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o_arashi资料】1995_2006年我国人口抚养比时空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人口抚养比与居民消费_基于生命周期理论_罗光强

中国人口抚养比与居民消费_基于生命周期理论_罗光强
2013 年第 5 期 ( 总第 200 期)
人口经济学研究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No. 5,2013 ( Tot. No. 200)
中国人口抚养比与居民消费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
罗光强,谢卫卫
(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原因何在?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 础构建了一 个 包 含 人 口 抚 养 比 的 居 民 消 费 模 型, 考 察 人 口 抚 养 比 对 居 民 消 费 率 的 影 响。 2001 ~ 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性的 正向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性的负向影响,即少儿抚养比越低、老年抚养比 越高,居民消费率越低。因此,促进我国内需持续增长必须改善人口结构和老年群体消费的 供求结构。 关键词: 人口抚养比; 居民消费率; 生命周期理论 中图分类号: C92 - 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4149 ( 2013) 05 - 0003 - 07
基于此,本文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三点。第一,样本期的选择。居民消费率容易受到宏观经 济环境的干扰,为了减少这种干扰,本文选择宏观环境相对稳定的时期 ( 2001 ~ 2011 年) 作为样本 期。第二,选择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模型的理论基础。前面大多数文献研究的目的是弄清影响消费率的 因素有哪些,其一般选择约简型消费模型 ( 其实是混合消费模型)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可以摆脱各种 消费模型约束条件的限制,缺点是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理论联系较弱,研究结果容易受到经验数据和 估计方法的影响。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消费率的影响,而生命周期理论可以 很好地拟合这种想法。第三,在模型中加入人口抚养比与收入的交互变量,以考察人口抚养比对消费 率影响的依赖条件。

人口抚养比数据分析(地理学习辅助)

人口抚养比数据分析(地理学习辅助)

江西 9.43 9.73 8.88 10.39 10.57 8.9 12.94 11.12 11.29 12.75 13.37 13.28 13.47 10.09 9.53 8.75 10.2 10.06 9 10.82 9.97 11.4 12.69 12.68 13.08 12.17
湖南 10.9 11.09 10.73 11.34 11.6 10.32 12.07 12.53 12.08 14.23 14.68 14.17 14.43
-16.05
54.56 53.02 50.51 49.97 49.74 49.03 45.53 44.16 41.56 41.58 40.77 38.78 38.25
-16.31
湖北 江西 湖南 河南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各省历年少年儿童抚养比
分析同各省总抚 养比一样
少年儿童 湖北 江西 抚养比 1995 45.31 1996 40.55 1997 40.89 1998 35.31 1999 37.18 2000 32.3 2002 33.88 2003 29.79 2004 26.57 2005 26.25 2006 23.19 2007 21.1 2008 19.53 变化百分 -25.78 点
各省历年总抚养比
从1995年~2008 年,四省的总 抚养比图来看, 期间湖北省和 江西省变化幅 度比较大,但 总体出现逐年 下降的趋势, 其中湖北省在 2005年的总抚 养有突然上升 情况,但从次 年开始总抚养 比例又下降了。
总抚养比 湖北 江西 1995 54.73 1996 50.28 1997 49.77 1998 45.7 1999 47.75 2000 41.2 2002 46.82 2003 40.91 2004 37.86 2005 39 2006 36.56 2007 34.39 2008 33 变化百分 -21.73 点

高中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18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59(含答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18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59(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18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下图为2016年世界四个国家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四国中人口增长属于典型的“高—低—高”模式的是()A.甲B.乙C.丙D.丁2.四国中()A.甲国人口老龄化加剧B.乙国劳动力比重增加C.丙国人口规模会缩小D.丁国出生性别比失衡(2022河北沧州检测)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

其中,浙江人口增加了约1014万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

下表为浙江省主要城市第六次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表。

据此完成第3~4题。

3.2010—2020年,浙江省人口增长速度快,其可能的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人口净迁移率高C.人口出生率高D.人口死亡率高4.2010—2020年,宁波市人口增量明显高于温州市,说明近年来宁波市()A.交通便利,物流发达B.大量接纳长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C.环境优美,气候宜人D.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果显著(2021广西桂林检测)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是指人口年龄结构有利于经济发展、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一段时期。

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机会窗口期图。

读图,完成第5~7题。

5.1980—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是()A.高少儿、低老年型B.高少儿、高老年型C.低少儿、低老年型D.低少儿、高老年型6.我国2010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7.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人口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A.处于人口红利期B.人口抚养比高C.劳动力数量稳定D.劳动者的素质低(2022广东深圳联考)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自己向老人提供服务的时间储存进去,未来需要别人向自己提供服务时,用储存的时间兑换,存“时间”兑“养老钱”。

湖南省2021版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B卷

湖南省2021版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B卷

湖南省2021版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2题;共92分)1. (6分) (2018高二上·长春期末) 读2016年末东北三省的常住人口年变化率情況表,完成下面小題。

(1) 2016年东北三省的常住人口()A . 自然增长率黑龙江最高B . 人口只迁出,无迁入C . 人口净迁出率吉林最高D . 人口密度減小明显(2)东三省人口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 地形B . 气候C . 土壤D . 水源(3)常住人口增长现状对东北地区带来的影响是()A . 人口出生率上升B . 人口死亡率下降C . 利于产业结构调整D . 人口老龄化加剧2. (4分) (2019高一下·遵义月考) 与10年相比,我国人口中0—10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经逐步降低,但人口数量增长仍然很快的主要原因是()A . 人口基数大B . 出生率低C . 死亡率低D . 没有相应的计划生育政策(2)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 . 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 .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 .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 . 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3. (4分) (2017高三下·山东月考) 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

读图完成下题。

(1) a方案与c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A . 人口性别比B . 少儿人口比重C . 青壮年人口比重D . 老年人口比重(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有关三种生育方案说法错误的是()A . a方案少儿比重较小,将来会劳动力短缺B . b方案少儿人口比重较适中C . c方案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小,社会负担较重D . c方案少儿比重较大,社会负担较轻4. (2分)下列各组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小于0的是()A . 美国、俄罗斯、巴西B . 德国、丹麦、俄罗斯C . 德国、印度、加拿大D . 意大利、新西兰、墨西哥5. (4分) (2019高一下·德惠开学考) 下图为中国和尼日利亚2010年和2050年(预测)每100劳动年龄人口(15-65岁)对应的非劳动年龄人口(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数量统计图。

抚养比政策在我国的解读

抚养比政策在我国的解读

抚养比政策在我国的解读抚养比政策在我国的解读引言:抚养比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之间的比例。

在我国的背景下,抚养比政策通常指的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抚养比成为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抚养比政策在我国的实施、影响和应对措施,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抚养比政策的背景和实施1. 抚养比定义与计算方法:介绍抚养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老年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定义和范围。

2. 我国抚养比的变化趋势:分析我国抚养比的历史变化趋势,强调人口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 抚养比政策的实施:探讨我国政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采取的抚养比政策,包括提高退休年龄、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

第二部分:抚养比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 劳动力供给压力:分析高抚养比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探讨劳动力供给不足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

2. 养老保障挑战: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挑战,包括养老金支付压力、养老服务需求增长等。

3. 经济结构调整:讨论高抚养比下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产业转型方向和政策建议。

第三部分:应对高抚养比的措施和展望1. 加强劳动力市场培训和技能提升:探讨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性,推动劳动力市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变化。

2. 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对我国现有养老保障体系进行评估,提出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发展多层次养老金市场的建议。

3. 促进跨代传承和社会支持网络:强调跨代传承的重要性,提倡建立社会互助和支持网络,共同应对高抚养比带来的挑战。

4. 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发展:探讨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发展对人口老龄化应对的潜力,包括智能养老辅助设备、医疗服务创新等。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抚养比政策在我国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资料分析答案

资料分析答案

91.B.[解析]做这五道题都必须先把表中各个单位的分类弄清楚,然后看清题干要求的是哪些福利单位,是考查床位数还是收养救助人数。

此题考查的是优抚类收养单位床位增加速度,找到目标数据后,不难算出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床位数增加速度最快,超过20%,其他三个均不超过20%。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92.D.[解析]与上一道题类似,这道题计算很容易,重点在于审清题干要求的两个变量:社会福利院床位增加数、福利类收养单位床位增加数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求的是社会福利院,不是社会福利医院;二是求的是床位增加数,而非床位总数。

所以2008年社会福利院床位增加数目占福利类收养单位床位增加数目的比重为:(21.6-18.5)÷(268-241.2)×100%≈11.6%,故答案选D。

93.C.[解析]与2007年相比,2008年全国福利类收养单位中收养救助人数增加速度大于10%的有: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医院、城镇老年福利机构、其它收养性单位。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所以选择C选项。

94.B.[解析]这道题计算并不复杂,但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清楚床位利用率是什么,床位利用率即收养救助人数与床位数的百分比,因此只需比较四个选项中收养救助人数与床位数比值的大小即可。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所以选择B 选项。

95.C.[解析] A 、B 、D 选项均正确,A 选项需要做简单的计算,不需要算出每类机构床位数的增长速度,只需要用2007年的床位数加上2007年床位数的十分之一,再与2008年床位数比较即可,可以发现增长速度都大于10%;B 选项可以从表中数据直接判断,C 选项也不需要计算,可以发现2008年救助类单位的收养救助人数要小于2007年,所以C 选项错误。

D 选项通过前面题目的解释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是正确的。

所以选择C 选项。

96.D.[解析] 2007年我国全社会共落实水利固定资产计划投资中利用外资所占的比例为8.7÷1026.5×100%≈0.8%,故选D 。

人口抚养比

人口抚养比
(口径4) (4)根据人口抚养比界定的劳动年龄人口为在业人口
(口径5)
不同口径人口抚养比的差距有多大?
表2 2005年不同口径劳动年龄人口负担比的变化 %
口径 口径1 口径2 口径3 口径4 口径5
总抚养比
40 52 61 48 83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劳动年龄人口口径
27
13
15-64
32
20
1.15-64劳动年龄合法吗?
劳动法:禁止招用16岁以下人员,起始年龄16岁 退休规定: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特殊工种更早,病退 老年法:60岁老年人口
2.与现实相符吗?
初次就业年龄:城镇、农村,全国 实际退出劳动的年龄:城镇,农村,全国
3.劳动力、消费水平和模式同质的假设合理吗?
(二)传统人口抚养比估算的矫正3
有效生产者、有效消费者与人口支持比
所谓有效生产者是以年龄别劳动生产率加权的人口数。 ELF(t)= (t) p(a,t) a
有效消费者以年龄别消费水平加权的人口数。 ECON(t)= (t )P(a,t) a
人口支持比(support ratio) 有效生产者人数和有效消费者人 数之比。 SR ELF ECON
16-59
40
21
18-59
29
19
15-59
---
----
在业人口
不同口径人口抚养比的差距有多大?
表3 2010-2050年不同口径人口总抚养比比较
总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年份 口径1 口径2 口径3 口径4 口径1 口径2 口径3 口径4 2010 38.4 49.8 56.5 47.0 11.9 19.1 20.0 18.8 2015 41.4 56.1 61.7 53.1 13.9 23.8 24.7 23.4 2020 45.0 59.6 66.0 56.6 17.4 27.4 28.5 26.8 2025 46.4 64.8 71.7 61.5 20.0 33.0 34.4 32.3 2030 48.5 71.3 79.4 67.6 24.0 40.9 42.8 40.0 2035 53.5 76.6 84.5 73.1 29.9 47.4 49.6 46.5 2040 59.2 79.0 86.0 75.8 34.8 49.7 51.7 48.8 2045 61.2 83.2 90.2 79.8 36.0 52.6 54.6 51.6 2050 63.2 90.9 98.8 87.1 37.5 58.8 61.3 57.7

人口抚养比-简介

人口抚养比-简介

人口抚养比-简介•1什么是人口总抚养比•2人口抚养比的指标探析什么是人口总抚养比人口抚养比也称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

其计算公式是: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非劳动年龄人口指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指15~64周岁人口。

抚养比可分为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是指0~14岁人口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老年抚养比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

总抚养比为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二者之和。

总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至64岁)人口之比,包含儿童抚养比(0-14岁儿童与劳动人口之比)和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老人与劳动人口之比)。

人均年增长率与儿童抚养比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老年抚养比则是负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儿童抚养比是投入,老年抚养比是在还债。

生育率下降越快,儿童抚养比(投入)下降越快,儿童的减少使得后续年轻劳动力的不足,今后老年抚养比(还债)上升越快。

当老年抚养比上升幅度超过儿童抚养比下降幅度时,总抚养比止跌回升。

我国的人口抚养比理论界将人口抚养比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在窗口关闭之前的时间内,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经济的快速进展。

2013年5月国务院参事马力当天在“2010中国人口与进展咨询会”上作题为《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的报告时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68%,居世界最高位。

人口抚养比将在2013年达最低值38.3%,“十二五”处于进展潜力最大的时期。

她说,2013年我国人口抚养比将出现“拐点”开始上升,但2010年至2035年仍低于53%的“人口红利”期标准,处在劳动力丰富、抚养负担低、储蓄率高的“人口红利”期,这将有利于推动经济进展和社会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3期2008年5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 of X i an U 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 nomicsVol 21 No 3M ay20081995-2006年我国人口抚养比时空分析高小明,李学清(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人口抚养比是衡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统计指标。

在我国随着儿童死亡率的不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人口抚养比呈现出两方面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抚养比则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呈现缓慢上升的反向动态变化趋势。

本文将人口抚养比融入时间坐标和空间结构中进行分析,从我国近十二年来人口抚养比变化的经验数据得出我国目前仍然处于人口机会窗口!时期,同时指出这种情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这对我们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环境,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将潜在的机遇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口抚养比;人口机会窗口;人口比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08)03-0107-07在我国,人口问题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出生率。

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后,我国便逐渐进入了一个人口增长稳定,劳动力数量充足的社会发展时期。

迄今为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少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呈现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抚养比则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持续缓慢上升,对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以及政府管理制度的确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选取人口抚养比统计指标,以时间坐标(以年为单位)与空间结构(以行政划分区域及省地为单位)为工具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反映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为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市场管理制度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人口抚养比也称抚养系数,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这是指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

用于从人口角度反映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口抚养比可分为总抚养比、少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

总抚养比为少年儿童抚养比与老年人口抚养比之和。

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所反映的负担性质不同。

一般来说,按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设!学说,少年儿童尚未成为劳动适龄人口,社会和家庭为他们的成长必须付出一定的费用。

如他们中途夭折,社会对他们的付出就无法收回。

负担老年则不同,曾毅认为除个别人外,他们都已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他们享用的部分实际上是他们过去劳动的扣除。

[1]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

因此,如分别计算少儿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可以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某些影响。

人口抚养比的计算公式如下:GDR=(P0-14+P65+)/P15-64#100%ODR=P65+/P15-64#100%CDR=P0-14/P15-64#100%其中:GDR为总抚养比,ODR为老年人口抚养比, CDR为少年儿童抚养比;P0-14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P65+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 P15-64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对于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抚养比数据的处理,本文采用加权方法计算。

2.研究思路与方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导致老年人口增多。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此外,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既定国策,出生率稳步下降,少年儿童抚养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此情况下,通过研究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所引起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结构安排有以下三个方面:(1)从时间坐标上分析我国近十二年来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情况,以年为度量单位。

(2)从空间结构上分析我国不同省区以及东、中、西部人口抚养比变化的不同趋势。

(3)政策建议。

事实上,这样的分析呈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两个不同的抚养比都按不同的方向变化的动态结构,东西部抚养比的动态变化结构十分明显,因而导致的经济作用及社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二、我国近十二年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末及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控制人口数量的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在近十二年来从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这种变化趋势却始终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1995年开始总抚养比由0.5022持续下降到2006年的0.3825,这期间除了2001年与2005年略有回升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趋势。

尽管这期间老年人口抚养比在逐渐提升,由1995年的0.1006逐步增加到2006年的0.1272,十二年间只上升了不到3个百分点。

但由于我国人口生育水平的不断下降,使得少年儿童抚养比迅速减少,从1995年的0.4016下降到2006年的0.2553,下降了约15%。

2006年中国的总抚养比达到了自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最低时期,为0.3825。

这意味着每5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不到2个儿童和老年人口。

表1 中国12年抽样人口数及抚养比变化(%)时间人口数(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总抚养比(%)少年儿童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1995123669543306220823260782812750.2240.1610.06 199612462433223308374708644348.8138.4910.32 199712427993104048449198747647.0936.7410.35 199812433773022308487499239846.5035.6110.89 199912119652901458293129250746.1434.9911.15 2000*1265832897988793881142.5632.649.92 200112205592748188501149562743.5832.3311.25 2002125895126797888820610276741.7430.1711.57 2003126049825634489690810724640.5428.5811.96 2004125306524186690389710730338.6326.7611.87 200516985766332102912123681154105640.1027.3912.71 2006119266622028086269010969638.2525.5312.72数据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6-2007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7年)&。

*表示2000年数据是人口普查数据,人口数单位:万人。

国际上一般把人口抚养比小于等于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期间,其人口有如下三个特征为发展提供机遇:一是劳动力人口供给充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且价格比较便宜,如果就业充分,会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由于劳动力人口年龄结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构较轻,使得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会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2]从我国近十二年的人口抚养比变动情况来看,除了1995年我国的人口抚养比为0.5022,略大于0.5,以后各年我国人口抚养比均小于0.5,这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 人口机会窗口!期,而且这一时期将会持续到2015年。

[3]人口机会窗口!一般可以持续开放30-50年,主要取决于生育水平下降的速度。

生育水平下降越快,劳动力比例越高,潜在发展机会就越大,但是人口机会窗口持续的时间却相对比较短。

反之,生育水平缓慢下降带来的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时间相对较长,但是带来的潜在发展机会不够明显。

[4]从战略的角度看,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人口转变所带来的总人口负担系数下降时期,因为类似的机遇基本上是属于一次性的,而且稍纵即逝。

我国在较短的时期,大幅度降低了人口生育水平,属于典型的发展机会大,持续时间短的模式。

根据1995-2006年的人口抚养比数据,我们做出了中国历年人口抚养比变动趋势的折线图以及柱形图(如图1、图2所示)。

由图可知,我国十二年间的少年儿童抚养比与总抚养比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通过Eviews 做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这表明我国的人口抚养比这十二年的持续下降主要是由于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持续走低,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由图表可知同时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在1995年到2000年基本无变化,从2001年到2006年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增加,老年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地加大。

图1 中国历年抚养比变动折线图(1995-2006年)图2 中国历年抚养比柱形图(1995-2006年)三、我国不同区域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1.我国各省人口抚养比变化地区差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差异,导致人口抚养比在各省及不同区域产生了较大差异。

人口抚养比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不断扩大的趋势。

但由于中国人口转变较强地独立于经济发展,于是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各地人口变量的异质性要远远低于经济变量的异质性。

[5]我国各省人口转变趋势与全国模式是基本一致的,因而人口抚养比的波动和变化形式与趋势也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随着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以及计划生育和执行地不断区域化,人口抚养比的地区差异也逐步扩大。

本文主要选取2006年全国31个省市的人口抚养比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人口抚养比的地区差异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31个省市的人口抚养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总抚养比为贵州省最高,是0.5467。

如果按照国际上人口抚养比小于50%为人口红利期,那么贵州省已经远离了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好处,并且较早地走进了人口负债阶段;总抚养比最低的是北京市,为0.2691,与贵州省相差0.2776个百分点。

北京还将长时期处于人口红利期,与北京处于同一个水平的还有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