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三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三种境界的论述,引发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诗分别出自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作品,王国维借用它们来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从立志到成功的不同阶段
和心态。
第一境界是在迷茫中树立远大的目标。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独自登上高楼,在寒风中望着天边的路。
他心中有着无限的渴望和抱负,但也感到困难重重和孤独无助。
他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二境界是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为了心爱之人而消瘦憔悴。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利禄,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他不畏艰险困苦,不惧风雨打击,只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三境界是在平静中达成成就。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在茫
茫人海中寻找某个人。
他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喜怒哀乐。
但当他回头一看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拥有了真正的幸福。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是一种智慧和哲理,它告诉我们要有远见、有毅力、有平常心。
只有经历了这三种境界,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
人生三大境界王国维

人生三大境界王国维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所谓的第一境界反映出了人生事业开始前的一种规划,作规划时要有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要高瞻远瞩,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要从高处俯瞰世间的万事万物,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只有先勾勒蓝图,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后,才能化蓝图为现实。
这个规划的过程是一个既要看,又要思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有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恒心,一个“独”字恰到好处地把成就事业的主人公锁定为自己一个人。
也惟有在一个人的思考中方能看到前人的经验,总结和吸纳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因子为自己所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作为人生中的第二境界,是成就事业的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一个目标,一个蓝图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待事业开花结果,如不辛勤灌溉,不为它除虫等经历那些繁琐的事情,那么事业之果不仅结不了,甚至连它花的香味也不能嗅到。
所以哪怕忙到瘦了身体,憔悴不堪也不落下那份执着的追求。
也要守着这棵年幼的植物。
这句本是柳永描写的相思怀人的情绪,表达对伊人的想念,被王国维挑到这里来作为人生的的境界的第二个犹为贴切,把热恋中情人不顾一切地追求比喻为对事业的追求,更显示出了追求的真挚与热烈。
"不悔"一词显示出了要追求事业的成功必须有牺牲的精神,要有能为此不惜一切的勇气,执着的信念也必不可少。
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洗礼,才能收获喜悦的果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人生的第三境界。
王维国人生三大境界

王维国人生三大境界王国维先生治学三重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
原词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这一句的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
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
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
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词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
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意向、愿望“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行动中意志坚定、不屈不挠,苦苦追索“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修得正果喜悦“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有了目标,欲追求之;)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
王国维为学三种境界

王国维“为学”的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人消得人憔悴
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叩打学门时上下求索,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
而第三种境界讲的则是这些人功夫到家,灵犀相通,炉火纯青,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的怡然自乐和欣喜恬适
3.众里寻她千百度,莫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奋斗过程的综述与总括,
学习要安排一个简单可行的计划, 改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适当参加学校的活动,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听课),多记(记重要的范文,记重要的题型结构,记概念,记公式),多看(看书),多做(做作业),多问(不懂就问),多动手(做实验),多复习,多总结.用记课堂笔记的方法集中上课注意力. 英语多看重要课文,熟悉词汇及用法.
为上高中考大学做准备. 初中是高中的基础,高中的竞争更为激烈.
其他时间中,一定要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各科的学习质量,不能偏科.
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8小时),保证学习效率.
安排适当的自由时间用于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及其他活动.
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成绩一步一步的提高和稳固.对考试尽力, 考试时一定要心细,最后冲刺时,一定要平常心.考试结束后要认真总结,以便于以后更好的学习. 眼下:放下包袱,平时:努力学习.考前:认真备战,考试时:不言放弃,考后:平常心.切记!
成功永远来自于不懈的努力,成功永远属于勤奋的人.祝你成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领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贯通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把读书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了,可真正的理解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语自宋朝晏殊的《蝶恋花》,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描写的是凄苦的相思,王先生引的那句词译成现代白话文是:早晨起来,独自一个人登楼望远,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阻隔也没有。
于是才回想起昨晚的那个不眠之夜里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昨夜的西风肯定很厉害,一夜之间,竟然把树上的绿叶都吹尽了。
我的理解是,这段话讲的是领悟。
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成就功名,第一个境界是领悟,不能领悟的话,书读了也白读,事情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周章。
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玄化,领悟就是其中之一。
玄化到极致的,印象中,禅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了。
禅宗有名言:禅是不能拿来讲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
可不能讲没有记载的禅怎么传下去呢?靠的就是领悟。
光看这个表述就挺玄的吧。
不管怎么说,我在这里也要不负责任一把了,关于这个第一层次靠自己领悟去吧。
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自宋朝柳永的《凤栖梧》,全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
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解读

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解读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学者,他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美学理论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理论,成为了中国文学理论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解读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以期对读者有所启示。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一境界代表了人生的初始阶段,即求学阶段。
此时,人们刚刚接触新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保持一颗谦逊、勤奋的心,不断地学习、探索,以期达到知识的顶峰。
王国维将这一境界称之为“独上高楼”,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求学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个阶段的人,需要摆脱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专心致志地追求知识,这样才能逐渐积累起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一境界代表了人们在事业或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
此时,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或目标,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代价。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王国维将这一境界称之为“为伊消得人憔悴”,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努力。
这个阶段的人,需要保持一颗坚韧不拔的心,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这样才能逐渐接近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境界代表了人生的巅峰阶段。
此时,人们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波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和信心,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王国维将这一境界称之为“蓦然回首”,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经历过无数艰辛和挫折之后,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感悟。
这个阶段的人,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年轻人,但是他们的心态已经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能够从容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在总结以上三重境界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递进关系。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过,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三句本是描写相思诗句,但王国维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使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使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第一境界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
间词话》 间词话》
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业、 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 带渐宽终不悔,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此第二灯 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 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
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 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 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 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 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 昨夜西风凋碧树, 昨夜西风凋碧树 高楼,望尽天涯路。 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 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 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 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 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 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 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 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 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