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沙海蜇数量分布和生长特征
沙海蜇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受精卵会长成水蜇子(即幼体),可以无性繁殖,方式叫足囊繁殖(幼体叫水蜇子,可以移动, 移动时会在该处留下一些组织,这些组织又可以长成新的水蜇子,如此反复,可成倍增长水母的数量)。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
沙海蜇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至浙江舟山沿海 。
毒性
毒性
沙海蜇(5张)本种的刺细胞有剧毒,人体被蜇后皮肤红肿,痛痒,重者休克,甚至死亡 。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俗称沙蜇。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口冠水母科。成体伞部呈半球状,中胶层厚而坚硬,外伞面具有较密的 粒状凸起,伞缘约有96-112个缘瓣。伞柄部粗短,有8条二翼形口腕,各口腕末端均无棒状附器。口腕各翼有许 多丝状附器及触指。口腕基部有8对肩板,肩板上亦有许多丝状附器和触指。触指基部均有许多吸口。内伞面有发 达的环状肌和4个马蹄形的生殖腺下腔,每个下腔外侧均无生殖乳突。体灰白色或淡褐色。成体伞径一般为50厘 米以上,最大可超过1米以上。生活习性与海蜇基本相似。8-9月在黄海出现,然后逐渐向南漂浮。
谢谢观看
沙海蜇
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的水母
01 形态特征
03 繁殖方法 05 毒性
目录
02 生活习性 04 分布范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本信息
沙海蜇是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的一种水母,成体伞径25-60厘米,最大近1米。外伞表面光滑,中胶层厚而硬。 质量及经济价值较海蜇略有逊色。沙海蜇横裂生殖产生的碟状体,漂浮在近岸水深5-15米的海区。广泛分布于我 国沿岸水域。浙江、江苏、辽宁盛产。
成体伞径25-60厘米,最大近1米。外伞表面光滑,中胶层厚而硬。伞缘有舌状缘瓣,感觉器官,感觉窝有 放射肋。肩板长有许多丝状附属物及小触角。口腕三翼型,口腕末端有一条特别长的棒附属物。内伞有发达环肌。 沙海蜇
海蜇头的生态学研究和保育措施

海蜇头的生态学研究和保育措施引言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蜇头(Cyanea capillata)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
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在近年来,由于污染、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海蜇头的数量急剧减少,这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蜇头的种群,科学家和环保组织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保育措施。
一、海蜇头的生态学研究1. 分布与栖息地海蜇头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寒带海域。
它们喜欢生活在冷水域,如北冰洋、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等地。
海蜇头通常栖息在近海的浅水区域,如沿海的海湾和海峡等地。
2. 生物学特征海蜇头是一种巨大的水母,体长可达2米以上。
它们的身体由一个大的伞状结构和一条长长的触手组成。
触手上覆盖着大量的细小刺细胞,这些刺细胞能释放出毒素,用来捕捉和麻痹猎物。
3. 食物和食性海蜇头主要以浮游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
它们利用长长的触手和刺细胞捕捉猎物,然后将其送入口中进行消化。
海蜇头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许多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4. 繁殖与生命周期海蜇头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在无性繁殖中,海蜇头通过放出孢囊和露珠等无性生殖器官,产生大量的幼体。
而有性繁殖则涉及到雄性和雌性个体的交配和产卵等过程。
海蜇头的生命周期中有一个特殊的阶段,称为“多刺虫”,在这个阶段中,海蜇头的触手会分裂成多个小触手,数量巨大,对周围的生物造成了威胁。
二、海蜇头的保育措施1. 监测和调查为了了解海蜇头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监测和调查工作。
通过收集海洋水域的样本和观察数据,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海蜇头的生态特征和栖息地需求,为采取有效的保育措施提供依据。
2. 保护栖息地为了保护海蜇头的栖息地,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减少水域污染、控制沿海开发、建立海洋保护区等。
通过保护栖息地,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海蜇头种群增长和稳定。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物学特性与生长规律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物学特性与生长规律研究引言:海水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水产养殖业,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
海蜇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具有高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了解海蜇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海蜇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研究海蜇的生长规律,包括生长速度、影响生长的因素和生长周期等。
这些知识将为海蜇养殖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指导。
一、海蜇的生物学特性:1. 形态特征:海蜇体长较短,呈伞状,主要由伞盖和伞褶组成。
伞盖呈半透明状,一般为半球形或镜面形。
伞褶位于伞盖的边缘,具有管状结构,可以收缩和扩展,帮助海蜇进行游泳。
海蜇的触手数目较多,位于伞褶的下方,用于捕捉猎物和防御敌害。
2. 生理生化特性:海蜇的身体大部分由软骨质的胶原蛋白构成,具有较高的弹性和透明度。
它们的触手上有许多毒细胞,能产生刺激性的毒液,可以用来攻击捕获的猎物或抵御敌害。
此外,海蜇对于温度、盐度和PH值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二、海蜇的生长规律:1. 生长速度:海蜇的生长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光照、饵料质量和密度等。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助于海蜇的生长,而适宜的饵料质量和密度能够提高其生长速度。
海蜇的生长速度呈现出一个先快后慢的趋势,最快的生长期一般为出生后的前几个月。
2. 影响生长的因素:除了温度、光照、饵料质量和密度等环境因素外,海蜇的生长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不同品种的海蜇生长速度和体型大小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水质条件的变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以及捕食者的存在都可能对海蜇的生长产生影响。
3. 生长周期:海蜇的生长周期一般较短,通常为几个月到一年不等,但具体周期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海蜇的培育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饵料和光照等因素,可以调节其生长周期,以提高养殖效益。
三、海蜇养殖的发展前景与挑战:1. 发展前景:海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无胆固醇等特点,被誉为海洋“美容师”,并且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保健功能。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夏季鱼卵、仔鱼数量分布特征

海洋科学/2006年/第30卷/第6期长江口及邻近水域夏季鱼卵、仔鱼数量分布特征蒋 玫,沈新强(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摘要:根据2001~2003年间,每年8月共3个航次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20个定点测站(30°05′~31°15′N ;121°30′~122°50′E )鱼卵、仔鱼调查的资料,着重就该水域鱼卵、仔鱼的数量时空分布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有关的水文生物环境影响因子做了分析和探讨。
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数量3a 的年际变化较大,2002年数量为高峰期。
平面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口和舟山渔场内,杭州湾相对较少。
种类以中华小公鱼(S tolep horus chinensis )的卵和仔鱼的分布最多,其变动直接影响总量的变化。
盐度相对水温对鱼卵、仔鱼所产生的效应更为明显,降盐以及径流量的加大对鱼卵、仔鱼总量的增加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变动对鱼卵、仔鱼产生一定的作用。
调查区内经济性鱼类资源量的日益减少,低值鱼类比例的增加成为资源结构的变动趋势。
关键词:长江口;鱼卵;仔鱼;数量分布;温度;盐度;径流量中图分类号:Q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096(2006)0620092206 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水域历来是传统的捕捞渔场,由于钱塘江和长江流入海区,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为多种经济鱼类的产卵提供条件,也是多种仔、稚、幼鱼在此索饵育肥的场所。
以往关于该区域的鱼卵、仔鱼的研究仅限于形态分类以及生理方面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陆续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少量调查研究[1~3],多年的动态研究却未见报道。
近10a 来,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渔业资源受到显著影响。
例如该区域的经济鱼种凤鲚(Coilia m ys 2tus )、鳓鱼(I lisha elongate )等资源量大幅度减少[4,5]。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位于长江下游,是典型的海洋-河流多栖湿地。
近几年,研究者们一直
在研究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规律。
在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较多,其种类比例为:壳螺50%、调节蚯蚓20%、螯螨10%、章鱼8%、小鱼7%、鳃虫5%。
而淡水鱼和锚鱼只占少量,大约各只占1-2%。
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壳螺减少到40%,调节蚯蚓占比仍然是20%,
而螯螨有所增加至13%,章鱼仍维持在8%,而小鱼减少到5%,鳃虫也有所下降到3%,淡
水鱼和锚鱼也都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仍然只占小部分。
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又见显著变化,壳螺仍然是50%,调节蚯蚓比例也上升到26%,
而螯螨、章鱼、小鱼、鳃虫比例也有变化,分别为10%、7%、4%、2%。
淡水鱼和锚鱼也有
明显的变化,都有所增加,但仍然只占少量。
总的来说,随着季节的变化,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九段沙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结构,研究者们也应该持续追踪他们的
季节变化规律。
2004-2016年夏季长江口网采浮游植物及其影响因素

摘 要 基于 2004—2016年夏 季长江 口生态监 控 区 l3年 的生 态环境调 查数据 ,开展 网采浮 游植 物
年 际变化 及其 与环境 因子 关 系研 究 。结果表 明:(1)共 鉴定 出浮游植 物 7门263种,以硅 藻 占绝对优势,
甲藻次之,物种 数呈增 加趋势 ,其 中硅 藻种类 数 占有 比下 降,而 甲藻 的种类数 占有 比呈上 升趋势 :(2)
al,2005;Kong et al,2009;Zhu et al,2009;Yang et al,
2014;Jiang et al,2015;李 云 等 ,2007;栾青 杉 等 , 2007;王 丹 等 ,2008;何青 等 ,2009;章 飞燕 ,2009; 栾 青 杉等 ,2010;唐峰 华 等 ,2010;王 江涛 等 ,2012; 赵 冉等,2013;林 峰竹 等,2008;江志兵 等,2014;刘 海娇 等 ,2015;林梅 等 ,2017),但 由于受 到样 本 和数 据 的限制 ,这 些研 究 主要 是基 于一 次 调查 或 者 是 短 时 期 内群 落 结 构 变 化 ,长 期趋 势 变 化 分 析 只能 依 赖 历 史 文 献材 料 收 集 ,所 分 析 的材 料 往往 存 在 不 同年 份调 查 区域 、调 查时 间不一致 的情 况,即使是 在 同一
性 磷酸 盐和无机 氮具 有相 关性,种类数 、 多样 性指 数 除 了与溶解氧 、氨 氮 、叶绿素 a无相关 性外 与
其他 l0种 环境 因子都 相关 。本研 究 能够 较好 反 映研 究 区域 浮 游植物 的本底 情况及 演变趋势 。
关键 词 长江 口;浮游植 物;年 际变 化;影 响 因素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生长特征及响应因素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生长特征及响应因素研究海蜇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药物制备以及生物工程等领域。
而海水养殖海蜇苗是实现海蜇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因此,研究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生长特征及其响应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海蜇苗的生长特征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生长特征包括体长、体重、生长速率等方面。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海蜇苗的体长和体重呈现正常增长趋势。
研究发现,海水温度、光照强度以及饵料种类和浓度等因素均对海蜇苗的生长产生着重要影响。
2. 温度对海蜇苗生长的影响海蜇苗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其生长速率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
一般而言,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海蜇苗的生长。
研究表明,适宜的温度范围对于海蜇苗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般在20-30摄氏度之间。
3. 光照强度对海蜇苗生长的影响光照是海蜇苗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光照强度对海蜇苗的光合作用及其生长速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适宜的光照强度可以促进海蜇苗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其生长速率。
较强的光照强度有助于提高海蜇苗的生物量和肌肉含量。
4. 饵料种类和浓度对海蜇苗生长的影响饵料种类和浓度对海蜇苗的生长具有直接的影响。
合理的饵料选择和浓度控制可以提高海蜇苗的摄食率和消化率,从而促进其生长发育。
研究表明,优质的饵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必需的氨基酸,对海蜇苗的生长效果更好。
5. 其他可能的响应因素除了温度、光照强度和饵料种类和浓度外,海水盐度、水质和溶解氧含量等因素也可能对海蜇苗的生长产生影响。
适宜的盐度和水质有助于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而缺氧或水质污染等不利因素可能抑制海蜇苗的生长。
总体而言,海蜇苗的生长特征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为了提高海蜇苗的生长效率和质量,养殖者需关注并优化这些响应因素。
例如,通过控制温度、光照和饵料的合理配比,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可以有效促进海蜇苗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海蜇苗生长过程的复杂性和受多因素的影响,养殖者在实践中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海蜇苗的健康生长。
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8年5月, 25(3): 586-594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7-07-13; 修订日期: 2017-08-24.基金项目: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3047).作者简介: 李建生(1976–), 副研究员, 从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研究. E-mail: jianshengli@DOI: 10.3724/SP.J.1118.2018.17265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李建生, 林楠, 凌建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东海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0摘要: 利用2015年4—7月在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调查数据, 对春夏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
结果表明, 共采获62种、35839尾仔稚鱼, 分别属于14目、30科、45属。
各月种类数范围为22~36种, 从4月到6月, 先是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 至6月达到高峰期, 7月则大幅降低。
各月的丰度范围为11.45~114.31 ind/(100 m 3); 丰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
各月主要种类数范围为5~13种, 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优势种主要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 )、鳀(Engraulis japonicus )、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 )、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 )䲗、属(Callionymus sp.)等。
优势种随时间推移表现出较大的更替性。
种类数以20 m 以浅水域最多, 不同水深范围的月变化有一定的差异性。
20 m 以浅海域的种类数与表层水温的关系在4—6月为显著正相关(r =0.997, P <0.05), 6月到7月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 各月的丰度与表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 =-0.91, P <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海
洋
渔
业
影 响下 的 运 动 规 律 、 随 时 间 变 化 的伞 径 组 成 特
征、 生 长速 度 的变 化 等 进 行 初 步 研 究 , 以期 为 今 后进 一 步掌 握其 发 生 机理 、 爆 发 规 律 等 提 供 基 础
数据。
2 结 果 与 分 析
水 域是 东 黄 海 沙 海 蜇 的 主 要 发 源地 之 一 。 由于
长 江 口及 邻 近 海 域 是 沙 海 蜇 的 主 要 发 生 地
之一 , 有 必 要 对 其 在 春 夏 季 的发 生 时 间 、 环 境 条 件、 发 生 后 的空 间扩 散 规 律 以及 在 自然 海 域 的生
沙 海蜇 生 长 速 度 较 快 , 个 体 巨大 , 需 要 消耗 大 量 的饵料 浮游 生物 , 同时 也 可 能摄 食 一 些 鱼 卵 和 仔
测 定数 据 为基 础 , 对 其 在 近海 水 域 海 洋环 流 系统
基 金 项 目: 公益性行业 ( 农业 ) 科研专项 经费项 目( 2 0 1 3 0 3 0 4 7 )
作者简介 : 李建生 ( 1 9 7 6一) , 男, 副研究员 , 从事 渔业资源与生态学研究 。E - ma i l : j i a n s h e n g l i @s i n a . c o m 通讯作者 : 程家骅 , 研究 员 。E — ma i l : z i y u a n @s h 1 6 3 . n e t
呈现 全面暴发的趋势 。根据生长速度和 出现率 , 把沙海 蜇的生 长分为 3个 阶段 : 发生初 期 , 时间为 6月上旬 ,
出现率较低 , 个体较小 ; 快速生长期 , 时间为 6月 中旬至 7月上旬 , 出现率 逐渐升 高 , 生 长速度前 期较 快 , 后 期 略有 降低 ; 暴发期 , 时间为 7月 中旬至 7月 下旬 , 出现率 和伞径 均达 到最大值 , 生 长速 度呈 现持续 降低 趋势 。 监测夏季 长江 口近海沙海蜇的数量分 布和生 长特 征 , 对 于预 测 当年 伏季休 渔后 东黄海 的沙海 蜇暴 发和对 渔
、 海洋 环 境 的关 系 ¨ 。 进 行 研究 ,
另一 方 面利 用控 温 、 控 盐 条 件 下 的室 内生 态 实 验
对其 发 生和 生长 的规 律进 行模 拟研 究 ¨ 。
近年来 的调查 结果 也 显示 , 春末 夏 初 在 长 江 口近 海水域发现了沙海蜇 的水螅体或幼体 J , 表 明该
。
基础 生产 力 较 高 , 渔业资源种类 丰富 , 生 物 多 样
性较 高 。该海 域 既是 许 多 经 济 鱼 、 虾、 蟹类产卵 、
水 母 的数 量 增 多 可 能会 对 海 洋 生 态 系统 的 结 构 与功能 产 生重要 影 响 , 对 渔 业 资 源造 成 严 重 的破
索饵 场所 , 也是 许 多 暖温 性 鱼 种从 东海 游 向 黄海 的洄 游通 道 , 又是 多种 经 济 鱼 、 虾、 蟹 的 降 海或 溯 河洄 游 的 道路¨ J 。2 1世 纪 初 以 来 , 沙 海 蜇 ( N e mo p i l e m a n o m u r a i ) 在太 平洋 东亚 水域 的东 、
黄、 渤 海 和 日本 海 同时 出 现 了暴 发 的现 象 J 。
坏, 且难 以恢 复 。对 于 大 量 暴 发 的 沙 海 蜇 , 主 要 的科研 工作 集 中于 两 方 面 , 一 方 面根 据 大 量 的海
洋 调查 数据 对其 自然生 态 属 性 ¨ 卜 以及 与 海 洋
生 物群 落
夏 季 长 江 口及 邻 近 海 域 沙 海 蜇 数 量 分 布 和 生 长特 征
李建生 ,凌 建忠 ,程家骅
( 农业 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 开发利用 重点实验室 , 中 国水产科学研究 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上海 摘 2 0 0 0 9 0)
要 :利用 2 0 1 3年和 2 0 1 4年 的 6— 7月共 6个航次在长 江 口近海对沙海蜇 ( N e m o p i l e m a n o m u r a i ) 开展的定
第3 9卷 第 1期 2 0 1 7矩 01 B
海 洋 渔
h I i l l e
业
Vo 1 . 3 9, No . 1
F i s h e r i e s
Ja n ., 2 01 7
文章编号 :1 0 0 4— 2 4 9 0 ( 2 0 1 7 ) 0 1 —0 0 0 1 — 0 8
点调查和生物学测定数据 , 对 该海域沙海蜇 的数量分 布和生长特征进行 了研究 。结 果表明 : 春末 夏初 , 沙海蜇
幼体 首先 出现在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 弱的江苏省 中南部 近岸 和长江 口北 部外海水 域 ; 随着水 温回升 , 逐渐
向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强 的海域 和黄海冷 水 团控制 的南黄 海 中央深水 海域 扩散 , 吕四近岸 的出现率呈 现 降低 的趋 势 , 而外海 出现率持 续保 持在高水平 ; 7月 下旬 , 随着 沙海 蜇伞径 达到 高峰值 , 在 长江 口及 邻近海 域
稚鱼 , 甚 至直 接 摄 食 一 些 中上 层 鱼 类 。 因此 ,
长特 征 等 进 行 详 细 研 究 。本 文 以 自然 海 域 沙 海
蜇发 生初 期 和 生 长 期 的连 续 大 面调 查 和 生 物 学
夏末 秋 初沙 海蜇 在 东 黄海 的爆 发 对 浮 游 动 物 、 游
2 01 6— — 0 4— —1 9 收 稿 日期 :
业生产预警具 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夏季 ;长江 口;沙海蜇 ; 数量分 布 ; 生长
中 图分 类 号 :S 9 3 1 文献 标 识 码 :A
长 江 口及 邻 近 海域 是 中 国沿海 的 主要 渔 场 ,
泳 动 物 和 渔 业 生 产 都 产 生 了 较 大 的 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