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与创新——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
鲁迅封面设计中对传统书名题签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编辑实务 I ED丨TORS1PERFORMANCE装帧苑丨鲁迅封面设计中对传统书名题签形式的传承与创新#杨新忠1)2)1 )山东大学,250100,济南;2)南昌大学,330031,南昌摘要本文聚焦鲁迅书籍封面设计中对传统书名题签的传承与创新,从去除标贴、直接题写,保留标贴、变更字体,创新标贴、改变题写三种传承创新形态进行梳理和分析,为传统书籍的现代转型找寻清晰的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鲁迅;封面设计;书名题签;传承创新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D)在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形式向现代书籍装 帧设计的发展转变中,鲁迅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 物。
他是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开拓者、倡导者 和启蒙者,在探索现代书籍装帧融汇古今、贯通中 西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重要实践,不仅为后来 的书籍装帧设计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设计视野,对 现代书籍装顿设计理论的构建和思想的形成产生了 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书名题签,是中国传统线装书 封面书名的典型呈现形式,历史悠久。
传统书籍的 书名多竖向题写在纸条或布条上,再粘贴于封面恰 当位置,大方、简洁、素雅,鲁迅先生在现代书籍 封面设计的早期实践中,将这一传统的书名题签方 式进行了传承与创新。
可以说,鲁迅对传统书籍封 面中书名题签形式的传承与创新,饱含启蒙色彩和 现代意义,开创了独特的设计范式。
1探究鲁迅书名题签传承创新设计的必要性书名题签是书籍装帧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徹提在中国传统书籍封面中极其重要。
众所周知,传统书籍的书名文字多以书名题签的方式呈现,封面*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艺术设 计学科毕业设计跨方向合作研究”(立项编号:19Y B003 )。
上除了书名题签几乎没有其他设计。
因此,书名题签 成了传统书籍封面的视觉焦点。
在中国传统书籍装帧 向现代书籍装帖范式转换的过程中,书名题签的现代 性变革题为显著的。
谈论鲁迅和艺术的关系

谈论鲁迅和艺术的关系,我想大约说几点:其一,是鲁迅的偏爱和品位。
其二,是在鲁迅的时代所能看到的艺术、所能发生的艺术中,鲁迅做出的选择。
第三,鲁迅和民国时代的艺术家如何相处。
以我们所能知道的资料,除了在江南水师学堂和日本仙台医学院那点可怜的学历,又听过一阵子章太炎的讲席,此外,鲁迅没有上过一天艺术学院,没有一个美术老师。
在他的时代,具有现代性的中国艺术学院尚在初级阶段,鲁迅和当时主流艺术圈,几乎不来往。
可是在我能够读到的民国文艺言论中,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有洞察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赏鉴家。
鲁迅公开的文学生涯,不到二十年,寿命不及六十岁,他顶多分出十分之一的精力与时间,赏析艺术,结交艺术家,可是经他染指的美术文论与绘画实践,却比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美术海龟派,更有影响,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鲁迅先生为《朝花夕拾》设计的插图1998年,纽约古根海姆现代美术馆举办西方世界第一次中国美术大展,其中1900年到1980年的专题展,集中了民国与共和国几代人具有代表性的国画、油画、版画和书籍装帧。
民初那代人的新国画,既过时,也比不得古人;徐悲鸿林风眠的早期油画,虽然令人尊敬,但也过时了,而且在纽约的语境中,显得简单、脆弱,而且幼稚。
使我吃惊的是,由鲁迅一手培植的左翼木刻,包括鲁迅自己设计的几件书籍装帧,不但依旧生猛、强烈、好看、耐看,而且毫不过时,比我记得的印象,更优秀——纵向比较,左翼木刻相对明清时代的旧版画,是全新的,超前的,自我完满的;横向比较,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英国、苏俄,以及东欧的表现主义,完全是对应的,除了技术略显粗糙,论创作的动机、状态,甚至品相,与欧洲同期的同类作品,几乎同一水准。
在那项展览中,二十世纪的中国油画顶多只有文献价值,惟左翼木刻和几份书籍装帧,刚健清新,品相端正,可以拿得出去,放在世界上,有神气,不丢脸,是一份可观的交代。
鲁迅先生临摹明器图鲁迅从小喜欢绘画。
书籍装帧艺术特征透析

书籍装帧艺术特征透析鲁迅,我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他———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并于1904年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现代医学,在此期间,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选择回国,对当时中国的现状开始重新审视,最终他弃医从文。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首次以“鲁迅”为笔名。
此外,鲁迅还是一名资深的美术研究者,对六朝造像、汉画像、汉碑帖和其他金石拓本等颇有研究,后更致力于引进外国版画,倡导新兴木刻运动。
后来证明这些经历均成为了他能够形成独树一帜书籍装帧风格的资本,他不是专业的装帧设计师,但却是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创始人。
一、鲁迅书籍装帧艺术形成及发展的时代背景清末民初,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欧洲资产阶级对亚洲等社会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扩张加剧。
欧洲印刷术变随之传入中国,此时的中国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阶段,各地印刷机构异军突起,现代书籍无论是从印刷、装订、布局等方面都开始发生变化,为传统书籍装帧的转型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
对于鲁迅先生本人来说,他早年留学日本,走出国门,看到了从前在国内未曾看到的新事物、新现象,对除中国文化以外的外国文化也有了一定了解,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归国后,经历了辛亥革命,仿佛在黑暗的世界里看到了一丝希望,给予了致力于打破世俗传统格局的鲁迅极大的鼓舞;新文化运动兴起,鲁迅先生作为其核心人物之一,致力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提倡新闻学,反对旧文学”;“五四运动”———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高潮,广开白话文学之路。
受此洗礼,鲁迅先生成为了“五四运动”之后讲究作品装帧并付诸实践的第一人,他倡导现代书籍装帧艺术。
单由他本人亲自设计的书刊封面约六十多个,将文学、艺术相融合,不仅给予人们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引起了感官的共鸣。
鲁迅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版画元素

鲁迅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版画元素【摘要】鲁迅,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一名优秀的艺术鉴赏家和设计家。
鲁迅一生为大约六千多个书籍亲自设计书籍封面、装帧,为我国引进和介绍国外新兴版画并举办版画培训班以指导和培养年轻版画家,更是在美术学和设计学的结合上,为我们做出了优秀的典范。
【关键词】鲁迅;书籍装帧;设计元素;版画;中西结合一、鲁迅的版画情节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为版画在中国的培育、发展和壮大付出了毕生的力量,可以说,他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版画情结。
鲁迅有目的有意识地引进和介绍国外新兴版画,并举办版画培训班以指导和培养年轻版画家,使版画在唤醒民众、宣传革命中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民族危机时刻战斗力最强、最具艺术个性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①鲁迅先生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
鲁迅对于版画的痴迷,除了由于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非常热爱美术这个原因以外,与版画的独特性及革命性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当时,国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识文断字都存在一定难度,更别说去理解鲁迅文章里的深邃内涵。
而木刻版画以图画的艺术形式出现,具有直观明了的优势,较之文学作品更易于宣传进步思想,启迪国人灵魂。
鲁迅推广版画,是“为了大众,力求易懂”,是想让国民明白地了解进步思想,接受进步观念,从而改变愚昧麻木的状况。
同时,版画简洁、有力,黑白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其它画种所不及的。
其犀利的刀技法与坚硬的痕迹,适于体现苦、涩、辣的感觉,具有较强的鼓动性和战斗性。
鲁迅正是敏锐地发现了木刻版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在启迪思想、服务普罗大众方面潜在的巨大艺术作用。
若是离开鲁迅先生的倡导和扶植,中国现代版画很难有今天的普及和成绩,因此,鲁迅先生也被誉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
正是鲁迅先生的倡导下,木刻版画不仅作为一种绘画种类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适应当时革命需要的工具,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二、鲁迅书籍的设计风格鲁迅一生为大约六千多个书籍亲自设计书籍封面、装帧,封面设计是鲁迅书籍装帧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鲁迅的艺术世界

鲁迅的艺术世界从小到大,教科书里的鲁迅,总是那个拿着笔,唤醒时代与民众的文坛斗士,总是一派“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气概,他被人们奉为导师、旗手、领袖,饱经风雨不倒。
而真正对鲁迅有了些新的认识与了解,则是阅读了他同时代人的许多回忆记叙,以及鲁迅本人留下的大量日记、杂文、随笔之后。
原来,鲁迅不仅是先锋的现代文学倡导者,同时也是内心情感极为丰富的儿子、丈夫、父亲与老师,是一位爱好美食,善于戏谑的“大先生”,更是一位资深的美术研究者,他自1912年开始收集研究六朝造像、汉画像、汉碑帖和其他金石拓本,后更致力于引介外国版画,倡导新兴木刻运动。
因此,他的书刊设计又能超乎文人趣味,具有专业设计的风范。
他以图案字体来设计书名,大胆改变汉字原有的笔画结构,突破传统书法的既有规则,赋予其强大的隐喻功能,可谓自成一派。
而对书刊插图的重视,更加显示出其高瞻遠瞩的专业眼光。
可以说,鲁迅的精神世界里,艺术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一块,而鲁迅的艺术,则充分体现在他的设计、装帧艺术,以及对木刻版画的关心、喜爱、推崇与指导之中,贯穿其生命始终。
优秀设计师一部《觉醒年代》的热播,带火了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
在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中,图样取用的是“北大”两字的篆体,形似三个人环绕,其中两人背对而立,下方的人用肩膀撑起上方的人。
同时这还象征着脊梁,寓意着三人成众,寄寓了设计者和学校对北大学子的希望,希望他们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这样的设计饱含深意,体现了鲁迅在文字、图像设计中的功力。
除此之外,民国初期的国徽,也是鲁迅参与许寿裳、钱稻孙一起设计的,上有龙凤嘉禾,图像简质,寓意深远。
这一国徽的图案较为复杂,融入了吉祥物,在当时还广泛应用于政府的旗帜、钱币、勋章等物之上。
鲁迅最经典标志性设计就是猫头鹰图了。
这幅图的本身非常简洁,可谓是一气呵成,猫头鹰的形象寥寥数笔,却非常传神、灵动,特别是猫头鹰的眼睛部分更是别具一格,是由男女头像构成。
设计图像化的徽章之外,鲁迅另一擅长的设计领域就在书籍装帧上。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
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他的作品中,装帧设计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表现形式,更是对文
化和思想的呈现方式。
鲁迅的著作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为代表,这些作品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和
人性的揭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装帧设计方面,这些作品注重以简洁、直接的方式传达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一般情况下,书籍的封面仅以文字为主,采用黑白或灰色调,并且排版简洁大方。
这种装帧设计风格的运用,不仅使读者一眼就能够关注到书籍的主题
和作者的名字,还与鲁迅的写作风格相契合,凸显了他对农民和社会底层人士命运的关
切。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还注重对内容的注解与解读。
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他以
脚注的形式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种设计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其中的意义。
这一设计风格的运用,不仅体现了鲁迅作品的学术性和深度,也为后来的学
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范本。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他的装帧设
计强调了文字与图像的协调和呼应,注重内容的直观呈现和传达,突出了书籍独特的内涵
与风格。
这种设计理念的引入,使得中国书籍装帧艺术从传统的纸质封面向现代的平面设
计方向发展,同时也对后来的书籍装帧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鲁迅-中国现代书籍装帧的开拓者

鲁迅:中国现代书籍装帧的开拓者打开文本图片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步的。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印刷术的传入、造纸技术的进步,现代书籍的印装工艺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当时的出版物仍然套用中国传统书籍的装帧形式,书的封面显得陈旧而呆板,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开拓和倡导中国现代书籍装帧改革的领军人物,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
鲁迅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建立了杰出的功勋。
他确立了书籍装帧的整体理念。
他重视借鉴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一方面“引入世界上灿烂的新作”,一方面“重提旧时而今日可以利用的遗产”,并融入书籍装帧设计的领域。
他认为一本书的设计,如同一件完美艺术品的完成。
从封面、装饰、插图、开本、版式,直到字的大小、标点位置以及纸张、印刷、装订、价格,他一系列精辟的见解,是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宝贵遗产。
鲁迅培养了一批现代书籍装帧人才。
陶元庆、司徒乔、钱君、孙福熙等都是在他扶持下成长起来并取得卓著成就的书籍装帧艺术家。
鲁迅还亲自进行书籍装帧的实践,创作了多种封面,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缤纷多姿的艺术世界。
中国汉字是鲁迅书籍装帧的重要元素。
鲁迅的书法,“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实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郭沫若《〈鲁迅诗稿〉序》)。
不少封面是他题写书名,这类作品首推《呐喊》。
1923年出版的《呐喊》收入鲁迅从19___年到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15篇。
他俯视现实,扫荡黑暗,在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发出“不能抹杀的”希望的呼号。
《呐喊》第4版鲁迅设计的封面满版深红底色,正中上方是横长的黑色色块。
色块内书名和作者姓名翻成阴文,横列的“呐喊”二字像是利刀镌刻而成,文字四周围着同样是阴文的细线。
风格深沉雄浑,充满力量,表现了《呐喊》“忧愤深广”的美学格调。
《热风》则是两个红字印在洁白的封面上,极其简朴而又庄重典雅。
汉字在鲁迅笔下变化无穷,《华盖集续编》是美术字与手绘图章相结合的佳作。
鲁迅与装帧艺术

的著作。他 阅历丰富 , 视野宽泛 , 对西方现代 艺术与 中国传统艺 术都有独到的见解 。鲁迅爱好藏书 , 收藏大量善本 , 包括古今 中 外 的画册 、 汉魏碑 帖、 汉 画像 石画像砖 拓片 、 藏 书票 、 年画、 文物 等, 这对鲁迅 封 面设计 中字 体、 插 图、 色彩 的 运用 起到 了 一定
鲁迅 , 伟大 的革命 家、 思想家 、 文学家 , 一生撰写 了大量 的文 章, 作 品包括杂文 、 短篇小说 、 诗歌 、 评论 、 散文 、 翻译作 品等 。除 了在 中国文坛 的重要建树外 , 鲁 迅先生也 以其亲身实 践对 中国 现代美术 , 尤其是现 代书籍装 帧艺术 的发展 做 出了重大 贡献。 他亲 自设计的封面 、 扉页众多 , 而且对书籍装帧中扉页 、 题花 、 插 图、 版式 、 开本等方面的设计都非常严谨 。究竟鲁迅先生与装帧 艺术有着怎么的结缘之因 , 我们可 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 鲁 迅 的 装 帧观 点
《 三 闲集》 就是 其 中的代 表之作 , 此书 收集 鲁迅 1 9 2 7年 至 1 9 2 9年所作杂文三十四篇 。封面 中只有文 字, 书名字体笔划 匀 称, 朴素而灵 活 , 封面设计形 式符 合书籍 内容。《 引玉集 》 鲁 迅 先生拿到 日本印刷的苏联 版画作品集 , 封 面中以文字作为设计 元素 , 版式编排整齐 , 规矩 。封面最左边 有一黑色边线 , 填满 整 个书脊和封底 。红 与黑 、 与 封面 的白底形成 强烈 的色彩 对 比。 鲁迅先生 咏 毖帧作 品中, 封面上使用哪种字体 , 都与 书籍 内容 及 封面所要表述的主体精神 、 气质相符合 。 2 . 2 古雅 插 图与 毛 边 的装 帧 形 式 鲁迅先生是最早意识 到插 图在书籍装帧设计 中重要性的装 帧家 , 发表过许多关于插 图的言论 , 如“ 书籍 的插图 , 原意是在 装 饰书籍 , 增加读者的兴趣 。但那力量 , 能补助文字所不能及的 ” 。 从这句话 中,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于封面中插 图的理解 , 他 主张插图应与书籍内容相关联 , 渲染 书籍 氛围。他 对封 面的要 求十分讲究无论是图案的位置 , 字体 的大 小 , 还是颜 色的深浅 , 都是其装帧设计所 重视 的细节 。《 勇敢的约翰》 一 书封面 印出 后, 鲁迅就指 出: “ 这 回的本 子, 他们许多地方都 不照我的计划 : 毛边变了光边 , 厚纸改成薄纸 , 书面上的字画 , 原拟 是偏在 书脊 面的 , 印出来却在中央 , 不好看 了。 ” 这段话 中, 可以看 出鲁 迅 的设计态度 。鲁迅非常欣赏 书籍装 帧艺术家陶元庆 、 钱君甸 等 人, 其 中小说集《 彷 徨》 的封面就是 陶元 庆设计 的 , 鲁 迅对他 的 许多书刊设计非常赞赏 。 2 . 3 强调 书籍 装 帧 中的“ 民族 性 ” 和“ 书 卷 气” 鲁迅装帧设计的书刊 , 带有 强烈 的“ 书 卷气” 与“ 民族性 ” 。 传统线装书的陈 旧格局被 鲁迅先生彻底打破 , 装饰 画、 版 画、 汉 画等都被大胆引入书籍封面 , 版式设计也力求推 陈出新 , 简洁典 雅。鲁迅在致何 白涛的信 中指 出: “ 我想 , 现在 的世界 , 环境 不 同, 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 , 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 足以表明鲁 迅先生的观点 , “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3 书籍装帧家鲁迅作 品分析 《 呐喊》 鲁迅最 优秀 的封 面设 计之一 , 整体 上看 , 封 面装 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