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
史学论文写作技巧(四):史学论文撰写的几种主要方法—论证、批驳、叙述

史学论文写作技巧(四):史学论文撰写的几种主要方法——论证、批驳、叙述1.论证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方式,所谓论文就是用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
因此,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论文的“三要素”,关于这三要素,学界都有一些共同的认识、共同的要求。
关于论点,一般的要求是:①论点要正确。
②论点要有新意。
③论点要深刻。
④论点要有针对性。
关于论据,一般的要求是:①论据必须真实。
②论据必须是已知的。
③论据必须典型。
④论据必须充分。
关于论证,一般的要求是:①论点和证据必须统一。
②论证必须合乎逻辑规则。
论点,是作出所持的看法和主张,也即作者的观点。
任何论文,不可能没有观点,没有观点的论文也就不成其为论文。
但一篇论文只能有而且必须有一个总论点,这个总论点就是主题。
论文不论如何展开,都必须围绕这个论点,这就是紧扣主题,而不能偏离主题(总论点)。
偏离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走题”、“跑题”。
那这篇论文就写失败了。
当然,有的论文内容比较丰富,它的结构也较为复杂。
包括若干部分,涉及若干方面,还有若干层次,所以在总论点下有若干个分论点,经过论证的分论点就就成了论据,为论证总论点服务。
例如,高敏《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本文总论点就是“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论证这个总论点,作者提出了4个分论点:①促进了南朝兵户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私兵制的兴起。
②推动了南朝奴隶解放运动和南朝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③造成了南朝后期统治集团民族成份与士庶阶层数量比重的变动。
④促进了南北朝北强南弱格局的进一步形成。
当然这4个分论点都需要论证,论证以后就成了总论点的依据了,论证了分论点也就论证了总论点,即总论点成立了。
论证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分析法:分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方法,因此,它也是史学论文写作中最重要,最常用的论证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各个要素,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
“侯景之乱”为啥特别出名?一场叛乱,彻底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

“侯景之乱”为啥特别出名?一场叛乱,彻底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侯景之乱”为世人所知,这场叛乱,却彻底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世事难料,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哪个不是这盘叫做天下的棋局的一个棋子,直到出现几个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人,便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是好是坏,谁赢谁输,皆由后世来辩。
想做局的人争先恐后,谁成为最后赢家,真是要考验得太多太多。
谁是狐狸,谁是狼,谁是兔子,谁是羊,谁能笑到最后,没人可以知道。
越是站在最高峰,越是欲望强烈,高处不胜寒,不仅让人感叹和平年代,丰衣足食的现代生活多么的来之不易。
一、大环境下内忧外患众所周知,南梁的腐败是导致侯景之乱的历史背景,当时的南梁只能用“人人厌苦,家家思乱”来形容。
当时整个南梁已经只是个空壳,基本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内忧外患,华丽的外表下是一个早已腐烂的躯体。
萧衍在得到政权后,不仅纵容皇族和室族,任人唯亲,整个皇室也是暗潮汹涌,内斗频频,兄弟之间勾心斗角,充满了尔虞我诈,手足相残。
举国上下政治矛盾如此的严峻,使侯景有了可乘之机,给当时的侯景之乱提供了充分条件。
而萧正德便是梁武帝萧衍的侄子,还有巴不得父亲归西的萧绎,想自己称帝的萧纪,性格暴戾的萧纶,极度贪财的萧衍弟弟萧宏,都是让侯景可以顺利得到政权的隐形助手。
当时在萧衍的统治下,腐朽的高门士族也让这个国家越来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老百姓因为高额的税收,大举修建佛寺,苦不堪言,士兵地位几乎和妓女没有区别。
官场上私相授受,并不讲究公平的刑罚,严厉得让百姓们连连叫苦。
政治矛盾为侯景顺利攻下南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当时的侯景势力看起来势如破竹。
二、侯景之乱经过数月的准备之后,侯景起兵寿阳,踏出了侯景之乱的第一步,萧正德作为内应,帮助侯景渡过长江,并打开宣阳门,使侯景能够进入都城建康,随着大量农民的涌入,势力的不断扩大,队伍发展壮大,后侵入了安徽等地,梁武帝节节败退,建康岌岌可危。
仅仅一百三十余天的围困,便让整个南梁处于瘫痪的状态,已经到了晚年的梁武帝心中很是不满,对侯景的要求都表示不予满足,最终也被活活饿死。
侯景之乱对何氏有什么影响?何之元为何移居晋陵?

侯景之乱对何氏有什么影响?何之元为何移居晋陵?本文导读:何之元像。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
叛乱从公元548年八月十日从寿阳起兵,到公元552年四月十八日侯景被杀死止,历时近4年终被平息。
侯景之乱对南朝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格局、经济文化、社会阶级、族群结构等四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是政权更迭;其次是对江南地区经济文化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三是引发了南朝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四是导致了南朝族群结构的变化。
侯景之乱重创了士族门阀制度,引发了南朝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导致南朝姓氏族群结构的变化。
庐江何氏是当时的“士族政治集团”成员之一,南北朝时期正处于鼎盛期,产出的高官重臣驰骋于朝。
但与当时的“王、谢、朱、张”等士族高门相比,仍然位次。
何以证明?史载,东魏叛将侯景降南梁后,为抬高身价,欲求婚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家,王谢两家均是江南豪族,历史上产出过无数著名文臣武将,显赫无比。
而侯景出身塞外鲜卑族的羯人部落,不仅相貌丑陋,腿还有残疾,一长一短。
南朝是门第之见极其严重的朝代,那些高门大家的地位威望足以与皇族分庭抗礼,梁武帝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不敢随意得罪名门望族。
因此,梁武帝告诉侯景:“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就是说,王、谢两家门第太高你配不上,可以换成朱、张两家试试看(梁武帝没有点到何家,至少说明当时何家还不如这几家出名)。
这话深深伤害到侯景的自尊心,他为此发毒誓:“会将吴儿女以配奴!”南北朝地图。
求婚不成,侯景因而对南梁心怀怨恨。
于是借助于南梁与东魏通好的“导火线”,侯景发动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大屠杀。
侯景军攻进了建康(今南京)后,向士族门阀大家举起了屠刀。
侯景把对王、谢两家的仇恨怨气,统统洒到南朝士族门阀大家的身上,于是,他大开杀戒,尤其对王谢两家屠杀最惨,几乎亡族。
其他士族凡在京者,也是屠戮甚惨。
据记载,当时“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
侯景之乱对三国格局的影响

侯景之乱对三国格局地影响东西魏苦练内功地时候,南梁地萧衍却在那儿当了四十余年地渔翁,哈哈,你们好好地打吧,俺搬个凳子看热闹,只是好象没有机会占什么便宜.唉,反正闲着也真无聊,闲着地时候还可以过把和尚瘾.这位梁武帝一生曾三次舍身寺院,等第二天群臣上朝,皇帝却不见,一打听,原来是被释伽牟尼统战去了,大臣们急一起来到寺院,跪满一地,又是啼哭又是哀求,再出上天文数字地金银,从佛祖手中赎出皇帝.(可惜给佛祖地那些银两都被和尚们贪污了,哈哈).这样地闹剧先后演了三次,真是空前绝后.可惜这位萧衍老兄守戒不严,一边在宫中念佛,一边却大量地繁衍皇子,可能佛祖对他这种口是心非地作法大为不满,最后让他地江山最终断送在自己地这帮皇子手里了,呵呵.上行下效,南梁承平日久,民风奢华,大肆兴佛,所谓地南朝四千八百寺,大多时候都是修建于萧衍时代地.据说,萧梁时人口地一半都是和尚尼姑.要知道,僧尼是不用纳税地,还有那些施主们慷慨地布施,当和尚真有当和尚地好处,呵呵,起码不用劳动,还能过上富人地日子,荤戒洒戒色戒么,咱偷偷地犯就是了,反正和尚多了去了,谁知道是咱犯地呢?刘宋后期,宗室相残,所以采取了宗室禁锢政策.那些封王封后地,基本上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一切地主,都被令史典签作了.萧齐继承了刘宋地这一政策.故而这两个朝代被人”禅代”时,宗时那么多王侯,弹都没来得及弹一下,就被监管地令史给杀了个干干净净.刘宋也就逃到北魏去了一个刘旭,萧齐漏网了一个萧宝寅而已.萧衍作为萧齐地近支宗亲(这位老兄地老爹萧顺之和萧道成是堂兄弟,在萧齐时”有佐命功,被封为临湘县侯),是深知宗室禁锢地危害地,也明白,正是这种宗室禁锢,才使自己这么容易就搞定了”禅代”大事.所以在他手里,就给自己地儿子孙子们很大地权力,一个个手握重兵,哈哈,以后谁想搞什么谋逆之事,这么多地萧氏王侯,照样可以重造萧家江山地.但他却万万没想到,他地眼睛还没闭实在,他地这帮儿孙就打来打去,最终把萧家地江山玩丢了.侯景本是六镇流人,羯人(怎么没被冉闵杀干净啊),年轻时候就活脱脱一个无奈,一只腿长一只腿短,跛子一个,弓马非其所长,然狡猾多智.很早地时候就和高欢私交颇好.六镇兵变,他在尔朱荣手下干活.(这个尔朱氏,史载是契胡,这个契胡,是不是羯胡地转音,俺没搞明白,汗!)后来和高欢一起打败了尔朱氏,高欢让他驻兵荆襄,瞅时间去萧衍老公那儿抢点什么.而且,其手下有胜兵十万,几乎是东魏地一半兵马.高欢和宇文泰斗法斗了一辈子,终于累了,要翘辫子了,高澄怕高欢死后侯景不听话,侯景也早就说,如果耳六浑在世,俺是不反地,如果他死了,那帮鲜卑小儿想命令俺,那是门都没有地.在高欢病重地时候,高澄就借高欢之名,命令侯景回朝.没想到侯景以前和高欢约地有暗号,在诏书地什么地方设有什么机关嵩澄下这伪诏地时候,没有问问他老爹,一眼就被侯景认出了,并且认为高欢已经死了.没过几天,高欢真地呜呼后,侯景就同时向梁和西魏下了降书,宇文泰老奸巨猾,一方面接收侯景献来地四州之地,一边”请”侯景到长安受封, 当了一辈子渔翁地萧衍却认为现在终于有机会捡到个骨头尝尝了,封侯景为河南王,并送却粮食,甲盔,丝绢等军用物资.并派却了接迎部队.这个侯景号称多智而治军严整,没想到高欢临死前却让慕容绍宗统帅大军讨伐侯景.侯景一听大将为慕容绍宗,大惊,说:鲜卑小儿那晓得用人用兵,谁出地主意让慕容绍宗来?难道耳六浑是诈死?这个慕容绍宗好象是史书上慕容家族最后一个闪光点,自他以后,慕容氏地后人,就只能由金庸大侠来作传了.慕容绍宗用了其家族多年前对会冉闵地必杀绝技拐子马,不几个回合,就把侯景杀得只余八百骑,并活捉了前来接应地萧渊明.侯景退到南梁境内,骗开了寿阳地城门.萧渊明到晋阳后,受到高澄很高规格地优待,并修书建议萧衍与东魏重修旧好(统战工作,吼吼).侯景降梁本就是骗人地鬼话,这回找到借口了,但借口还不太充足,就以高澄地名义修书给假和尚萧衍,说商量一下,用侯景来换萧宝寅.糊涂地萧衍竟然答应了这封假信地条件.侯景这下算是把柄抓实了,在军队中公开这封信,并说,俺早就知道吴人不讲什么信义地.这位跛子,对付慕容绍宗,是屡战屡败,但对付没有战斗力地南梁部队还是很有力量地.有萧衍送来地粮食布匹兵器,那只有八百余人地部队迅速扩大(他打地旗号是诛杀奸臣朱异,那小子在南梁可是为害已久,人人切齿地).很快就打到了长江边,本来大臣羊侃早就建议加强长江地防御地,萧衍却听了“侯景绝无南向之意”地鬼话.驻守长江防线地,是萧衍地侄儿萧正德,一位居心叵侧地家伙,侯景派人诱骗萧正德说,只要他肯做内应,在推翻梁武帝之后,就拥戴他做皇帝.萧正德权迷心窍,秘密派了几十艘大船,帮助侯景地叛军渡过长江,还亲自带领叛军渡过秦淮河.侯景顺利地进入建康,把梁武帝居住地内城——台城包围起来.南京保卫战,开始由西晋名将羊怙地后人羊侃总指挥,军民抵抗英勇,双方对峙了一百三十多天,台城还是攻不下来.在台城被围前,军民做了一定地备战工作,背了几十万石粮食储备起来,没想到围城战一打响,粮食是不缺,却没有柴火,疏菜,肉类,马料和食盐,以至于围城后期,宫殿地门窗都被烧了柴,锯末作了马料.假和尚萧衍一直是吃素地(哈哈,宫廷地素食一定是有营养保证地,不然,他怎么能一活,就成了历史上最长寿地皇帝呢),围城后,疏菜是没有了,只好吃鸡蛋,后来鸡蛋也没有了,多亏儿子萧伦派人冒生命凶险送来了几百个鸡蛋,萧衍老公每次吃鸡蛋地时候都不免眼泪哗哗地流.本来,内有顽强地抵抗,建康城外驻有二三十万地勤王大军,区区侯景,是不会成什么气候地,没想到这几十万大军在城外按兵不动,号令不一,甚至不去杀敌却相互围攻.临时推选地最高统帅柳仲礼日日纵酒作乐.建康城内饿,侯景地军队更饿,内外被夹着,处境已经非常凶险,几里之外有一个官方粮仓,却被勤王之帅挡住了取粮地路子,饿昏了头地饿侯景,又使出了老招:诈降,这次,萧衍老公本来是不答应地,太子萧纲被饿得头更昏,就命令勤王军队闪出一条道,让侯景吃饱了好退军.哈哈,吃饱了地人会退吗?不几天,台城就被攻破了(多亏了萧纲老兄喂饱了侯景地部队,呵呵).进城地侯景朝见萧衍老儿,这次,这位假和尚终于拿出了点派头,侯景带了一个加强警卫连,五百人进宫,佛祖给了萧衍足够地勇气和威严,一人端从朝堂,几句话问得侯景汗流浃背,急忙出宫,一摸脑袋,所幸还在脖子上边.从此再也不改进宫,但断了萧衍地一切供给,不几天,这位体质颇健地八十六岁和尚皇帝,就去西天朝见佛祖去了.更可笑地是,台城被破之后,柳仲礼带着几十万大军“归顺”了“朝廷”.南京城遭受了第一次大屠杀,加之饥饿和瘟疫,可能能与一千多年后倭寇地屠杀有一比.萧衍老公死了,太子萧纲继位,却不被心怀鬼胎地兄弟侄儿们承认.开始时勤王不积极地萧衍地儿子,侄子孙子这时都积极地行动了起来.萧衍老公解除宗室禁锢地直接后果,就是建康以外地江南各地,再次受到他地这帮孝子孝孙地蹂躏.唉,这帮姓萧地王们,候们太多了,我都懒得一一记了.什么湘东王萧绎,武陵王萧纪,绍陵王萧伦,还有什么萧圆正,萧圆照,萧誉,萧詧,等等,等等.实力最为强大地,就是镇守东晋一来最为重要地军事重镇荆州地萧绎.这位老兄是位独眼龙(奶奶地,什么世道,残疾人怎么这么多啊).这家伙和他地侄子萧誉萧詧兄弟相互攻击,萧詧被打痛了,只好象西魏救助.嘿嘿,黑獭可是好长时间没露脸了,历史地目光都被引到南边去了,正眼红着想趁乱占点便宜,这下机会来了,就派隋朝地先人杨忠占了四川剑阁以北以及荆襄等大片土地,并给萧詧划了江陵一小遍地方,让萧詧当上了皇帝,史称后梁.那边,刚“受禅”地高洋也不甘寂寞,立萧庄为梁主,由大将王琳辅佐,治所在郢州.史称永嘉王.还有个萧纪也想过把皇帝瘾,带兵从四川东下,被独眼龙兄弟萧绎杀了个干干净净.宇文黑獭这回捡了个大便宜,四川这块天府之国,终于揽进了怀中,西南地贵州等地,也是可以开发地.独眼龙萧绎统帅地陈霸先,王僧辩,最终消灭了侯景,自己也当上了皇帝,是位梁元帝.(嘿嘿,这位老兄有些变态,连他地老婆徐妃都看不起他,见他时只画半面妆,认为,对于一只眼地人,画全妆是浪费).西魏地军队继续东进,独眼龙皇帝被围而死,不久,陈霸先“禅代”了南梁,侯景之乱应该画上句号了.俺也写得实在太累了,我们现在数一数在这场混乱中,大家吃地亏和占地便宜吧.首先,新建地陈朝,是比萧梁弱小了好多地.只好以长江为界了.宋齐梁陈,本来就一代比一代小,也不足为怪.整个四川,汉中,雍州,还有军事重镇荆襄,被西魏占去了,江陵地后梁,也是西魏地属国.高齐,侯景以前所属地四州,被侯景送给黑獭当了见面礼,后来虽然收回来了一些,但大将慕容绍宗在和西魏地战斗中淹死了.原来属于梁地江北东部地区,被北齐占去了.呵呵.高洋也占了些便宜地.但是,侯景之乱,首先起于东魏,为把侯景赶走,东魏是尽了倾国之力地,后来从黑獭手中夺回侯景送出去地土地,又损兵折将,加之,高欢,高澄相继死亡,对东魏地政局都有一定影响.高洋又忙于受禅,顾不上占更多地便宜.所以,通过侯景,南北方三国重新洗了牌(哈哈,都改朝了,我都不知道怎么称呼了),本来最小最弱地西魏,成了最强大地了.而以前以淮河,秦岭为界地梁,改成陈后,就最为弱小了.高齐么,在势力格局中,充其量只能算持平.但是,高洋扶持了萧庄,就得全方位地供给粮食,军火,在后来地日子里,对北齐地经济是有很大影响地.累了,实在累了,也懒得写了,找出梁、陈两代地疆域图帖上,大家自己看吧.。
浅论侯景之乱对南朝的影响

---------------------------------------------------------------范文最新推荐------------------------------------------------------ 浅论侯景之乱对南朝的影响摘要:侯景之乱是南朝梁武帝统治末期的一次大浩劫,也是南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对整个南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士庶阶层数量的比重有了重大的变动;奴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放,使社会阶级关系也相应的产生了变化;江南的社会经济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兵制也相应产生了变化,兵户制开始瓦解,募兵制、私兵制逐步兴起。
5846关键字:侯景之乱;南朝;士庶阶层;社会经济;兵制Impact of HouJing Rebellion on the Southern DynastinyAbstract:HouJing rebellion is a major political unrest in late years of emperor Liang Wu in the Southern Dynasty.1 / 11This rebellion is another unprecedented havoc of the south as well as a turning point to the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significantly influencing the changes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Since the rebellion, there has been a great variation ofthe number proportion of the landlord class. Slaves has gained emancipation to some extent, consequently and correspondingly, social class relations changing. Social economy has been impacted in different degree. There has appeared corresponding changes of the military system.Key words: HouJing rebellion; the Southern Dynasty; the landlord class; social economy; military system目录摘要4Abstract.4---------------------------------------------------------------范文最新推荐------------------------------------------------------一、引起了南朝士庶阶层数量比重的变动5二、推动了南朝奴隶的解放6三、破坏了南朝的社会经济的发展8四、引起了南朝兵制的变化9五、结论12参考文献12浅论侯景之乱对南朝的影响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东魏降将侯景举兵谋反,攻占建康,软禁并致梁武帝饿死,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之后又杀帝自立。
浅析“侯景之乱”

浅析“侯景之乱”[摘要] “侯景之乱” 是南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侯景之乱”的爆发与梁朝的政治特点和梁武帝的处置不当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关系,它对南朝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南朝的国力大大削弱了,为日后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 侯景之乱;爆发原因;历史影响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在寿阳起兵,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三月十二日破城,梁武帝被困活活饿死。
侯景进入建康(今南京),又派军陆续攻取会稽、吴郡、吴兴等地,大肆烧杀抢掠。
直到公元552年,梁朝大将陈霸先和王僧辩率军攻入建康,才击溃侯景的军队。
侯景战败后,与心腹数十人乘船“自沪渎入海,至胡豆州,前太子舍人羊鳗杀之,送尸于王僧辩” ,[1]扰害三年多的“侯景之乱”,至此告终。
“侯景之乱”是南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四十多年后,北方的隋就灭了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从而统一了全国。
本文从爆发原因和历史影响两方面分析“侯景之乱”。
一、“侯景之乱”爆发的原因(一)梁武帝政治统治的特点及其腐朽性梁武帝萧衍统治长达四十七年,这与他政治统治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优容权贵。
史载大臣子弟夏侯洪和萧衍侄萧正德等“为百姓巨蠢,多聚亡命,黄昏多杀人于道,谓之‘打稽’。
时勋豪子弟多纵态,以淫盗屠杀为业,父祖不能制,尉逻莫能御” 。
[2]对萧衍来说,只要他们不危害皇权,这些违法行为是允许的。
于是,其他王公贵人纷纷效仿萧正德等人。
不仅如此,皇室子弟和权贵们犯了法,梁武帝都找理由刻意偏袒,甚至还申斥秉公执法的官员。
以至有袜陵老人在萧衍面前愤愤不平地揭露说:“陛下执法,对于黎民百姓严苛,却对权贵宽松啊” 。
可见梁武帝优容皇室、权贵已到了何等地步!其次是重用奸佞。
侯景在寿阳起兵反梁,打的旗号就是以诛朱异、徐骥、陆验、周石珍为名。
这几个人均为当时臭名昭著的大奸臣。
其中朱异“居权要三十余年,善窥人主意曲,能阿谀以承上旨,故特被宠任”,[3]陆验、徐骥两人,“并以苛刻为务,百贾畏之,异尤与之昵,世人谓之“三蠢”。
侯景之乱是如何意外影响了西魏统一进程的?

侯景之乱是如何意外影响了西魏统一进程的?前言八王之乱事件发生后,西晋帝国周边的游牧民族趁机挺进关内,并相继建立了诸多少数民族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胡人的南下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西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在琅琊王氏的辅佐下,在建康重新建立起晋帝国,也就是东晋。
琅琊王司马睿j为了驱逐胡人,收复西晋旧土,东晋不断发动北伐战争,但因国力贫弱屡屡失败,最终在刘裕的干预下终结了东晋帝国的气运,历史再次进入更加混乱且黑暗的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上兴建起了各种各样的割据政权。
这些割据政权虽然都有想要统一全国的念头,但都因各自实力不足而迟迟未能如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魏、西魏和梁朝逐渐崛起,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统一希望的三个大型封建王朝,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
原东魏将领侯景因反叛旧主而被迫逃亡至梁朝,受到梁武帝的庇护。
不久又心生反叛之意,率领部众反叛梁朝,史称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对南北朝的历史走向影响极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后来西魏的统一进程。
西魏、东魏、梁朝三足鼎立的后三国时代西魏权臣宇文泰侯景本为尔朱荣部将,在尔朱家族覆灭后选择投靠高欢,成为高欢的心腹重臣。
但高欢生性多疑,虽然对侯景依赖程度较深,但也时刻提防侯景失控,并也看出了侯景的野心。
对此,《北齐书·本纪·神武》中有着详细记载:"侯景素轻世子,尝谓司马子如曰:'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
'子如掩其口。
至是,世子为神武书召景。
景先与神武约:得书,书背微点,乃来。
书至,无点,景不至。
又闻神武疾,遂拥兵自固。
神武谓世子曰:"我虽疾,尔面更有余忧色,何也?'世子未对。
又问曰:'岂非忧侯景叛耶?'曰:'然。
神武曰:"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顾我能养,岂为汝驾御也!'"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侯景早已与高家之间心存芥蒂。
侯景之乱南朝陈朝的末年动荡

侯景之乱南朝陈朝的末年动荡侯景之乱:南朝陈朝的末年动荡侯景之乱是南朝陈朝的末年动荡事件。
该事件持续了十年,从南朝陈朝正式建立后的583年开始,一直到南朝陈朝灭亡的589年为止。
侯景之乱对南朝陈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南朝陈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一、背景侯景之乱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南朝陈朝的建立。
南朝陈朝是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由陈霸先(即陈文帝)建立。
陈霸先在位期间,居中谨慎,积极开展国内改革和政务整顿,有效维护了陈朝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在陈文帝去世后,陈朝开始陷入内部纷争,政权动荡逐渐加剧。
二、侯景的崛起侯景在侯子(即侯宣)之子,他在南朝陈朝时期逐渐崭露头角。
据史书记载,侯景乃是从一个贫困家庭出生的,但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勇敢果断,逐渐升至陈朝内阁的高位。
侯景在政治上广泛结交人脉,积极发展势力,并且对外扩张,使得他在朝廷中逐渐崭露头角。
最终,在混乱的朝政局势下,他成功掌握了实权,成为陈末年的军事统帅。
三、侯景之乱爆发在侯景掌握了实权后不久,他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地位,这些措施不仅引起了朝廷内部的不满,也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同时,陈朝在军事方面也遭遇了一系列挫折,边境地区频繁发生暴乱和战乱,这使得陈朝的政权更加动摇。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朝内部的不满和外部的动荡越来越严重,终于在583年爆发了侯景之乱。
混乱的局势使得朝廷无法有效处理和解决问题,民众的不满情绪也日益高涨。
侯景在此时趁机发动叛乱,试图推翻陈朝政权并取而代之。
四、侯景之乱的持续与结束侯景之乱持续了整整十年,期间陈朝政权多次试图剿灭叛乱,但依然难以收复失地。
侯景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积极拓展势力范围,并且成功地控制了一部分领土。
陈朝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了动摇。
直到589年,侯景之乱才以南朝陈朝的灭亡告终。
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被北周军队击败,南朝陈朝正式结束。
侯景则被封为郢州刺史,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五、侯景之乱的影响侯景之乱对南朝陈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高敏【专题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题号】K22【复印期号】1996年06期【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京)1996年03期第89-98页关于“侯景之乱”的起因与经过,史书记载甚详,后世之论侯景之乱者,亦多注重此二者,其间虽不无歧异之说,但已剩义不多。
然而,对于“侯景之乱”给南朝后期社会历史造成的影响问题,却专题论述者无多。
且对此问题的探讨,有赖于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全面考察,方可明其玄妙,探其原委,知其变异之由。
正因为探讨这一问题有其难度,故长期以来惟有陈寅恪先生及朱大谓先生二人对此有过专题探讨。
陈先生曾在其《<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的推论部分中说:“侯景之乱,不仅于南朝政治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大事。
”这一看法,实开认识侯景之乱对南朝社会历史的巨大影响之端。
由于陈先生此文的重点是考证江南的民族问题,故对侯景之乱造成的巨大影响,仅提出了“岩穴村屯之豪长乃乘此役兴起,造成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关系之变动”这一个方面,而未论及其他方面[①]。
到八十年代,朱大谓先生进一步对侯景之乱给江南门阀世族地主的打击、少数民族豪首和庶民阶层兴起的影响作了论述[②]。
但是,就整个侯景之乱的影响而言,仍感有所缺漏。
因思不揣浅陋,简约补论一、二,以就教于方家!(一)促进了南朝兵户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私兵制的兴起所谓兵户制,是肇端于汉末、确立于三国和盛行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的表现形式。
其特征是官府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一部分居民作为专以当兵为职业的“兵户”,或称之为“士家”、“兵家”、“军户”和“营户”等,以之与一般编户齐民相区分,并为之另立不同于民籍的“兵籍”或“军籍”,使之世代相袭为兵,必须经过解除兵籍的手续,始得为平民。
为了保证兵户的数量,兵户的子女互为婚配,连兵士的妻子在其丈夫死亡后也不能改嫁编户齐民,藉以保证户的自然繁殖率,即维持兵户本身的再生产过程,从而使这种制度得以延续[③]。
因此,这种兵制,在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死亡与流动很大的汉末、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延续了几百年之久。
但是,这种兵户制,从它开始出现的时候起,就有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性:一是兵户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同兵士身份的不自由性和低微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有这一矛盾,以致引起兵户不乐为兵而不断逃亡和寻求解脱兵籍,从而使得兵户的减少量常常超过其自然繁殖率而导致兵户总量的绝对减少,进而引发兵源的枯竭问题,以致统治者不得不被迫改变把兵士家属集中居住为随军营居住,以提高自然繁殖率和加强防范以杜绝兵士逃亡的措施,并实行兵士分休制度,企图缓解这一矛盾[④]。
二是兵户总量的固定性与有限性同国家对兵户需要量的变动性与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战争频繁的时期是如此。
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就迫使统治者不得不以社会罪犯以及征发民丁去补充兵户[⑤]。
然而统治者千方百计补充兵户的数量,也无法抵消兵户逃亡、死亡、以兵户充赏赐和“送故”等等造成的兵户流失量[⑥];而且这样作的结果,更使兵户身份低微,从而更加导致国家的兵户向私家转移。
因此,兵户制内部的两组矛盾的相互作用,即使统治者绞尽脑汁也无法根本解决,于是募兵与征兵的数量在日益增加之中,并逐步制度化,终于导致兵户制的瓦解。
这就是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兵户制的大致状况与总的发展趋向[⑦]。
正当兵户制日益走下坡路的时候,发生了“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的发生和酿成大祸的原因之一,无疑是南朝兵户制日趋衰败而导致国家军事力量严重下降的结果;与此同时,通过“侯景之乱”,既极大限度地削弱了由国家兵户组成的军事力量;又为各地军府将领及地方长官更加乘机召募私兵和发展私人武装大开方便之门。
侯景乱后,梁末和陈初的将领所拥有的私兵数量大为增加,以致将领们的私家部曲制就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国定兵户制。
下面的一系列事实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梁书》卷五六《侯景传》云:“(侯)景既据寿春,遂怀反叛,属城居民,悉召募为军士,辄停责市估及田租,百姓子女悉以配将卒。
”此事,《资治通鉴》系之于梁武帝太清二年二月条[⑧],这是侯景准备反叛而大举募兵,所募对象为寿春属城居民,故“辄停责市估及田租”,是对所募城内市民及附近农民的优待措施,同时也带有对募兵的赏格的性质。
随后当侯景进逼建康时,又“募人奴降者悉免为民,……景皆厚抚以配军”[⑨],这是召募奴隶以为兵。
当肖衍死后,侯景“于是矫诏赦北人为奴婢者,冀收其力用焉”[⑩],这显然是募奴隶为兵。
侯景初反,兵仅千人,及其包围和攻下建康,众至十万,在江南兵将不为侯景所用的情况下,这支庞大的军队,几乎全部是召募来的募兵。
各地纷纷起来反侯景的所谓“勤王”之兵以及趁机起来割据一方的豪酋,也同样利用募兵为自己效力。
如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侯景正式举兵反叛之时,以诛朱异为名,由于朱异时为中领军,为了对抗侯景,“募兵得三千人,及景至,仍以其众守大司马门”[(11)]。
按中领军所统帅本为禁卫军,是典型的由国家世袭兵户组成的军队,此时为抵御侯景的需要,连这支禁卫军也募兵化了。
禁卫军尚且如此,地方军更不例外。
如徐盛文其人,时“督宁州刺史”,“太清二年,闻国难,乃召募得数万人来赴”[(12)];又如任孝恭,因“太清二年,侯景寇逼,孝恭启募兵,隶肖正德,屯南峰”[(13)];还如吴郡人陆襄,于太清三年三月,因建康“城陷,襄逃还吴。
贼寻寇东境,没吴郡,景将宋子仙攻钱塘,会海盐人陆黯举义,有众数千人”[(14)],率以袭郡,这显然也是募兵。
更值得注意者,后来陈王朝时期的许多将领,都是在侯景之乱中召募私兵以反侯景而起家的。
如侯安都,“侯景之乱,招集兵甲,至三千人。
高祖(指陈霸先——引者注)入援京邑,安都引兵从高祖,攻蔡路养,破李迁仕,克平侯景,并力战有功。
”[(15)]侯安都以始光内史而“招集兵甲”,显然是募兵。
新安海宁人程灵洗,“梁末,……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
侯景之乱,灵洗聚徒据黟、歙以拒景。
景军据有新安,新安太守湘西侯肖隐奔依灵洗,灵洗奉以为主盟。
梁元帝于荆州承制,又遣使间道奉表。
”后以平侯景功“授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青、冀二州诸军事、青州刺史”[(16)]。
观程灵洗先后所拥之兵,均来源于召募。
巴山新建人黄法,少以勇力著称,“侯景之乱,于乡里合徒众”,追随陈霸先剿灭侯景,后以功封侯[(17)],所谓“于乡里合徒众”,实为募兵的代名词。
鲁悉达“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
时兵荒饥馑,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老幼以归焉。
悉达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
招集晋熙等五郡,尽有其地”,后以此招集之众讨侯景有功[(18)],可见鲁悉达所领之兵也来源于召募。
颍川颍阳人荀朗,“侯景之乱,朗招率徒旅,据巢湖间,无所属。
台城陷后,简文帝密诏授朗云麾将军、豫州刺史,令与外藩讨景”。
后来荀朗利用饥荒,“更招致部曲”,“众至数万人”,用以讨景[(19)],可见荀朗讨景之兵同样来自召募。
吴兴武康人沈众,“侯景之乱”时,上表于梁武帝,“称家代所隶故义部曲,并在吴兴,求还召募以讨贼,梁武许之”,后果募得“宗族及义故五千余人”以讨侯景[(20)],可见沈众之兵明显来源于召募,而且大都是他吴兴老家“所隶义故部曲”。
袁泌其人,于“侯景之乱”时,“欲求为将”,“梁简文帝板授东宫领直,令往吴中召募士卒。
及景围台城,泌率所领赴援。
京城陷,退保东阳,……景平,王僧辩表泌为富春太守,兼丹阳尹。
”[(21)]东宫领直所领,本为禁卫军,此时也募兵化了。
临川南城人周迪,“侯景之乱”时,因为“(周)迪宗人周续起兵于临川,梁始兴王肖毅以郡让续,迪召募乡人从之”[(22)],可见周毅之兵全来源于召募。
东阳长山留异,“侯景之乱”时,留异“还乡里,召募士卒”,“侯景署异为东阳太守,收其妻子为质”,及“侯景平后,王僧辩使(留)异慰劳东阳,仍纠合乡闾,保据岩阻,其徒甚盛,州郡惮焉。
”[(23)]由此可见留异在侯景之乱中与景平之后,都是一个拥有募兵以自重的投机分子。
巴东人徐世谱,“敢勇有膂力,善水战。
梁元帝之为荆州刺史,世谱将领乡人事焉。
侯景之乱,因预征讨,累迁至员外散骑常待。
”[(24)]徐世谱所将领之乡人,显然是召募而来。
豫章南昌人熊昙朗,“侯景之乱,稍聚少年,据丰城县为栅,桀黠劫盗多附之。
梁元帝以为巴山太守。
荆州陷。
昙朗兵力稍强,劫掠邻县,缚卖居民,山谷之中,最为巨患”[(25)]。
这个成为豫章巨患的熊昙朗,也是在侯景之乱中召募少年而起家的。
晋安侯官人陈宝应,其父陈羽,“有材干,为郡雄豪。
……梁代晋安数反,累杀郡将,羽初并扇惑合成其事,后复为官军乡导破之,由是一郡兵权皆自己出。
侯景之乱,晋安太守、宾化肖云以郡让羽,羽年老,但治邦事,令宝应典兵。
是时东境饥馑,会稽尤甚,死者十七八,平民男女,并皆自卖,而安晋独丰沃。
宝应……载米粟与之贸易,多致玉帛子女,其有人能致舟乘者,亦并奔归之,由是大致赀产,士众强盛。
侯景平,元帝因以羽为晋安太守。
”[(26)]由此可见,晋安的陈羽、陈宝应,也是先后靠召募集兵而雄据一方的。
同样情况,还有不少,此不悉举。
以致总的情况是:“时江表将帅,各领部曲,动以千数,而鲁氏尤多(指鲁悉达、鲁广达兄弟——引者注)”[(27)]。
所有这些“各领部曲,动以千数”的将帅,大都在侯景之乱中以召募方式组成的军队。
我们知道,早在侯景之乱前的东晋、宋、齐时期,虽然早已有召募私兵并以之部分取代兵户的情况存在[(28)],但是,总的说来,兵户制仍然不失为占主导地位的兵制,募兵只是兵户制的补充而已。
然而通过侯景之乱,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如上所述,在侯景之乱中,不仅侯景本人用以发动反叛的兵士多来源于召募;甚至中央控制的禁卫军,也发生了募兵化的事实;至于各地豪绅利用侯景之乱而发展壮大势力者,更是全凭召募兵士以组成的军队。
因此,以侯景之乱为分界线,在此之后,以召募方式得来的宗族、乡里义勇及世隶于某一家族的“故义部曲”,成了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来源于兵户的世兵已少得可怜。
这一情况,陈代因之,以致陈时的许多将领,都以召募私兵起家,也以拥有私家部曲而巩固其权位,私兵部曲制已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之久的国家兵户制。
而这一巨大变化,主要是在侯景之乱这一特殊环境中和条件下实现的,故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最大影响之一,表现在兵制方面,是国家兵户制的瓦解和募兵私兵制的兴起。
因此,几乎可以这样概括:侯景之乱是上述兵制方面变化的催化剂和启动器。
(二)推动了南朝奴隶解放运动和南朝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奴隶问题一直是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
早在秦汉时期,虽然当时历史已进入封建社会,但奴隶制的残余因素还相当严重的存在着。
魏晋时期,承两汉之余绪,奴婢也同样存在,故晋人恬和、李重等屡以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