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4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

合集下载

长江口张网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月相变化

长江口张网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月相变化

长 江 口张 网鱼 类群 落 结构 特 征 及 月 相 变 化
史 赘荣 , 晁敏 , 沈 新 强
( 1 .中 国水 产 科 学 研 究 院 东 海 水 产研 究 所 , 上海 2 0 0 0 9 0 )
摘 要 :为 了解长 江 口鱼类群 落结构 的现状及 变化特征 , 用 张 网作业对 长 江 口 2 0 1 0年 5月 至 2 0 1 1年 4
41 9 3 .2 O1 4 . 02 . 0 0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 h i Yu n r o n g,C h a o Mi n,S h e n Xi n q i a n g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o n t h l y v a r i a t i o n s o f s e t n e t f i s h c o mmu n i t y s t r u c t u r e i n t h e C h a n  ̄i a n g
群落 生态学研 究 也是 国际热 点 研究 之 一 。关 于 长 江 口鱼类 群落生态 学 的研究 , 有 学者侧 重= F 鱼类资 源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9 ; 修 订 日期 : 2 0 1 3 — 0 4 — 2 8 。
关键词 : 长江 口; 鱼类群 落结构 ; 时间变化 ; 环境 因素
中 图分 类 号 : ¥ 9 3 1 . 1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4 ) 0 2 — 0 0 8 1 — 1 2
1 引 言
河 口对栖息 在其 中的很 多生 物种 类有 着 重要 的 作用 , 例如 , 河 口不 仅是 很 多经 济鱼类 的育 幼场 口 - 。 ] ,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1 保护区范围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区内水流和缓,水质良好,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长江刀鲚等物种重要的洄游通道和育肥场所。

保护区总面积22.12km2,其中核心区面积5.48 km2,实验区面积16.64 km2。

核心区设为特别保护区,全年保护。

保护区地处江苏省如皋市长江江段,位于如皋市与张家港市长江主航道以北,东与江苏省通州市江段接壤,西与江苏省靖江市分界(图3.1.1-1)。

保护区拐点坐标为:东南,120°38'7.5253"E、32°0'18.1592"N;东北,1120°38'41.2799"E、32°3'57.5941"N;西南,120°33'5.0845"E、32°0'39.9799"N;西北,120°30'50.3390"E、32°4'28.5949"N。

保护区核心区位于如皋北汊,是4个拐点连线范围内的水域沙洲,坐标为120°33'34.4755"E、32°03'1.1535"N;120°33'16.9404"E、32°03'9.2215"N;120°38'6.8093"E、32°3'42.2720"N;120°38'26.3614"E、32°4' 1.4100"N。

除去核心区如皋北汊,其余如皋市长江水域部分全部为保护区的实验区,分两个区域分布在核心区两端,详细坐标为32°3'57.5941"N 120°38'41.2799"E;32°3'41.2192"N 120°38'38.0195"E;32°3'45.9760"N 120°38'23.5046"E;32°3'36.3030"N 120°38'17.9327"E;32°0'33.1037"N 120°37'22.0442"E;32°1'33.1130"N 120°38'3.3261"E;32°1'25.3423"N 120°38'18.6006"E;32°0'26.6628"N 120°37'39.2909"E;32°0'18.1592"N 120°38'7.5252"E;31°59'56.8211"N 120°37'53.2328"E;32°0'39.9798"N 120°33'5.0845"E;32°1'27.8274"N 120°33'2.6198"E;32°3'27.3099"N 120°31'6.9028"E;32°4'28.5948"N 120°30'50.3389 "E。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1 保护区范围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区内水流和缓,水质良好,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长江刀鲚等物种重要的洄游通道和育肥场所。

保护区总面积22.12km2,其中核心区面积5.48 km2,实验区面积16.64 km2。

核心区设为特别保护区,全年保护。

保护区地处江苏省如皋市长江江段,位于如皋市与张家港市长江主航道以北,东与江苏省通州市江段接壤,西与江苏省靖江市分界(图3.1.1-1)。

保护区拐点坐标为:东南,120°38'7.5253"E、32°0'18.1592"N;东北,1120°38'41.2799"E、32°3'57.5941"N;西南,120°33'5.0845"E、32°0'39.9799"N;西北,120°30'50.3390"E、32°4'28.5949"N。

保护区核心区位于如皋北汊,是4个拐点连线范围内的水域沙洲,坐标为120°33'34.4755"E、32°03'1.1535"N;120°33'16.9404"E、32°03'9.2215"N;120°38'6.8093"E、32°3'42.2720"N;120°38'26.3614"E、32°4' 1.4100"N。

除去核心区如皋北汊,其余如皋市长江水域部分全部为保护区的实验区,分两个区域分布在核心区两端,详细坐标为32°3'57.5941"N 120°38'41.2799"E;32°3'41.2192"N 120°38'38.0195"E;32°3'45.9760"N 120°38'23.5046"E;32°3'36.3030"N 120°38'17.9327"E;32°0'33.1037"N 120°37'22.0442"E;32°1'33.1130"N 120°38'3.3261"E;32°1'25.3423"N 120°38'18.6006"E;32°0'26.6628"N 120°37'39.2909"E;32°0'18.1592"N 120°38'7.5252"E;31°59'56.8211"N 120°37'53.2328"E;32°0'39.9798"N 120°33'5.0845"E;32°1'27.8274"N 120°33'2.6198"E;32°3'27.3099"N 120°31'6.9028"E;32°4'28.5948"N 120°30'50.3389 "E。

长颌鲚

长颌鲚

长颌鲚长颌鲚(bigmouthgrenadieranchovy/longjawgrenadierancho),俗称长江刀鱼、毛花鱼、野毛鱼、梅鲚等,为鍉科鲚属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长颌鲚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

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

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长江刀鱼产量逐年下降。

长颌鲚从头向尾部逐渐变细,腹部圆润,上颔长,超过胸鳍基部,胸鳍鳍条细长,有6个长的细丝,臀鳍长,并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臀鳍软条80条,体长可达26厘米,体长、身侧扁,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故而得名。

一般体长18~25厘米、体重10~20克。

吻短圆。

口大而斜、下位。

体侧两边被大而薄的圆鳞,腹具棱鳞,无侧线。

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臀鳍长直至尾尖与尾鳍相连,尾鳍小而成尖刀形。

头及背部浅蓝色。

体侧微黄色,腹部灰白色。

各鳍基部均呈米黄色,尾鳍边缘黑色。

背鳍条Ⅳ,10~11;臀鳍条Ⅲ,102~112;纵列鳞75~83;胸棱鳞18~22;腹棱鳞30~35;鳃耙外侧41~47;脊椎骨77~82;幽门垂16~20。

体长为体高的5.6~6.7倍,为头长的6.6~7.1倍。

头长为吻长的4.2~5.9倍,为眼径的5.5~7.9倍,为眼间距的3.5~3.9倍,为上颌长的1.3~1.4倍。

体形长;侧扁,背部较平直,胸、腹部具棱鳞。

头侧扁,口大而斜,半下位;上颌骨游离,超过鳃盖后缘,延伸至胸鳍基部,但11厘米以下个体一般不超过鳃盖骨。

上、下颌骨,口盖骨和犁骨上均有细齿。

眼较小,侧位,鳃孔大,鳃膜不与峡部相连。

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较近。

胸鳍前有6根鳍条为游离的丝状体。

臀鳍甚长,与尾鳍基相连。

腹鳍、尾鳍均较短小。

体被薄而大的圆鳞,无侧线。

头部、体背部呈灰黑色,身体其他部分银白色,体侧具有蓝色光泽。

长江刀鱼是典型的洄游鱼种之一。

生殖季节从河口区进入淡水区,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

每日必背111长江入海口渔业资源

每日必背111长江入海口渔业资源
②不改变调水模式,通过其它措施来保护鱼类资源。
1.从西向东(从上游到下游)(2分),依次分布淡水鱼、半咸水 鱼类和海水鱼类(2分)。 2. 正值长江枯水期,加之受向外调水的影响(2分);取水口以 下流量小,水位低(2分);河口盐水上溯入侵,半咸水鱼类随 盐水至此(2分)。 3. 淡水鱼类减少(2分);半咸水鱼类和咸水鱼类增加(2分); 鱼类资源总量减少(2分)。 4. 答案:①在输水线路沿途兴修水库,增强自身对调水的调剂 能力(2分);调整调水时间,由枯水期调水转变丰水期调水(2 分);根据长江流量调节调水量(流量大时调水量大)(2分)。 ②调水时增加长江上游方向的水库下泄量(2分);减少渔业捕 捞量(2分);对较珍稀的鱼类进行人工增养殖(2分)。
每日
必背
二中地理 伴你成长
长江入海口河段海淡水交汇 ,营养物质丰富,渔业资源丰 富,是我国重要渔场。根据种群特点 ,可将其主要分为三 种生态类型(洄游型此处不考虑)。淡水型,终生栖息 在淡水里;半咸水型,生活在长江口盐度范围为
0.5%~2.5%的冲淡水水域;海水型,主要是随海潮进入 长江口沿岸,盐度在2.5%以上水域。据调查发现,南水 北调东线工程运行以来,径流量的改变引起长江口水文 状况的改变,对该区域的各类鱼类资源有明显影响。该 工程调水时间一般在冬季至第二年夏初,规模约为 1000m3/s。
(1)简述图示河段鱼群类型的大致分布规律。(4分) (2)工程调水以来,每年3、4月份,取水口附近会出 现半咸水鱼类,试分析原因。(6分) (3)说明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对图示河段鱼类数量的影 响。(6分) (4)为了减少南水北调对于该河段鱼类资源的影响,
目前有两种保护方案,请选取其中一种方案说出对应的 具体措施。(6分) ①仅通过改变调水模式来减少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长江口刀鲚资源现状及保护研究进展

长江口刀鲚资源现状及保护研究进展

长江口刀鲚资源现状及保护研究进展毛成责;矫新明;钟俊生;花卫华;张晓昱;吴建新【摘要】作为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长江刀鲚(Coilia nasus)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量持续下滑,资源严重衰退.概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刀鲚资源的变动情况,从过度捕捞、生境破坏、水体污染及早期资源损伤等方面分析了刀鲚资源衰退的原因;结合长江刀鲚生殖洄游和早期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探讨了近年来刀鲚自然种群恢复、保护的技术方法和政策法规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科学利用、管理与保护刀鲚资源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24)003【总页数】6页(P78-83)【关键词】长江口;刀鲚;资源现状;保护【作者】毛成责;矫新明;钟俊生;花卫华;张晓昱;吴建新【作者单位】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江苏南京21003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涂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0 引言长江口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河口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渔场,北接吕泗渔场,南临舟山渔场,曾盛产鲥鱼(Tenualosa reevesii)、刀鲚(Coilia nasus)、凤鲚(Coilia mystus)、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鳗苗、蟹苗等[1].长江刀鲚为我国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长江中下游刀鲚主要分为淡水定居型的湖鲚、短颌鲚和洄游型的刀鲚,而与鲥鱼、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的正是洄游型的刀鲚[2-4].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长江口水体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过度捕捞,长江口刀鲚的产量开始呈下降趋势,2001年以后更是急剧下滑,已经不能形成渔汛[5].然而,钟俊生等[6-7]、葛珂珂等[8]在长江口水域的调查显示,刀鲚仔稚鱼是长江口碎波带仔稚鱼群落的主要优势种.董文霞等[9]的研究也表明,刀鲚种群虽有明显的低龄化和小型化趋势,丰满度下降,资源衰退严重,但生长潜力依然存在.基于此现状,本文通过对国内近年来长江刀鲚种群数量变化、繁殖生物学及早期生活史等方面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今后刀鲚及类似洄游性河口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1 长江刀鲚的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征长江刀鲚一般体长50~300mm,雌大雄小,为洄游近底层鱼类.刀鲚体长侧扁,形似篾刀,背平直,胸、腹部具尖锐棱鳞,尾部延长细尖;吻短而圆突,口大、下位、斜裂;上颌骨向后伸至或超过胸鳍基底,下缘锯齿状;背鳍基短,位于体前部,前方有1短棘,起点几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下侧位,上部有6~7根游离且延长伸越臀鳍起点的鳍条,腹鳍短小,臀鳍基部长,与尾鳍下叶相连;体被薄圆鳞,易脱落,无侧线;头、背部青绿,体侧银白,唇及鳃盖膜橘红,鳃孔后部及各鳍基部橘黄.具体可数及可量性状可参考《上海鱼类志》[10]和《江苏鱼类志》[11]. 对刀鲚早期发育阶段形态特征的相关报道较少.Okiyama[12]对全长7.2~19.8mm 的前弯曲期仔鱼到稚鱼期刀鲚形态特征做了相应的描述.张冬良等[13]则对长江口刀鲚卵黄囊期、前弯曲期、弯曲期、后弯曲期仔鱼及稚鱼5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可数、可量性状的变化状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徐钢春[14]则对刀鲚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及早期生活史做了较系统的研究,这均为后续刀鲚早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2 食性刀鲚的饵料选择和摄食量均随着个体发育和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相应变化.早期个体栖息于上层水域.张宇[15]对长江口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食性和摄食量研究结果表明:刀鲚前弯曲期仔鱼即开口摄食,偏好游泳能力弱的小型哲水蚤、剑水蚤和枝角类;弯曲期仔鱼主动摄食特定种类的桡足类幼体;后弯曲期仔鱼开始摄食游泳能力较强的糠虾等软甲类;稚鱼则对糠虾有着较强的偏好;仔鱼的摄食量也随着个体发育的推进而逐步增大.这与徐钢春[14]的研究结果相近.刀鲚幼鱼生长速度加快,开始向较深的水层栖息,主要以虾类、多毛类及其他鱼类的幼体为食,200mm以上成体主要摄食十足类、虾类及其他鱼类[11,14].1.3 繁殖习性及早期生活史刀鲚1~2龄即达性成熟,每年3—8月分批进入产卵场.产卵场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底质为泥质和砂质的“S”形或腰鼓形江段,可上溯到长江洞庭湖段.而南京到南通的水道,通常是刀鲚产卵集中的最佳地段.刀鲚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Ⅰ~Ⅵ期),每年10月中下旬进入重复发育Ⅱ期,翌年3月开始重新发育,4—6月为繁殖高峰,一次性产卵,成熟卵径0.70~0.85mm,怀卵量随个体体长的增加而上升,5冬龄个体怀卵量最高可达17万粒左右.刀鲚产卵水温15~27.5℃,溶氧6.20~8.24mg/L,水体透明度38~65cm;受精卵粒漂浮于上层水体孵化发育,幼鱼育肥至秋后或翌年入海[11,14-16].长江口刀鲚早期生活史及个体发育迁移的研究主要见于钟俊生等[6-7]、葛珂珂等[8,17]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调查.调查发现,碎波带是长江口多种淡水性、河口性及洄游性鱼类的保育场,其中刀鲚仔稚鱼在碎波带分布较广,集中分布于长江口南北两支上游的海门和太仓沿岸,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全年调查总渔获的82.63%;日龄组成、孵化期、早期生长率和滞留时间等的研究则表明刀鲚孵化期大约在每年的5月23日至10月4日,进入碎波带栖息高峰集中在5月末至8月上旬,且早期个体在孵化后7d左右开始进入到碎波带,在碎波带滞留约23d,且刀鲚在长江口碎波带栖息时,体长与日龄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刀鲚在该水域完成了早期发育阶段的过渡,生长到具备一定游泳和摄食能力后降海洄游进入东海[11].2 刀鲚渔业资源的变动状况2.1 过度捕捞,产量下降,种群低龄化历史研究表明,刀鲚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尚处于原始状态,产量不高.进入70年代以后,长江刀鲚捕捞量增大并达到峰值,安徽、江苏、上海段最高产量达3 545.1t(1973年),其中以江苏段最高,为2 699t[11,18].自80年代开始,长江刀鲚的产量即开始下滑,一些年份已形不成渔汛[19-20].张敏莹等[18]1993—2002年调查了长江安庆至南通段5个监测点,结果显示自1995年开始,刀鲚产量呈波动下降,10年的年均产量为891.51t,仅占历史最高年产量(3 545.1t,1973年)的25.15%,刀鲚资源量已处于极低水平,该结果与施德龙等[21]在上海崇明县调查的刀鲚产量变化趋势相似.历史数据[22-24]显示,2001—2009年,刀鲚产量继续急剧下滑,由2001年的300t下降至2002年的不足100t及2003年的不足30t,此后的年产量在50t左右,9年的年均产量仅为86.2t,2010年捕捞量出现一定的回升后,2011—2012年又出现了持续急剧下滑,这种阶段性回升的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25].除产量下降外,刀鲚种群低龄化和小型化亦非常明显.张敏莹等[18]1993—2002年采集的刀鲚标本在体长、体质量、年龄及绝对怀卵量上均比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1973年的测定结果[26]有了明显的降低.刘引兰等[16]于2000—2008年在长江口的调查亦发现长江刀鲚的体长、体质量均有继续下降的趋势.郭弘艺等[19]长江靖江段沿岸定置网的调查显示,采集到的刀鲚以0+和1+龄为主,2+龄的仅在4—5月份出现,且仅占当月个体数的3%.2.2 生态环境恶化,洄游通道及保育场破坏天然水域环境是鱼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物质基础和环境保障,不仅影响水产品的产量,而且影响水产品的质量.近几年,刀鲚资源除产量降低、个体减小之外,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刀鲚肉质鲜美程度也明显下降.有关研究发现,鱼体中残毒含量增加,如有机氯(主要为DDT)、汞等,其中汞质量分数达0.43mg/kg,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最高标准(0.05mg/kg)的8倍多.而铜、镉、汞等重金属及挥发酚、石油烃、DDT等有机污染物对刀鲚及其幼体均存在极高的生态风险,对鱼类的栖息和分布也有着明显的限制性影响[27-30].作为长江刀鲚重要的繁殖及栖息水域的长江口沿岸密集分布着大量的工厂企业、港口和码头,加之沿岸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的排入,导致沿江水域形成污染带,对刀鲚的繁殖和栖息造成不利影响[30-31].此外,由于长江中下游水域大量的水坝、鱼堤、桥梁等工程设施的建设,江河通道阻塞等原因,使得刀鲚洄游区间缩短和分布区域缩小,无法进入水质较好、环境稳定的水域产卵,刀鲚幼鱼的存活率降低[5,18,32-33].作为刀鲚仔鱼重要保育场的长江口碎波带、潮沟、盐沼湿地等水域,也因滩涂围垦、码头及堤坝建设等受到破坏[34-36].上述影响致使刀鲚早期个体大量损失,成为成鱼资源补充不足的重要原因.2.3 大量捕捞幼鱼,资源再生困难黄晋彪等[37]在20世纪80年代,对长江口的流网和定置网刀鲚年产量分析表明:3—4月流网捕捞了大量溯河亲鱼,捕捞量占刀鲚成鱼捕捞量的80%左右;而作业时间较长的定置网(2—11月)则兼捕了大量刀鲚早期个体,占总渔获物的10.6%,其平均体质量仅6.8g.葛珂珂等[38]对长江口北支鳗苗定置网中兼捕仔稚鱼总类的调查发现,刀鲚是兼捕的主要优势种,从前弯曲期仔鱼到稚鱼均有出现. 葛成冈等[39]对长江口南北两支各鳗苗网中兼捕鱼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鳗苗网在捕捞鳗鱼苗种的同时兼捕了大量经济鱼类的幼鱼,每尾鳗苗获取需以损害约12尾经济鱼类幼鱼为代价.这其中,刀鲚幼鱼的损害最大,占兼捕鱼类总渔获量的31.99%,而大量幼鱼个体的损失则会直接导致成鱼资源下降及下一代繁殖个体的减少,这成为阻碍刀鲚资源恢复的重要原因[18].3 刀鲚资源保护对策3.1 重点水域保护大量刀鲚早期个体损失,是导致成鱼数量得不到补充的重要原因[19,37].因此在科学、规范捕捞成鱼的基础上,必须开展对刀鲚主要产卵场、仔稚鱼保育场的调查,对重点水域进行保护,设立刀鲚种质资源保护区[23,40].董文霞等[9]、葛珂珂等[8,17]和田思泉等[41]分别在长江靖江段沿岸、崇明西沙湿地公园和青草沙水库采集到大量刀鲚仔稚鱼、幼鱼和成鱼.其中,靖江段水域常年水流平顺,受径流和潮汐双重影响,上、下两端流态多样,岸线自然完整,可为刀鲚栖息和繁殖提供良好场所.西沙湿地公园物种多样,环境优良,大量的刀鲚仔稚鱼利用该水域作为保育场.而青草沙水库刀鲚仍保持着洄游性刀鲚的生长特性,且水质良好,禁止渔业行为,可直接有效地保护刀鲚产卵群体.这3块水域均可备选作为刀鲚的种质资源保护区.此外,姚东方[42]在青草沙邻近水域构建人工芦苇浮床生态系统中发现了有刀鲚幼鱼栖息,且人工浮床水域鱼类饵料生物丰富,同时为刀鲚、中国花鲈等多种鱼类早期个体提供了躲避敌害的庇护所,起到了类似人工鱼礁的作用,可以作为刀鲚早期资源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3.2 人工增殖,鱼苗放流21世纪初,针对刀鲚资源量锐减的现状,主要通过灌浆纳苗等方式来实现刀鲚增殖,但此方法受繁殖季节、野生敌害鱼种等影响,效率不高[43].随后,闻海波等[43]、徐钢春[14]对长江刀鲚的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及早期生活史开展了初步研究,沈林宏等[44]对野外刀鲚幼苗采集和运输方式进行了探索,郭正龙等[45]、施永海等[46]分别开发了亲本和幼苗的培养技术.2014年底,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历时8年,通过野外苗种捕捞、室内养殖、仿亲洄游、子一代催产繁育,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刀鲚全人工繁殖,同时开发了2龄刀鲚的单养及其与脊尾白虾、金钱鱼的混养模式,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将大大降低自然水体刀鲚的捕捞压力,同时也为刀鲚增殖放流提供了苗种来源[47-48].3.3 管理政策与法规(1)科学建立法律法规,提高保护效果.建国至今,随着大量名优水生动物濒危甚至灭绝,政府及相关科研部门也意识到了保护长江刀鲚、大黄鱼等名优物种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等法律法规,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公约.渔业部门相关工作的管理方针由“保护和开发并举”转向“注重开发,保护优先”[49].2001年,长江刀鲚被列入首批《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自2003年开始,我国实行长江全面春季禁渔,对刀鲚等实行专项监测管理,严格控制捕捞船只数目、网具规格及作业时间,切实降低捕捞强度[50].但近年来的调查[5,18,25]表明,刀鲚资源的恢复并不理想,资源现状依然堪忧.究其原因,刀鲚的资源补充主要来自生殖洄游,繁殖期为3—8月,2—3月为精巢、卵巢重新发育的重要时期且大量刀鲚在长江口集群,但3—5月在长江的不同江段自下而上仍有专项捕捞,这对刀鲚繁殖亲体非常不利[11,14,18-19].根据高纪鹏[51]的研究,每年3个月的春季禁渔对于刀鲚的保护远远不够,即使不断增加人工增殖放流的鱼苗,6月开禁后捕获的亦多为本年放流的幼鱼.因此,针对刀鲚等资源严重衰竭的现状,禁渔期应从现在的3个月延长至1年,并连续实施4年以上.通过全年禁渔保证刀鲚人工增殖放流个体正常生长繁育及自然种群个体的增加,实现长江刀鲚资源逐渐恢复,后续可根据刀鲚资源的恢复情况适当调整和缩短禁渔期.(2)加大渔政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相关执法船只,坚决打击各种违法作业网具和作业方式,推动长江流域整体渔政执法一体化,杜绝有证渔民及无证兼业渔民跨界捕捞.同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培训,使之掌握鱼类学及执法相关知识,防止违规执法,提高执法效率[51].(3)严格控制水体污染,完善生态补(赔)偿制度.水域环境是渔业资源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优劣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因此,要加强刀鲚栖息、洄游、产卵及育肥水域的渔业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与修复.根据污染指标对刀鲚个体生态风险的高低,及时研究和更新相关水质标准,达到最佳的环境效应和保护效应[52].改变以往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相结合的原则,应将水域环境、渔业环境的修复和刀鲚资源恢复作为主要原则.同时,补充和完善涉水涉渔工程建设、工农业排污、水环境突发污染事故等对刀鲚资源的生态补(赔)偿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条例及地方补(赔)偿标准,使刀鲚栖息环境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补(赔)偿有法可依,有据可循[49,51-52].长江刀鲚自然资源量逐年锐减,衰竭严重,其种质保护与繁育研究已十分迫切.人工增养殖和育苗放流是减少捕捞、增加种群数量快速有效的方法.但自然水体种群的恢复必须同时辅以刀鲚洄游通道、产卵场、保育场等重要水体生态的修复,科学合理和规范化的捕捞管理措施等.多方措施的有效结合,方能实现刀鲚种质资源的恢复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相关文献】[1]倪勇.长江口区凤鲚的渔业及其资源保护[J].中国水产科学,1999,6(5):75-77. [2]袁传宓,秦安黔,刘仁华,等.关于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各省的鲚属鱼类种下分类的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3):67-77.[3]郭弘艺,魏凯,唐文乔,等.基于矢耳石形态特征的中国鲚属鱼类种类识别[J].动物分类学报,2010,35(1):127-134.[4]程万秀,唐文乔.长江刀鲚不同生态型间的某些形态差异[J].动物学杂志,2011,46(5):33-40.[5]田思泉,田芝清,高春霞,等.长江口刀鲚汛期特征及其资源状况的年际变化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4,23(2):245-250.[6]钟俊生,郁蔚文,刘必林,等.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性变化[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14(4):375-382.[7]钟俊生,吴美琴,练青平.春、夏季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J].中国水产科学,2007,14(3):436-443.[8]葛珂珂,钟俊生,吴美琴,等.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数量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2009,16(6):923-930.[9]董文霞,唐文乔,王磊.长江刀鲚繁殖群体的生长特性[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4,23(5):669-674.[1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鱼类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倪勇,伍汉霖.江苏鱼类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 OKIYAMA M.An Atlas of the Early Stage Fishes in Japan[M].2nd ed.Tokyo:Tokai University Press,2014.[13]张冬良,李黎,钟俊生,等.长江口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形态学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18(2):150-154.[14]徐钢春.刀鲚(Coilia nasus)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及早期生活史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15]张宇.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分布与刀鲚仔稚鱼摄食相关性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1.[16]刘引兰,吴志强,胡茂林.我国刀鲚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8,27(4):205-209. [17]葛珂珂,钟俊生.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日龄组成与生长[J].水生生物学报,2010,34(4):716-721.[18]张敏莹,徐东坡,刘凯,等.长江下游刀鲚生物学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6):694-698.[19]郭弘艺,周天舒,唐文乔,等.长江近口段沿岸刀鲚生物量的时间格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4):565-571.[20]袁传宓.长江中下游刀鲚资源和种群组成变动状况及其原因[J].动物学杂志,1988,23(3):12-15.[21]施德龙,龚洪新.关于保护长江口刀鲚资源的建议[J].海洋渔业,2003,25(2):96-97.[22]赵春来,陈文静,张燕萍,等.刀鲚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现状分析[J].江西水产科技,2007,2(11):21-23.[23]倪勇,陈亚瞿.长江口区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生产现状及渔业的定位和调整[J].水产科技情报,2006,33(3):121-123,127.[24] DUAN Jinrong,ZHANG Minying,LIU Kai,et al.An overview of Coilia nasus in Jiangsu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J].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13(9):1950-1954.[25]刘凯,段金荣,徐东坡.长江口刀鲚渔汛特征及捕捞量现状[J].生态学杂志,2012,31(12):3138-3143.[26]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长江水系渔业资源[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27]赵肖,张娅兰,李适宇.滴滴涕对太湖经济鱼类危害的生态风险[J].生态学杂志,2008,27(2):295-299.[28]杨刚.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重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2. [29]聂志娟,徐钢春,张守领,等.铜对刀鲚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对肝抗氧化酶活性与组织结构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14,21(1):161-168.[30]陈家长,孙正中,瞿建宏,等.长江下游重点江段水质污染及对鱼类毒性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2,26(6):635-640.[31]赵春来,陈文静,张燕萍,等.刀鲚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现状分析[J].江西水产科技,2007,9(2):21-23.[32]窦鸿身,姜加虎.洞庭湖[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33]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4]毛成责,钟俊生,蒋日进,等.应用鱼类完整性指数(FAII)评价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健康状况[J].生态学报,2011,31(16):4609-4619.[35]贾兴焕,张衡,蒋科毅,等.杭州湾滩涂湿地鱼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季节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2):3248-3254.[36]金斌松.长江口盐沼潮沟鱼类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D].上海:复旦大学,2010.[37]黄晋彪,张雪生.长江口刀鲚资源试析[J].水产科技情报,1989,16(6):173-175. [38]葛珂珂,钟俊生,汤建华,等.长江口鳗苗定置网中仔稚鱼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298-302.[39]葛成冈,钟俊生,葛珂珂,等.长江口鳗苗网兼捕鱼类组成分析及其管理建议[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3):391-397.[40]王振槐.钱塘江河口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动态效应[J].现代城市,2013,8(2):35-38.[41]田思泉,高春霞,王绍祥.青草沙水库刀鲚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6):835-840.[42]姚东方.长江口芦苇生态浮床对浮游生物及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4.[43]闻海波,张呈祥,徐钢春,等.长江刀鲚与池塘人工养殖刀鲚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9,44(4):111-117.[44]沈林宏,戴玉红,顾树信,等.长江刀鲚幼鱼的采集与运输技术研究[J].水产养殖,2011(5):4-6.[45]郭正龙,杨小玉.长江刀鲚养殖亲本培育技术[J].渔业现代化,2012,39(6):47-50. [46]施永海,张根玉,张海明,等.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4,38(12):2029-2038. [47]施永海,张根玉,张海明,等.刀鲚的全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5,24(1):36-43.[48]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科技管理办公室.“长江刀鲚规模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J].水产科技情报,2015,42(1):50.[49]樊响.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的制度建设[J].科学养鱼,2014(10):3-5.[50]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助推长江渔业资源恢复——长江禁渔期制度实施十年工作回顾[J].中国水产,2011(11):13-15.[51]高纪鹏.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律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4.[52]李美玲,黄硕琳.关于长江口渔业资源管理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96-6198,6204.。

长江刀鲚人工繁殖及仔稚鱼培育研究

长江刀鲚人工繁殖及仔稚鱼培育研究

长江刀鲚人工繁殖及仔稚鱼培育研究
詹涔;王攀攀;高焕;阎斌伦;王耀辉;任鹏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24()5
【摘要】当前刀鲚人工养殖中面临仔稚鱼生长速度慢、死亡率高、摄食效率低、营养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设计人工繁育实验,旨在为刀鲚苗种人工养殖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地点实验于2023年3-9月在江苏省海安市南通龙洋水产有限公司进行,实验所用刀鲚亲鱼由南通龙洋水产有限公司刀鲚养殖池塘中获取。

在同批次繁育的二龄刀鲚中挑选体质健壮、个体较大、体形标准、无伤无病的个体置于亲本培育池中强化培育。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詹涔;王攀攀;高焕;阎斌伦;王耀辉;任鹏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日龄组成与生长
2.长江口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生长
3.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数量分布
4.长江下游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的时空分布
5.长江口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形态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