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审批稿
顾雏军案例分析

财务案例分析顾雏军案例分析摘要:熟悉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人,一定会记得十年以前的“郎顾之争”,这场涉及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资产流失问题的争论最终因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锒铛入狱而结束,就当一切都将盖棺定论成为历史的尘埃之时,孰料会在今日出现戏剧性转折。
2012年出狱后的顾雏军即不断开始申诉,2014年1月17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受理顾雏军对该法院2008年作出的终审判决的申诉,对其是否符合再审立案条件进行审查。
这意味着,看似盖棺定论的顾雏军案很可能出现戏剧性转折,这也是十八大以来,对涉及民营企业家的争议案件重新进行司法审查的又一动态。
关键词:民营企业,收购价格一、案情回顾及解剖2004年,郎咸平发布一系列名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讲话和文章,指责顾雏军在收购活动中卷走国家财富。
并提出一些地方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
随着两人的争论加剧,舆论界开始介入,有关顾雏军侵吞国有资产的指控不断喧嚣尘上。
有关部门也因此开始调查顾雏军及其旗下的企业格林柯尔系,特别是龙头企业科龙电器。
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一些罪名被加于顾雏军头上,顾雏军也因此锒铛入狱。
但在2012年顾雏军服刑期满释放之后,就不断地在各种场合控诉自己受到的冤屈,指出所有的指控都是莫须有而故意罗织于他的头上的。
事实上,为其最初立案的很多严重的指控由于未能找到足够证据,在后来的审讯中都已被撤销,而剩下为其定罪的都是事实模糊而且无关紧要的罪名。
很多人认为,顾雏军一案在中国有着巨大的标志性意义。
相当部分的专家表示,自顾案之后,一系列的民营企业遭到了整肃,事实上开启了所谓“国进民退”的大门。
国有企业从此拥有了优越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官方资本的支持下,得以不断扩张。
而相当部分中国的民营企业则噤若寒蝉,不再敢于公开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从此所谓行事要“低调”的作风开始盛行于民企。
同时,由于对政策的不信任,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与民营资本开始向外转移资产。
郎顾之争

郎顾之争,一场远没有结束的论战各种流派的观点分歧,夹杂着各种官方、非官方背景的揣测,着实让社会公众感到茫然。
国有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在哪儿?国企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该如何解决,纷纷扰扰的学术争论中似乎没有一个清楚答案。
人们疑惑:学者究竟为谁代言?本刊记者万静在顾雏军的人生词典中,郎咸平绝对算得上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或许顾雏军身处铁窗在长夜漫漫、辗转反侧之际,每每回忆起他曾经构筑的辉煌,郎咸平这三个字所代表的复杂感情一定是难于言表的。
因为这一切都源自于那场争论,那场由两个人的“口水战”而最终引发全国各界关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孰进孰退的著名论战。
国有企业如何改革?民营企业如何发展?两个沉甸甸的历史命题一直在官方、学界和坊间争论不下,但最终全面爆发却是由顾雏军和郎咸平这两个人的“恩怨”开始的。
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一切又都在意料之中。
“郎顾之争”从一开始就绝非是单纯的个人恩怨。
风波源于“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筵中狂欢”郎咸平与顾雏军间的风波,缘于某电视台2004年8月6日的一档节目《财经郎闲评》。
在该节目中,郎咸平对格林柯尔收购美菱、亚星、襄轴等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及并购手法提出了质疑。
导致郎、顾直接交锋的是郎咸平8月9日在复旦大学的一次演讲。
在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筵中狂欢》的演讲中,郎咸平指责顾雏军通过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等“七板斧”,将巨额国有资产纳入囊中。
由此,他强烈建议,国家应该“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
郎咸平指出,顾雏军收购四家公司时,均以公司大幅度亏损为由,压低收购价格。
实际上,这些公司的大幅亏损都是顾雏军一手制造的。
顾雏军在完成收购前,一般会提前进驻被收购企业、担任董事长,公司的大幅亏损报告都是在他任董事长之时出台的。
比如,2002年5月,顾雏军完成对科龙的收购,但早在2001年11月左右,顾雏军就担任了科龙的董事长,在收购美菱、亚星、ST襄轴时,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传播学案例分析沉默的螺旋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在那场争论中,出现这样的一 种结果,有着必然的社会背景,而沉默的螺旋 理论在其中也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这种 结果如何出现的程序上的支 持,并不是问题的 本质。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一 个特定的时期和特定争议中,非理性的、不正 确的观点完全可以主导事态的发展,很多时候, 对社会 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所以,我们更应 该希望产生一种更加有利于理性和建设性的意 见表达并成为多数和优势的机制产生。
第二方面: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 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 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 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支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 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 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可以想象,在顾雏军被拘以后,倒顾的声音更 是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且,在有关社会伦 理和社会规范的争议问题上,多数意见更是可 以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
案例:郎顾之争
第四阶段: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 元巨亏。10天后,公司公告称,公司因涉嫌 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8月 2日,科龙正式发布公告,证实传闻:顾雏军 等5名公司高管已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刑事强 制措施。 4月以来,当初力挺格林科尔的国内学者 再度“集体失语”,直到此次张维迎作出 “与顾雏军不熟”的表示。
郎顾之争传播学分析
大家不难看出,这是件极富争议的一 个话题,却在短时间内出现“舆论一 边倒”的现象。我们可以以传播学中 “沉默的螺旋”理论来做一下分析, 事实上,该事件中从一开始就体现出 来的观点的非此即彼对立性到后来的 观点空前的一致性,而且中间伴随了 “意见环境”形成后通过话语霸权体 现的巨大压力,这是体现这一理 论 的典型案例。
海外并购:谋定而动

l _ l j
{
新理财 C R O A EFN N E O P R T IA C
维普资讯
方通过增发 10 多万股即取得 山东鲁颖 的绝 对控 股权 , 发 50 增
的股份 占同方全部股 份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
跨 国公 司纷纷 进 入 中 国 ,中 国企 业也 必 须进 军 国 外 ,
A
} 疆
朔
一
t
●L 磕 i
i! i
:
20 0 5年 ,中国企业的海 外并购热潮 吸 引了很多 人的眼 球 , 总的 来说是 “ 但 雷声大 雨 点小” ,全 年盘 点下 来 ,大 额 收购的 成功率 较低
。
个很 重 要 的原 因就是 将 国 内的并 购 经 验运 用 于 国 外 。 我们赞 同这 观点 。
弃美泰 克
,
华为企 图通过 收购 马尼可 通信 公 司而登 陆欧 美
市场的 计划也 中途夭 折 … …业 内专 家学者 也大 都对 中 国企 业 的海外并 购信 心不足 ,言辞 谨慎 。TCL收购 国际著名 公 司汤姆逊 和 阿尔卡特 后整 合 的失败 ,更加 重 了业 内对 中国 企业 海外 并 购 的悲观 情 绪
。
; l i 《 , ; 《
企业的规模 ,提 高核心竞 争能力。但确有不少企业特 别是上 市公司 ,由于主营业务 增长乏力 ,盈利能 力低下 ,希 望通过 收购、重组来美化财 务报表 ,达到再融资的 目的 ,而并 不是
20 0 5年 1 2 0月 8日,TC L集团发布 公告 ,预计全年将 会 亏损 ,具 体数字不 明。前 3 季度 TC L集 团已经亏损 1 .9 1 3 亿
资停 止 ,价 格 有 所 回落 。
科龙案例分析

科龙案例分析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甄别--试析KL并购舞弊案例内容提要:令世界震撼动荡的金融危机使得企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金融危机环境下,财务舞弊的动机会更加强烈。
本文通过科龙并购这个典型案例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管理层财务舞弊的手法和成因,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堪称国内冰箱四大品牌之一,两次被易主和两次被ST,科龙并购是足以影响中国家电行业格局的重大并购。
案例要求运用管理层财务舞弊理论进行剖析,洞悉管理层财务舞弊的机会、压力、条件、需求、惯用策略和手段,认识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新趋势,捕捉管理层舞弊的预警信息,旨在掌握如何甄别管理层舞弊的方法,以期能有效地防范管理层舞弊。
关键词:金融危机管理层舞弊资本运营案例分析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的甄别--从KL危机透视管理层财务舞弊的特征和手段一、引言安然事件以来,财务舞弊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所关注的焦点。
美国的世通公司、施乐公司、南方保健的假账丑闻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银广厦、琼民源和郑百文似乎是昨天的事,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天津磁卡等舞弊事件接踵而至, 财务舞弊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经济话题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
本文以广东科龙危机为例, 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创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广东顺德,主要生产冰箱、空调、冷柜和洗衣机等系列产品。
1996年、1999年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
作为国内冰箱四大品牌之一的科龙电器两次被易主和两次被ST。
第一次易主是2002 年 4 月由顾雏军名下的格林柯尔公司以3.468亿元收购科龙电器;第二次易主被称为是“蛇吞象”的收购,2006年4月24日海信集团以6.8亿元的最终收购价,完成对格林柯尔所持有的全部科龙股份的收购。
两次被ST分别是:2001年第一次被戴上ST的帽子,于2003年摘去ST帽子;2006再次被戴上S*ST的帽子,希望在2009年能再次摘去ST帽子。
郎顾之争”

郎顾之争一、简单回顾事情的起因是2004年8月9日,2004年8月9日,在复旦大学,面对数十家媒体,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公开了一份名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盛宴中狂欢》的演讲,指出顾雏军在并购科龙、美菱等企业时,采用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等7种手段,以9亿元的付出鲸吞了136亿元总值的企业,又对TCL、海尔、格林科尔三家公司国企产权改革的置疑,详细地向大众阐释了这三家“英雄式”民企是怎样用10分钱买了100分钱的国有企业,然后把原属于人民的财产鼓捣上市,变成民营企业家的自有资产的,并引出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命题。
一周后,顾雏军委托香港律师行向香港高等法院递送了起诉状,以他个人的名义正式起诉郎咸平对其进行的“诽谤”。
郎咸平的几篇文章发表之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很奇怪,前期听到的都是支持的声音,竟然没有相关的人员回应他的文章,这就是“全国的经济学者失语”了。
大家都在思考自己的立场以及辩解的方法吧。
后期,国内学者迅速分为两大派[即所谓的“挺顾派”(主流派)和“倒顾派”(非主流派)],开始了激烈的关于国企改革的探讨。
以北大张维迎为首的被另一派称之为"主流的瓜分派"(被另一派称为"主流"是因为,所谓主流,就是以西方经济学树立自己学术霸权地位,为改革提供经济学依据,但是默认中国的权力资本化,实际成为"瓜分派"的那些"著名经济学家"。
该派以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念主导中国改革开放,支配和控制其他社会科学,控制社会舆论,为腐败的权力和腐败的权力提供理论基础。
)。
以郎咸平为代表的一派自称代表弱势群体和国家民族利益,是"非主流",认为主流派背后是强大的权力资本集团,大多数媒体都支持主流派,权力资本的势力已基本控制媒体,他们收买学术界。
国家机关研究官员和著名学者也被他们用高额出场费聘请来替他们吹嘘。
例如他们开一次研讨会,每个人可以拿到顾雏军8万元出场费,能够在他们"领袖年会"上发言的,大概标价是 25万。
梦断“国退民进”盛宴的顾雏军

果 全部 开工产 能 可达 到10 万 台 ,成 为世 界 貌 迎 人 以及 借鸡 生蛋 ,他 指责顾 雏军 在收 购 30
圆
包括 科 龙在 内的4 上市 公 司 时 , 以低 价购 场的残酷 、魅力和 能量 。 家 入 ,之后制 造大幅度扭 亏的假相 。
时隔半年 ,2 0 年 5 0 t 0 5 月1 顾雏 军任董事 企 ,在国退 民进 的 经济 大潮 中挟 势而人 。 自 E
发热 的 民企老 总经 不住 资本 市场 一夜 暴富 的
本游 戏。
顾雏 军心 有不 甘 ,他 瞄准 中国 内地 的国 巨大 诱惑 ,纷 纷从 实业 转 向资本 ,玩 起 了资 顾雏 军从 技术 实业 抽 身 ,跳 进资 本的 大
长的 科龙 电器公 告称 ,公 司涉 嫌违 反证 券法 2 0 年底 高调入 主 科龙 电器 ,此 前名 不见 经 01
顾 收入 囊 中。在 不到 两年 的时 间 内,顾雏 军 拿 下科 龙并通 过 科龙在 吉林 、扬 州 、江西 、 杭 州 、珠 海 等地 以极其 低廉 的价 格购 买 了一 批 国 内 已经停 产 且设备 状 况 良好 的冰 箱生 产 线 ,形 成 了庞 大 的生产 基地 ,这 些生 产线 如
对 颐雏 军案 一审 作 出判决 ,顾雏 军 因虚报 注 册 资本 罪 、违规 披露和 不披 露 重要信 息 罪、
挪 用资 金罪被 判 1 年有 期徒 刑 ,执行 1 年 , 2 0
但顾 雏 军做 梦也没 有想 到 ,他 吞食 的这 些 国有 财富 ,有 一天又要吐 出来 。 据 不完 全统计 ,顾 雏军 当时控 制 的企 业 已经 接 近 3 家 。树 大 招 风 ,面对 如 此 大 手 O 笔 ,外 界顿 生疑 窦 ,难 道顾 雏军 是 印钞 机? 形 成 了柯 林 克尔 系的雏 形 ,质疑顾 雏 军最 多
顾雏军:“国退民进”的一段历史

郎成平胜 了。
题上 ,各方俨然 已经达 成 “ 共识 ” 。更多的人也开始思考 国有
维普资讯
顾雏 军 的这场 审 判 ,对 于 以 “ 国退 民进 ”为核 心 的 国企 改 革 ,无疑 是 一个 里程碑 式 的事 件 ,既 影 响 了 ‘ ‘ 国退 民进 ” 的改革进程 ,也使得 国有企业的改革从 中点又 回到起点
顾 雏 军 国退 民进 " 的一 段历 史
结局 显然不 会乐观 ;同时 ,从资 源配 置效 率 的 角度看 ,“ 国 退 民进 ”应是 坚持 的方向 ,但是政府似乎并没有把握住方 向 ,
这 又是在 意料 之外 。
而 对于 郎成平和顾 雏军以及 国内主流的经 济学 家所争论
的产权改革 问题 ,还有待正在推进的改革作进一步验证 。
定犯 有虚报注册资 本罪 、违规披 露和不披露 重要信息罪 、挪 用资金 罪。 目前 ,顾雏军 已经提起上诉 。
试水者的结局
“ 老板不 会玩 ,不喝酒 、不 打牌 ,唯一 爱好是洗 桑拿 , 顾 是一个十 足的工作狂 ;他 有学 问,但 不说废话 ;对数 字有着 极高的天赋 。 ”跟随顾雏军 多年 的一位高级 助理 向 《 法人》这
样描述和评价顾 , 他善于把握机会 , “ 收购科龙等一系列行为 ,
起到 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其经营谋略 ,几乎无人可与之媲美 。 从经营能力上说 ,顾老板确实是旷世奇才 。 ” 但是 ,顾 的助理也 言 ,顾 是 固执 、偏执 的,有着 “ 宁为 玉碎 、不为瓦全 ”的心态 ;有些天真 ,以为别人这样干没事 , 自己也不会有事 ;性 格张扬 、 自信 ,说话不 留余地 ,嘴 巴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郎咸平: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顾雏军为何受到媒体如此的关注,因为他说他有钱郎咸平(本文是在我的指导下由纪丽琴、白云峰、蔡宇、冯冰、任建斌、孙梦晖、张轶超所完成)2001年以前的留给我们的印象似乎仅仅是曾经提出过一个颇具争议的“顾氏热力循环理论”。
时至今日,我们使用任何一种网络搜索引擎都可以发现上百条有关顾雏军的热点新闻:“整合冰箱产业”,“打造冰箱王国”,“进军产业”……与他相关的资金动辄数千万,甚至数亿元,而顾雏军本人对于一切似乎只是信手拈来,“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钱不是问题,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会毫不犹豫买下来”。
2001是顾雏军带领格林柯尔一举成名的年份。
在这一年,顾雏军控股的顺德格林柯尔公司收购了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广东科龙电器,随后,在《福布斯》杂志2001年中国富豪榜上,顾雏军赫然位居第20名。
此后,顾氏风风火火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购风暴,美菱、亚星、襄轴相继成为其囊中之物,伴随其收购风暴而来的是媒体对于顾氏及其背后的格林柯尔的“置疑”风暴:顾雏军用于收购的大笔资金从何而来他究竟是做产业整合还是资本运作科龙电器赢利真相如何顾雏军进军汽车产业的动机置身于两个风暴的中心,顾雏军变得日趋神秘。
为什么总是顾雏军谁会是他的目标顾雏军究竟动用多少资金进行收购他如何掌控这一系列的收购活动为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查阅大量公开披露的资料并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发现外部表象的内部关联,总结其收购活动中一些规律性的手段。
顾雏军通过其个人全资公司Greencool Capital Limited(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非上市公司)控制麾下格林柯尔系三大产业:制冷剂,冰箱和客车。
制冷剂产业包括位于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和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冰箱产业包括顺德格林柯尔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下的广东科龙电器股份( )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客车产业包括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的扬州亚星客车( )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公司(上市公司)。
顾雏军在短短数年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兼并整合终于形成了柯林克尔系的雏形,但是各方媒体一直质疑顾雏军最多的问题就是他用于收购的巨额资金的来源,对此,顾雏军的经典回答是:我的钱有国际背景;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钱不是问题,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我用的我个人的钱,是格林柯尔集团内部的钱。
对于顾雏军究竟斥资几何打造他的格林柯尔王国媒体也是一直给予关注,传闻的版本颇多。
如果对顾雏军历次的资本运营的活动进行时间和主体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由此量化他的可能的实际支出。
“钱不是问题”——给我几个亿,我可以撬动整个行业顾雏军到底花了多少钱?从格林柯尔年表中加总可以查证的顾氏直接参与的投资和收购活动,包括收购科龙、投资南昌工业园、收购美菱、投资安徽格林柯尔、收购亚星、收购襄轴,顾雏军花掉了41个亿人民币。
顾雏军真的花了40个亿的真金白银吗?仔细研究上述投资活动可以发现,占其中绝对比重的是对南昌工业园的投资活动共计亿美金,对于这样的投资活动我们有理由认为其支付活动不是一次性的,而且目前这项投资也仅仅是签订了意向而已。
那么,40亿除去合人民币30多亿的亿美金,我们发现,顾雏军用于他的“收购风暴”的资金其实只有9亿多元人民币,而这9亿元换回来的是一些响当当的企业,资产总值共计136亿。
阿基米德有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个无限长的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
顾氏就用这区区9亿元撬动了100多亿国有资产。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以较小成本“撬动”整体产业的操作是一种时机、条件、谋略和操作手法上的精心设计的共同结果。
机会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被捕捉到的,操作是怎么实现的?“国退民进”——顾雏军的东风当年顾雏军在“科龙改制”中途,乘着“国退民进”的东风,带着自己的神秘资本突然降临正处于危机之中的科龙,将“新民企”的资本与中国家电企业长期痛苦的产权问题结合:科龙易帜,大股东顺德政府套现退出。
此后顾驾驶着“资本绞肉机”从冰箱产业开到客车产业,不断复制他入主科龙的经验,一路攻城拔寨。
反思其成功之路,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对中国政经大局中“国退民进”机会的把握。
一度摇摆的“国退民进”政策一朝开始急风劲吹,这带来两个方向的变化,一个是长期滞后的产权改革可以大规模突破。
一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打着新“洋务运动”旗号,中央和地方大规模重复技术引进、组建家电企业所导致的群雄割据历史可以终结。
“民企参与国企重组”一时成为主流的话语,体制变动突然带来饕餮盛宴。
顾雏军利用这些地方政府急于加快国企退出的思路,将收购与改制打包在一起,玩一把双方互惠互利的双赢游戏。
根据我们的分析,顾雏军的收购成功源自于其独到的操作手法。
顾雏军的整体操作大致可以分为七步,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
下面我们就这七个操作手法作详细分析。
第一个手法:安营扎寨顾氏通过格林柯尔收购的企业多数是上市公司,但是在每一类产业的上端都是一家顾雏军100%控股的私人公司,各产业间表面上看来毫无交叉关联:制冷剂产业主要是天津的制冷剂厂和他的Greencool Capital Limited来控制;冰箱产业由顺德格林柯尔控制;客车产业由扬州格林柯尔控制。
但是考虑今后跨行业的购并和未来的可能等因素,这样的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深谋远虑。
一来可以分散风险,各产业间不会相互影响,从而稳定股价,另一方面,各产业间的交易往来不必完全公开,保证公司有活动的空间。
如果未来考虑上市,是打包还是独立上市,完全可以随心所欲。
由于顺德和扬州格林科尔都是私人公司,因此不必披露其资金来源,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第二个手法:乘虚而入从2001年至2004年不到3年的时间里,顾雏军收购或控股了科龙、美菱、吉诺尔、齐洛瓦、西泠、亚星客车、襄樊轴承等公司。
对这些收购对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格林柯尔收购的公司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大部分目标公司是国有上市公司且收购交易定价较低。
实际上,目前除西泠外,包括科龙、美菱等所有与顾氏有关的都是上市公司。
对此,顾的一位助手的说法是:“现在不收购以后就没机会了”。
这个机会当然是指这些上市公司重组的机会,而且当地政府和国家又准备减持。
收购的股份在30%左右的国有上市公司为主,对于需要收购超过50%以上才能达到控制目的的企业,顾雏军兴趣不大。
这些公司资产低廉,要价不高。
其次,经营困难,但品牌较好的企业。
科龙、美菱、亚星、襄轴无不如此。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被收购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和中国十强企业之一,拥有优秀的制冷技术团队及一系列专利技术及营销网络。
继2000年首次报亏之后,2001中期报表显示,科龙销售收入和利润继续下跌。
与2000年同期相比销售收入下跌9.8%,纯利急降85%,每股盈利0.02元。
中报发布当日,该公司在香港股价下跌12%。
美菱电器在业内一直保持稳健发展步伐,自创业元老张巨声退隐后,曾一度公告亏损。
2001年,美菱电器巨额亏损达3亿多元,业绩一路下滑。
收购亚星客车是顾雏军进入客车行业的第一步棋,顾雏军企图用做家电那种无孔不入的营销方式来做客车。
亚星客车是国内最早也是最大的大中型豪华客车制造商,是国内客车底盘技术开发的教父。
亚星客车的业绩从1999年开始也一路下滑,直至2003年被收购前每股收益跌至,息税前利润为亿。
2003年一季,亚星客车合并报表显示,主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和%。
2004年年初格林柯尔宣布收购ST襄轴,这是格林柯尔继成功重组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后,再次出击汽车产业。
襄轴股份前身为襄阳轴承厂,建于1968年,是国家“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国家四大轴承基地之一,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汽车轴承生产专业厂,拥有国家级的专门从事汽车轴承研究、设计、开发的技术装备和研发力量。
但是从1999年开始,襄轴的业绩也一路下滑,从1999年开始每股收益和息税前利润几乎为负值。
纵观顾雏军收购对象的挑选,可以发现顾雏军基本上是在“国退民进”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急于出手的经营困难但是生产条件和市场基础较好的企业作为收购的对象。
这种时机的选择和收购对象的判断是整个成功购并和整合的基础。
第三个手法:反客为主我们纵观顾雏军这几年收购科龙、美菱、亚星、襄轴事件,分析每一个收购过程,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这就是,顾雏军总是在股权转让完成之前进驻目标公司,入主董事会,或成为董事长,或委托自己的副手成为目标公司的总裁。
2001年11月2日,公告显示:科龙电器现有董事会将有变动。
同时,顾雏军提早入主科龙董事会。
2002年4月18日,股权转让完成。
2003年7月8日,美菱电器董事会提早选举顾雏军为公司董事长。
美菱电器股东大会同意李士军等四人辞去公司董事职务,增补顾雏军、林科、成湘洲、霍永新等四人为公司董事,增补陆监青、景星、雍凤山等三人为公司监事。
2004年3月2日,格林柯尔受让公司股权的过户手续已办理完毕。
2004年4月份,顾雏军担任了董事长。
2004年5月10日,亚星客车控股股东与扬州格林柯尔办理股权过户手续。
2004年4月10日委派格林科尔副总裁出任襄轴总裁。
本次股权转让须上报国务院批准,且在异议期内未提出异议后方可实施。
不难看出,以上每次购并在顾雏军入主董事会和股权转让完成的时间顺序上相似之处,这样的安排会使新控股股东更好地了解、管理未来的公司,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安排实际上为新控股股东在对公司的一些操作中带来一些便利(见其第五步的操作手法)。
第四个手法:投桃报李在分析格林柯尔屡次成功收购、整合冰箱产业的过程中发现类似的现象,一面是顾雏军在收购过程中的屡战屡胜,一面是顾雏军入主收购公司之后上市公司在与原来控股的大股东之后的关联交易,这些关联交易的数额动辄数以亿计,交易内容多为对原控股公司欠上市公司的债务的安排,公司的商标、土地使用权等往往作为抵偿债务或者交换上市公司应收帐款的条件。
在科龙的收购过程中如此,在美菱过的收购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科龙电器的原控股股东欠有上市公司12 .6亿元的债务。
在顾雏军出任科龙电器董事长之后的2002年3月15日,科龙集团当时的控股股东表示有能力解决对上市公司的亿的欠款,具体办法是:容声集团、拟将其所持有的科龙电器亿股股份转让给柯林克尔,格林柯尔将此笔转让价款由原来的亿元变更为亿元,并直接交给科龙电器代容声集团偿还所欠相应数额的关联欠款,这样容声集团的关联欠款将减少至亿元,容声集团拟以其拥有的资产进一步偿还关联欠款,“科龙”和“容声”两个商标,是容声集团的资产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