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东方的美_鲁迅书籍装帧简析

合集下载

_东方的美_鲁迅书籍装帧简析

_东方的美_鲁迅书籍装帧简析

鲁迅与美术 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七年第九期东方的美!∀∀∀鲁迅书籍装帧简析# 杨永德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大量的文章,包括小说、散文、杂感、文艺理论、书信等,并翻译了众多的外国作品,享有世界声誉,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可是他怎么和书籍装帧发生这么密切的关系,并亲自设计了这么多书刊封面呢?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接受很多新思想,看到很多新东西;鲁迅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给漫漫求索中的鲁迅以极大的鼓舞和希望;鲁迅又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写下了许多对旧文化和封建主义猛烈抨击的犀利的杂文、小说,成为新文化、新文艺的英勇旗手。

在这场破旧立新的深刻的阶级斗争中,书、刊做为宣传工具,必然引起鲁迅的重视,鲁迅以其深遽的思想、反叛的精神、渊博的文化、高度的美术修养,在书籍装帧上必然要进行反对老一套的改革和创新,不是一时的灵感所至,也不是出于个人的需要,而是为了新文化。

深受鲁迅影响的陶元庆曾对钱君讲:我们学的是美术,在这方面(指书籍装帧)也要勤学苦练,将来方可以为新文化解决一些书面的设计问题。

!(∃回忆鲁迅的美术活动续编 我对鲁迅的回忆%)陶元庆很多优秀的装帧设计正是鲁迅所赞扬的,像∃彷徨%、∃坟%等。

鲁迅对陶元庆讲: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了。

!(引文同上文)鲁迅用老套!二字概括了对旧的、传统设计的看法,他要在书籍装帧领域中设计出新的形和新的色,要有民族性!、东方的美!。

一、鲁迅装帧设计的封面鲁迅一生中大约设计了六十多个书刊封面,有的封面自己写书名,有的请别人题字;有的请别人画封面画,鲁迅自己再进行设计,安排文字大小、位置及颜色;有的用已有的插图(比如翻译书)做封面画,再进行设计。

经过鲁迅装帧设计的书籍,外形均有朴素的美感,装饰美和韵律美,又充分注意到时代感和民族性。

把鲁迅装帧设计的书按设计方法分成几个方面,也许能有助于全面了解鲁迅书籍装帧的特点。

书籍装帧艺术特征透析

书籍装帧艺术特征透析

鲁迅,我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他———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并于1904年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现代医学,在此期间,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选择回国,对当时中国的现状开始重新审视,最终他弃医从文。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首次以鲁迅为笔名。

此外,鲁迅还是一名资深的美术研究者,对六朝造像、汉画像、汉碑帖和其他金石拓本等颇有研究,后更致力于引进外国版画,倡导新兴木刻运动。

后来证明这些经历均成为了他能够形成独树一帜书籍装帧风格的资本,他不是专业的装帧设计师,但却是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创始人。

一、鲁迅书籍装帧艺术形成及发展的时代背景清末民初,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欧洲资产阶级对亚洲等社会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扩张加剧。

欧洲印刷术变随之传入中国,此时的中国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阶段,各地印刷机构异军突起,现代书籍无论是从印刷、装订、布局等方面都开始发生变化,为传统书籍装帧的转型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

对于鲁迅先生本人来说,他早年留学日本,走出国门,看到了从前在国内未曾看到的新事物、新现象,对除中国文化以外的外国文化也有了一定了解,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归国后,经历了辛亥革命,仿佛在黑暗的世界里看到了一丝希望,给予了致力于打破世俗传统格局的鲁迅极大的鼓舞;新文化运动兴起,鲁迅先生作为其核心人物之一,致力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提倡新闻学,反对旧文学;五四运动———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高潮,广开白话文学之路。

受此洗礼,鲁迅先生成为了五四运动之后讲究作品装帧并付诸实践的第一人,他倡导现代书籍装帧艺术。

单由他本人亲自设计的书刊封面约六十多个,将文学、艺术相融合,不仅给予人们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引起了感官的共鸣。

鲁迅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版画元素

鲁迅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版画元素

鲁迅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版画元素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一位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愚昧落后社会的真相,也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中国的复杂和矛盾。

在他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常常使用版画元素,为他作品的视觉呈现增添了独特的气息。

一、鲁迅书籍中的版画元素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常常使用版画元素,这些元素直接体现了鲁迅作品中的角色、事件、背景和社会现实。

版画元素包括版画插图、封面直接版画和背景版画等。

1.版画插图鲁迅作品常会添加版画插图。

这些插图与鲁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关,不仅仅是简单的插图,更是具有独立作品的意义。

a.《狂人日记》配合的插图是《阳逻的故事》,它是作者鲁迅用来反映封建社会黑暗的恐怖、凶残、无守信用的核心内容之一。

b.《阿Q正传》巨大的翻版配有《遗传》插图,以表现主人公阿Q的形象较为传世之意。

c.《孔乙己》中较为重要的插图是《喜庆的古城》,它描绘了故事发生地北京的古裕华兴场和条鱼胡同市场,与故事情节相得益。

2.封面直接版画除了版画插图外,鲁迅的书籍封面和标题页上也常常可以看到直接的版画元素。

a.《呐喊》的封面直接采用了《即墨图》,它将一个瘦骨嶙峋、神情极度凝重的乞丐形象,直接展示给读者。

b.《野草》的封面直接使用《杂树》,图中树木呈现出一种不规则、干枯、衰败的状态。

它关注现实,呈现人世间的愁滞、荒凉和无望。

c.《朝花夕拾》中的封面直接选用了《桃花扇之桃》,这幅插图将自然美和文化美合在了一起,与书中的内容相映成趣。

3.背景版画除了封面和插图,鲁迅的书籍中常常有背景版画。

a.在《阿Q正传》的第13版中,背景版画是蒋尊簇创作的《江姐》,这幅图与鲁迅的主题贴合,反映了抗日民族英雄的魅力和舞台。

b.在《野草》中,背景版画用来交代这本书的主题是“历史”。

背景采用的是饱满的图案,增强视觉感。

c.在《朝花夕拾》中,背景图案使用的是杂簇的花草,以突出作者最为珍视的那段历史记忆。

二、版画元素的作用1.增添主题感版画元素的作用可以在辽阔的版面上,增添主题感,并充满了生动感。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及其现代转型、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传统与现代转型等方面进行阐述。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脱离了中国传统的纸质书籍,采用了现代印刷技术进行制作。

他注重排版的合理性和美观性,追求字体的细腻和排版的整齐。

他还注重书籍的封面设计,以封面的图案、颜色等元素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鲁迅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注重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设计,而是整个书籍的视觉效果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传统与现代转型也离不开鲁迅的努力和贡献。

中国传统的书籍装帧注重的是布局的简约和内容的清晰,追求的是传统的审美和品味。

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中国书籍装帧艺术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实践,将现代印刷技术和传统的书籍装帧艺术相结合,为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

他的书籍装帧设计注重视觉效果和阅读体验,为中国传统的书籍装帧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新。

鲁迅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今天,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鲁迅的精神,不断推动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时代,书籍装帧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制作,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正在经历着一场现代转型。

本文将从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出发,探讨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以简洁、实用为主,他认为书籍的装帧应当符合书籍本身的内在精神,而不应当过于华丽或造作。

在当时的中国,书籍装帧多以木刻印制,纸张简单,装帧简朴。

鲁迅的著作《呐喊》就采用了简约的装帧设计,没有过多的花纹和装饰,注重了书籍的内容本身。

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对后世的书籍装帧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也在逐渐进行现代转型。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得书籍的装帧不再受制于传统的木刻印制,而可以采用更多元化的材料和工艺。

国际间的交流也为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灵感,使得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更加多元化和富有创意。

在现代转型的进程中,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不仅注重书籍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同时也追求更多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

书籍的装帧设计不再仅限于简约与实用,而是追求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加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在一些文学出版物中,我们可以看到书籍装帧设计所表现出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设计不仅能够增强书籍的吸引力和视觉效果,同时也能够为读者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体验。

现代转型也使得书籍装帧设计更加注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使用便利。

现代的装帧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书籍的审美效果,同时也要考虑到书籍使用的便捷性和实用性。

一些设计上应用了现代科技的书籍装帧,使得书籍具备了更加便利的阅读功能,例如可折叠、可携带、可收纳等设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便利地阅读书籍,提升了书籍的使用价值。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对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包括小说、散文和文艺评论等,书籍的装帧设计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他的装帧设计中,表现出了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首先,从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可以看出,他注重书籍形式的美学价值,并试图通过装帧设计来突显其价值。

例如,《朝花夕拾》一书的装帧设计,采用了精美的红色半硬纸板和金色字印刷,封面上饰以花卉图案,简洁而不失典雅,彰显了书籍的美学价值。

同样,鲁迅的《阿Q正传》也采用了简洁的红色封面和黑色字体,字体排版及布局简洁明快,整体效果非常出色。

其次,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派设计的融合。

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源头,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改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采用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笔画及字形,与现代设计的几何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装帧效果。

这种风格既带有中国的特色,又表现了现代派设计的元素,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最后,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还表现出他对阅读体验的关注与思考。

他将装帧设计中的“装”与书籍的“载体”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计能够让读者更加方便舒适地阅读。

例如,在《华盖集》中,鲁迅采用了方便折叠的设计,使书籍易于携带,方便读者在不同场合阅读。

这种方便易用的设计,让人们更加愿意去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

综上,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既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并注重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

他的作品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经典之作,为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化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鲁迅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版画元素

鲁迅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版画元素

鲁迅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版画元素【摘要】鲁迅,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一名优秀的艺术鉴赏家和设计家。

鲁迅一生为大约六千多个书籍亲自设计书籍封面、装帧,为我国引进和介绍国外新兴版画并举办版画培训班以指导和培养年轻版画家,更是在美术学和设计学的结合上,为我们做出了优秀的典范。

【关键词】鲁迅;书籍装帧;设计元素;版画;中西结合一、鲁迅的版画情节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为版画在中国的培育、发展和壮大付出了毕生的力量,可以说,他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版画情结。

鲁迅有目的有意识地引进和介绍国外新兴版画,并举办版画培训班以指导和培养年轻版画家,使版画在唤醒民众、宣传革命中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民族危机时刻战斗力最强、最具艺术个性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①鲁迅先生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

鲁迅对于版画的痴迷,除了由于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非常热爱美术这个原因以外,与版画的独特性及革命性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当时,国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识文断字都存在一定难度,更别说去理解鲁迅文章里的深邃内涵。

而木刻版画以图画的艺术形式出现,具有直观明了的优势,较之文学作品更易于宣传进步思想,启迪国人灵魂。

鲁迅推广版画,是“为了大众,力求易懂”,是想让国民明白地了解进步思想,接受进步观念,从而改变愚昧麻木的状况。

同时,版画简洁、有力,黑白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其它画种所不及的。

其犀利的刀技法与坚硬的痕迹,适于体现苦、涩、辣的感觉,具有较强的鼓动性和战斗性。

鲁迅正是敏锐地发现了木刻版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在启迪思想、服务普罗大众方面潜在的巨大艺术作用。

若是离开鲁迅先生的倡导和扶植,中国现代版画很难有今天的普及和成绩,因此,鲁迅先生也被誉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

正是鲁迅先生的倡导下,木刻版画不仅作为一种绘画种类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适应当时革命需要的工具,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二、鲁迅书籍的设计风格鲁迅一生为大约六千多个书籍亲自设计书籍封面、装帧,封面设计是鲁迅书籍装帧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鲁迅书籍装帧封面的视觉要素分析

鲁迅书籍装帧封面的视觉要素分析

鲁迅 一 生亲 自设计 了大 约 六十 多 个 书籍封 面 ,封面 设计 是 鲁 迅 书 籍装 帧最 突 出 的成 就之 。封 面设计 离 不 开视 觉要 素 。鲁 迅 的封 面设 计不 仅 在创 意 上新 颖 独剑 ,还 能 巧妙 运 用字 体 、 图形 、 色 彩 , 塑造 书籍 的整 体 风 格 ,体 现 书 籍 的 内涵 。 这 些 图 形 、 色 彩 、文 字 的有机 组 合 ,营 造 了一种 融 合 书籍 风格 的氛 围 。从而 使 得封 面上 的每 张图 、每 个 字 、每块 色 、每 个 点 、每 根线 都 是表 现 书籍 内外 形神 兼备 的要 素 。
在 也依 然没 有 过时 ,实 为字 体设 计 中的经 典 。 鲁 迅 书 籍 封 面 字 体 还 有 直 接 采 用 印 刷 体 的 。如 l 3 年 出版 96 的 《 边 文 学 》 一书 , 白底 色 , 排宋 体字 ,书 名和 作 者 名 印红 花 竖
色 ,并 用 黑 色 的 花 边 把 字 全 部 圈 起 来 , 花边 既 是 装饰 , 又和 书
色:

形式 多样 、兼 容并 蓄 的图形
封 面 图 形 是对 书 籍 内容 清 晰 的视 觉 说 明 , 同 时 对 书 籍 起 到 装 饰 美化 作用 。在 ” 装帧 中 采用 丰 富 的表现 手 法 ,运 用 图片 、 籍 绘 画 、 图案等 方式设 计出兼 容 并蓄 、融 贯 占今 的书籍 封 面 ,是 鲁 迅 书 籍装 帧 中 常运 用 的风 格 。鲁 迅 书籍 封面 所 采用 的 形式 ,主 要 有 绘 画、版 厕 、 图案 等办 式 。利 用绘 画 形式 表现 的封 面 图形 , 给 人 以生 动 、 自然 的 感 觉 , 存 视 觉 传 达 上 也 更 感 人 、 更 具 艺 术 性 。如 1 2 年 出版 鲁 迅第 . 本 小 说集 《 徨 》 ,陶元 庆装 帧 , 鲁 96 二 彷 迅 很 赞赏 : “ 《 徨 》 的装 帧 实在 q 常有 力 ,看 了使 人 感动 。” 彷 l 在 火 热 的桔红 色 的底 予 上,用深 蓝 画着 三 个坐 着 的舞 装人 ,面埘 着 一轮 同样用 深蓝 画 的 昏沉沉 的大 太 阳 ,强烈 的 日光 照射 下 晃 晃 悠 悠 , 彷徨 不 定 。这 个封 面 由鲁 迅 设计 , 由陶 元庆 作封 面 画 ,在 . 五 四 时代 是 很少 见 的,它 单纯 、 浑厚 、经 久耐 看 。 兼 容 并 蓄 是 这 一时 期 书 籍 设 计 风 格 的鲜 明特 征 ,鲁 迅 书 籍 封 面 以古今 融 合 、西风 东 韵 的特 色 留下 了深 刻 的时 代烙 印。 1 3 91 年 出版 的 《 斐尔 德 木刻 士敏 土 之 图》 一 书 ,鲁迅 第 一 次 用 中 国 梅 一 传 统 装帧 方 法 于西 洋 画 册 ,十 分 精 美 。深 蓝 的底 色, 边 竖长 方 右 形 白色 块, 坚长 方 形线 框, 赭石 色 宋体 书 名字 , 装 , 是鲁 迅把 传 线 只 统 的 中式 翻 身 改为 西 式翻 身 , 这个 改动 是 为适 应 两 洋 画册 的 内容 需 要 。鲁迅 并 不墨 守 陈规 , 单 的改 动, 简 内涵 着 中 _ 结 合 的 内容 。 曲 新 的观 念 与形 式给 图形 带 来一 种 耳 目一新 的视 觉效 果 ,具 有强 烈 的 视 觉冲 击力 ,使 图形 既有 传 统 味 道 又 有 时 代 特 色 。陶 元 庆 的 《 乡 》 ,封面 人物 “ 红袍 ”为 当时人 们 所津 津 乐道— — 一 个 故 人 身 穿人 红袍 的 古装 武者 ,手持 宝剑 ,锋芒 直 下 ,气 势宏 伟 ,色 彩 醇美 ,:- 炼 。 鲁迅 存 论 陶元 庆 的作 品 时说 : “ 的 足新 的 T 法洗 用 形和 新 的 色 ,不 是 ‘ E ’、 ‘0 ,冈 为他 究 竟 是 中 国人 。 ” YS N ’ 鲁迅 的话 正 是那 一代 人 面对 外 来文 化 L 民族传 统 思考 后 得 出的 结 j 论 ,也上 体现 了鲁迅 兼容 并 蓄 的 艺术 风范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美术・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七年第九期 “东方的美” ———鲁迅书籍装帧简析● 杨永德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大量的文章,包括小说、散文、杂感、文艺理论、书信等,并翻译了众多的外国作品,享有世界声誉,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可是他怎么和书籍装帧发生这么密切的关系,并亲自设计了这么多书刊封面呢?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接受很多新思想,看到很多新东西;鲁迅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给漫漫求索中的鲁迅以极大的鼓舞和希望;鲁迅又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写下了许多对旧文化和封建主义猛烈抨击的犀利的杂文、小说,成为新文化、新文艺的英勇旗手。

在这场破旧立新的深刻的阶级斗争中,书、刊做为宣传工具,必然引起鲁迅的重视,鲁迅以其深遽的思想、反叛的精神、渊博的文化、高度的美术修养,在书籍装帧上必然要进行反对老一套的改革和创新,不是一时的灵感所至,也不是出于个人的需要,而是为了新文化。

深受鲁迅影响的陶元庆曾对钱君 讲:“我们学的是美术,在这方面(指书籍装帧)也要勤学苦练,将来方可以为新文化解决一些书面的设计问题。

”(《回忆鲁迅的美术活动续编・我对鲁迅的回忆》)陶元庆很多优秀的装帧设计正是鲁迅所赞扬的,像《彷徨》、《坟》等。

鲁迅对陶元庆讲:“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了。

”(引文同上文)鲁迅用“老套”二字概括了对旧的、传统设计的看法,他要在书籍装帧领域中设计出新的形和新的色,要有“民族性”、“东方的美”。

一、鲁迅装帧设计的封面鲁迅一生中大约设计了六十多个书刊封面,有的封面自己写书名,有的请别人题字;有的请别人画封面画,鲁迅自己再进行设计,安排文字大小、位置及颜色;有的用已有的插图(比如翻译书)做封面画,再进行设计。

经过鲁迅装帧设计的书籍,外形均有朴素的美感,装饰美和韵律美,又充分注意到时代感和民族性。

把鲁迅装帧设计的书按设计方法分成几个方面,也许能有助于全面了解鲁迅书籍装帧的特点。

1.把插图放在封面上1909年鲁迅设计的第一本翻译书《域外小说集》就是这样设计的。

满版的蓝灰底色,上面放一张外国插图,陈师曾用小篆体写书名,横排,封面的下部放“第一册”三个字。

这个设计比较一般,用外国插图是想点明翻译书的内容;用小篆做书名,显然是想加进民族特色的内容,似有不协调的感觉,构图也平常。

从这个设计可以看到,鲁迅是在设计上追求点什么,只是还不成熟。

把插图放在封面上,这种设计方法鲁迅还算早期运用的,这—25—可能来自鲁迅在日本的留学和接触外文书籍较多的原因。

以后鲁迅又用此种方法设计了不少翻译书的封面,如1929年出版的《艹路谷虹儿画选》、《比亚兹莱画选》、《在沙漠上》、《奇剑及其他》、《小约翰》、《小彼得》、《接吻》及《近代美术史潮论》。

其中有的是用文中插图,有的是用花卉图案,多为白底色。

到《近代美术史潮论》时方有些变化,用浅米黄做底色,黑字,以米勒的《播种》图印红色装帧封面,显得精巧、大方、朴素,很协调,有学术味道。

1930年出版的《浮士德与城》、《静静的顿河》、《新俄画选》,构图上稍有变化,鲁迅第一次用行书书写了“静静的顿河”书名字放在翻译书封面上,鲁迅在《浮士德与城》一书中,首为提倡木刻于书籍装帧。

1931年新出版的《毁灭》、《铁流》、《勇敢的约翰》三本书的设计在构图上有了较大的变化,插画选得很有特色,均放在封面的中上部分,书名、作者名均用宋体、小字横排在插画的上面,和插画左右取齐;《铁流》和《毁灭》的作者名、出版单位也用宋体小字放在图的下面,左右取齐,显得整齐,很有现代感,适合翻译书的特点,又有书卷气。

这两本书是鲁迅设计的较好的翻译书封面。

这种设计虽然表面化一点,但是还有内涵,现代感较强,空间关系分割的好,高雅的气质也能显露出来。

《不走正路的安得伦》(1933年)《坏孩子和别的奇闻》(1936年),封面图用的过大,显得拥挤、凌乱一些,两本书都使用了横线,白底色,黑色图,红色书名字,过于表面化。

《解放了的董吉珂德》(1934年),上面是小字,红色居中书名用大号宋体字,选苏联毕斯凯莱夫装饰画一幅作为书面图案,三角形的图案冲下,有特色。

《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画故事, 1933年),封面用白底色,黑色居中的手写美术字做书名,经过简化的插图显得单纯、重点突出,用在下部靠右面,印黑颜色。

构图上有突破,版面黑白分明,朴素大方。

书名字朴实可爱,吻合版画的风格。

全书用50开本,小巧玲珑,便于翻阅。

整个封面冼练、朴素、静雅,和内容结合的很好,是单体设计的佳作。

《死魂灵一百图》(1936年)的封面用蓝灰色,上下两个一粗一细的横线象征着什么,居中的书名字(钱君 写)和书中插图均用深蓝色,一种凄凉、死闷的感觉。

设计者的立意,即要表达的情感和书的内容是一致的,有“东方的美”的内涵。

《表》(1935年)的封面由鲁迅设计,郑川谷执笔。

封面用发暖的灰色,大个的书名字及小字作者名、译者名、出版单位均用蓝色放在封面左下角,右上角为浅赭石色图案,大面积的灰色,斜角对称,构图有特点,在寻求一种现代空间关系。

鲁迅在运用插图或图案放在封面的设计上,也不尽相同。

鲁迅好像在摸索怎么表达更合适,在追求某种风格,有成功的优秀作品,也有一般的设计。

2.把中国传统的图案放在封面上鲁迅从1912年开始搜集研究石刻艺术、造像及墓志拓片,他对金石、书法有浓厚的兴趣。

在北京居住时鲁迅就开始搜集,几乎隔一天去一趟琉琉厂;去陕西也专心注意;在厦门大学教书时还举办了一个小型展览会,专门展览各种拓片;在上海居住时,托人四方搜集。

在南阳曾托杨廷宾、王正朔、王正今三人共搜集二百三十一幅,鲁迅一生共搜集六千多幅。

1928年6月1日,鲁迅在寓所接待陶元庆和钱君 时,拿出搜集的大量画像石拓片摊在地上欣赏,并逐幅做必要的说明,鼓励他们从中吸取养料。

这些精美的画像拓片,对他们启发很大。

钱君 在后来的许多设计上运用了这些画像的构图和技法。

鲁迅搜集画像拓片,并不单单为了收藏,而是在寻找中华民族的魂,寻找“民族性”。

鲁迅运用古典图案设计封面是1923年出版的《桃色的云》,这本书是鲁迅翻译的爱—35—罗先珂的童话集。

封面白底色,书的上半部分印红色由汉画人物、禽兽及流云组成的带状装饰,红色像朝霞,像流云,像舞台上挂的幕布,不仅点明“桃色的云”这个主题,而且暗示读者,这是一本极富想像的童话剧,这个纹饰的选择是有其寓意的。

封面下边用宋体铅字排的书名、作者名,印黑色,清新简练,上下呼应;这些还像幕布下舞台上活动的人物,那么直率、真诚。

这种带状纹饰在封面上的运用,好像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鲁迅研习汉画,不拘泥形式,创造性运用在封面设计上,是翻译书在装帧设计上民族化的成功尝试。

1926年6月出版《心的探险》,鲁迅做了新的尝试,封面用青灰色发丝纸,印生褐色图案和文字,绘群魃腾云作跳舞状,象征着什么,表达着什么。

目录后注明“鲁迅掠取六朝人墓门画像作书面”。

这是一本散文和诗集,图案从上排到下边,书名字放在图案空白处,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有特点,有寓意,在探索。

3.传统线装书设计鲁迅采用线装书的设计方法是屈指可数的。

1915年5月清道桥许广记刻字铺出版《会稽郡故书杂集》,陈师曾题写书名,中式翻身,竖长方形框内题写书名字,完全是古书装帧方法。

1931年出版《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一书,鲁迅第一次用中国传统装帧方法于西洋画册,十分精美。

深蓝的底色,右边竖长方形白色块,竖长方形线框,赭石色宋体书名字,线装,只是鲁迅把传统的中式翻身改为西式翻身,这个改动是为适应西洋画册的内容需要。

鲁迅并不墨守陈规,简单的改动,内涵着中西结合的内容。

1934年鲁迅编的画册《木刻纪程》(一)出版,封面由鲁迅设计,用赭石底色,浅赭色的横长方色块放在书的中间略偏上方,鲁迅所书五个黑色活泼、有力的行书书名字,一条黑色手画横线把“木刻纪程”四个字上下隔开,“壹”字在四个字右边,西式翻身,传统的装订形式。

这个有现代意识的设计,显得那么古雅,又不呆板,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东方的美”寓意其中,暖色调子内含着我国新兴木刻的光明前途。

这个设计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没有高度的文化、美术修养,是难于设计出来的。

1936年出版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的装帧基本上也采用上述方法,改用深蓝底色,黑色书名字用在印假金色斑点的白色块上,西式翻身,有现代意识,有感觉不协调的地方。

1933年和1934年出版《北京笺谱》、《十竹斋笺谱》,装帧设计和传统的区别不大,中式翻身,深蓝底色,分别由沈兼土和魏建功题签。

4.富于形式感的设计鲁迅在1929年设计的《壁下译丛》和《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著)封面,作了新的尝试。

《壁下译丛》用浅绿底色的深绿色,手绘图案,图案选自日本《先驱艺术丛书》,用现代派手法,变形的墙壁、窗户、桌子象征着什么,书名、译者名、出版单位、时间等字均鲁迅手写,黑色,印在封面左下角,整个封面显得很协调、静雅,充满一种清新气息,并寓于形式感,很有现代意识。

《艺术论》封面设计的现代意识就比较浓厚了。

白底色,圆形的图案,白长方形色块破一下圆形,白色块上黑色双线手写美术字做书名字,字体活泼,不呆板。

书名左边下方是译者名,右边上方是作者名。

圆型图案中土黄色的天,深绿色的两座山,白三角形色块为山的侧面,三色,整个设计显得有变化而不乱,图案的变化烘托在大块的白底色中,不失为高雅,有书卷气。

圆形图案有点像升起的太阳,山寓意艺术论达到的高峰,土黄色的天空又象征着光明,冷暖色的对比和形式感充满着现代意识。

这本书是翻译书,设计上仍能体现鲁迅主张的“民族性”、“东方的美”的—45—内涵。

这个设计拿到今天来看,从设计意识上,从手法上,都是相当不错的,有超前意识的感觉。

1933年出版的《萧伯纳在上海》一书的装帧设计鲁迅又用了新的手法。

在白底色上,把登载萧伯纳来上海的各种报纸的报导,互相穿插,用土红色印刷,既可装饰封面,又一目了然,烘托气氛,很有时代感。

黑色书名字及黑色萧伯纳线描头像,印在书的上方,进一步点明书的主题,增加趣味。

鲁迅的设计方法新颖,颇具现代意识,只是由于土红色深了,层次略显不够清楚,书名字也不够清楚;由于印在白底色上,仍有高雅的底蕴。

现在有的书和刊物封面还在用此方法设计,应该注入现代意识下的新的设计手法。

1935年肖军的《八月的乡村》出版,鲁迅设计封面时用一张细长的照片,几条黑线横放竖放,红色鲁迅手写书名字,整个感觉似乎在追求什么,构图上有特点,别具一格。

5.书名字放在封面上,无图案这样的装帧设计比较多,可分为三类:①白底色,鲁迅用行书手写书名字及作者名等。

如《中国小说史略》(1925年)、《热风》(1925年)、《二心集》(1932年)、《三闲集》(1932年)、《伪自由书》(1933年)、《南腔北调集》(1934年)、《准风月谈》(1934年)、《集外集拾遗》、《且介亭杂文》(1937年)、《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年)、《且介亭杂文末集》(1937年)、《集外集》(1947年再版)等的书名均竖排,有的排在中间,有的排在靠右边;有的用黑色书名字,有的用红字书名字;有的在书名字下加盖红色印章,有的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