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地理 热点一点通 专题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升华和智慧结晶。

考试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地理试题是了解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工具。

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一、自然地理1. 阐述长江经济带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沿岸省市的人口密度很高,人民经济相对发达。

长江沿岸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区域,农产品产量丰富,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稳定。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 简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黄土高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形成主要由于长期的风蚀和水蚀作用。

黄土高原肥沃土壤稳定性较差,土地容易受到水蚀和风蚀的损害,造成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问题。

二、人文地理1. 解释企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企业集聚是指大量的企业在某一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现象。

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企业集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进而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2. 解释城市化进程的意义和影响。

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

城市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升了城市人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创新。

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三、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描述我国秋冬季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原因和措施。

我国秋冬季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原因主要有:燃煤污染、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

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

2.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施策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也要为子孙后代保留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方式。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019年高考地理热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剪纸

2019年高考地理热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剪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剪纸今日话题说起剪纸,很多朋友立马想起2017年全国三卷里面的三个选择12分的试题。

剪纸在试题中到底有何难度?剪纸不就是代表反映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嘛!剪纸不就是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状况嘛!【高考跟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最新的《考试大纲》、《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入高中地理必学、必考内容.在近三年的地理高考真题中,2015年北京文综地理卷第11题的“城市牵挂”、2015年文综新课标Ⅱ第1-3题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农业”、2016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中1—2题的“我国山水画”、2016年天津文综地理卷第14题的“妈祖文化”、2016年新课标文综I卷第1—3题的“瓷都景德镇”、2017年全国文综卷l第43题的“桂林江头洲村保存着明清时期建筑”、2017年全国文综卷Ⅲ第1-3题的“剪纸”等均章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地理知识的考查。

【知识补充】与地理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天文观测和气象地质监测(如地动仪、日晷、登封观星台、黄道经纬仪、羽葆测风器、乾隆测雨器、二十四节气等)、古代文集中对地理现象的记录(如《尚书》中的《禹贡》,《管子》中的《地图》、《地员》《度地》、《水地》,《孙子》中的《地形》、《九地》,《山海经》、《宫宅地形》、《徐霞客游记》等)、传统建筑(如黄土高原的窑洞、北京四合院、傣族竹楼、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福建土楼、胶东的海草房,古宫殿建筑等)、传统民族服饰(如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藏礼帽的帽沿宽大,包含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的蒙古族服饰等)生活习惯和风土民情(如南米北面、南船北马、南床北炕、南茶北酒,筷子,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中国五大戏曲,春联、年画等)、传统工艺(如微雕、陶瓷、布艺、木艺、刺绣、毛绒、皮影、泥塑、紫砂、蜡艺、文房四宝、书画、铜艺、装饰品、漆器、剪纸、造纸术、印刷术制茶术、中医等)、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彝族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芦笙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京族的哈节、毛南族的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等。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热点集训篇热点1传统文化课件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热点集训篇热点1传统文化课件

8.剪纸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下图中剪纸与当地地带性植被
对应正确的是
( C)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荒漠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 第7题,由材料“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 也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 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 可知,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汉族人的聚 居地,人口众多,原料丰富,因此剪纸文化氛围最为浓厚,D正确;选 D。第8题,乌石妈祖位于我国福建省,妈祖文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 心的海神信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地带性植 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正确;选C。
2.传统民居与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作为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是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蕴 含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的影响,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与形式、特点,体现了与自然地理环境的 和谐统一。 解答传统民居与传统建筑题目时要注意结合当时民居产生时的自 然、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原则是就地取材、适应和改善当时的自然和社 会经济环境。要突出围绕当地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3.诗词书画与歌谣民曲 中国的诗词书画,尤其是描述山水、节气、天气的诗句和寄情于山 水的书画,是中华文化美学的体现,受到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作品具 有明显的地域、时节特征。 解答本知识点时要注意掌握中国各地、各民族的突出地理特征和民 俗特点,要突出围绕当地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解答。注意在诗词歌赋中 还经常和中国的时节、天气、气候等相联系,因此注意掌握中国的典型 的天气现象、气候特点、时节特点以及与天气等相联系的农业活动、物 候现象等非常重要。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1.水稻种植与水资源: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中国广袤的江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而水稻种植也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稻田的灌溉系统和湿地的保护。

2.秦岭与华山:秦岭是中国的分水岭,北面是黄河流域,南面是长江流域。

秦岭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关中和陕西地区的发源地,陕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而华山则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是陕西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3.长江与文化: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流。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比如三峡、古代城市和文化名人故居等。

4.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居地之一,这里孕育了古代中国伟大的文化与文明,比如良渚文化、夏商周文化等。

5.雅鲁藏布江与西藏文化: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西藏地区的母亲河。

西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有着独特的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雅鲁藏布江的壮丽景观和丰富的水资源为西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6.长城与边塞文化:长城是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长城沿线有许多与边塞文化相关的景观和遗迹,比如敖包、塔、关城等。

这些景观和遗迹见证了中国的边防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文化交流的特点。

7.苏州园林与水城文化: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园艺文化的瑰宝。

苏州的独特水城文化和富饶的水资源为苏州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8.汴京与国际贸易:汴京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汴京位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这里有丰富的农产品和商业资源,加上北方的交通优势,使得汴京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10.大运河与南北文化交融: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连接了南方的江河湖泊和北方的黄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贸易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南北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热点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热点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典例探究〗(2018·全国卷II)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

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

(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解析】本题组以“佛手山药”为载体,考查“佛手山药”带来的效益和旅游项目的设计,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作答。

社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经济包括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效益等。

(2)依托“佛手山药”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光、体验、购物等角度着手,该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以“佛手山药”为中心设计项目即可,如设立“佛手山药”展览室、采挖“佛手山药”、建立“佛手山药”农副产品购买区等。

热点押题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2019高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

热点押题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2019高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

热点押题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点探究〗十九大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近三年的高考地理题中,均从不同方面考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2016年江苏卷1—2题“我国山水画”、2016年天津卷第14题“妈祖文化”、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瓷都景德镇”、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3题“桂林江头洲村保存着明清时期建筑”、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3题“茶马古道”、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第1—3题的“剪纸”、2017年天津卷的“‘沽’村落”,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第1—2题的“油纸伞”等。

预测2019年高考仍然会有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的试题,考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熟悉相关考查方式。

〖押题演练〗梅关古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

历史上,梅关古道是广东和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之一。

下图示意梅关古道与关楼景观,读图回答1—3题。

1.“庚岭寒梅”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花有“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

影响梅花次第开放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条件差异B.降水条件差异C.光照条件差异D.热量条件差异2.梅关是一座古老的关楼,位于梅岭之巅,是岭北与岭南分界线,游客每到此处,都要在关口两侧分别留影。

关楼留影效果最佳是在A.清明节傍晚,南侧B.劳动节日出,北侧C.端午节日落,南侧D.元宵节中午,北侧3.梅关古道现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遗迹,造成这一职能转变的直接原因是A.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B.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C.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D.社会政治的发展演变【答案】1.D 2.B 3.C【解析】1.影响鲜花开放的条件有光照和热量,一座山的南北两侧光照条件相差较小,但是在冬季,由于山脉阻挡了北部寒冷的气流,南北两侧温度相差很大,所以影响梅花次第开放主要原因是热量条件差异。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高考地理试题一直以来都是考生们备考的焦点之一,它涉及到了地理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地理知识在考试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就以高考地理试题为切入点,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方面。

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而高考地理试题中也经常涉及到中国的地形地貌问题。

有关九寨沟地震的地质原因、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造成的影响、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等等,这些都是考生们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

而这些地理知识背后往往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九寨沟地震的地质原因可以引出地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而我们可以谈到中国古代对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措施等等;黄土高原的特点则可以引发我们对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思考,以及古代农民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体现在人文地理方面。

高考地理试题中通常也会涉及到城市化进程、区域发展差异、人口迁移等内容,而这些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往往需要考虑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这就需要考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理念;区域发展差异也会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而中国古代的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往往对区域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人口迁移也会引发我们对中国古代移民和迁徙的历史,以及古代人们如何面对自然环境变迁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考生们备考的必备素材,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备考中,我们可以通过高考地理试题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也希望未来的高考地理试题能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为考生们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素材。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最新)我们的中华文化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最新)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时间和动态) ①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 时期 文化 思想 在中 华文 化发 展史 上的 影响 作用 殷商时期 春秋 战国 秦 汉 隋唐 宋元明 明清
天命神权 诸子蜂 促进统一 独尊 “敬德保 起、百 的民族文 儒术 家争鸣 化发展 民思想 儒家思 具有划 对早期中 形成古 想成为 时代意 华文化产 代中华 正统思 义 文化思 生深刻影 想 想的雏 响 形
草书
行书
B、见证之一:史书典籍字(重要原因)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 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注解:24史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明末4千多年的历史。
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学典籍的延 续”。 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汉 字和史书典籍的作用略)。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 所特有的包容性。
■关键词对比:标志
你熟悉吗?
●传统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文 化力量的体现。
汉字的发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书、楷书等。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 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 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九大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考生的人文地理素养,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频频出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材料的地理试题,这类高考试题往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信息载体,帮助考生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和自信,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材料的地理试题,其考查的重点不是死记硬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和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考查传统文化下所隐藏的地理知识,设问往往和地理知识很好的契合,主要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迁移、扩散、传承、功能、影响、分布特点、发展变化、差异比较和原因、形成条件或成因、某古文明衰落的原因等。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

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

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

据此完成1—2题。

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A.携带方便B.适用地广C.文化蕴涵D.经久耐用2.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A.欧洲西部B.中亚C.中东D.撒哈拉以南非洲【答案】1.C 2.A2.欧洲国家与中国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使欧洲成为油纸伞市场的基础;同时欧洲西部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多雨,空气湿润,既有利于油纸伞的销售,又有利于其保存。

中亚、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油纸伞市场不大且不利于其保存(易变脆、开裂)。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组需要掌握油纸伞的双重属性——既是伞(有实用功能),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文化功能)。

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其文化蕴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油纸伞重点推销的市场时,需要把油纸伞的实用功能(防雨)和文化蕴涵(与中国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2018年江苏卷)“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

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

图8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9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9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A.甲B.乙C.丙D.丁4.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答案】3.D 4.A【点睛】此题组第1问很容易错选甲地,因为甲地整体上也地势较为平坦,要注意结合甲地临近东北侧的一个山谷这一特点,判断其对地坑院建设的不利影响。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5—7题。

5.下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6.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7.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答案】5.D 6.B 7.D7.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代;越剧是上海江苏一代的剧种,故选D。

【点睛】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

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2017年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

读图回答8—9题。

8.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

图1中受“三盘暮雨”影响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A.a B.b C.c D.d9.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A.城市的扩展B.河流的改道C.人口的迁移D.文化的融合【答案】8.C 9.A【点睛】本题以天津的旅游景观和村落分布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景观的形成和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需要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进行分析,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

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10—12题。

10.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11.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12.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答案】10.D 11.A 12.C12.由材料可知,在明清时期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说明景德镇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工艺水平高、产业基础好。

(2016年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13—14题。

13.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①B.②C.③D.④14.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答案】13.D 14.C【解析】13.画①中地势起伏较大,为山地地形;画②中为峰林地形,应为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丘陵区;画③中千沟万壑,分布着塬、梁,为黄土高原地貌;画④中地势起伏和缓,且多云雾,为江南丘陵景观。

14.黄土高原是地质历史时期,强大的偏北风将蒙古高原的细小风化物——黄土,长途搬运至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15.(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旅游地理]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内,如“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下图),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

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15.【答案】保留村落的原生活状态,可满足外来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尊重原有的传统,传承和保护富有浓郁文化传统的遗产,保持古村落的生命力;激发村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保护古村落的热情,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的平衡。

【点睛】该题在旅游地理题目中较新颖,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解释生活中的各类地理现象。

解答时可从居民生活习惯和居民留在村落中的作用等几方面思考。

16.(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旅游地理]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

该商道分布在今滇、川、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

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开展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

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

16.【答案】需收集茶马古道相关资料,了解马帮文化的历史,了解古道所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确定茶马古道体验游的地点,设计体验游路线;准备与设计路线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装备、生活用品;聘请向导等。

【点睛】一般旅游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了解旅游地相关自然和人文状况,准备相应的生活物品,其次设计合适的旅游路线,选择合适旅行社、导游等。

17.(2016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北方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17.【答案】(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

(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

(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8.(2016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台湾省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省内80%人口的祖籍是福建。

两岸“三通”的启动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加深了两岸的经贸往来。

目前福州、厦门等地已建成多个台商投资区。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示意图福建省湄洲岛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被尊为“海上保护神”。

世界上有30多个临海国家和地区受“妈祖文化”影响,建有上万座妈祖庙。

当地政府应如何利用“妈祖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发展旅游业?18.【答案】开发与“妈祖文化”相关的旅游资源(开展主题文化旅游活动);以“妈祖文化”为纽带,加强海内外联系,吸引海内外游客。

【解析】海峡两岸、海内外有着共同的“妈祖文化”,可以以此为主题营造旅游景观或开发旅游活动,吸引游客等。

靖港古名“沩港”,地处沩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带,为湖南古代重要的军事重镇、昔日淮盐主经销口岸和湖南四大米市之一。

目前靖港还保留了不少清代建筑,有古驿站、古街、古作坊等。

靖港是湖南继龙山里耶镇、湘西芙蓉镇之后的第三个被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入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回答1—2题。

1.影响靖港古镇的主要区位因素有①交通便利②周边地区农业发达③具有军事功能④为湖南省政治中心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2.2009年9月25日,修葺后的靖港古镇重新开街,靖港古镇修葺的主要目的是A.开发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B.引进先进科技,促进高新技术发展C.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居民居住条件D.发展教育,提高文化水平【答案】1.D 2.A吉林查干湖冬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12月末到春节后是查干湖冬季捕鱼时间。

在查干湖420 平方千米的冰面上,这里仍然沿袭着凿冰洞、冰下走网、马拉绞盘的古老捕鱼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