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小组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或身边的人如何传递爱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3)爱心行动计划:让学生制定自己的爱心行动计划,如帮助同学、关心弱势群体等,并鼓励学生在课后付诸实践。
(4)成果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爱心行动成果,让大家共同分享喜悦,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爱心传递中来。
3.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八、板书设计
① 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 爱心传递的意义
- 爱心传递的价值
- 爱心传递的影响
② 爱心传递的方式
- 帮助他人
- 关心弱势群体
- 参与公益活动
③ 爱心传递的责任
- 尊重他人
- 关心他人
- 乐于助人
④ 爱心传递的实践
- 爱心行动的案例
- 爱心行动的启示
- 爱心行动的感悟
⑤ 爱心传递的启示
- 爱心传递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4. 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进行爱心行动,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学情分析
考虑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第九章“我们在一起”,主要内容是“10爱心的传递者”,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设计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从学生的层次来看,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的中期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够通过举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十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爱心传递者,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但对爱心传递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有过帮助他人的经历,但如何有意识地成为爱心传递者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对爱心传递有抵触情绪,认为这样做会让自己受到伤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认识到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使他们在生活中主动传递爱心。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爱心传递的重要性,克服自私心理。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爱心传递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爱心传递的过程。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爱心传递的看法和经验。
3.实践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爱心传递,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情境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爱心传递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提前通知家长,让学生在家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个爱心传递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
提问:“你们觉得这个案例中的主人公是不是爱心传递者?为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爱心传递?爱心传递有什么好处?”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爱心传递的看法和经验。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4.巩固(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为爱心传递者。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第1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的主题。
本课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为主要目标,通过讲解爱心的重要性、如何传递爱心以及如何成为爱心传递者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活动,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学生参与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如何具体传递爱心、如何处理关爱与尊重他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爱心的传递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爱心的重要性,学会传递爱心,成为爱心传递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爱心的重要性,如何传递爱心,成为爱心传递者。
2.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爱心,处理关爱与尊重他人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景模拟: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爱心传递的过程。
2.案例分析:精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分享观点,取长补短。
4.总结提炼: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爱心传递的方法和技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爱心传递的寓意,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爱心传递的过程。
3.案例分析: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点,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传递爱心。
5.总结提炼: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爱心传递的方法和技巧。
6.实践环节: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实践爱心传递的行为。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爱心的传递者•爱心的重要性•传递爱心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爱心,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爱心的内涵和外延。
2.能够感知爱心的力量,了解爱心可以让自己和他人幸福。
3.能够理解“爱心传递者”的含义,并且思考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传递者。
4.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小事情、关注他人的需要、乐于助人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爱心的内涵和外延。
2.“爱心传递者”的含义及如何成为一个传递者。
3.培养学生关注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情,让他们说说自己最近看到或发生的一些感人的事情,带着学生思考爱心的内涵和外延,让他们说说对爱心的理解。
学习与探讨(30分钟)1.讲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概念,讲解爱心的力量及爱心的作用,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爱心的认识和感受。
2.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如何成为一名“爱心传递者”,分享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并针对每个事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名传递者。
3.教师组织学生一起体验演练,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来感受传递爱心的过程。
展示与总结(15分钟)1.学生自行撰写一篇文章,分享在体验演练中的感受和收获,以及对身边“爱心传递者”的反思与感悟。
2.以学生分享为起点,类比出爸爸妈妈的“爱心传递者”角色,并探讨亲子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爱心。
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学生完成小练习,以“爱心传递者”的身份,完成一项与助人为乐相关的小任务,如捡垃圾、帮助同学背书包等。
2.学生回答问题解决,讲解如何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如何成为一名良好的传递者。
四、教学评价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我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学生对爱心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入和广泛。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和分享。
3.学生在体验演练中是否能够真切感受到传递爱心的过程。
4.学生在完成小练习中是否能够自觉地将身边的小事物转化为行动,做一个爱心传递者。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第10课时的内容,主要围绕“传递爱心”这个主题,让学生了解爱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传递爱心,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但对于如何传递爱心、关爱他人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还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爱心的重要性,认识到传递爱心的意义。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传递爱心,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爱心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传递爱心。
2.难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传递爱心。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递爱心的过程。
2.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学会关爱他人。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递爱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作业: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3.视频:准备一些关于传递爱心的感人视频,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活动材料:准备一些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导入新课,播放一些关于传递爱心的感人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心?为什么我们要传递爱心?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爱心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体会传递爱心的快乐。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学校三班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10课课时支配:2课时学习目标:1、生疏爱心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爱的行为;2、了解雷锋精神的含义和特点,明白发觉和感知他人的困难和需要,情愿在生活中把自己的爱心变成行动传递出去,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传递者;3、发觉和共享身边的爱心传递的事迹,鼓舞大家传递爱心;4、能够设计海报,表达自己对于雷锋精神和爱心的理解,鼓舞大家传递爱心。
教学重点:1、爱心的意义和价值;2、雷锋精神的含义和特点;3、爱心传递的实践。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雷锋精神;2、如何将爱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课前预备:1、预备相关视频、图片和故事,让同学感受生活中的爱心传递;2、预备海报制作所需的材料,如纸张、颜料、画笔等;3、预备承诺卡片,让同学在课后贴在自己的学习桌上,时刻提示自己传递爱心。
学情背景:本次教学是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节课,针对学校生的认知水平和爱好特点,通过图片、故事、视频、海报制作等形式,让同学感受生活中的爱心传递,了解雷锋精神,并鼓舞他们将所学学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传递爱心。
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来源于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主要包括《爱心的传递者》和雷锋精神的介绍。
教材内容贴近同学的实际生活,通过形象的事例和具体的行动,让同学更加深化地理解爱心和雷锋精神的含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同学们,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课程是《爱心的传递者》。
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心吗?(预设问题,激发同学思考)老师播放雷锋事迹视频,让同学感受到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爱的行为,引导同学思考爱心的意义和价值。
老师:你们看完这个视频有什么感受?(预设问题,引导同学表达)二、学习新知(25分钟)老师:通过图片和故事,我们来感受一下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爱的行为。
请看这张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预设问题,引导同学思考)同学:看到了一位老爷爷被一个小孩子搀扶着过大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5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10.爱心的传递者》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爱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为传递爱心的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到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乐。
教材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爱心的力量,以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递爱心的人。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他们对爱心有一定的理解,但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进一步深化他们的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一些关爱他人的行为,但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还需要通过教学来引导和激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到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乐。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让学生学会如何传递爱心,影响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到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乐。
2.难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及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爱心的力量。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传递爱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尝试传递爱心,感受助人的快乐。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图片。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3.准备实践操作的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爱心的力量。
例如,讲述一个普通人通过小小的善举,传递爱心,影响了他人的故事。
2.呈现(10分钟)展示更多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看到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的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的行为能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成为传递爱心的人。
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反馈。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学会了什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优质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积极行动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到自己所隐藏的爱心还有来自其他人的关爱,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能由此激励自己传递更多的爱心。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今年3月学校组织了“最美瞬间”摄影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用相机记录下了生活中的美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新课教学】(一)生活处处有爱心>【说一说】观看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哪些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看到王东同学帮助李梅捡掉到地上的东西。
——这是一种助人之美。
•我看到同学们正在清扫地上的垃圾。
——这是一种勤劳之美。
•我看到同学们去探望生病的同学。
——这是一种关爱之美。
•我看到同学到敬老院去为老人服务。
——这是一种敬老之美。
提示:勤劳美、助人美、关爱美、敬老美……这些美都蕴含着一个字叫作一-爱。
>【知识窗]生活中处处都有爱心。
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别人。
>【活动园】结合课文插图,说说生活中都有哪些爱的瞬间?•下雨天,有人给没有带伞的你撑起一把爱心雨伞。
•别人不方便时,你帮助别人开门、按电梯.•美术课上,忘记带水笔,同桌把他的借给你。
•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
(二)寻找生活中的爱心4【说一说】你得到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呢?•上次我忘记了带橡皮擦,同桌的丽丽主动借橡皮擦给我,我心里觉得温暖而感动。
,【活动园】回想一下,你曾经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在公交车上我经常给老人让坐。
•在道路上我给盲人引路。
•我看到一年级的同学鞋带散了,我帮她系好。
•同学腿受伤后,我帮他到食堂打饭菜。
,【阅读角】请同学阅读教材第65页“班级小雷锋”故事。
思考这两位同学的爱心在哪里?・杨帆是“班级小雷锋”,也很愿意和他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