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概况

合集下载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武汉,简称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常住人口950万人,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

华中地区的最大都市,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故武汉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武汉也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

武汉得名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

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

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

一级文物湖北省博物馆中一级文物主要有: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剑,1965年在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乐律文字。

武汉市简介和各区域概况.已完成

武汉市简介和各区域概况.已完成

武汉市简介和各区域概况一、武汉市简介1、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武汉,湖北省省会,简称“汉”,别称“江城”,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坐落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二水将武汉一分为三,市区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组成,俗称“武汉三镇”,明末清初,三镇已成为居民填溢,货物山积,商贾云集的都市,与朱仙、景德、佛山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现在三镇各有特色,武昌是以文化科教为主,汉口以商业为主、汉阳则是政府重点的开发区。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炎热,七八月气温可达40度以上,是我国的四大火炉之一,也是我国东南多雨到西北少雨的过渡带,具有伏旱和梅雨的特点。

市内河流、湖泊众多,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素有“江城”和“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诸如闻名遐尔的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岳飞亭、盘龙城、放鹰台、钟子期墓、祢衡墓、楚王墓群等构成了武汉人文旅游的风景线,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山舰修复教育中心又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1986年,武汉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值得一提是建国后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不但是长江上的交通枢纽,也是游客们青睐之地,桥分为两层,上通汽车,下走火车,并且在两边的桥头堡中有大型雕塑,站在大桥之上,可尽览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轮船往来穿梭的景象,同时也可体验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老革`命家的英雄胆识,武汉市内公园密布,市郊又有多处公园和风景区,有木兰山、石门、道观河、白云洞、九真山、嵩阳山、龙泉山等。

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其湖面面积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湖面烟波浩淼,天水一际,湖岸蜿蜒曲折,有“九十九湾”之称,现已形成了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六大景区。

武汉城区周围有大小湖泊100多个,且沿长江两岸对称分布,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

【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全国特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平面直角坐标上,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历史文化】长江、汉江纵横交汇通过市区,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

现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11个城区,东西湖、汉南2个郊区;区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

全市群众自治组织3154个,其中,社区1096个,村民委员会2058个。

全市土地面积8467.1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7703.6平方公里,郊区面积763.51平方公里。

2002年末,武汉市户籍人口总数为768.10万人,其中,男性396.22万人,女性371.88万人;农业人口308.76万人,非农业人口459.34万人;城区人口733.70万人,郊区人口34.40万人。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05‰,死亡率4.89‰;自然增长率2.16‰。

武汉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市共有5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9个,共5.4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7%。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2万多人),其次是土家族(1万多人);2000人以上的其他民族有4个,即满族、壮族、蒙古族、苗族;100人以上的民族有12个,即侗族、瑶族、朝鲜族、畲族、白族、土族、布依族、彝族、黎族、维吾尔族、藏族、锡伯族。

全市13个区均有少数民族居住,其中,洪山区人数最多(1.43万人),汉南区最少(119人)。

【自然资源】(一)地质、地貌: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几乎控制全市地质构造的轮廊。

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概况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旅游。

武汉是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处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国6大中心城市之一。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地形属于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形状酷似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

全市东西最大横距为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55公里,面积846 7平方公里,1996年底人口716万,其中城区面积3963.5平方公里,人口486万。

市以下设9个城区、2个郊区、2个县。

城区有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

青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郊区胡东西湖区、汉南区,市属县为黄陂县和新洲县。

武汉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寒。

每年7月气温最高,日均温28.8℃;1月气温最低,日均温3.7℃。

每年3~6月和9~11月,是旅游的最佳时期。

武汉也称为"江城"。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从此"江城"成为武汉的代称。

武汉襟江带河,交通便利,又誉为"九省通衢"之地。

在幅员辽阔的祖国版图上,武汉位于东半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心,南北东西方向的广州、北京、上海、重庆、西安等特大城市,均距武汉约1200公里。

这种居中的地理位置,加上黄金水道长江与南北铁路大动脉京广线在这里交叉成"十"字结构,再加上不断完善的公路网和航空港建设,使武汉成为了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在全国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的基本框架中,武汉处于沿江主轴线和京广二级轴线的结合部位,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武汉通常被称为“武汉三镇”,“三镇”指的是武昌、汉口、汉阳这三块被长江和汉江隔开的地方。

武汉市概况修订版

武汉市概况修订版

武汉市概况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武汉市概况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埠,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重镇,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坐落于江汉平原。

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在地理上将武汉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及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

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故武汉又称“江城”。

先民楚人创造的灿烂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使武汉人的性格表现得热情而刚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开始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武汉历史悠久,根据离城区5公里的黄陂滠口杨家湾发现的商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结论,早在3500年前,此处已进入人类文明社会。

武汉先秦时属楚国地,秦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隔江分为江夏、汉阳两县。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

1926年汉口、武昌两县改市,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后,三镇统建武汉市。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东汉时期蔡邕便发现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理想市场。

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

康熙年间,三镇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得中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

15张地形图,快速了解湖北省武汉市辖的13个区

15张地形图,快速了解湖北省武汉市辖的13个区

15张地形图,快速了解湖北省武汉市辖的13个区武汉,别名江城、东方芝加哥,位于湖北省东部,于1949年由武昌、汉口和汉阳合置武汉市,取三地首字而得名。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的称号。

武汉市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

全市共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47处,其中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21处。

武汉市境地形种类多样,低山、丘陵、垄岗和平原兼具,全市总面积约84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121万(2019年末),户籍人口约906万(2019年末),市辖13个区,分别是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和汉南区。

江岸区,位于武汉市城区中部,因地处长江岸边而得名。

江岸区是武汉市政机关所在地,全区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户籍口约76万(2018年末)。

境内国家A级景区主要有武汉科技馆、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和武汉市规划展示馆等。

江汉区,地处武汉市城区中部,因江水(长江)和汉水在此交汇而得名。

全区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51万(2018年末)。

境内风景名胜主要有武汉市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铜人巷和龙王庙等。

硚口区,地处武汉市城区西部,清代在开凿汉口城护城河时,在河上建了两座石桥,称为大、小硚口,因而得名。

全区总面积约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53万(2018年末)。

汉阳区,地处武汉市西南部,隋朝时因位于汉水之北而得名。

全区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68万(2018年末)。

境内国家A级景区主要有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晴川阁、中华奇石馆、古琴台景区、黄鹤楼酒文化博览园和葉開泰中医药文化园等。

武昌区,地处武汉市东南部,是湖北省政机关所在地,三国时期,吴帝孙权取“以武而昌”之意,改当时的鄂为武昌。

全区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10万(2018年末)。

武汉简介

武汉简介

武汉市情介绍武汉是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位于长江、汉水交汇处,又称“江城”,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

现辖13个行政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东湖风景区、化工新区、武汉新港,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78万人。

武汉拥有3500多年的历史,长江流域的城市之光从这里升起。

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蜚声国内外,又经近代风云激荡,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武汉是百湖之市,举世无双。

这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她临江伴水,长江、汉水滋润着这片土地。

市内还分布大小湖泊166个,水域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26.1%,居全国各城市之首,素有“百湖之市”的美称。

武汉是九省通衢,通达四方。

武汉位居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

拥有中国内地最大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是全国四大铁路主枢纽之一、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节点、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区域性航空枢纽,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将这座城市打造为世界通衢的便捷之都。

武汉是工业重镇,产业完备。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全国八大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

国家在“一五”、“二五”时期,就在武汉布点了武钢、武重、武船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

目前,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前列,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

武汉是科技大市,人才聚集。

武汉是华中地区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内的55所普通高校,14个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05个科研机构,两院院士59名,在校大学生110万人。

当前,中部崛起战略、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三大国家战略聚焦武汉,锁定了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

2011年全市GDP达到653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79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4250亿元。

“十二五”末期,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将过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过10万元,将努力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市简介

武汉市简介

武汉,简称“汉”,现为湖北省省会,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跨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教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如今武汉努力构建中部地区支点城市,并致力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而努力。

中文名称:武汉外文名称:Wuhan别名:江城,九省通衢,东方芝加哥行政区类别:省会/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中下辖地区:7个中心城区6个远城区3个开发区政府驻地:汉口沿江大道188号电话区号:027邮政区码:430000-430400地理位置:长江汉水交汇处,江汉平原东部面积:8494平方公里人口:978.53万(2010年末六普数据)方言:汉语-西南官话-武天片-武汉话气候条件: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著名景点:黄鹤楼,红楼,东湖,归元寺,古琴台,起义门,古德寺,长春观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火车站: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车牌代码:鄂A、鄂O(行政用车和警车)市树:水杉市花:梅花著名高校:武大、华科、华师、华农、地大等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现任领导: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唐良智目录武汉城市宣传片介绍简要描述城市概况发展历程介绍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地域方位区域面积经济概况外商投资金融商贸历史沿革元代以前历史元明清时期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地质地貌河流湖泊自然资源行政区划下辖区县下辖街道乡镇人口状况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港口桥梁公共交通轮渡轨道交通过江隧道文化旅游宗教民俗风情节日媒体方言体育饮食住房酒店名胜主要特色街区非物质文化景观科教文卫科研概况教育概况公办本科(23所)独立学院(18所)民办本科(6所)高职院校(21所)军事院校(7所)领事外交筹建领事馆区友好城市著名人士历届政府武汉城市宣传片介绍简要描述城市概况发展历程介绍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地域方位区域面积经济概况外商投资金融商贸历史沿革元代以前历史元明清时期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地质地貌河流湖泊自然资源行政区划下辖区县下辖街道乡镇人口状况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港口桥梁公共交通轮渡轨道交通过江隧道文化旅游宗教节日媒体方言体育饮食住房酒店名胜主要特色街区非物质文化景观科教文卫科研概况教育概况公办本科(23所)独立学院(18所)民办本科(6所)高职院校(21所)军事院校(7所)国际交流领事外交筹建领事馆区友好城市著名人士历届政府展开编辑本段武汉城市宣传片介绍“我在中国心,世界在我心”这是武汉城市宣传片深入人心的一句广告语,这句广告语与曾经北京安帝影视广告创意机构为宜昌策划的一句广告语“长江魂,中国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埠,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重镇,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坐落于江汉平原。

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在地理上将武汉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及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

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故武汉又称”江城”。

先民楚人创造的灿烂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使武汉人的性格表现得热情而刚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开始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武汉历史悠久,根据离城区5公里的黄陂滠口杨家湾发现的商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结论,早在3500年前,此处已进入人类文明社会。

武汉先秦时属楚国地,秦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隔江分为江夏、汉阳两县。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

1926年汉口、武昌两县改市,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后,三镇统建武
汉市。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东汉时期蔡邕便发现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理想市场。

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

康熙年间,三镇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得中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

1860年代后,汉口开埠,江海直航;随后京汉、粤汉铁路的铺设,更使武汉四通八达。

1949年以来,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二桥及汉水铁路桥的竣工,以及空中航线的开辟,武汉交通运输进入新的时代。

1990年后,武汉港新客运站、新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天河国际机场、长江公路桥和江汉三桥的开通,武汉成为华中第一大交通港站。

今天,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长江水运联通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广州,西去重庆,东达上海。

东西水运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使武汉的物资交流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成为新时代的华中重镇。

武汉美称”江城”,源于唐朝大诗人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绝句,这一称呼也是由于武汉的发展与长江、汉水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沿江九大城市中,唯独武汉享有”江城”的雅名。

改革开放使武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汉人引以自豪的千古名楼
黄鹤楼,自然风光旖旎的东湖,享有盛誉的归元禅寺,继续张开双臂,喜欢四方佳宾。

更有许多好听、好看、好玩的新景点、新景观如白鳍豚馆、野生动物园、赤壁大战全景画馆及改造后的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山大道商业街都等待着您的投入,恭候着您的光临。

欢迎您来江城,领略都市不同的风光。

参观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黄鹤楼,在此可追溯黄鹤楼的历史,聆听有关的神话传说以及历代文人墨客面对黄鹤楼吟咏的诗篇”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并可登楼观武汉三镇全景。

随后来到古琴台,这里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的发生地,游人可在此凭吊俞伯牙、钟子期以琴会知音的动人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