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物文化
探索古代器物的文化背景

探索古代器物的文化背景古代器物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生活、艺术和技术的理解与创造。
从古代文明中的器物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许多有关古人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社会发展的信息。
本文将从陶瓷器、青铜器和玉器三个方面,探索古代器物的文化背景。
一、陶瓷器陶瓷器是古代文明中最为普遍的器物之一,它代表了人们对土耕农业的理解和生活、社会发展的状态。
先人们通过研磨、塑捏、烧制等工艺,创造了各种美轮美奂的陶瓷器。
其中,早期的陶瓷器多为日常生活用具,其造型简单朴实,突显实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器的制作工艺逐渐精湛,采用了装饰性更强的手法,制作出了篆书、隶书等文字纹饰,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程度和审美观念。
另外,陶瓷器还承载了人们对神仙、妖怪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在陶瓷器上,常能看到神话故事、传说人物以及神仙妖怪的形象,体现了古代人们追求神秘和敬畏的心理和信仰。
二、青铜器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它凝聚了古人对技术、艺术和社会制度的理解。
青铜器采用了铜、锡等金属材料,以融铸、精铸等工艺制作而成,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青铜器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权力、威严的象征,也是方便生活的实用之物。
在周代,青铜器的制作水平达到顶峰,有盛饰、运用广泛的青铜礼器和日用器,如大鼎、大壶、彝器等。
这些器物多为官方或贵族所用,无论是在形状、纹饰还是铭文上,都表现出统治者的特权和社会等级。
在青铜器中也可以看到对祖先崇拜的体现。
例如,商代的祭器中经常能看到祖先像的形象,以示对祖先的敬仰和崇祀。
这些青铜器的设计和铸造都表达了古代人们崇尚祖先、敬畏神灵的思想。
三、玉器玉器在古代是具有特殊地位和象征意义的物品。
古人常将玉视为吉祥和永恒,将玉器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特别是王室和贵族阶层。
玉的加工和制作要求精细,一块玉能否成为奇迹,取决于雕工的技艺和对玉材的把握。
古代玉器以其简约、精致和神秘的特性吸引人们的目光。
了解中国古代纹饰的意义

了解中国古代纹饰的意义【正文】中国古代纹饰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寓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古老的纹样不仅仅是装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纹饰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
一、龙纹:权威与吉祥的象征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兽,代表着权威、尊贵和吉祥。
龙纹饰常常被用于宫殿、庙宇和皇家礼仪中,象征着皇权的神圣和国家的繁荣。
龙纹还经常出现在龙袍、屏风和器物上,用于装点室内环境,让人们感受到龙的神秘力量和吉祥之意。
二、凤纹:美丽与灵气的象征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被赋予了美丽、灵气和祥瑞的意义。
凤纹常常被用于女性服饰、婚庆用品和宫殿装饰中,是吉祥和美好的象征。
古代人们相信,佩戴凤纹饰品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同时也展示了女性的高贵和美丽。
三、莲花纹:纯洁与境界的象征莲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圣洁、纯净和超脱尘世的象征。
莲花纹常常被用于建筑、家具、织物和陶瓷等物品上,表示对纯洁品质和高尚境界的追求。
莲花纹饰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对人类精神境界的追求。
四、云纹:祥瑞与变化的象征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祥瑞、变化和无限可能的寓意。
云纹常常被运用在家居装饰、书画和建筑物上,寓意着好运和美好的未来。
云纹的线条流畅,变化多端,给人一种艺术美感和神秘感,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善于思考和追求变化的智慧。
五、兽面纹:守护与祈福的象征兽面纹是中国古代纹饰中常见的一种,它描绘了动物的面孔,常常被用于建筑的梁头、木雕和铜器上。
兽面纹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寓意着守护和祈福。
人们相信,兽面纹可以驱邪辟邪,保护人们的安全和幸福。
在古代的屋檐上,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神兽的形象,给人一种庇佑和守护的感觉。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纹饰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这些古老的纹样不仅仅是装饰花纹,更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考。
它们寓意着权威、吉祥、美丽、灵气、纯洁、境界、祥瑞、变化、守护和祈福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器物文化

器物文化代表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水平从器物的别称看文化趣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杭间)古人对于许多典型的器物,都有许多原名以外的别称,《幼学琼林》将这些别称作了概括和说明;另有一些成语或形容词,则通过器物在使用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可以引起联想的特性而产生。
较为典型的有:(1)笔(管城子、中书君):古时人毛颖,封成管城,累拜中书令,与用管做成的笔能书写有联系,故得名;(2)砚台(石虚中、即墨侯):石虚中被封过即墨侯,又为人器度方圆;(3)墨(松使者):传说唐玄宗用的墨土,有一道士是墨精,号松使者;(4)纸(楮先生):传说纸是由楮叶造的;又称“剡藤”,浙江嵊县剡溪产的藤枝能造纸,故又名:又称“玉版”,成都尝花溪制造出来的纸如同玉片一样而得名;(5)剑(干将莫邪):因春秋时铸剑名家干将莫邪得名;(6)扇(仁风、便面):仁风,系晋朝袁宏因谢安送他扇子,称是“当奉扬仁风”;便面,传说汉朝张敞走马章台街,以扇挡面,故得名;(7)小船(蚱蜢):小船很轻快,像小虫一样,所以叫蚱蜢;(8)镜子(菱花,专指女性用):菱花本是水里开的一种花;(9)竹箫(玉参差):因姜白石两句诗“剪烛屡呼银凿落,倚窗闲品玉参差”而得名;(10)手杖(鸠杖):老年人用的手杖叫鸠杖,因鸠是一种不噎的鸟,取其老人安全的意思;(11)钥匙(鱼样):传说周穆王时造的一种门锁,样子同鱼一样,因为鱼在水中昼夜不闭眼,取其能守夜意;(12)琴(绿绮、焦桐):绿绮系汉司马相如的琴名,焦桐是汉代蔡邕的琴名;(13)香(龙涎、鸡舌):以珍贵材料得名;(14)弓(繁弱):繁弱系地名,以出弓闻名;从以上所举14个例子看,有以产地得名,有以特殊材料得名,如龙涎香;有以诗词得名,如竹箫;有以故事神话得名,如墨等;有以使用过该器物的名人得名,如剑、琴、砚、笔。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不太容易归类的象征性或隐寓性的别名,如手杖里内含的精致贴切的祝福含义,扇的文化风度,无不看出古人对于工艺造物的要求已超越表象,进入到文化审美领域。
中国文物分类

中国文物分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物,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文物分类:1.玉器:指用玉石制成的各种器物,如玉璧、玉琮、玉佩、玉杯、玉簋等。
玉器是中国古代文物中非常重要的一类。
2.陶瓷:指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各种器具,如瓷器、陶器、陶罐、陶壶等。
中国陶瓷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3.铜器:指用铜或青铜制成的各种器物,如铜鼎、铜簋、铜壶、铜盆等。
铜器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礼器和实用器。
4.书画:指各种类型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如卷轴画、对联、屏风画、书法条幅等。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5.钱币:指各种类型的货币,如硬币、纸币、金银币等。
中国钱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6.碑帖:指各种碑石和拓片,如碑文、墓志、书法拓片等。
碑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7.印章:指各种类型的印章,如官印、私印、图章等。
印章在中国古代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8.漆器:指在漆树上割取树脂后制成的各种器具,如漆盒、漆盘、漆碗等。
漆器制作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9.珐琅器:指用珐琅涂饰的各种器物,如珐琅彩瓶、珐琅彩盘等。
珐琅器以其华丽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而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
10.雕塑:指用各种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如石雕、木雕、陶塑等。
中国雕塑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艺,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11.织锦:指用丝线织成的各种锦绣织物,如蜀锦、宋锦、云锦等。
织锦以其精美的质地和华丽的色彩而备受人们喜爱。
12.刺绣:指用丝线或棉线刺绣成的各种图案,如绣花、绣鸟、绣龙等。
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13.玉雕: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各种作品,如玉雕摆件、玉佩、玉镯等。
玉雕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造型而著称于世。
中国器物文化范文

中国器物文化范文中国器物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器物种类和独特的审美特色。
中国器物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艺术追求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人文价值。
以下是对中国器物文化的简要介绍。
中国器物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石器、陶器等物品来满足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铜器、青铜器等金属器物逐渐出现,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性物品。
这些器物不仅有实用的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精美的装饰艺术。
他们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器物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代的青铜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青铜器造型庄重大气,纹饰精美细腻,通过独特的铸造技艺和艺术创作,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拜。
青铜器在社会仪式、宗教祭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器物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宋时期是中国器物文化的高峰期,无论是陶瓷、织锦、金银器,还是雕刻、书法等,都达到了一个巅峰的水平。
唐代的三彩陶器,以其丰富多彩的颜色和精美的工艺闻名于世,成为了世界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
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更是华美绝伦,被誉为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些器物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
此外,中国的器物文化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类型的物品。
例如,中国的茶器文化是世界闻名的,它包括茶壶、茶杯、茶托等物品,以及与茶相关的茶道和茶艺礼仪。
中国的瓷器、中国结、剪纸等也都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器物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独特文化传统的体现。
中国器物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本土。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器物也开始传入其他国家,影响和影响到了其他文明。
57件文物看懂中国古代文化

57 件文物看懂中国古代文化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汉魏,纵11.2 厘米、横16.5 厘米,1995 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这里的“五星” ,是先秦所谓的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
秦汉以后,由于五行说的普及,它们又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学上很常见的占辞,“五星出东方”是指五大行星在某段时期内,在日出前同时出现在东方。
这种天象非常罕见,一般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出现一次。
2、四神瓦拓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西汉,面径18 厘米,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四神瓦流行于西汉。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蛇蟠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四神瓦中以玄武最为稀见。
四神形制亦各自不恒定,不同时、地出土者亦有工拙蚩妍之辨。
3、王澍篆书汉尚方镜镜铭(清代,纵130.6 厘米、横59.4 厘米,上海博物馆收存)镜铭的内容是:尚方御镜大毋伤,左龙右虎避不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
4、甲骨月食刻辞(《甲骨文合集》第三三六九四片)甲骨上关于月食的文字为“癸酉贞日月又食” 。
刻辞无年月,有纪日干支。
属于历组卜辞。
属于商代王室,但有争议。
胡厚轩认为这片卜辞的意思是:“癸酉日占卜,贞人(占卜的巫师)问,假如发生日食或月食,会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呢?”这倒未必是说癸酉这一天已经真的发生了月食。
5、伏羲女娲图(唐代,纵209 厘米、上宽105 厘米、下宽83 厘米,1965 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出土)新疆阿斯塔那地区是唐代高昌故国。
这些图一般都画在麻布或绢上,用木钉钉在墓室顶部,画面向下朝向被葬者的脸。
画中左边是女娲,右边是伏羲。
6、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战国,长71 厘米、宽47 厘米、高40.5 厘米,1978 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衣箱顶上右边的动物是龙,左边的是虎。
衣箱正中是篆书的“斗”字,围绕“斗”字顺时针排列写有二十八宿的名称。
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介绍

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介绍
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以下为简单介绍:
1. 商代青铜器:国家博物馆展览了大量商代青铜器,这些器物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明的代表之一,象征着中华文明的长足发展。
2. 唐代宫廷文物: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国家博物馆展出了大量唐代宫廷文物,如唐三彩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唐代时期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3. 明清玉器:明清时期的玉器是中国玉文化的巅峰之作,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精美的明清玉器,例如玉佩、玉瓶、玉鼎等,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
4.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国家博物馆拥有数量众多、精美绝伦的甲骨文,其中不乏商代时期的金文、玉文和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龟甲文字。
5. 丝绸之路文物: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丝绸之路的文物,如西域珍宝等,这些文物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以上仅为部分文物介绍,国家博物馆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文物和展品,吸引着国内外数以百万的观众前来参观和学习。
30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30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昆曲入选时间: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当选原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2、古琴艺术入选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1月7日在其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当选理由:古琴是最早的弹弦乐器,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宋代陈肠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时间: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榜上有名。
当选理由:“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
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
4、蒙古长调入选时间: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榜上有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器物文化本章摘要:人类文化通常分为三个层次,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这些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往往寄寓在器物之中,通过器物来反映。
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见;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信手拈来,都是文化。
中国器物文化主要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第一节青铜器文化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色而得名。
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已经被制造出来,之后经历了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
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直至鼎盛的辉煌期。
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中国的青铜器是古代文明的标志,对国内外旅游者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一、青铜器的发展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制品是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装饰较少,反映出远古先民纯朴的审美意识。
夏代的青铜器中已经有了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与礼制的政治制度相呼应。
商代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器物之大令后人惊叹,花纹繁缛精致,并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
西周时期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冶铸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长篇铭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战国时青铜器一改过去的设计,风格纤巧、清新,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制作工艺,极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
秦代以后,礼器比重大减,钱币、度量衡和铜镜经过更新、创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青铜器的主流,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一直保持着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水平。
青铜器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之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文物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精华。
二、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种类很多,名目繁杂,将这些器物按照一定的方法归纳成若干大类。
青铜器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一)食器食器可再细分为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
主要包括鼎、鬲、甗、簋、簠、盨、敦、豆、匕等。
1.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延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
作为礼器,鼎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一言九鼎”、“三足鼎立”等成语也说明了它的巨大影响。
古代社会对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
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
2.豆: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
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豆也属于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
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
3.甗: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下体为鬲,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
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
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
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4.簋: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
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
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出土的簋也以偶数为多。
5.敦: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
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或卵圆形体。
6.鬲:为炊粥器,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
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
7.盘:盛水器,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
(二)酒器按照用途酒器还可再分为饮酒器、盛酒器、提取酒和放置酒器的器皿,统称为酒器。
主要包括爵、角、斝、觚、觯、尊、兕觥、卣、盉、方彝、罍、壶、瓒(勺)、樽、耳杯、禁等。
1.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
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下配三足。
流与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
2.角:饮酒器。
无柱、流,两端皆是尾。
角同爵的容量比为四比一。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角当推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二里头文化期的异形管流角。
3.尊: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
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4.壶:盛酒之用。
使用时间从商至汉代或更晚。
5.卣:盛酒器。
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6.觥: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称“觥”是约定俗成。
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7.方彝:乃盛酒器。
一般呈方型,出现于商代晚期。
(三)水器水器可分为盛水器和注水器,主要包括盘、匜、盂、缶、罎、瓿、洗等。
最常见的是盘和匜。
在西周中叶以前,盘不是与匜相配而是同有管状流的盉相配合,西周晚期才被匜所取代。
鉴也是重要的水器之一,或者无耳,或有两耳、四耳。
它是一种大盆,通常有三种用处:一是盛水用以洗浴;二是贮水籍以照面;三是用来装冰,即《周礼》所说的冰鉴。
鉴这个字解作镜子、光照、审查,即源于此。
(四)乐器主要包括铙、钟、钲、铎、句鑺、铃、錞于、鼓等。
1.钟:打击乐器,盛行于西周和东周。
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之钟称纽钟。
2.鼓:打击乐器。
由于商周时期的鼓绝大部分是木质的(难以保存),所以青铜鼓为数甚少。
(五)兵器主要包括戈、矛、戟、钺、矢镞、刀、剑、匕首、殳、弩机、胄等。
1.戈: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句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
2.矛:用于冲刺的兵器。
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
锋又分前锋和两翼;骹为插入木柄处。
3.钺:是具有征伐权力象征的权杖器,其中的异形钺为少数民族或北方传入。
4.戟:一种既可刺又可勾杀的双重性能兵器。
5.剑: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出现于西周。
剑一般由剑身(有血槽)和剑把两部分组成,并配有鞘。
史学上所称的玉具剑是指摽、首、格、剑鼻四处皆佩玉的剑。
(六)车马器车马器是指马车上的附件,主要有軎、辖、毂饰、轴饰、辕首饰、衡饰、銮铃、踵饰、舆饰、衔、镳、轭饰、当卢、马冠、铜泡、节约等十数种。
(七)农具与工具农具包括犁铧、铲、镢、锄、镰、锛;工具包括斧、凿、刻镂刀、削、锉、锥、钻、钓钩等。
1.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
2.锛:开垦土地的农具。
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
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3.斧:砍伐工具。
斧同锛的区别在于: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线同刃口线平行,锛刃口线同柄线垂直;刃的区别,斧为双面刃,锛为单面刃(偏刃);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锛垂直方向。
4.镰:收割用的农具。
5.耒:是用于翻耕、开沟渠的原始农器,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的。
由于木耒在当时被大量使用,所以青铜耒的数量相对较少,目前仅有一件。
6.耜:曲柄的起土农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经历西周,止于春秋。
(八)铜镜铜镜是古代照面的用具,一般呈圆形,下面磨砺光洁,背面有纽可穿系。
中国和西亚两地铜镜出土最早,但有一定差异,中国的铜镜无柄,背部有纽;西亚的则有柄无纽。
我国铜镜的盛行期为战国秦汉和隋唐时期。
中国铜镜起源较早,被确认最早的三件铜镜属距今四千年的齐家文化。
夏、商、西周早期也有铜镜发现,随后西周春秋时期的铜镜得以确认。
这时期的铜镜都是圆形的,背面有很窄的钮,并有几何形或鸟兽形装饰。
战国两汉时期,铜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富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品。
此时的铜镜背面常有各种不同的铸塑装饰物如虎、龙等,还有的铜镜铸有篆书阳文等。
唐代是铜镜制作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平脱镜、螺钮镜、金背镜、银背镜屡有发现,纹饰题材丰富多彩,制作水准极高,一些保存较好的唐镜仍能光洁如初,唐以后铜镜制作开始走下坡路,至五代北宋基本上见不到铜镜流传了。
除了上述这几大类型的青铜器之外,还有一些普通的青铜制生活用具,包括部分宗教礼仪性质的用品,如灯、炉、熏炉、杖首、梳、笄、线盒、带钩、金铫、熏器、滤斗、建筑饰件等。
这类器物主要出现在战国以后,与青铜器功能发生变化有关。
带钩、玺印、货币数量多,也有特色。
三峡库区出土的摇钱树也是属于这一类的器物。
三、青铜名器(一)鼎和司母戊鼎鼎是礼乐重器。
提起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权和社稷,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十三鼎或一鼎”。
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鼎的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
一般都较厚重。
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鼎,通高133厘米,重875千克,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
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二)尊和四羊方尊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
这件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34千克,加上它独一无二的造型,成为中国文物精品之宝库。
四羊方尊的造型动静结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间,可谓巧夺天工。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4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
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造型的气势。
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因为技艺高明,才使全器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三)爵“爵”,是奴隶主贵族宴饮时使用的酒具,如同现代的酒杯一样。
爵的名称是宋代人定的,取雀的形状和雀的鸣叫之意。
爵的常见形制为深腹、圆底、三尖足、前有流、后有尾,侧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两柱。
至于长流和尾的造型,主要在使其平衡又对称美观。
爵的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麻雀,反映了匠师的巧思。
爵盛行于商代,并与觚等其他酒器配合使用,西周早期以后走向绝迹,这大概与周武王吸取商人酗酒亡国的教训有关。
本品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期的青铜酒器之一,从它身上我们仿佛能感觉到先人饮酒时的酣畅,确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四)虎食人卣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共有两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