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先秦卷)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3)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
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
神话也就由此产生。
(4)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1)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2)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①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
②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
③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2、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2、文史哲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四、中国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文学化3、宗教化第二章《诗经》★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
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1、民族史诗《生民》2、农事诗《七月》3、燕飨诗《鹿鸣》4、怨刺诗《正月》5、战争诗《采薇》6、徭役诗《君子于役》7、婚恋诗《关睢》《氓》四、《诗经》的艺术特点1、直抒胸臆的风格2、赋、比、兴的运用(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代表作《七月》。
)3、和谐的语言艺术4、重章叠句5、修辞手法6、句式变化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一、名词解释1、创世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创世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2、《荀子》《荀子》现存32篇,是荀子学说的集中体现。
这32篇绝大多数是说理散文,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判,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3、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诸人的仿骚作品。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运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有深远影响。
二、简答题1、《诗经》的体制及编定(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2)《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①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②“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③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
(3)献诗、删诗、采诗三种说法2、《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PPT课件

第二节 神 话(2学时)
▪ 一、神话的概念。神话是远古人民以其幼 稚的认识能力,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 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 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 它的意蕴。
▪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神话。如
“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 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
▪ (3)《尚书》都是独立成篇的,而且结构都比 较完整,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组织意识。
▪ (4)《尚书》语言技巧较之甲骨卜辞和铜器铭 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古奥艰涩之中也体现了一定 的形象性、生动性。
12
▪ 二.《春秋》
▪ 1.《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 的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记 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政治、军 事、外交等历史大事,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 部史书。
11
▪ 2.《尚书》的文学价值:
▪ (1)《尚书》以“记言”为主,主要是记载帝 王或大臣的讲话、告诫、誓辞等。其记言多是具 有政治性的言论,主要是说理论事,因而说理论 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奠定了后世论说散文 的基础。
▪ (2)《尚书》的说理、叙事,总体上说比较简 单质实,重在意旨的表达,不尚藻饰。
▪ (2)《尚书》的真伪和今文、古文之别:古文《尚书》。古文《尚 书》是指先秦时期用古文字所写的《尚书》本子,但已全散佚。伪古 文《尚书》。伪古文《尚书》是东晋梅赜所献,其中所增二十五篇即 是。今文《尚书》。今文《尚书》是“秦火”后,由汉初伏生传授, 用隶书写定的。包括虞、夏书各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一般 认为商、周书较可靠;虞、夏书则为春秋战国人所作。
中国文学史·先秦绪论

绪 论
一、文学形态:诗乐舞一体;
文史哲不分;
二
、创作主体:巫→ 史→贵族
→士
原始歌谣
1、与劳动生活紧密联系: (1)《淮南子· 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 ‘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2)《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吕氏春秋》) (3)上古伊耆氏时代的《蜡辞》:“土反其宅,水 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 性》) (4)《周易· 归妹· 上六》:女承筐 ,无实;士刲羊, 无血。
绪论
上古神话 《诗经》 《楚辞》 叙事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说理散文:《孟子》、《庄子》、《荀子》。
“先秦”的历史断限:
绪 论
广义:秦统一中国前直至远古,包 括原始社会(尧、舜、禹)、奴 隶社会(夏商周、春秋)、封建 社会(战国)。 狭义:即秦先,也就是指秦统一中 国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所说的先秦文学主要是指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
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艺文类聚》中“盘古开
天地”的故事。 《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 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 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 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 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 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
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 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
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
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 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最新中国文学史先秦秦汉部分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1919)
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包括九个方面:
(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1
中国文学史先秦秦汉部分
总绪论
第一节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一、释名
中国文学,主要指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近代 文学。
文学史,文学的发展与变迁。表现在多个方 面,如:创作主体的变化,作品思想内容的变 化 ,文学体裁的变化等。
第三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晋至唐中叶(天宝末,安史 之乱)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中国文学史(一)课件(先秦文学部分)

•
(二)始祖神话
• 女娲抟黄土造人之说: •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 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 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 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 《风俗通》)
(三)洪水神话
• 《山海经· 海内经》载: •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 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 (腹) 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五)发明创造神话
• 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后羿 •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 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山海经· 海外北经》) •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 卫,其鸣自詨(叫)。是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 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山海经· 北山经》)
• 八、用诗和传诗 • 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 《论语· 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 (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齐、鲁、 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 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 东汉大经学家郑玄为之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作《毛诗传笺》作 疏为《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 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都是《诗经》研究的权威读本。
(四)战争神话
• 《史记· 五帝本纪》载: •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 五气,艺五种,抚万 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 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 其志。 •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 蚩尤请风伯、雨 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 遂杀蚩尤。(《山海经· 大荒北经》) •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 惑,黄帝乃令风后法 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 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文学起源与原始歌谣
文学是否仅产生于劳动?文学产生于原始人类的 社会生活,包括劳动、祭祀、娱乐、婚俗情爱等。 鲁迅《且介亭杂文•文门外文谈》所谓“杭育杭 育派”的推测缺乏必要的佐证,不足为据。 《淮南子 • 道应训》所引《吕氏春秋 • 淫词》 是战国时的人用当时的事打比方,亦不足为据。
第一节 文学起源与原始歌谣
原始歌谣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口耳相传, 散见于后世典籍。 可信为真正的原始歌谣,但数量很少。 《吴越春秋》所载《弹歌》追述弓箭的产生, 《礼记 • 郊特性》所载《蜡辞》是祭祀咒语, 《周易 •屯 》卦六二、《贲》卦六四、《睽》 卦上九等爻辞反映原始婚俗,可信度较高。
第二节 古代神话
古代神话大致可分四类: 古代神话大致可分四类: 创世、英雄、自然和传奇。 创世、英雄、自然和传奇。 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包括开天辟地、创造人类、开创民族、 开创人类生存方式等内容。如盘古开天地、女娲 造人、女娲补天、玄鸟生商、姜嫄生周以及有巢 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等。 英雄神话: 英雄神话:反映原始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和原始落之 间的战争,表现出顽强抗争的意志。后羿射日、 鲧禹治水、黄帝杀蚩尤、共工与颛顼争帝、刑天 与帝争神等。
第二节 古代神话
自然神话: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将自 自然神话: 然界的事物人格化、神异化,通过想象认识和 征服自然。如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风云雷电、 土木水火、鸟兽虫鱼之精灵等,与英雄神话同 样具有悲剧精神的有精卫填海。 传奇神话: 传奇神话:异国异域异人异物的故事,反映了 原始人类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的愿望 和超越自然条件的要求。具有悲剧精神的有 《夸父逐日》。
第四节 《周易》《尚书》和《春秋》 周易》《尚书》 》《尚书 春秋》
《尚书》即《书经》。其中《虞夏书》为后人 追记,《商书•盘庚》以下比较可信,末篇为春 秋中期的《秦誓》。内容都是君王或大臣的言 论,相传由孔子整理成书。文体分为典、谟、 训、诰、誓、命等。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简史,是孔 子根据鲁国史料整理而成。记载从鲁隐公元年 到鲁哀公14年凡242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记事简练,须 借助传文传播。《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为春秋三传。
第三节 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
钟鼎铭文是铸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又称为钟 鼎文、金文或吉金文字。是稍晚于甲骨文的中 国文字。现已出土的几百件商代青铜器中,铭 文字数较多的不过十几件,最长者仅42字。 西周铭文众多,最长近500字。内容为赐命、 记功、祭祀、征伐、奴隶买卖、刑法诉讼等。 钟鼎铭文遣词造句古奥凝练,行文与《尚书》 中的诰体相似,是最真实的西周散文,铸刻于 铜器,埋藏于地下,或成为传世之物,是研究 西周散文的原始材料。
第三节 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
甲骨卜辞也称为甲骨文、契文、龟甲文字、殷墟 文字,是殷商人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写的占卜记录。 甲骨卜辞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书面文学的萌 芽。文简意晦,古奥艰深,篇幅短小。 甲骨卜辞是从盘庚迁殷到商纣王灭亡凡273年间 的遗物,1899年始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 1928年以后共出土约十五万片。单字4500多个, 已认识近2000字,公认的有1000余字。
第四节 《周易》《尚书》和《春秋》 周易》《尚书》 》《尚书 春秋》
关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传说中国最早的书籍。 《左传 • 昭公十二年》说楚左史倚相能读《三 坟》《五典》《八索》《九丘》。 《周易》《尚书》和《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书 籍,都是儒家元典。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出自占筮者长期经验 的积累,约成书于西周初年。系统性很强。六十 四卦的推演是总系统,每卦内部的六爻变化是子 系统,传文《十翼》是解读系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章 原始文学
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活,包括生产劳 动、宗教祭祀、婚丧风俗等等。 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属于 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 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是中国书面文 学的萌芽。 原始经典《尚书》《周易》和《春秋》不同程 度地创造和运用了某些文学表现手法,为书面 文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