a n+…+a19=0,即a1+a2+…+a n=-a19-a18-…-a n+1=a1+a2+…+a19-n.相似地,在等比数列{b n}中,若b9=1,则有等式b1·b2·…·b n=b1·b2·…·b17-n(n<17,n∈N*)成立.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考查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由等差数列{a n}满足的一般结论,而得到等比数列{b n}所满足的一般结论.巩固练习平面内的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有多个,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类似地写出空间的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两个充要条件.充要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充要条件②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底面是平行四边形②两组相对侧面分别平行类型三:演绎推理例3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为棱AB,BC的中点.证明:平面MNB1⊥平面BDD1B1.思路分析:本题所依据的大前提是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小前提是平面MNB1与平面BDD1B1之间所满足的证明面面垂直所需要的条件,这是证明本题的关键.证明: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BB1⊥平面ABCD,MN⊂平面ABCD,∴BB1⊥MN.∵MN∥AC,AC⊥BD,∴MN⊥BD.又BD∩BB1=B,∴MN⊥平面BDD1B1.∵MN⊂平面MNB1,∴平面MNB1⊥平面BDD1B1.点评:“三段论”中,第一个判断称为大前提,它提供了一个一般原理,第二判断叫小前提,指出了一个特殊情况,这两个判断联合起来,揭示了一般原理和特殊情况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了第三个判断结论,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有蕴含关系,因而,只要前提是真的,推理的形式是正确的,那么结论必然是真的,但错误的前提可导致错误的结论.巩固练习如果函数f (x +1)是偶函数,那么函数y =f (2x )的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是直线…( )A .x =-1B .x =1C .x =-12D .x =12 【答案】D类型四:直接证明例4 已知a ,b ,c 为正实数,a +b +c =1.求证:a 2+b 2+c 2≥13. 思路分析:这是一个条件不等式的证明问题,要注意观察不等式的结构特点和已知条件的合理应用,从而选择出适当的证明方法.证明:(法一):a 2+b 2+c 2-13=13(3a 2+3b 2+3c 2-1)=13[3a 2+3b 2+3c 2-(a +b +c )2]=13(3a 2+3b 2+3c 2-a 2-b 2-c 2-2ab -2ac -2bc )=13[(a -b )2+(b -c )2+(a -c )2]≥0, ∴a 2+b 2+c 2≥13. (法二):(a +b +c )2=a 2+b 2+c 2+2ab +2ac +2bc ≤a 2+b 2+c 2+a 2+b 2+b 2+c 2+c 2+a 2,∴3(a 2+b 2+c 2)≥(a +b +c )2=1.∴a 2+b 2+c 2≥13. (法三):设a =13+α,b =13+β,c =13+γ.∵a +b +c =1,∴α+β+γ=0. ∴a 2+b 2+c 2=(13+α)2+(13+β)2+(13+γ)2=13+23(α+β+γ)+α2+β2+γ2=13+α2+β2+γ2≥13.∴a 2+b 2+c 2≥13. 点评:充分利用“1”的代换是本题化简证明的关键.巩固练习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a n -(12)n -1+2(n 为正整数),令b n =2n a n , 求证: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并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解:(1)由S n =-a n -(12)n -1+2得a 1=-a 1+1a 1=12,并且a n +1=S n +1-S n =-a n +1-(12)n +2-[-a n -(12)n -1+2]=a n -a n +1+(12)n , 得到a n +1=12a n +12n +1.于是b n +1=2n +1a n +1=2n a n +1=b n +1. ∴数列{b n }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b n =b 1+(n -1)d ,∴b n =n .又∵b n =2n a n ,∴a n =n 2n . 类型五:间接证明例5 已知a ,b ,c ∈(0,1),求证:(1-a )b ,(1-b )c ,(1-c )a 不能同时大于14. 思路分析:这是否定性命题,条件比较简单,直接证明比较难入手,可考虑用反证法.解:假设三式同时大于14,即(1-a )b >14,(1-b )c >14,(1-c )a >14, 三式同向相乘,得(1-a )a (1-b )b (1-c )c >164.① 又(1-a )a ≤(1-a +a 2)2=14,同理,(1-b )b ≤14,(1-c )c ≤14. 所以(1-a )a (1-b )b (1-c )c ≤164, 与①式矛盾,即假设前提不成立,故结论正确.点评:反证法常用于直接证明困难或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命题;涉及“都是……”“都不是……”“至少……”“至多……”等形式的命题,也常用反证法.巩固练习已知:ac ≥2(b +d ).求证:方程x 2+ax +b =0与方程x 2+cx +d =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证明:假设两方程都没有实数根,则Δ1=a 2-4b <0与Δ2=c 2-4d <0,有a 2+c 2<4(b +d ),而a 2+c 2≥2ac ,从而有4(b +d )>2ac ,即ac <2(b +d ),与已知矛盾,故原命题成立.类型六:数学归纳法例6 已知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对任意的n ∈N *,点(n ,S n )均在函数y =b x +r (b >0且b ≠1,b ,r 均为常数)的图象上.(1)求r 的值;(2)当b =2时,记b n =2(log 2a n +1)(n ∈N *),证明对任意的n ∈N *,不等式b 1+1b 1·b 2+1b 2·…·b n +1b n >n +1成立. 解:(1)因为对任意的n ∈N *,点(n ,S n )均在函数y =b x +r 的图象上,所以得S n =b n +r .当n =1时,a 1=S 1=b +r ;当n ≥2时,a n =S n -S n -1=b n +r -(b n -1+r )=b n -b n -1=(b -1)b n -1.又因为{a n }为等比数列,所以r =-1,公比为b ,a n =(b -1)b n -1.(2)证明:当b =2时,a n =(b -1)b n -1=2n -1,b n =2(log 2a n +1)=2(log 22n -1+1)=2n , 则b n +1b n =2n +12n ,所以b 1+1b 1·b 2+1b 2·…·b n +1b n =32·54·76·…·2n +12n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b 1+1b 1·b 2+1b 2·…·b n +1b n =32·54·76·…·2n +12n >n +1成立. ①当n =1时,左边=32,右边=2,因为32>2,所以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b 1+1b 1·b 2+1b 2·…·b k +1b k =32·54·76·…·2k +12k >k +1成立. 则当n =k +1时,左边=b 1+1b 1·b 2+1b 2·…·b k +1b k ·b k +1+1b k +1=32·54·76·…·2k +12k ·2k +32k +2>k +1·2k +32k +2=(2k +3)24(k +1) =4(k +1)2+4(k +1)+14(k +1)=(k +1)+1+14(k +1)>(k +1)+1. 所以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由①、②可得不等式对任意的n ∈N *都成立.巩固练习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n 为正偶数时某命题成立,若已假设n =k (k ≥2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要用归纳假设再证( )A .n =k +1时等式成立B .n =k +2时等式成立C .n =2k +2时等式成立D .n =2(k +2)时等式成立2.设f (x )是定义在正整数集上的函数,且f (x )满足:“当f (k )≥k 2成立时,总可推出f (k +1)≥(k +1)2成立”.那么,下列命题总成立的是( )A .若f (3)≥9成立,则当k ≥1时,均有f (k )≥k 2成立B .若f (5)≥25成立,则当k ≤5时,均有f (k )≥k 2成立C .若f (7)<49成立,则当k ≥8时,均有f (k )<k 2成立D .若f (4)=25成立,则当k ≥4时,均有f (k )≥k 2成立【答案】1.B 2.D拓展实例 例 已知函数f (x )=a x +x -2x +1(a >1).(1)证明函数f (x )在(-1,+∞)上为增函数;(2)用反证法证明f (x )=0没有负数根.思路分析:(1)直接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即可.(2)合理利用第(1)问提供的结论,当f (x )=0有负数根时,利用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找到与已知矛盾的结论即可.证明:(1)任取x 1,x 2∈(-1,+∞),不妨设x 1<x 2,则x 2-x 1>0,ax 2-x 1>1,且ax 1>0,所以ax 2-ax 1=ax 1(ax 2-x 1-1)>0.又因为x 1+1>0,x 2+1>0,所以x 2-2x 2+1-x 1-2x 1+1=(x 2-2)(x 1+1)-(x 1-2)(x 2+1)(x 2+1)(x 1+1)=3(x 2-x 1)(x 2+1)(x 1+1)>0, 于是f (x 2)-f (x 1)=ax 2-ax 1+x 2-2x 2+1-x 1-2x 1+1>0, 故函数f (x )在(-1,+∞)上为增函数.(2)设存在x 0<0(x 0≠-1),满足f (x 0)=0,则ax 0=-x 0-2x 0+1,又0<ax 0<1,所以0<-x 0-2x 0+1<1, 即12<x 0<2与x 0<0(x 0≠-1)假设矛盾.故f (x 0)=0没有负数根. 点评:掌握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或把不同的证明方法综合使用.变练演编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N *时,1·n +2·(n -1)+3·(n -2)+…+(n -2)·3+(n -1)·2+n ·1=16n (n +1)(n +2). 思路分析: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故只需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即可.证明:(1)当n =1时,1=16·1·2·3,结论成立. (2)假设n =k 时结论成立,即1·k +2·(k -1)+3·(k -2)+…+(k -2)·3+(k -1)·2+k ·1=16k (k +1)(k +2). 当n =k +1时,则1·(k +1)+2·k +3·(k -1)+…+(k -1)·3+k ·2+(k +1)·1=1·k +2·(k -1)+…+(k -1)·2+k ·1+[1+2+3+…+k +(k +1)]=16k (k +1)(k +2)+12(k +1)(k +2)=16(k +1)(k +2)(k +3),即当n =k +1时结论也成立.综合上述,可知结论对一切n ∈N *都成立.点评: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有如下步骤:(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 =k (k ≥n 0,k 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提出问题:是否存在常数a ,b 使等式1·n +2·(n -1)+3·(n -2)+…+(n -2)·3+(n -1)·2+n ·1=16n (n +a )(n +b )对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活动设计:引导学生适当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进行一题多变,学生自己设计题目进行研究,对于数学归纳法不应只满足于证明现成的结论,更应当认真思考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归纳推理常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归纳—猜想—证明”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重要思维方法.活动结果:令n =1,得1=16(1+a )(1+b ),令n =2,得4=26(2+a )(2+b ), 整理得⎩⎪⎨⎪⎧ab +a +b =5,ab +2(a +b )=8.解得a =1,b =2. 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见“变练演编”中的例题.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发现,探索性命题的解题思路是:从给出的条件出发,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猜想,探索出结论,然后再对归纳猜想的结论进行证明.达标检测1.下面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①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②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③演绎推理的一般形式是“三段论”形式;④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的正误与大前提、小前提和推理形式无关.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实数,求证:a 2+b 2+c 2>ab +bc +ca .证明过程如下:∵a ,b ,c ∈R ,∴a 2+b 2≥2ab ,b 2+c 2≥2bc ,c 2+a 2≥2ac ,又∵a ,b ,c 不全相等,∴以上三式至少有一个“=”不成立,∴将以上三式相加得2(a 2+b 2+c 2)>2(ab +bc +ac ),∴a 2+b 2+c 2>ab +bc +ca .此证法是( )A .分析法B .综合法C .分析法与综合法并用D .反证法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n -1)2+n 2+(n -1)2+…+22+12=n (2n 2+1)3时,由n =k 的假设到证明n =k +1时,等式左边应添加的式子是( )A .(k +1)2+2k 2B .(k +1)2+k 2C .(k +1)2 D. 13(k +1)[2(k +1)2+1] 【答案】1.B 2.B 3.B课堂小结1.知识收获:(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3)数学归纳法.2.方法收获:(1)推理的三种基本方法: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2)证明问题的三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3.思维收获:学会使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好习惯.布置作业本章复习参考题A 组第5题、第7题.补充练习基础练习1.如果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则( )A .a 1+a 8<a 4+a 5B .a 1+a 8=a 4+a 5C .a 1+a 8>a 4+a 5D .a 1a 8=a 4a 52.设f 0(x )=sin x ,f 1(x )=f 0′(x ),f 2(x )=f 1′(x ),…,f n +1(x )=f n ′(x ),n ∈N ,则f 2 007(x )等于( )A .sin xB .-sin xC .cos xD .-cos x3.设a ,b ,c 大于0,则3个数:a +1b ,b +1c ,c +1a的值( ) A .都大于2B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C .都小于2D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4.已知f (x +1)=2f (x )f (x )+2,f (1)=1(x ∈N *),猜想f (x )的表达式为( ) A .f (x )=42x +2 B .f (x )=2x +1C .f (x )=1x +1D .f (x )=22x +1【答案】1.B 2.D 3.D 4.B拓展练习5.已知数列{a n }满足S n +a n =2n +1,(1)写出a 1,a 2,a 3,并推测a n 的表达式;(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所得的结论.解:(1)a 1=32,a 2=74,a 3=158,猜测a n =2-12n . (2)①由(1)已得当n =1时,命题成立;②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即a k =2-12k , 当n =k +1时,a 1+a 2+…+a k +a k +1+a k +1=2(k +1)+1,且a 1+a 2+…+a k =2k +1-a k ,∴2k +1-a k +2a k +1=2(k +1)+1=2k +3.∴2a k +1=2+2-12k ,a k +1=2-12k +1, 即当n =k +1时,命题成立.根据①②得n ∈N *,a n =2-12n 成立. 设计说明设计思想:通过基础知识填空,帮助学生回顾基本概念、定理和相关结论,通过典型示例总结本章的基本题型和方法;通过练习和作业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的熟练性.设计意图:由于本章概念多、理论性较强,通过基础知识填空,帮助学生准确记忆相关概念,并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通过典型示例教学总结题型和方法,熟练相关题型的解题步骤和准确规范的表述;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而应在后续的教学中经常借助这些概念表达、阐述和分析.设计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结合具体的题型和方法,加深概念理解的同时,熟练相关方法的应用,同时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使自己的认知结构更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