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专题四从古至今的中国外交学习精品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专题目标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是到了明清我国统治阶级才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同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时,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历史上的唐王朝;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对外政策,如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开始遭受到外来侵略,就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对社会发展有利;闭关不利于社会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情况,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从对外交往的影响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开放意识。
知识梳理一、与朝鲜关系秦汉:燕、齐、赵人迁居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其中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朝鲜的弓、马输入,中国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
隋唐:唐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长安和沿海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商旅。
新罗立国,仿唐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从唐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唐文化色彩。
二、与印度关系两汉:沿丝绸之路南线可到身毒,佛教传入中国。
沿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隋唐:以佛教为纽带,交往加强。
贞观时通使。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高僧玄奘和义净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到天竺,《道德经》被翻译介绍到天竺。
备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史实: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高中历史中国外交知识点

高中历史中国外交知识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中国外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以下是高中历史中国外交的一些知识点。
一、秦朝外交在秦朝时期,外交主要集中在对外战争和政治联盟两个方面。
秦国曾多次与其它国家交战,如赵国、楚国、韩国等。
同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采取了一些政治联盟的做法,如杀大臣、焚书坑儒等,以加强政治统一。
二、汉朝外交汉朝时期,随着国家的强大和领土的扩张,中国的外交也逐渐走向成熟。
外交手段主要包括外交婚姻、宴请使节、贵重礼品赠送等。
汉武帝时期还采用了“和亲”政策,即与匈奴的亲王结婚以达成和平。
三、唐朝外交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外交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唐朝的外交手段主要包括派遣使节、互送礼物、排斥侵略、联合抗祸等。
唐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的贸易和外交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四、宋朝外交宋朝虽然国势逐渐衰落,但在外交方面也有不少亮点。
宋朝时期,外交主要集中在与辽、西夏等北方民族的关系上,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与南亚国家的外交活动。
宋代的外交手段主要包括使节互访、贸易联盟、赠送礼物等。
五、元朝外交元朝时期,外交手段更加多元化,不仅有笔附的交通船,也有民间商队。
元代的外交手段主要包括使节互访、贸易联盟、盟约和加入军队。
元代崇尚“蒙古文化”,其特有的“邦交制度”使其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更加稳定。
六、明朝外交明朝时期,外交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明英宗建立了与越南、朝鲜之间的关系。
明朝开始对外派遣使节,为我国外交史增添丰富的内容。
明朝的外交手段主要包括使节互访、贸易联盟、与蒙古、朝鲜缔结同盟等。
七、清朝外交清朝时期,外交活动呈现出“闭关锁国”的特点,外交手段主要包括虚威实射和巨额贡品的支付。
如康熙帝治下的“满洲八旗”制度加强了朝鲜与中国之间的同盟关系。
此外,乾隆帝的“游幸南海”也成为清代外交的一个重要事件。
中国外交专题

中考链接 中 国 近 代 对 外 关 系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二: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谈判是一场羔羊与恶狼的谈判,李 鸿章全无谈判的筹码,这位73岁的老人,抱着争得一分是一分的 态度,拼力力争,其实根本没有可商量的余地,最后却不得不签 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条约《马关条约》。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袁腾飞
专题复习之-----中国对外交往
中 国 古 代 对 外 关 系
第一篇 开拓与辉煌之路
张骞
郑和
知识梳理
中 国 古 代 对 外 关 系
戚继光抗倭
宋代市舶司
遣唐使来华
郑和下西洋
张骞凿空西域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郑成功收复台湾
1、归类(按朝代、交往方式) 2、排序 3、归纳共同主题
中 国 古 代 对 外 关 系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19 1922 1931.9 1937.7 1945.9.2
《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 1942年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1945年雅尔塔会议 北 洋 政 府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中考链接 中 国 近 代 对 外 关 系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知识梳理
历史时期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 朝 隋唐
历史人物 张骞
历史事件 张骞通西域
玄奘、 鉴真 马可*波罗 郑和、 戚继光、 郑成功
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日本遣唐使来华
宋、辽、金、 元
明清
设立市舶司、 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中 国 古 代 对 外 关 系
知识梳理
和平交往
中 国 古 代 对 外 关 系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书外交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书外交一、古代外交1. 西汉的“和亲”政策西汉时期,为了维护边疆安全,采取了与匈奴等民族的“和亲”政策。
通过皇室公主嫁给边疆民族首领,实现边疆的暂时和平。
2. 唐朝的“朝贡体系”唐朝时期,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周边国家向唐朝朝贡,唐朝则给予赏赐和保护,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和对外交往的广泛。
3.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时期,由于北方边疆受到辽、金的压迫,宋朝加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近现代外交1.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主权受损,领土割让,通商口岸开放,赔款沉重。
2. 戊戌变法与庚子赔款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随后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支付巨额赔款,国家进一步削弱。
3. 辛亥革命后的外交努力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新政府试图废除不平等条约,但由于国力有限,外交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4. 二十一条要求与五四运动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独占中国。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5. 抗日战争时期的外交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建立了抗日同盟关系,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为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贡献。
三、现代外交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2.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
3. “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
世界外交史知识点总结高一

世界外交史知识点总结高一世界外交史知识点总结外交是各个国家之间开展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交往和合作活动的总称,是国家之间维护自身利益、推动国际事务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外交也在不断演进。
下面是对世界外交史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外交的崛起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外交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通过“朝贡”(向中国朝廷进贡)的方式与周边国家保持外交联系。
然而,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的外交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不平等条约和侵略,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国土和主权损失。
然而,随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外交逐渐迎来了崛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外交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独立自主、兄弟般的友谊、和平共处、不结盟”,这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美苏对抗与冷战时期的外交在二战之后,世界出现了两极分立的局势,主要由美国和苏联领导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这一时期的外交关系以美苏对抗和冷战为特征。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不仅在军事上进行,也在外交舞台上展开。
两个国家争夺世界各地国家的支持,展开了一系列的冷战政治和经济斗争。
同时,两大超级大国也通过对各自势力范围的扩张和维护来巩固其地位。
然而,冷战时期并不仅仅是美苏对抗的时期,也有其他国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中国、古巴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和活跃,为国际格局的变化带来了新的力量。
三、欧洲一体化的外交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国家为了推动欧洲团结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合作活动。
这一过程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创建为标志,逐步演变为欧洲联盟。
欧盟的成立不仅加强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更加响亮。
欧洲一体化的外交从一开始就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欧盟成员国通过共同开展外交活动,共同制定对外政策,对外界展示了欧洲的团结和实力。
中国外交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外交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外交史是考研历史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涉及到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外交政策、外交手段以及外交背景等内容。
以下是对中国外交史考研知识点的归纳:一、古代中国的外交1.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主要体现在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和敌对关系上。
例如,列国互相通婚、互相结盟,以及进行礼节性的使节活动等。
2. 中央集权时期的外交:在秦汉时期,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外交活动也由各个诸侯国转变为中央政府的任务。
汉武帝时期中国与匈奴的外交是其中的代表,通过和平与战争两种手段处理与匈奴的关系。
3. 唐宋时期的外交: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时期。
唐朝通过修建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进行经济贸易,以及接受外国使节的礼遇,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宋朝时期则通过和吐蕃、辽、金等国的外交手段维持边疆的稳定。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1.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分水岭,中国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失败并签订了《南京条约》,之后又签订了《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外交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戊戌变法扩大了对西方的接触并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和技术,同时也是顺应新的国际关系和外部环境走向民主和近代化的努力。
3. 辛亥革命与外交政策: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观察中国命运的钥匙”;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提出“以邻为伴,以友为辅”的外交原则。
三、现代中国的外交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外交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与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中坚固的友好关系。
2. 文化大革命与对外关系: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紧张,同美国发生了中美“乒乓外交”等一系列重要事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孤立。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其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几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中国独特的外交风格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政权建立的国家之一,早在夏、商、周等古代王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与周边的封建国家进行交流和外交活动。
当时的对外关系主要以亲戚婚姻、贸易往来和使节交流为主。
例如,周朝时期的“封爵制度”使得一些部落首领成为周王的诸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体系。
同时,中国也积极开展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和友谊。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对外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宋代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安全和经济繁荣为中心。
当时的宋朝通过与西夏、辽、金等周边国家的和平婚姻和军事冲突来维护自身的疆土和利益。
另外,宋朝还与南洋诸国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发展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明朝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与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诸国的贸易往来。
同时,明朝还积极寻求与欧洲国家的外交联系,发展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清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封建专制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对外关系更加复杂。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外国贸易和文化渗透。
然而,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
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自主、独立和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展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关系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加强与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合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倡议,推动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外交-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主干知识运用 材料一 从明代初期起,在东亚和东南亚确立了等级制的“国际关系”体系, 中国在其中占据了领袖的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和东南亚及中亚的 其他一些周边国家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在这种社会中,“国际关系”乃 是儒家关于个人间恰当关系观念之扩展,正如每个人在国内社会中都有 其恰当特殊位置一样,每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也有其适当的位置。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简述材料一中所示的“藩属朝贡”体系形成的背景和在近代瓦解的原 因。
答案 背景:古代中国相较周边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先进;是发达儒 家社会伦理观念的反映;中国与周边地区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列强对中国藩属的 殖民侵略不断加深。
材料二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动摇了神权世界的世界帝国政治理念的合理性, 促成了民族主义和国家至上观念,这种观念根据欧洲逐渐形成的民族国 家的需要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表明)近代意 义上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主体,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国际会议为相互作用 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在欧洲形成。
(3)洋务运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等行为,表代外交体制的演变 (1)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 口通商大臣”的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管理五 处通商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具有外交性质的职务。 (2)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中国近代外交 体制的重大进步,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逐渐掌握了 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 (3)1901年外务部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 式确立。 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官僚机构变化是清政府为融入 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不论它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促进了 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答案B
4.(2019·江苏高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 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 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 境”是 (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从古至今的中国外交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衢州]下列四幅历史地图与“中外交流”主题不符的是(C)
2.[2019·济宁]细心研读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其内在含义。
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D)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体现了古代的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
D.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有反抗外来侵略,也有友好往来
3.[2019·内江]建国后,我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形成了“朋友遍天下”的局面。
以下外交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
①中美建交②正式加入世贸组织③参加万隆会议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D.③④②①
4.下列中美关系图示说明了(A)
A.由敌对走向合作,不断深化发展
B.我国外交政策转变为寻求与大国结盟
C.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经济活动
D.中国特别注重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5.[2019·荆门]2019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
这充分反映了(A)
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②国际社会互联、共荣、共存③和平发展仍是世界主流
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2019·潍坊]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于2019年、2019年两次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这反映出我国(D)
A.促进同亚非各国团结协作
B.宣传新型地区安全观念
C.谋求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参与地区性多边外交活动
二、材料解析题
7.[2019·郴州]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
兴。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
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
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
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
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两则材料体现了当时我国都实行了什么
外交政策?并归纳出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作用?
对外开放或开放;共同作用: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友
好往来)。
(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材料三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清朝收
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即今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
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
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出清朝前期实行的外交政策。
该政策对中国产生
了哪些消极影响?
闭关锁国。
消极影响:①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②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
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③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等。
(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
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一例中国20世纪70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等。
(答对其中任意一
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请你谈谈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主要因素:国家统一,国家独立;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军
事力量的发展;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等。
(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
可)
8.[2019·淮安]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以后,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桃(核桃)、
胡萝卜、汗血良马以及名贵毛织品等陆续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内地的经济生活。
……与
此同时,中原则向西域地区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凿井挖渠的技术传
到西域。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参
材料二洋务派为了供应军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运输……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
……一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从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三纱厂的创办人……夺魁的状元。
那时,中国社会地位的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是“士”中的极品,最受人们的羨慕和尊敬,而工商业却是被士大夫们看不起
的“末业”。
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这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下图
材料五2019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中国上海召开……2019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中国北京召开……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在诸多国际事务
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时政新闻
(1)材料一中所说的“西域通道”后来被称作什么?请根据材料一写出这条通道在东西方交
流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2)根据材料二说明洋务运动在客观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洋务运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材料三中提到的这位状元是谁?他认为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
提出了什么口号?
张謇;实业救国。
(4)材料四所示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党中央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什么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5)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