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重点及真题
(整理)同济往届试题建筑史.

8.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最早的石塔是( )。
三.作图题
1.五踩溜金斗栱侧立面
2.独乐寺观音阁
3.北京故宫平立面
4.应县木塔立面
外国建筑史
一.选择题
1.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是指( )
a.古代希腊,罗马建筑b.学院派建筑
c.17世纪法国宫廷文化支配下的建筑d.19世纪以前的古代建筑
3、最早提出建筑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的是()时期名叫()的建筑师,他所写的《》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建筑理论书籍。
4、古典柱式包括()、()、()、()、()等五种。
5、古罗马时期建造的万神庙用()材料和()结构创造了越()米的跨度。
6、拜占庭时期的重要教堂除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外还有位于()城市的()教堂。
5.拜占庭时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当时的( )(地名),即今天的( )
6.举出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的哥特教堂各一例( ),( ),( ),( ).
17、新建筑运动时期的奥地利建筑师0(A..Loos)有一句名言:“”。
18、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建筑师()设计的罗马小体育宫建成于1959年,采用了()结构,日本著名建筑师()设计的东京1964年奥运会建造的体育馆采用了()结构。
二、简图示意。(每小题4分,共16分)
1、帕提农神庙的平面和立面
2、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和立面
7、罗马风建筑与哥特建筑在屋顶结构上的区别在于一个采用()结构,一个采用()结构。
8、非宗教建筑中的著名哥特建筑实例有()。
9、圣马可广场在今()国家的()城市,主要布局形成于()时期。
10、文艺复兴建筑最早产生于()(国名),它的盛期是公元()世纪,它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主要实例有()和()。
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重点及真题精品

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重点及真题精品序言一、古代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洲)中国建筑体系以住屋(宅、宫)为根本。
单座建筑而言,以间为单位群体关系而论,以院落为单位,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以纵横道路相分隔,沿着水平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厢坊或街坊,进而聚合成以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
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
决定中国建筑的根本因素:1.建筑的制度2.形下“器”,形上“道”3.以形喻意玄学(巫术)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体。
物质基础主要体现在木质的构架、装修和以生土为主的台基和围护(墙)上木构建筑是近似于现代排架,梁柱式结构。
常上课认为是桁架结构?榫卯铰接,构架、铺作、柱子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抗震和抗风性能。
柔曲之美:双曲的屋面,挠曲的屋脊,翘曲和生出的翼角,卷杀的月梁、梭柱、斗拱等等二、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期,建筑处于“茅茨土阶”和拓扑空间的阶段。
“三礼图”,尤其《周礼·考工记》披露了中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基础是周朝建立的。
中国最早描述建筑制度的?“官式建筑”的开端——秦汉。
古代建筑体系的成型期定在汉代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魏晋时又修正汉制,如宫城近于中轴北侧,实行大朝“东西堂”制和“宫衙制”;棋盘状的道路和闾里,普遍实行山陵制等,都影响了以后南北朝和隋唐的建筑制度。
传入的佛教,促使了古代园林在理念和手法上的演进。
卷草纹、琉璃瓦、须弥座,以至梭柱、鸱尾的流行,与印度、中亚、波斯、希腊的原型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而可以说魏晋至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交融期和转折期。
唐朝雄浑气势与当时的诗歌、书法、绘画等在风骨上完全同构,宫城——皇城——都城制度的建立的里坊制度纵列的三朝制度,坛庙制度,宫苑制度,以及佛教寺院制度等,都成了建筑演变的起点。
宋朝三重城的形态,厢坊制宫城接近都城中央,宫前千步廊、工字殿、雉门五凤楼,以及文人园,理学和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城乡聚居制度等,基本上为元、明、清所继承和发展。
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试题与答案第三版

5 道题)
1. 两出羡道
2. 鸱尾 3. 悬鱼 4. 吻 5. 驼峰
6. 单槽地盘分槽图 7. 双槽 8. 分心斗底槽 9. 金箱斗底槽 10. 覆盆式柱础 11. 覆莲式柱础
12. 藻井 13. 重檐庑殿
14. 重檐歇山 15. 斗尖
16. 嫩戗发戗 17. 水戗发戗 18. 菊花头 19. 霸王拳 四、填空(共 20 分,随机抽取 10 道题) 1. 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 清代用 “(斗口制 )”作标准。
9. 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C
A 晋 B 冀C 苏D 赣
A)
10. 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 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 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B
A 南怀仁 B W ・钱伯斯 CJ ・朗世宁 D 汤若望
21. 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
A)
A、春秋淹城 B、曲阜鲁故都 C、燕下都故城 D、东汉洛阳。
22. 在汉朝,规定在皇帝登位(
B )年开始营造皇陵。
A、第一年 B、第二年 C、第三年 D、第四年
23. 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是(
A)
A、唐乾陵 B、汉文帝灞陵 C、汉武帝茂陵 D、宋裕陵
22. 窑洞主要的三种形式: 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地坑窑)、砖砌锢窑
。
23. 试举出我国民居的四种具体实际类型
碉楼、土楼、窑洞、云南一颗印、北京四合院、阿以旺
。
24. 故宫中的前三殿和后三宫分别是指: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同济中国建筑史真题

选择填空建筑史观1、弗莱彻“建筑之树”反映的历史观是()。
042、近年来建筑界讨论的“tectonic”主要是指()。
043、非农耕时代建筑特征()。
084、中国()时期建筑比较接近TECTONIC的含义。
08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流变1、中国古典建筑演变与下列哪个因素一般没有因果关系()。
01A朝代的更替B文化中心的转移C建筑工具的进步D中外建筑的交流2、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
01A建筑类型B建筑等级C取材方便D阴阳五行3、风水观念与以下哪个因素没有直接关系()。
01A心理学B方位C礼制D术数4、中国古典园林的“昆仑”和“悬圃”意象大约出现于()时期。
015、干栏式建筑可能起源于()。
026、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第一次大变迁大约发生在()时期,并引发了汉民族()方式的演变。
02,047、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
03A建筑等级B天人合一C阴阳五行8、从直接源流上看,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采用()。
03A西北B江南C华北9、中国上古的九州中,()州孕育了周秦汉唐文化。
0310、传统四合院构成的实质是()。
03,0411、()最早提出了“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为主体的主要原因。
04,0612、中国上古九州概念中,()两个州后来建都朝代最多。
0413、古代官式建筑与下列哪个因素没有因果关系?()04A朝代更替B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转移C中外交流14、以下哪位学者最早以“类型学”的观点来推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原型()。
04,05A罗西B德·昆西C钱伯斯15、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05A晋B冀C苏D赣16、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17、()从技术的方面分析中国的建筑。
中国古代聚落的形态与结构1、“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五门”指()。
07同济大学中外建筑历史考研初试

同济大学建筑考研试卷07年回忆:同济大学建筑考研试卷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建筑史(75分)一选择(15×1=15分)1华夏意匠中的核心观点主要参考了以下那本书?()A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B中国古代建筑史C图象中国建筑史D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2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生起侧脚主要见于哪个时期? ()A汉魏B唐宋C元D明清3现存清代大式建筑檐下斗拱的轴间距一般为()A 九斗口B十斗口C十一斗口D十二斗口4下列名匠哪一位来自香山帮()A鲁班B张南阳C蒯祥D雷发达5以下哪部书属于古代造园专著()A《扬州画舫录》B《浮生六记》C《一家言》D《园冶》6《木经》一书的作者是()A鲁班B喻浩C李诫D蒯祥7下列哪条属于非农耕时代的建筑特征()A严格的尊卑等级B时代性高于地域性C手工艺营建D薪火相传8文献上最早记载的卷曲屋顶见于()A东周B汉代C南北朝D唐宋9斗拱铺作数的本质意义是为了体现建筑()A承檐挑檩的结构逻辑B度量的标准C主人的身份等级D显赫的装饰效果10中国砖石拱券结构的城门大约出现于()A南北朝B隋唐之交C宋元之交D明清之交11楗陀罗佛教建筑艺术属于()A印度-中国混合型B印度-中亚混合型C希腊-罗马混合型D希腊-中国混合型12 20世纪前期上海的Art Deco风格受何处影响较大()A法国巴黎B英国伦敦C美国纽约D香港13中国近代建筑复古主义提出的“中国固有式”是指()A宫殿式B殿堂式C厅堂式D大式14中国哪个时期的建筑比较接近Tectonics的含义?()A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B唐宋建筑C元明建筑D清代建筑15中国近代最早设立建筑系的院校是(C )A东北大学B中央大学C苏州工专D北平大学二填空(15×2=30分)1现知中国古代的砖最早见于()遗址,主要用于()。
2清代天安门前的御街南门是(),即今天天安门广场上()的位置。
3张一调在(普林斯顿大学)大学完成了名为《》的博士论文。
4故宫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与其他版本最大的建筑差异表现在()和()两处。
07同济建筑史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节藻(木兑)是指_曲栾和直木开_我写成了一斗三升和直木开,倒,自己以前在空间写的一片关于斗拱的论文,还提到。
早知道自己看看自己的空间了。
<清明上河图>是_宋_朝画的,明朝的(仇缨)__有同名作品常青上课内容,我11月份多过去的,正好赶上讲这堂课古砖最早见于_周_朝,当时是用于铺地__榫卯相当于现代的_减震装置_,锢窑的砌筑方式是_叠涩_前面一个空是候幼彬的那本〈图说〉书里的答案古代建都最多的城市是_西安_,宫殿占比例最大的都城是唐长安城_明清北京前身是金,_中都_,元的都城,借鉴了_周王城_的都城制清代现存用材最大的斗拱是_11斗口,相当于宋代的_ 一_等材清宫彩画以和玺及旋子__为主,由宋代的青绿__彩画演变史载古代最高的木塔_永宁寺_,应县木塔只是其_二分之一〈建筑志〉上有写,传说是270米,但是后来根据其他文献和如今推算,大概是49丈,应县木塔好想是60-70米,差不多正好1/2元上海真如大殿是厅堂__和_殿堂_混合型制上课幻灯放过胡床是一种_坐卧家具,南北朝时,胡式家具开始改变华夏的_起居_方式山西应县净土寺大殿是中古时期__最具典型的精华之一这个我乱写的,写楼阁式框锯出现于__线刨出现于__这道题没答对,我写的明朝元朝,我在建筑志上也没找到确切答案———唐宋之际,木工工具已比较齐全,特别是双向开齿的长锯和由铲等发展而来的刨均已出现,但台刨的使用较晚,大约是元明之际的事了,其后推刨、线刨和蜈蚣刨的出现,加上蛇头钻,旋钻和打钻,以及各种锯子及平头凿、剜凿等的使用,构成了清代装饰性构件及小木作柔靡之风,纤巧之态的工具背景。
<苏州园林>编著-陈从周__,<苏州古典园林>主编__刘敦桢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往_李庄_,_梁思成_在那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选择题目古代“择中”思想的“中”指(D)A前朝B后寝C大朝D坛庙〈建筑志〉中有写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
同济大学602中外建筑史1990-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建筑史试题 1995

同济大学602中外建筑史1990-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建筑史试题
1995年真题
第一部分、中国建筑史(共50分)
一、名词及名言解释(5分/题x5=25分)
1、前朝后寝
2、一堂二内
3、发地四铺而耸
4、如鸟斯革
5、双杪双下昂
二、试述北京天坛祭祀建筑群的规划布局特征及其思想(15分)
三、图示下列建筑术语特征(2.5分/题x4=10分)
1、三弯九转麻叶头
2、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歇山重檐式
3、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4、独乐寺观音阁剖面示意图
第二部分、外国建筑史(共50分)
一、名词解释(5分/题x5=25分)
1、高技派
2、有机建筑
3、功能主义
4、解构主义
5、德意志制造联盟
二、画出下列简图,并注明时代及代表的建筑风格
1、帆拱
2、威尼斯公爵府立面
3、巴黎圣母院正立面
4、朗香教堂
5、古罗马万神庙
三、选一位你最喜爱的当代外国有世界影响的建筑师(60年代至今),试对其设计思想、代表作品(以图示)做出分析与评价。
(10分)。
(整理)同济大学建筑史历届真题hy010com.

同济大学建筑史历届真题一选择(15分) 1.“殿堂”式建筑符合以下哪个特征A 穿斗B 内柱升高C 彻上露明D 草栿2.斗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A 小木作B 大木作C 铺作D 檐下作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宋B 宋以前C 明清D元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A 隆兴寺摩尼殿B 晋祠圣母殿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D 少林寺初祖庵5.宋代的“材”作为用料度量单位取自斗拱的()A 斗高 B 斗宽C拱宽D 拱高6.《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的作者是()7.以下哪位学者较早以类型学的观点来推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原型?同济大学1999硕士入学中外建筑史试题中国建筑史部分(共50分)一、填空题(每题30分,每空格1分)1、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在唐朝儿()2、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属于()门形制。
3、秦始皇的陵台底边长达()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4、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式。
5、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为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
厅堂内的轩,以()椽构成。
6、“阿以旺”是()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
7、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和()。
8、中男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
9、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清代的斗口分为()个等级。
10、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塔。
11、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
12、上海沙逊大厦(和平饭店)是由()设计的,属于()风格。
13、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属于()风格。
14、中国近代首批建筑师多毕业于美国的()大学,那里曾是()派的大本营。
1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的作者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主编是()。
二、绘图题(20分)1、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正立面(4分)2、北京四合院平面(4分)3、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平、立、剖面(12分)外国建筑史部分(50分)一、填空题(每格0.5分,共20分)1、古典柱式由()、()、()、()等四部分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言一、古代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洲)中国建筑体系以住屋(宅、宫)为根本。
单座建筑而言,以间为单位群体关系而论,以院落为单位,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以纵横道路相分隔,沿着水平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厢坊或街坊,进而聚合成以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
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
决定中国建筑的根本因素:1.建筑的制度2.形下“器”,形上“道”3.以形喻意玄学(巫术)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体。
物质基础主要体现在木质的构架、装修和以生土为主的台基和围护(墙)上木构建筑是近似于现代排架,梁柱式结构。
常上课认为是桁架结构?榫卯铰接,构架、铺作、柱子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抗震和抗风性能。
柔曲之美:双曲的屋面,挠曲的屋脊,翘曲和生出的翼角,卷杀的月梁、梭柱、斗拱等等二、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期,建筑处于“茅茨土阶”和拓扑空间的阶段。
“三礼图”,尤其《周礼·考工记》披露了中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基础是周朝建立的。
中国最早描述建筑制度的?“官式建筑”的开端——秦汉。
古代建筑体系的成型期定在汉代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魏晋时又修正汉制,如宫城近于中轴北侧,实行大朝“东西堂”制和“宫衙制”;棋盘状的道路和闾里,普遍实行山陵制等,都影响了以后南北朝和隋唐的建筑制度。
传入的佛教,促使了古代园林在理念和手法上的演进。
卷草纹、琉璃瓦、须弥座,以至梭柱、鸱尾的流行,与印度、中亚、波斯、希腊的原型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而可以说魏晋至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交融期和转折期。
唐朝雄浑气势与当时的诗歌、书法、绘画等在风骨上完全同构,宫城——皇城——都城制度的建立的里坊制度纵列的三朝制度,坛庙制度,宫苑制度,以及佛教寺院制度等,都成了建筑演变的起点。
宋朝三重城的形态,厢坊制宫城接近都城中央,宫前千步廊、工字殿、雉门五凤楼,以及文人园,理学和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城乡聚居制度等,基本上为元、明、清所继承和发展。
然而。
因为军事上原因,文化中心南移,因而两宋之际的木构建筑在风格较之前代显得秀丽醇和。
渐趋江淮和华南地域特征,与西北和华北地区延续唐风的辽朝建筑风格有所不同。
这样一种差异首先是由地域因素造成的。
又譬如金朝建筑,在黄河南北分别趋于宋朝和辽朝风格。
所以在技术基础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古代建筑的变迁,主要是地域文化的差异使然,即主流文化在空间移动中,使建筑也吸收了不同的地域特征,而朝代的更替却不一定是建筑演变的分野。
元朝文化大交融。
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兴盛一时。
都城建设复兴周王城制度。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均是如此。
三、18世纪中叶英国人钱伯斯《中国的建筑设计》英国S.B Fletcher权威的《建筑史》有关建筑之树的描绘。
对东方考古热:英国人斯坦因德国的勒考克法国人伯希和及格鲁塞主要局限于砖石和生土的塔,石窟、崖墓等,而对中国的木构建筑了解甚少。
伊东忠太的《东方建筑研究》、《中国建筑史》《支那建筑装饰》大量涉及木构架形制。
关野贞、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关野贞对中国古代文献和实物材料的捜集考证尤显功力1929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整理出版了《营造法式》等建筑古籍,二十年代由苏州民间营造世家姚承祖所撰写的《营造法原》一书,总结了江南地方的建筑风格及做法,也受到了朱启钤等人的重视。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营造法式注释》第一本的绪论是林徽因写的。
迄今公认最权威的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苏州古典园林》陈从周《苏州园林》《说园》童寯的《江南园林志》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应县木塔》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探究了古代都城制度的源与流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题目:1、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主要取决于构建间的(榫卯)结构,相当于一个(铰接)点,柱子和基础之间相当于一个(阻尼面)。
(98、04末、10)2、《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的作者是(刘致平),《苏州古典园林》的作者和主编是(刘敦桢),《苏州园林》的作者是(陈从周)。
(99、05)3、古代建筑的“生出”与哪个部位有关?B(01末)A柱子B翼角C正脊D排山4、《华夏意匠》的作者(李允鉌)主要观点来源于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与文明》)。
《华夏意匠》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设计原理分析)。
(01末、02、06、07、10)5、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其成因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A(03)A、建筑等级B、天人合一C、阴阳五行6、(李约瑟)最早提出了“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为主的重要原因。
(04末)7、《说园》的作者(陈从周),他还设计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
(05)8、中国营造学社诞生于(1929)年,创始人是(朱启钤),出版的学术刊物是(《营造学社汇刊》)。
(05)9、中国古代建筑喜用木构,这与(阴阳五行)观念不无关系,亦(砖石)建筑不发达之因。
(05)10、中国古代建筑学科的奠基人是(梁思成)。
(05、06)11、以下哪位学者较早以神权未占统治地位来解释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的成因?BA 伊东忠太B 李约瑟C D·昆西D梁思成12、抗日时期,营造学社迁移到(四川宜宾李庄),梁思成在此完成了他的(《中国建筑史》初稿)。
(07、08)13、近代才完成的著作是(姚承祖的《营造法源》)。
(民国时期完成的)(07、10)A、克孜尔石窟B、龙门石窟C、云冈石窟D、敦煌石窟17、《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的著者是(刘致平),《苏州古典园林》的主编是(刘敦桢)。
(10)第一章、古代城市一、原始聚落1、旧石器时代选址——地势较高,临近水源,洞口避开冬季风2、新时期时代(1)仰韶文化(8000-4000年前,母系)渭水流域半坡遗址最为典型,分居住仓储(陶窑)和墓葬三区,周围壕堑,中大房子,围合性(2)龙山文化(4400-3900年前,父系)防御性的墙标志着“城”的出现山东章丘龙山成子崖遗址,防御性墙,私有化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晚起,吕字形平面布局的居室出现(3)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早的榫卯技术二、夏商、西周的城市1、夏,可能有明版筑夯土技术2、商邑:分为王邑、方国邑、诸侯邑多次迁移(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王邑:《诗·商颂》描述了商邑的空间位置,表达了中心、四方和九州的空间概念偃师商城内有较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
方国邑:盘龙城遗址(湖北黄坡县叶店府)广汉三星堆遗址(古蜀国已和中原有了较多接触)3、周王城(1)泽中、井田、营国商周将河洛平原看作天下九州(冀、?P18、青、雍、豫、梁、荆、扬、徐)之中的“豫州”或“中州”。
周朝从国都到宫室、宗庙都贯穿了泽中的空间概念,即“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吕氏春秋》《考工记·匠人》(成书,战国时期)——“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九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理想王城模式)左阳右阴,前阳后阴,城门朝南。
宗庙为阳,故在左,社稷为阴,故在右,昭明政治的朝廷为阳,故在前,“贪利行刑”的市场为阴,故在后。
若以井田制这一西周农耕组织制度来分析,一夫或为百步见方,九夫则为三百步(一里)见方的“井”。
商朝遗址中也有疑为“市”的痕迹,但比较确信的下线则是西周。
夯土版筑在商周已经非常发达了,以“版”为筑墙的度量单位,据《周礼·考工记》载,城墙高与基宽相等,上下宽度比为2:3.(2)聚居与闾里井田为商代农耕组织和城乡空间的度量单位,闾里则是其组织单位。
5家→5比→4闾→5族→5党→5州→5乡实际上秦汉以来闾里所含户数远大于25户。
闾里围以墙,四四面设门,门亦称作“闾”。
随着城邑内的户数大大增加,居住单位改称“坊”,以城邑中的坊作为居住单位进行管理的制度就称为“里坊制”。
坊与闾一样实行宵禁,日出日落,晨钟暮鼓,是坊门启闭的时刻,因而里坊简直就是一座座城中之城。
三、东周、秦汉的城市1、列国都城燕下都在今易县东南的易水之滨,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为现知最大的东周诸侯都城址。
2、秦咸阳与汉长安秦统一前的都城数经迁徙,先后在雍城和栎城(今陕西凤翔和临潼东北)等处建都,最后定都于渭水北岸的咸阳,并向渭水南岸发展,建信宫、阿房宫等。
秦咸阳的主体是由上林苑所包围的机组宫殿构成的。
汉承秦制,汉长安在秦咸阳故宫的基础上发展,以秦兴乐宫改建的长乐宫,并在其西兴修未央宫,汉武帝时期在未央宫和长乐宫北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再北才是民区和市场,性不规则,称“斗城”,四面各辟三门,每门三道,每道四轨,城门上当有望楼或谯楼。
居民区在长安城东北部,实行闾里制。
是古代历史上宫殿占城市面积最大的都城。
武帝时并在上林苑内早有建章宫,为汉宫苑中最奇特的建筑。
四、魏晋至隋唐的城市1、曹魏邺城西晋邺城毁于兵火,后赵石虎定都于此,予以修复,并在城墙表面包砖,从而开始了砖砌城墙的历史。
2、六朝健康(南京雨花台)(吴、东晋、宋、齐、梁、陈)隋文帝灭陈统一南北后,平毁健康,在石头城址新建蒋州城,作为江南统治中心。
3、北魏与唐洛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由司空公穆亮主持,在西晋洛阳废墟上,建成了新的洛阳城。
4、隋唐长安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废弃了汉至北朝的长安城,令将作大匠刘龙等在其东南约30里处另见建新都,具体工程由营造副监宇文恺主持。
宇文恺建造前考察了南朝的建康故城。
新都名大兴城,至唐朝开国,改大兴城为长安。
大兴城,约84平方公里见方,是现在西安城的7倍以上。
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都城。
水系是都城的生命线,宫城在都城的北端中轴线上,其南,为等宽稍深的皇城,将太舍、太庙和包括六省、九寺、一台、四监及十八卫在内的衙署置之其内,皇城的设置,将官衙与民居相划分,使皇宫制度更为整肃,全城以南北并列的十四条纵街,及东西平行的十一条横街划分为108个里坊,包括东西两个市场,有大兴(万年)、长安两个建置县,总人口将近百万,以及祠宇和佛、道、景、袄等宗教寺观百余座。
东西街宽在40-55米之间,南北街宽70-140米左右,南北中轴线上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47米。
街两旁皆种槐树,号“槐街”。
里坊的管理制度一如汉魏的闾里制,且较之后者更为规范化,四面围以高墙,除朱雀大街两侧外,四向开门,官吏之家还可以在坊门以外的坊墙上直接开门。
唐朝市贸发展,东西市中心设市局和平准局等管理机构。
市内以物类设“行”,里坊内也允许开店设坊。
唐长安的城市制度与布局影响到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的建设。
并波及东北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甚至当时西域的一些城市,如高昌城、交河城及碎叶城等,也可能收到过堂长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