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复习教学案 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复习课(共37张PPT)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复习课(共37张PPT)

3、物体的长度那个对?
3.2cm
0cm 1
2
3
4
0cm 1
2
3
4
3.15cm
(四)理解误差
定义
_测__量__值___与_真_实__值____之间的差异
减小方法
采用_精_密__仪__器__、改进_测__量_方__法__、 多次测量求_平_均__值____
区别
误差是_不_可____避免的; 错误是_可_以____避免的
59
0 31
28 57
14 0 1
13
2
2
26
12
3
55 24
11
4
10
5
9 8 76
53
33 4 35
6
3722 ຫໍສະໝຸດ 12049 18 47 16
8 39
10 41 12 45 14 43
(七) 控制变量法
每一个影响探究结果的因 素,都可以叫做一个变量。
在有多个变量影响探究结果 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时,每次只让某 一个变量改变数值,保持其它的变量 值不变,以便确定这个变量对探究结 果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下午8时18 分53秒下午8时18分20:18:5321.11.9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 尺要平行贴紧被测长度 • 读数时视线要与 尺面垂直 •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结果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平均值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五)长度的特殊测量

15根
0c 1 2 3 4 5 m
间接测量的方法:
累积法、化曲为直法、替代法、 滚轮法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本章复习训练教案新版教科版(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本章复习训练教案新版教科版(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新版教科版:本章复习训练【教学目标】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3.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4.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5.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其他单位的换算.6.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7.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8.学会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9.知道长度、时间、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2.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单位的换算例题1 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A.36.72cm=36.72cm×1100m=0.3672mB.36.72cm=36.72×1100m=0.3672mC.36.72cm=36.72m×1100=0.3672mD.36.72cm=36.72cm×1100=0.3672m解析:单位换算题目的解题规律可简单归纳为:“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如图所示.答案:B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例题2如图所示,用A、B两把单位为厘米的刻度尺测同一木板的长度,A的读数为________cm,B的读数为cm.分析:A的读数为2.7cm或2.8cm,B的读数为6.20cm-3.50cm=2.70cm.A尺的最小刻度为0.5cm,读数要估读到厘米的下一位,2.7cm或2.8都正确.而B尺最小刻度为0.1cm,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式中的末位零仍是有效数字,不能舍去.又因为B中未从零刻度线量起,故应减去起始端对应的刻度.答案:2.7或2.82.70例题3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常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其中甲表叫停表,它的分度值______是,指针走一周的最大读数是______;图中乙表叫钟表,它的分度值是_______,指针走一周的最大读数是______.若体育课上要测量跑200m的时间,应用_______表;要观测一集连续剧播放的时间应用______表解析:停表能方便地用手启动和停止,在体育比赛中,常用来测时间间隔.停表的长指针走一格表示的时间是该表的分度值,即0.2s;短指针走一周的时间是最大读数,即15min.石英钟长指针走一格的时间为1min,即分度值是1min,短指针走一周的时间为12h.答案:0.2s15min1min12h 甲乙例题4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钟来计时,他找来一个口带水龙头的水壶,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1)帮小明设计一下,如何用这些器材来测定时间.(2)用这种方法测定时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解析:让水龙头形成时间间隔稳定不变的水滴,通过计算所滴水滴的多少来度量时间的长短.答案:(1)在水壶中装适量的水,稍微开启水龙头,形成稳定水滴,再用量筒接着水滴,测出滴入1mL水所用的时间t o,然后,可根据滴入量筒中水的体积V计算所用的时间t=Vt o.(2)这种测定时间的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水壶内水位下降,水滴速度越来越慢.可采用补充水壶里的水的方法来减小误差.例题5某同学沿花坛玩推铁圈的游戏,铁圈转过30圈时,刚好绕花坛一周,铁圈的直径为0.40m,那么花坛的周长约是_______dm.汽车上的里程表是根据_______来记录汽车行驶的里程的.解析:在测量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特殊方法,本题采用了滚轮法,用于测量较长的曲线长度,可用一个已知周长的圆铁圈沿所测曲线滚动,记下铁圈滚动过的圈数,再乘以铁圈的周长,即可测出较长曲线的长度.铁圈转过一圈,铁圈运动的距离即为铁圈的周长,花坛的周长是0.40m×π×30=37.68m=376.8dm.答案:376.8车轮转动圈数误差例题6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为了减小误差,要测三次以上,然后再取其平均值,这样做是()A.担心测量中方法不当B.为了减小刻度尺本身不够精密而产生的误差C.为了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D.为了减小观察时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错误解析:测量时取平均值,是因为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长度时每次读数时可能有差异,而此差异存在于准确值的下一位即估计值上,由于观察者的原因,估计时可能估计得偏大或偏小,所以取平均值可以减小由此产生的误差.取平均值只能减小因读数引起的误差,不能减小因测量仪器的原因引起的误差.答案:C[点评]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因读数引起的误差.刻度尺本身的原因引起的误差利用求平均值法是不能减小的.例题7某同学测量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51cm,5.51cm,5.53cm,5.55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记作()A.5.51cmB.5.52cmC.5.525cmD.5.53cm解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最后记录结果保留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应与测量值相同,因为0.01cm 位上的数字已经是估读的,再往下一位记录的数字是无效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出现无效数字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答案应选D.答案:D科学探究例题8小明在“探究可能影响影子大小的因素”时,设计了这样的实验,保持橡皮到后面屏幕之间的距离不变,把手电筒打开后放在距离橡皮前面不同的位置(25cm处、20cm处、15cm处、10cm 处及5cm处),分别测量在屏幕上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1)小明此实验探究的影子的大小与________的关系.(2)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__法.解析:影响影子大小的因素很多,在此实验中,小明控制橡皮与屏幕间的距离不变,改变手电筒与橡皮间的距离,所以探究的是影子的大小与发光体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的关系,研究此题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答案:(1)发光体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2)控制变量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教案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3. 科学探究实例:通过具体的实验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物理学习。

2. 掌握实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物理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和实际操作方法。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模板、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以及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实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5.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6.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7. 成果展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七、作业设计2. 答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尝试完成更多的物理实验,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一、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操作规范性是实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

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包括:1. 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了解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仪器的安装、调试和拆卸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教学设计学生活动2(1)结合教材观察各种测量仪器,思考每种测量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体会面对测量同一物理量的仪器,根据实验的需要合理选择不同规格、不同精度、不同的使用方法,可以是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方法。

(2)说并写出测量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评价任务2)(3)回答完成例2:(评价任务2)例2将下列仪器或工具按其用途分类。

a.弹簧测力计b.卷尺c.电压表d.杆秤e.体温计f.刻度尺g.量杯h.腕表i.电流表j.托盘天平k.电子秤l.激光测距仪m.红外线温度计n.停表o.量筒(1)力的测量工具(2)温度的测量工具(3)电的测量工具(4)时间的测量工具(5)质量的测量工具(6)长度的测量工具(7)体积的测量工具学生活动3(1)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①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③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④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2)回答完成例3、例4:(评价任务3)例3小明从书中读到些对声音的描述:优美的歌声;婉转的鸟鸣声...使人心情舒畅。

(1)他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2)小明猜想可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3)他用两支铅笔、一把刻度尺、一根细橡皮筋组成实验装置。

(4)然后用手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时发出了响声,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发声停止。

(5)根据以上现象,小明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角色扮演:扮演体验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观过程,并分析说明此过程质量守恒。

例4如图,滑雪运动员保持身体姿势不变,从斜坡滑下后,用力撑杆,飞速向前滑去,请根据此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作业设计】A组基础训练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物理现象的是()A.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七色光带B.没有被击打的音叉也会振动起来C.用两个平面镜和几只小彩灯做一个“无尽”的长廊D.北京香山上的枫叶在秋天会变红2.图中所列仪器可以用于测量时间的是()3.如图所示,请标出测量仪器的名称A是,用它来测量物体的;B是,用它来测量物体的。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教学设计1.1 走进实验室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教学设计1.1  走进实验室

第1节走进实验室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认识各种测量工具,对测量工具有基本的了解。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讲述了科学探究的意义、科学探究的工具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学习本节,认识生活中存在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是初中物理学习的第一小节,走进实验室,从认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开始,慢慢熟悉,知道物理学科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了解实验对于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观察物理现象,初步了解、掌握观察的科学方法;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测量工具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与操作,让学生了解各类测量工具的用途,掌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规律。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括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点: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复习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

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复习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

误差第一章学习目标:1.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及其换算,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学会“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 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 。

长度的测量 1 km= m 1m= km 1m= dm 1dm= m 1dm= cm 1cm= dm 1cm= mm 1mm= cm 1mm= μm 1μm= mm 1m= μm 1m= nm 1μm= nm 1nm= μm 1nm= m (1)会认:__________ __________ (2)会选:______________ ______ (3)会放:_________ ___________ (4)会看:___________ _________ (5)会读:__________________ __ (6)会记:________________ ____ 正确使用刻度尺 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可______,只能_______,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是______ 时间的测量时间单位的换算:1h=_______min=_______s 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________ 控制变量法:研究时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_____,这种研究方法称为_________。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例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两小儿辨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卷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释:[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多智慧呢!这个故事写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复习学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复习学案教科版

《走进实验室》
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及其换算,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二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为了方便国际间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
教师引导,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球弹射器,如图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的速度大小
射出距离
L/m
2.9
9.6
10.7
11.1
,应选用序号为
②为验证猜想的实验数据;

课题:八年级物理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复习
设计人:审核人:
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及其换算,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零刻度线
这个学期起开设了物下列说法和做法中,
用分度值为
320.6cm B32.06cm C
球弹射器,如图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的速度大小
射出距离
L/m
2.9
9.6
10.7
11.1
,应选用序号为
②为验证猜想的实验数据;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走进实验室第1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研究学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走进实验室第1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研究学案新版教科版

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讨【学习目标】1.熟悉到测量是实验探讨的重要环节。

2.明白科学探讨的一样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缘故。

3.观看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看的科学方式。

4.通过观看常常利用实验仪器,熟悉到测量工具对探讨式学习的重要性。

————————行为提示:1.情景导入新课。

2.解读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一切奇异的现象,其发生都是有缘故的。

科学探讨确实是要找出其中的缘故和规律。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科学探讨进程中,并非必然要涉及所有探讨环节,也能够按如实际情形有所偏重,只涉及部份要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然界中的神奇扑朔迷离,生活中的神奇千姿百态,你若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讨其中隐秘的强烈愿望,那么就必然能学好物理,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咱们就先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讨。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自主阅读教材P6,完成下列问题:1.观看图1­1­2,你明白图中所列举的物理现象吗?说一说你还明白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__钻木取火,摩擦生热……2.一切巧妙的现象,都是有缘故的,科学探讨确实是要找出其中的__缘故__及其__规律__,__观看__是科学觉察的重要环节。

知识板块二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自主阅读教材P7,完成第3小题:3.议一议:请同窗们观看图1­1­3,讨论以下问题:(1)秒表的利用方式和读数方式是什么?__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复位。

__(2)温度计利用了液体__热胀冷缩__的性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在下面四幅图中演示了温度计的不同用法,你以为正确的是__D__。

,A) ,B) ,C) ,D)(3)认真观看量筒上的刻度,它采纳的单位是什么?__mL__;在量筒里装入适量的水,观看它的液面有什么特点?这提示咱们在利用量筒时,应该如何读数?__液面是凹的;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__。

(4)你对其他几种测量仪器有所了解吗?请你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熟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人为的客观因素等。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设法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由于方法不当、人为主观因素(读错、记错等)造成的,因此在实验中错误应该避免也能够避免。
正确答案:选BCD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误差的理解
正确答案:2.0 2.50
考点分析:考查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例6.如何测一张纸的厚度?
解析:由于一张纸的厚度非常小,比平常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还小,无法直接测出,但是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以少测多,可测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测细铜丝直径可测出密绕后n匝的宽度再除以n
正确答案:取同样的纸1000张,然后测出其总厚度为D,则每张纸的厚度就为d=D/1000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2)正确使用刻度尺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最后应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代表的长度值不仅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确程度,而且还涉及到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量程和分值应从实际测量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3)长度单位的换算
应掌握km、m、dm、cm、mm、μm六种单位间的换算。
(4)正确认识误差
①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人为的客观因素等。
②减小误差的途径:选用准确度较高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正确答案:
答:第①②⑤组测量数据是正确的。木块的平均长度为6.76cm。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正确挑选实验数据和利用平均值法减小误差的方法
例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只要取平均值或使用精密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没有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例4.手边有三把刻度尺,第一把分度值是1 dm,第二把分度值是1 cm,第三把分度值是1mm,请问哪把刻度尺最好,为什么?
解析: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它的分度值,但它还和测量时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有关,应该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在不知道具体的测量要求时,不能确定用哪把尺最好。
答案:不能说哪把刻度尺好。因为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它的分度值,但它还和测量时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有关,应该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在不知道具体的测量要求时,不能确定用哪把尺最好。
例5.如图所示,用两种尺来测两个物体时记录数据应为:A图为__________cm,B图为__________cm。
解析:刻度尺使用前: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最后应看刻度尺的分度值。一般情况下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在长度测量中,常遇到一些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如球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但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特殊方法是可以测出它们的长度的。下面是在测量中常用到的几种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①化曲为替代法:
④利用工具平移:
【典型例题】
例1.用皮卷尺测量球场的宽度,记录的数据是25.36米,这个皮卷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填空题:
1.在km、m、cm、μm中,长度的主单位是.学生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一般是。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60μm=mm=nm。
(2)0.00026m=km=cm。
(3)0.5m2=cm2=mm2。
②使用时:使用时应注意正确放置和正确观察。
<1>正确放置的关键是做到: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被测对象的一边,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2>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一般情况下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学生用三角尺最小刻度是mm,用它测量长2cm的长度,若正好对准在刻度线上时,正确记录应为2.00cm,其中2.0cm是尺面准确读出的数,由于有估读数,需在毫米的10分位上加“0”。
A. 1mm B. 1cm
C. 1dm D. 1m
解析:本题要求“由数据推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根据的是记录数据的规则。根据规定,记录数据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那么倒数第一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本题中该位(数字“3”所在位)是十分之一米,也就是1分米,所以本题应选C。
正确答案:C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复习教学案教科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分析:
(一)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发现并提出问题
做出猜想和假设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
例2.某人用学生三角尺测同一个木块长度时,记录下五组数据:①6.78cm,②6.74cm,③6.771cm,④6.93cm,⑤6.75cm。其中哪几个数据的记录是正确的?平均测量值是多少?
解析:第④组数据的准确数与其它四组不同,这肯定是读数错误造成的。由于学生三角尺最小刻度值为毫米,因此第③组数据记录到0.01mm时就出现了二位估读数,属无效数据。在计算平均测量结果时应排除无效的和错误的,同时仍应保留一位估计数,第二位应四舍五入。第三位不用出现。
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SI制):米(meter)(m)
常用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
在我们的物理学中统一国际单位制。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