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云南省昭通市是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有着相对较高的留守儿童比例。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等原因,长期独自在农村或城市寄宿学校生活的儿童。
他们与父母的分离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留守儿童面临着情感上的失落和孤独。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缺乏与亲人的亲密交流,导致他们感觉被丢弃和孤独。
他们更易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并失去对未来的期望。
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留守儿童通常就读于较为落后和贫困的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较低。
他们常常缺乏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往往遭受到教育上的压力和困扰。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下降,甚至出现逃学、旷课等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更容易感到焦虑、抑郁和恐惧。
他们可能出现过度依赖他人的情况,对新事物和陌生人产生恐惧心理。
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创伤可能会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社会和政府应该承担责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心理疏导,增加心理辅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政府还可以建立更多的公共设施和活动场所,提供给留守儿童丰富的文体活动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加强对父母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的责任感和关爱意识,减少留守儿童现象的发生。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云南省昭通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全面的关爱和支持,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迈向美好的未来。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云南省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地处偏远山区,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至少一方父母因工作、疾病等原因,长期与孩子分离的儿童。
他们通常由老人、亲戚或邻居照顾,长期处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状态,面临着心理、教育、健康等多方面的问题。
针对云南省昭通市的留守儿童群体进行心理调查和分析,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问题所在,有效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健康成长。
本文将对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帮助和建议。
一、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昭通市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卷,包括家庭情况、学习状态、情感交流、自我认知等内容,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和心理状况。
我们也深入留守儿童的家庭和学校,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更直观地掌握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调查结果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状况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孤独感和失落感较强。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独、失落,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
其次是自卑感和自我封闭。
留守儿童往往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自卑,自我封闭,害怕与人交流,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再次是学习压力和情感压抑。
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情感压抑,缺乏换位思考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问题分析四、解决建议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
建立心理援助机制,加强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
学校可以成立心理辅导小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关怀。
加强家庭教育,提升父母的教育意识。
社区和学校可以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亲子活动,帮助父母更好地关爱孩子,增强家庭的温暖和和谐氛围。
加强社会支持和关爱帮助。
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云南省昭通市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风景秀丽,人文资源丰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昭通市也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等原因,未成年的子女长时间留在农村家中由其他成年家庭成员或亲友照管和照顾的儿童。
他们在身体上与父母分离,心灵上也会感到孤独和不安,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会造成重要的影响。
为了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本文对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存在严重根据昭通市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在全市范围内,留守儿童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相当多的孩子存在心理问题。
他们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往往会感到孤独、焦虑、自卑,甚至出现抑郁、攻击性行为等心理问题。
在学校中,留守儿童也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交往能力差等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家庭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孩子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孩子长期处于一种亲情缺失的状态。
社会因素也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老人或其他成年家庭成员,他们的教育能力有限,难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学校因素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学校中,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往往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交往能力差等问题,这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多方合作为了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合作,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投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爱。
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交往问题,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云南省昭通市是一个地处西南山区的小城市,由于当地经济相对落后,部分家庭成员会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找工作,留下儿童在家中由亲戚或爷爷奶奶照顾,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上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对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对于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以及提供更好的心理援助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缺乏父母陪伴的孤独和孤立感。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中,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
这些儿童由亲戚或老人照顾,由于亲情关系不如亲生父母的亲密,容易导致孤独感加剧。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由于父母的不在家长期的照顾意味着这些留守儿童需要自己独立生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衣着、卫生等方面可能存在疏忽和不完善,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和自信心。
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的挑战也较为突出。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很可能会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指导,由此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或缺乏学习方法,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还有可能面临着缺乏安全感和情感缺失的问题。
由于长期缺乏家人的关爱和陪伴,这些孩子可能会在情感上变得封闭和缺乏安全感,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关爱和照顾,甚至有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应该采取措施来关注昭通市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社会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援助和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辅导和支持,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和孤独感。
学校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更多的关爱与关注,建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体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家庭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照顾,父母应该尽量减少离家时间,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上面临着孤独、自卑、缺乏安全感和情感缺失等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被迫留在家乡,与父母分隔两地。
他们成为了留守儿童,一种特别的群体。
他们并不孤独,会在亲戚朋友中寻找陪伴,但长期的分离和家庭缺失依然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敏感易怒云南省昭通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城市,是一个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地区。
在采访中,调查人员发现,昭通市的留守儿童有一些共性,他们更加敏感易怒,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一点得到了学者的确认。
心理学家指出,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相对孤独的状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他们无法忍受被忽略、被抛弃的恐惧,一旦遭到其他人的伤害,容易产生愤怒等多种情绪。
留守儿童性格缺陷明显除了敏感易怒,留守儿童的性格也存在问题。
由于长期分离和缺失家庭,留守儿童往往会表现出自卑、孤独、胆怯等情感。
他们对外部世界的适应能力不如常规儿童,缺乏新奇刺激的冲动,更加内向、闭塞。
一些孩子甚至会表现出惧怕去学校,拒绝参加社交活动的现象。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警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成长必定需要稳定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度的情感支持。
若这些条件缺失,留守儿童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因此,留守儿童需要接受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需要时常关注孩子的情感状况,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心理支持。
同时,政府、学校、社会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尽可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资源。
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社会责任,也是一个理性的投资。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

云南省昭通市留守儿童心理调查分析云南省昭通市是一个美丽的山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滞后,其留守儿童问题尤其突出。
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心理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从留守儿童的心理角度探讨其状况,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问题1.孤独感留守儿童因家庭状况,常常缺少陪伴,长时间独自在家中生活。
长期的孤独感会导致这些儿童产生自我放逐的情绪,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存在。
因此,留守儿童需要多方面的关爱、支持和陪伴。
2.安全感缺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面临各种种种生活和学习的困难,同时也因为缺少家长的关爱和护理,所以他们的心理安全感是缺乏的。
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3.自卑心理留守儿童由于情感、知识、情商等方面的差距特别大,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在与其他同龄人相比较时,这种心理会愈加显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要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帮助留守儿童实现自我完善。
4.社交能力差留守儿童长期独处,缺少交际,社交能力较差,不能与人沟通和交流。
因此,留守儿童需要帮助进行多方面的交际训练,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和经验。
5.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可能会出现情绪问题,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是与留守儿童必须重视的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关心,为他们提供帮助。
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留守儿童的第一批帮助者,教育应该从家庭中开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教育,要有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为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做好心理准备。
2.加强团队协作留守儿童的家庭和学校需要相互协作,培养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建设。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3.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处理心理问题,必须要有专业措施。
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站,为他们提供全面、专业、系统的心理咨询服务。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云南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云南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在中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如果不去管制。
那将会使留守儿童成为流浪儿童的新来源,或被操纵走向犯罪。
云南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云南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一:一、基本情况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
XX年末总人口为44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万人。
云南现有农村劳动力216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930万人,截止XX年6月,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
本报告所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4个月或全年累计6个月以上,留在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孩子。
(一)云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一是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
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8月,我省留守儿童总数已达万人,占全省万0-17岁儿童的%。
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省儿童总数的比例为%,七年来上升了个百分点。
二是分布广,不均衡。
从统计分析,我省16个州市均有农村留守儿童,但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
三是留守早,时间长。
我省有32%的留守儿童不到6岁就留守,有53%的留守儿童在7-12岁时留守。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三年以上的占34%,一年至三年的占31%,四个月至一年的占35%。
四是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省外务工的占53%,在省城务工的占17%。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主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联系,经常保持联系的占46%,偶尔联系的占46%,从不联系的占8%。
每年能与父母能见上一面的占%,多年才见一面的占%。
五是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
调查中,有%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
也因此,有%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一是以隔代监护为主,多监护方式并存。
云南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云南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摘要】民生是国家及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
山东大学“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调查小组对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亲情维系存在障碍、学习缺乏指导和监督、家庭抚养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报告对此提出通过协调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现代教育及资助帮扶体系,综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生活留守儿童教育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由此便产生了一大批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00万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的关爱与教育,有的和年长的(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的寄宿在亲友家中,“留守儿童”的成长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调查基本情况概述山东大学“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调查小组以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为调查样本。
该县地处滇川结合部,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属典型的山区县,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势以高中山为主;该县共有国土面积2091.5平方公里,耕地49433公顷;辖9乡3镇,78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2577个村民小组、40个居民小组。
2005年末,总人口375652人,非农业人口32306人,占全县总人数的8.6%,农业人口343346人,占全县总人数的91.4%,其中少数民族13140人。
2006年盐津县在外务工人数约67800人,约占全县总人数的18%,留守儿童20000多人。
调查小组针对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走访留守儿童家庭280户,调查留守儿童280名,收回调查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深层访谈100份。
调查对象年龄在8—14岁之间,其中中男生占52.7%,女生占47.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在中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如果不去管制。
那将会使留守儿童成为流浪儿童的新来源,或被操纵走向犯罪。
云南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云南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一:一、基本情况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
XX年末总人口为44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万人。
云南现有农村劳动力216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930万人,截止XX年6月,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
本报告所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4个月或全年累计6个月以上,留在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孩子。
(一)云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一是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
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8月,我省留守儿童总数已达万人,占全省万0-17岁儿童的%。
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省儿童总数的比例为%,七年来上升了个百分点。
二是分布广,不均衡。
从统计分析,我省16个州市均有农村留守儿童,但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
三是留守早,时间长。
我省有32%的留守儿童不到6岁就留守,有53%的留守儿童在7-12岁时留守。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三年以上的占34%,一年至三年的占31%,四个月至一年的占35%。
四是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省外务工的占53%,在省城务工的占17%。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主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联系,经常保持联系的占46%,偶尔联系的占46%,从不联系的占8%。
每年能与父母能见上一面的占%,多年才见一面的占%。
五是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
调查中,有%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
也因此,有%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一是以隔代监护为主,多监护方式并存。
我省留守儿童主要有单亲监护(父亲监护、母亲监护)、隔代监护(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儿童自我监护、其它监护等几种,其中又以隔代监护为主,占49%。
二是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管教方法简单。
我省留守儿童监护人没上过学的占%,小学及小学未毕业的占%,留守儿童父亲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母亲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监护人采用放任自流的管教方法的占%,采用打骂教育方法的占%,采用说服教育、民主教育的仅占%。
三是隔代监护者年龄偏大,生活负担重。
绝大部分隔代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有的监护人要监护多个孙辈,十分辛苦,且经济困难,生活负担重。
有的年老多病,不能自理,留守儿童还要为他们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甚至出现“逆向监护”。
四是自我监护人年龄偏小,生活困难。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部份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又无祖辈和亲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儿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艰难,如果没有学校老师和邻居的帮助,他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
(三)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情况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了“小公民道德建设暨‘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工作范围,初步形成了各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是组织召开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转发了全国妇联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落到实处;三是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建设。
XX年,我省创建了第一所“云南省流动人口、农村家长示范学校”,至今,全省创建省级“流动人口、农村家长示范学校”50所,创建全国“流动人口、农村家长示范学校”30所。
“十一五”期间,我们计划再建200所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
四是组织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以及学校教师培训,创建了“云南省家庭教育网站”,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到各地举办讲座146场,累计听讲人数达10万余人次。
我省家庭教育讲师团的经验被中宣部列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五大典型经验之一。
五是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
各地开展了“代理家长”、“手拉手”、“爱心妈妈”、设置亲情电话和教师挂钩帮扶等活动,部分县、市建立了留守儿童普查、家访制度。
曲靖会泽县还组建了由100名巾帼志愿者的队伍,对100名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
但是,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和解决问题措施不力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各地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展不平衡。
云南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二:活动参加者:黄波活动时间:XX年3月29号-5月31号活动地点:息烽县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一)基本情况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XX年3月20日。
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
XX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
据此推算,XX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
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
14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
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
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
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
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
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
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
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
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
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云南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三:依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基于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安化县龙塘乡村支教期间对村里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实地调查,在与当地村干部的配合下,我们深入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也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留守儿童监护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一)留守儿童对亲情需求较强根据我们对坳头村20多名的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
还有%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
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二)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
由于监护人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很难辅导子女功课,80%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以及79%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
(三)监护状况堪忧监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这里结合坳头村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重点讨论以下两项内容:基本监护(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以及深层监护(对被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
1、监护人情况分析:据调查、留守家庭中%,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由亲戚代管,尽管%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2、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
而%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与孩子谈心”,只有%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同时%的孩子还透露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
在教育态度方面,%的隔代亲人及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这说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