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8 蝈蝈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

合集下载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蝈蝈》优秀学案 (1)(精品)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蝈蝈》优秀学案 (1)(精品)

《蝈蝈》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蝈蝈一开始为什么不叫?
2.不叫的蝈蝈为什么又叫了呢?
四、参考资料
俗称为蝈蝈,无脊椎动物,昆虫类,一般指螽斯科包括中华螽斯在内的一些善鸣的雄虫。

蝈蝈的身体呈扁或圆柱形,触角一般长于身体,翅发达或不发达或消失。

雄性有翅个体在前翅附近有发音器,通过左右两翅摩擦而发音。

蝈蝈具有发达的跳跃式后脚,当遇到危急时,快速弹跳避敌是它们自保的方法。

蝈蝈,别名为蹩踪聒聒、螽斯、螽斯儿、油子、油葫芦(河南漯河与平顶山交界处,苏北徐州地区)、叫应(北京西部张家口至山西)、土喳子(四川
南充)、蚤蚂(四川达州、四川渠县)、土狗子(湖南衡阳)、乖子(鲁北地区);短翅鸣螽,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鸣螽属,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

蝈蝈为三大鸣虫之首,一只母蝈蝈能繁殖200-
450多粒卵。

每粒重14毫克。

蝈蝈分布于河北、河南、黑龙江、
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山西、甘肃、湖南、广东、广西、江西、陕西、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全国各大省市。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蝈蝈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蝈蝈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蝈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了解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生命。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蝈蝈的相关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蝈蝈的印象。

2. 教师简要介绍蝈蝈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生字词学习与运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 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3. 教师选取几个难写字进行书写指导,学生跟随书写。

四、观察能力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展示蝈蝈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蝈蝈的外形特征。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朗读上节课的课文,回顾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二、课文深层理解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蝈蝈为什么能在夏天唱歌?2. 学生分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提出写作要求:以“我眼中的蝈蝈”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蝈蝈》课件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蝈蝈》课件
西师大版五年级 上册《蝈蝈》 ppt课件
目 录
• 导入 • 学习目标 • 课文内容解析 • 课堂互动 • 课后作业 • 总结与反思
01
CATALOGUE
导入
激发兴趣
图片导入
展示各种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小动物吗?你们 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吗?”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谜语导入
02
CATALOGUE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蝈蝈》的基本 内容,理解课文的主 旨。
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和生态环境。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和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 够独立完成对课文的解读。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习本 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和探究蝈蝈的生活 习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生 态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学习建议
加强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提前预习,了 解课文背景和相关知识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积极参与讨论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和见解,促进知识的交
流与碰撞。
注重实践应用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观 察昆虫、参与昆虫研究
情感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培养 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生态 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学习《蝈蝈》所传递的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03
CATALOGUE
课文内容解析
课文背景介绍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蝈蝈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蝈蝈

蝈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并结合生活,获得启迪。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的意识和情感,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存。

3.学习通过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4.学习和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

5.学会自主查阅资料,获取想要的信息。

【教学重点】1.利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的意识和情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圈点批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

这话对吗?不全对!这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她也是其它动物,以及所有植物的家园。

世界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显得这么丰富多彩,人类的生存更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珍惜生命,珍爱动物,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主题。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关注小动物“蝈蝈”的命运。

(出示题目:蝈蝈)二、了解“蝈蝈”。

1.多媒体显示“蝈蝈”的一些图片,播放它的叫声。

2.各组同学根据分工情况向本组同学简略汇报所收集的有关“蝈蝈”的资料。

旁白:因为蝈蝈的叫声响亮、动听,而且又有好斗的个性,常常成为人们的玩物,可不,一只“蝈蝈”被关在笼子里卖给老爷爷挂在了窗台上。

关于“蝈蝈”的这个故事就开始了。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结构内容,整体把握全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什么来写?根据这条线索看事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明确:本文围绕“蝈蝈”来写。

首先写了“不叫的蝈蝈”,接着写“蝈蝈叫个不停”,再写“蝈蝈逃走了”。

2.觉得本文是为了写蝈蝈呢,还是写人?(写的是人对“蝈蝈”的态度)四、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本文主旨,获得忍受感悟并大胆质疑。

根据下表(多媒体显示)的提示,细读课文,在书上作圈点批注,并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蝈蝈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蝈蝈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蝈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蝈蝈》的主要内容,了解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描述。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课文《蝈蝈》的PPT或黑板。

2. 相关蝈蝈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相关蝈蝈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蝈蝈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蝈蝈》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蝈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边阅读边做好笔记,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相关专业术语。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描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课文的心得和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对蝈蝈的认识和对大自然生物的保护意识。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蝈蝈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讲解课文内容,组织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关于蝈蝈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2. 教师对学生的短文进行评价和指导,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小组合作(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蝈蝈的手抄报。

[k12精品]五年级语文上册 8 蝈蝈公开课教案 西师大版

[k12精品]五年级语文上册 8 蝈蝈公开课教案 西师大版

蝈蝈教材分析:《蝈蝈》这篇课文,通过写了一只蝈蝈被爷爷捉回家,关在笼子里。

蝈蝈的遭遇牵动着两个孩子的心,他们的纯真感动了老人,最后让蝈蝈又重新获得了自由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待动物,爱护动物。

儿童化的语言,使文章充满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叫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

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个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

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4、整体把握内容师: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简练的话说一说?(生说)5、质疑: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呢?相机梳理:蝈蝈为什么开始不叫,后来叫个不停呢?6、出示自探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在感触深刻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二、解疑合探:1、感悟蝈蝈不叫的原因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出示:窗台上挂起一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

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什么。

(1)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呼唤、祈求。

(2)出示:(想象填空)关在笼中的蝈蝈它在呼唤-----------------,祈求---------------------。

它不叫是因为-------------,因为-------------------。

蝈蝈(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蝈蝈(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蝈蝈(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 读题。

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蝈蝈的了解。

2. 通过课件或蝈蝈叫声录音认识蝈蝈。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

2. 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

要读得正确流利。

3. 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了解到什么,提出自己阅读时遇到的问题。

4.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探究的问题,以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

三、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1.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最能说明白发老人喜欢蝈蝈的语句。

2. 分组交流。

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互相交流自己的体会。

3. 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

4. 画出文中人物的对话,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5. 说说你对孩子的话的理解,并从中体会人物的感情。

6. 讨论:蝈蝈为什么要“逃”?它真的是咬破笼子逃走的吗?文中老人两次“自言自语”都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7. 讨论:蝈蝈开始不叫,心里想些什么?后来不知疲倦地叫,又似乎在说什么?
8. 指导朗读。

四、美美朗读,细细品味
1. 师生共同小结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给你什么启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类事吗?说出来听听。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蝈蝈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蝈蝈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蝈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蝈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描述的蝈蝈的特点和习性。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中描绘的蝈蝈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理解课文描述的蝈蝈的特点和习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蝈蝈》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蝈蝈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蝈蝈的了解和印象。

二、朗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蝈蝈》。

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三、理解课文内容(10分钟)1. 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布置作业:学生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子写一篇关于蝈蝈的小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

2. 学生分享对作业中小作文的完成情况。

二、深入学习课文(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2. 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观察与思考(10分钟)1. 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思考蝈蝈与其他事物的相似之处。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2. 学生进行课堂拓展活动,如查找更多关于蝈蝈的资料或观察身边的昆虫。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蝈蝈
教材分析:
《蝈蝈》这篇课文,通过写了一只蝈蝈被爷爷捉回家,关在笼子里。

蝈蝈的遭遇牵动着两个孩子的心,他们的纯真感动了老人,最后让蝈蝈又重新获得了自由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待动物,爱护动物。

儿童化的语言,使文章充满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叫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

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个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

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4、整体把握内容
师: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简练的话说一说?(生说)
5、质疑: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呢?
相机梳理:蝈蝈为什么开始不叫,后来叫个不停呢?
6、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在感触深刻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二、解疑合探:
1、感悟蝈蝈不叫的原因
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出示:
窗台上挂起一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

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什么。

(1)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呼唤、祈求。

(2)出示:(想象填空)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感悟蝈蝈不停叫的原因
过渡:不叫的蝈蝈为什么又叫了呢?
(1)交流蝈蝈叫了的原因。

(2)师:听了蝈蝈的叫声老人和孩子多开心啊!来,谁愿意读一读这两段话。

出示:“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蒙眬,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3)师:蝈蝈的叫声在人们听来是那么的美妙,你觉得蝈蝈是在唱歌吗?它在“唱”什么?(学生谈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3、多元感悟,升华情感。

(1)师:蝈蝈不停地叫声,不停地宣泄引来了爸爸的怨言:(引读)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
也引来了来个孩子的议论:(分角色读)
一生: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一生: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2)师:听了孩子们的议论,白发老人叹息了一声······他在叹息什么?谁能谈一谈?(学生畅说欲言)
(3)师:从爷爷的叹息声中你知道了什么呢?
三、质疑再探:
1、课文学到这儿,前面提出的问题你都明白了吗?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预设:蝈蝈真是像老人说的那样,咬破笼子逃走了吗?
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预设:
(1)从内容上谈;
(2)从写法上谈;
(3)从情感的陶冶上谈等。

2、自编题
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

(自编题建议:可以从字词巩固、语言积累、写法运用等方面设计自测题。


教师查看学情,注意收集典型测试题。

3、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

4、课堂总结:同学们,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都做一个善待动物,爱护动物的孩子,那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8* 蝈蝈
善待动物爱护动物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