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8版)共52页
2018概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三,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在利用和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の過程中積累了一定の經驗。
初步開展の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實際上已成為對個體農業進行改造の最初開端。
土地改革完成後,剛剛從封建制度の剝削和壓迫下解放出來の農民,迫切希望繼續擺脫小農經濟の貧困和落後,他們自己有了組織起來の要求。建國頭三年,簡單協作の互助組、土地入股の初級社和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の高級社都有不同程度の發展。黨總結實踐經驗,認為這些互助合作形式,是引導農業向社會主義發展の適當形式。
(二)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其理論依據
中國必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社會要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在民主革命時期已經明確。但是對於何時過渡?怎樣過渡?毛澤東和黨の其他領導人の認識經曆了發展變化過程。
【視頻】建國之初の經濟狀況
1.向社會主義過渡の設想
之一:先搞工業化建設,再一舉過渡
1951年前後,黨內大體形成了先用三個五年計劃搞工業化建設,再向社會主義過渡の共識。
政治特征:
與新民主主義時期三種不同性質の主要經濟成分相聯系,新民主主義社會の階級構成主要表現為三種基本の階級力量:一是工人階級,這是新民主主義國家の領導階級,工人階級對國家の領導通過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の領導來實現;二是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它們在國家政權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國人口の絕大多數,其中の農民階級與工人階級一起,構成新民主主義國家の階級基礎;三是民族資產階級,它是新民主主義國家政權中階級構成の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農民和手工業者の個體經濟既可以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也可以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其本身並不代表一種獨立の發展方向,因此,這三種基本の經濟成分以及與之相聯系の三種基本の階級力量之間の矛盾,就集中表現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個階級之間の矛盾和鬥爭。隨著全國土地改革の基本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の矛盾逐步成為我國社會の主要矛盾。只有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必然使中國社會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の轉變。
毛概2018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 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 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使学生懂得我国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 也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 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 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结
论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 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 社会。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国内,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封建 主义的残酷剥削,再加上长期战争的破坏, 致使本来就很落后的国家经济,雪上加霜, 到处是一派百孔千疮的破败景象。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与解放前的历史 最高水平相比,农业产值降低两成以上;江岸 河堤常年失修,水旱灾情严重。工业产值降低 一半,工矿设备多被毁坏……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初步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 年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10-15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 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 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 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 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 本主义。
2018版教材概论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1951年8 月,毛泽东在 罗瑞卿《关于 镇压反革命的 报告》上的批 示。
在全国政协一届 二次会议上,毛 泽东等委员起立 通过《土地改革 法》。
18
(2)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经济条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 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 经济基础。 建 国 初 期 国 营 经 济 的 构 成
政上 府海 中军 央Hale Waihona Puke 银会 行没 的收 命国 令民 党
告资南 本京 及军 敌管 伪会 战清 犯查 财没 产收 的 官 20 布僚
(3)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 业大国,现代工业只占10%,根本不具备直接建立社会 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需要借 助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民主主义 社会,大量发展公营和私营近代工业,奠定向社会主义 转变的物质基础。
——列宁
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 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 民主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6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 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 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 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 社会。
1949年10月—1952年6月—1956年底
14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 主要矛盾。
1949.10. —1952.底 人民大众 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 义之间的矛 盾
1953. —1956.底 国内是无产 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 国外是中国 与帝国主义 的矛盾
(完整word版)2018概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授课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授课课题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18版教材概论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3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 主要矛盾。
1949.10. —1952.底 人民大众 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 义之间的矛 盾 1953. —1956.底 国内是无产 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 国外是中国 与帝国主义 的矛盾
毛泽东视 察上海申新九 厂
20
(4)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国际因素
1950年2月22日,中苏两国政 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相对稳定的国 际和平环境以及 社会主义苏联对 中国的支持与援 助,是向社会主 义社会过渡的国 际条件。
21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 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
3.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
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2)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 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上述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3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 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 者变为后者的革命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 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哥达纲领 批判》
4
过渡时期不能不是死 亡着这个的资本主义 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 彼此斗争的时期。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要点)+毛中特(2018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有全国的意义,还有国际的意义。
整个世界都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在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我们在世界上是走在前面的,中国的资本家将来是先进者,我这个支票也是可以开的。
中国人是要走在前面的。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学习要点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①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这五种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不断扩大国营经济,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才能使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其主要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其中后者是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才能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非社会主义因素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只有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非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才能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2、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成分①社会主义经济。
②个体经济。
③资本主义经济。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只有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②只有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才有利于技术革命,大规模的生产各类工农产品。
③只有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才能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要点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一化三改”是其简要概括,当时把这“一化三改”分别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这就是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主体”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单项选择题: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A.到1956年底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就已经达到了B.是在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进入小康社会的时候达到的C.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中的一个子目标D.要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才能同时达到(对农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逐步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其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经历了从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即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实际支付定息5%/年×(7+3)年;而在此前,企业利润实行的是“四马分肥”,即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其中资方红利大体占1/4。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3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49年--1956年) ,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 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21
2、在改造过程中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 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毛泽东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 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 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 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 它不是 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 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是一 种对工人和社会主义国家有利的新型 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
16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坚持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按劳付酬 ,取消土地分红,具有完全的社会 主义性质。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17 农民们成群结队报名入社的场面
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者关系
相辅相成、相互 促进
12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3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