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分子育种

合集下载

《分子育种》课件

《分子育种》课件

基因编辑技术为农作物和动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敲除、敲入和敲减等操作,从而达到改良品种和提高生产性能的目的。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历史回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育种经历了从传统育种到基因工程育种的发展历程,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和完善。
02
分子育种技术
基因克隆技术是一种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将一个DNA片段复制出多个相同片段的技术。
该技术包括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质粒等关键酶和元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将DNA双链切开,再利用DNA连接酶将切开后的DNA片段与质粒连接,最后将连接产物导入宿主细胞中,实现基因的克隆。
特点
提高育种效率
分子育种能够大幅度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加速新品种的培育进程。
优化品种性状
通过精确地定向改良,分子育种能够显著改善品种的性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分子育种有助于培育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等新品种,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转基因玉米的争议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等方面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转基因玉米的研发过程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抗病、抗旱等外源基因导入玉米细胞,经过组织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再经过多代选育和试验,最终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玉米品种。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发新型疫苗,预防传染病。
疫苗研发

植物分子育种

植物分子育种
在特定的组织器官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就会转录出 特异的mRNA。提取mRNA反转录合成cDNA,构建 cDNA。经差示筛选技术获得特异表达基因。
后来又与PCR技术结合,发明了mRNA差异显示技 术。
园艺植物育种学—分子育种
第一节 基因工程与育种
二、植物基因工程的方法和步骤 1、目的基因的分离和克隆 (3)转座子标签法及T-DNA插入突变法
园艺植物育种学—分子育种
第一节 基因工程与育种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与作用 2、基因工程的作用 抗病基因工程 抗虫基因工程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抗逆境基因工程 提高果实耐贮性和切花寿命基因工程 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基因工程
园艺植物育种学—分子育种
第一节 基因工程与育种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与作用 2、基因工程的作用 (1)抗病基因工程 植物病原物有病毒、细菌和真菌,分别针对三者的抗病 基因有: 抗病毒基因: CP基因 (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病毒复制酶基因、 干扰素基因 、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
园艺植物育种学—分子育种
第一节 基因工程与育种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与作用 2、基因工程的作用 (6)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基因工程 在品质方面,维生素、颜色(色泽)有关基因。
园艺植物育种学—分子育种
第一节 基因工程与育种
二、植物基因工程的方法和步骤 1、目的基因的分离和克隆 (1)鸟枪法 (2)mRNA分离法 (3)转座子标签法及T-DNA插入突变法 (4)基因图谱的克隆法 (5)其他方法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与作用 2、基因工程的作用 (3)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抗除草剂基因: Bar基因 Tfda基因
园艺植物育种学—分子育种
第一节 基因工程与育种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与作用 2、基因工程的作用 (4)抗逆境基因工程 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脯氨酸合成酶有关基因、 山梨醇和甘露醇合成酶的基因。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及应用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及应用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及应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作物需求不断增长。

而传统的育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为此,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种名为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新方法。

本文将介绍这种新技术,并探讨它的应用前景。

1.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是什么植物分子育种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新兴技术。

它是通过分析植物基因组中与某些质量特征相关的DNA标记,来帮助育种者判断某个植株的质量特征。

这种技术不仅节省了传统育种方法中的时间和成本,而且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育种结果。

2.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由于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具有高效、高准确性和高可操作性的优点,因此已经在许多农作物的育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这种技术应用的几个方面:(1)提高产量和品质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可以通过种子培育、环境控制和育种研究等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通过检测大豆DNA中的一些特定标记,科学家可以挑选出潜在的耐旱、高产和高蛋白质品种。

(2)提高抗病性植物分子育种技术还可以帮助育种者研究抗病性。

通过分析具有特定DNA标记的植物,科学家可以预测一些抗性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

这一因素对于研发抗病新品种尤为重要。

(3)开发适应性更高的品种由于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变化的影响,许多种植物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地条件。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可以帮助开发适应性更高的品种。

通过分析多个DNA标记,科学家可以确定那些携带适应性基因的植物,进而培育出更适合当地环境的新品种。

3.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实现和发展植物分子育种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支持。

同时,这种技术也需要新的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开发。

(1)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分子育种技术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人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基因测序,同时也可以分析更多的DNA标记,从而提高了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准确性和效率。

(2)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于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考试试题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考试试题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分子育种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育种的方法。

下列哪项不属于分子育种技术?A. SNP标记技术B. 基因编辑技术C. 转基因技术D. 宏基因组学技术2.基因组选择是一种常用的分子育种方法。

以下哪项是基因组选择的主要步骤?A. 基因测序B. 突变体筛选C. 遗传指纹分析D. 遗传远交3.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植物中,实现遗传改良或添加新的性状。

下列哪项是转基因植物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A. 提高植物的抗病性B. 增加植物产量C. 改善植物的品质D. 扩大植物的生态适应性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利用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之间存在的遗传关联进行育种选择的方法。

以下哪项是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A. RFLPB. PCRC. Southern blottingD. Western blotting5.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可以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以下哪项是分子标记的主要应用之一?A. 快速鉴定杂交种子B. 鉴定植物性别C. 检测植物营养状况D. 测定植物基因型二、填空题1.分子育种技术中,________技术可以快速获得植物基因组的信息。

2.基因组选择通过对种群进行________,筛选出具有目标基因型的个体进行繁殖。

3.转基因植物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植物中,实现对特定性状的________。

4.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PCR是通过________扩增目标DNA片段。

5.分子标记可用于快速筛选出________,提高育种效率。

三、简答题1.请简述SNP标记技术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及优势。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育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请简要说明其原理及应用过程。

3.请简述转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优势和争议。

四、论述题请根据现代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论述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对农业的意义和前景。

(正文待续...)。

“植物分子育种”课程改革初探

“植物分子育种”课程改革初探

2023年1月第1期Jan. 2023No.1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植物分子育种”课程改革初探雷建峰,陈 琴,吴鹏昊(新疆农业大学 农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摘 要] “植物分子育种”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教好植物分子育种专业课对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植物(作物)育种专业人才非常重要。

然而,由于“植物分子育种”课程知识体系复杂,涉及不同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给授课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针对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对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开展实验教学和改革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探索,以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使学生充分理解植物分子育种的理论体系,并且掌握过硬的实验操作技能。

[关键词] 植物分子育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基金项目] 2023年度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植物分子育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作者简介] 雷建峰(1989—),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陈 琴(1982—),女(蒙古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吴鹏昊(1984—),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01-0069-04 [收稿日期] 2022-05-04随着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阶段不断涌现出各种植物育种的新技术。

传统植物育种的方式为植物(作物)的基础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常规育种或多或少的盲目性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植物育种的需求,因此“植物分子育种”课程应运而生。

目前,多种植物包含农作物在内的物种全基因组测序已基本完成,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对这些植物的海量测序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挖掘和解析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应用于植物(作物)分子育种中。

分子植物育种撤回所投稿件

分子植物育种撤回所投稿件

分子植物育种撤回所投稿件摘要:1.分子植物育种简介2.分子植物育种撤稿事件背景3.事件影响及原因分析4.分子植物育种研究的未来展望正文:【分子植物育种简介】分子植物育种是一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植物育种的方法,通过研究植物基因组,寻找并利用有利基因进行育种,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性状。

近年来,分子植物育种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分子植物育种撤稿事件背景】然而,就在分子植物育种领域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一个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了。

某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篇关于分子植物育种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声称利用了一种新型的分子育种技术,成功提高了某种作物的产量。

然而,不久之后,该论文因数据造假等问题被撤稿。

这一事件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对分子植物育种领域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事件影响及原因分析】这次撤稿事件对分子植物育种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学术界对分子植物育种研究的信任度降低,许多研究项目和经费申请受到牵连。

另一方面,这一事件也暴露出了分子植物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数据不透明、实验不严谨等。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阻碍分子植物育种领域的发展。

导致这次撤稿事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术不端行为。

一些研究者为了追求名利,不顾科学道德,捏造数据、抄袭他人成果,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公平和正义。

此外,学术期刊的审核制度不健全、同行评议存在漏洞也是导致撤稿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分子植物育种研究的未来展望】尽管发生了撤稿事件,但分子植物育种领域的研究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要想使这一领域摆脱目前的困境,必须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者的自律意识。

同时,学术期刊也应完善审核制度,加强对论文质量的把关。

只有这样,分子植物育种领域才能走出阴影,继续为人类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分子植物育种撤稿事件给学术界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坚守学术道德底线。

了解植物分子育种!

了解植物分子育种!

国内外植物育种的历史已经证实,新的育种方法的采用和新的育种途径的探索成功将会提高植物育种的效果,给植物育种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为物种间和属间甚至科间远缘遗传物质的导人和交换,进而为快速培育高产、多抗和优质的新品种提供有效的育种途径。

可望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植物分子育种的概念植物分子育种是指不经过有性过程,将外源DNA导入植物,诱发可遗传的变异,以选育带目的性状的优良品种的育种技术。

分子育种广义地讲包括两个层次的生物工程技术:①外源DNA导入植物的技术:即将带有目的性状的基因的供体总DNA片段导人植物,筛选获得目的性状表达的后代,培育新品种;②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即将目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构建重组分子再导人植物细胞,然后通过离体培养并筛选获得目的基因表达的植株,培育新品种。

狭义的分子育种指的是第一个层次的分子育种即外源DNA导入植物的技术。

二、植物分子育种的特点我国育种学家对水稻、小麦、大麦、棉花、高梁、大豆、马铃薯、蚕豆等作物长达20年的探索后掌握了植物分子育种如下一些特点:1、操作简单。

基因工程技术自50年代初使用以来,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难以找到理想的目的基因,因为作物的主要经济性状一般是数量性状,这些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难于识别和分离。

此外,在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作物的过程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基因载体。

我国的植物分子育种以异源DNA片段有可能在受体植物细胞内形成部分杂交片段的假说为基础,通过适当的导人方法很容易将供体的总DNA导人受体细胞内,由此引起受体发生遗传性变异,为育种家提供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因而是简单易行的育种新途径。

2、变异范围广。

周光宇、陈启锋和黄骏麒等认为,异源DNA 导人受体细胞后,由于供体与受体的异源遗传物质的相互作用,其中包括DNA片段的插人、整合、调控和启动等,会引起受体产生多种多样的遗传性变异。

受体所产生的遗传性变异涉及到作物的各类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其中包括植株的形态变异、生长发育速度、生理生化特性、抗病虫能力、产量构成潜力和品质改良以及抗逆性等等。

分子植物育种的原理与方法育种学课件

分子植物育种的原理与方法育种学课件

优势 精准选择 快速育种 多基因改良
局限性 技术成本高 公众关注和接受度 遗传多样性保护
分子植物育种在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中 的应用与前景
种质资源创新
介绍分子植物育种在农作物种 质资源创新方面的应用案例和 前景。
农作物产量提高
探讨分子植物育种对于提高农 作物产量和营养价值的潜力。
逆境抗性
讨论分子植物育种在培育抗旱、 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方面的应用 前景。
解释不同类型的分子标记技术 (如SSR、SNP和AFLP), 并说明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优势。
介绍分子标记技术在构建遗传 图谱方面的应用,以支持基因 定位和分析。
辅助选择
探讨分子标记技术在育种中的 辅助选择方法,加速品种改良 和遗传进化。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 用
CRISPR-Cas9系统
详细介绍CRISPR-Cas9系统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分子植物育种的原理与方 法育种学课件
本课件介绍了分子植物育种的原理与方法,概述了基因组学的基础知识,并 探讨了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转基因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也涵盖 了分子育种的优势、局限性以及其在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中的应用与前景。
分子植物育种的概述
简要介绍分子植物育种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强调其在农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分子育种对于提高作 物品质、抗病虫害和适应环境的意义。
基因组编辑
说明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精确编辑,以创造或改良有益性状。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
转基因概念
概述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定义,并探讨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潜力。
2
转基因作物
列举转基因作物示例,讨论其重要性和争议,并呈现相关研究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粉管通道技术可用于单子叶或双子叶的任一开花植 物. 这项技术于1978年开始在棉花和水稻上进行实验: 如棉花在自花授粉24h后,从子房顶端注入DNA; 水稻则在自花授粉1 ~ 3h将DNA溶液滴入切去柱头的花 柱切口处. 转化成株率一般达到1 ~10 % 。
二、花粉管通道技术的分子验证 1.缺口翻译技术验证。
(2)小麦 小麦白粉病对生产的危害也很严重.从 小麦资源来看,缺乏抗白粉病的亲本。
阎新甫、刘文轩(从1988年开始)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白粉病的二棱大麦总 DNA导入小麦感病品种花76(农艺性状好)。 研究发现: D1代便出现了2.77%的高抗白粉病变异株; D2代有5个株系的抗性已经稳定。 D3和D4代作病菌接种鉴定,表现高抗0、1、 11和15号小麦白粉病优势小种。 通过侵染型基因测定,表明所获得的抗自粉病 基因与小麦中已知的定名抗性基因完全不同, 而与大麦的抗白粉病基因一致。
二、植物分子育种的特点 1.遗传物质的转移突破生物学隔离的障碍 打破物种分类的界限,充分利用自然界丰富 的遗传资源,使遗传物质能在不同植物间,甚 至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交流,从而 充分活化各物种的遗传基础,为创造新的生命 类型奠定广泛的基础.
2.无需经过细胞、原生质体离体培养(甚至不 需离体培养)(针对狭义的分子育种来说) 利用整体植株的特定细胞进行外源DNA或基 因的转移,如卵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细胞, 抑或幼胚,幼苗、芽丛分裂旺盛的细胞,它们 随着整体生长发育的进程而完成外源DNA或基 因的导入、整合与转化过程。无需经过细胞、 原生质体离体培养,转化诱导,形成再生株植 等一系列繁琐复杂的培养流程。
3.质粒与受体共同顺序重组验证。 应用质粒PNE0105(Kan’,能在植物中表达)与 受体的共同顺序(重复顺序)重组后导入棉花与 水稻,子代出现了卡那霉素 卡那霉素耐性明显高于受体 卡那霉素 的植株。在水稻中巳测出强的卡那霉素磷酸转 移酶的活力.同时还在Southern Blot图片上显 示出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杂交条带,证明外源 基因导入成功,
以3H标记海岛棉“416” DNA分子(50kb),于自花授 粉后24h,用50µl微量注射器向受体(岱字棉滤选204)子 房注射10µl 3H-DNA。 综合分析表明,花粉管道是外源DNA进入受体的惟一 通道:外源DNA经过天然的花粉管通道而进入胚囊, 转化种胚细胞。
2.通过不同克隆的基因或特异DNA片段 的导入进行分子验证。
(3)水稻 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危害水稻生产最 普遍和最严重的病害。
陈善葆、段晓岚等(于1987年)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早生爱国 3号和矢祖的DNA导入受体856403等11个粳稻感病品种, 共获得种子671粒.次春播种,其中有9个受体的13个 组合长成D1代233株。 这项研究充分说明供体的抗白叶枯病和其他性状基因, 在受体于代中得到了整合、表达和稳定遗传。
翁坚等应用M13(mp7)与受体重复顺序重组分子导入海 岛棉,至胚发育60d,取成熟种,提取DNA,以32P标 记M13(mp7)制备探针。 从Southern Blot的Sau 3A酶切图谱上证明通过花粉管通 道技术,mp7DNA已整合进入受体基因组,而未经外 源DNA导入的海岛棉DNA对照中未测出mp7的同源 DNA。
50年代 杂种玉米稻未见父本的外观性状 外观性状; 外观性状 从染色体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数目和组型分析来看,均与母本水稻相同; 染色体 但无可否认地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异 明显的变异: 明显的变异 如植株高、穗大、粒大,抗逆性(耐寒,耐旱)强、产量提高,而且这些变异还 可以遗传下去。 后来发现在以高梁、甘蔗和芦苇作父本,而以水稻作母本的远缘杂交实验中, 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 即后代的外观特点与母本水稻一致,但也或多或少显露出一部分远缘的遗传 后代的外观特点与母本水稻一致, 后代的外观特点与母本水稻一致 信息. 信息 在遗传育种界对此尚存在学术观点不一的争论: 有人持否定态瘦,认为玉米稻不可能是杂交种,把所出现的变异归咎于母本不 纯,或纯属自发变异。 也有人认为变异是由玉米花粉物质刺激作用; 甚至还有人认为玉米稻要长出玉米棒子才算是真正的杂种.
3.适应面广
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均可运用这项技术达到 品种创新与改良的育种效果。 4.与常规育种相比,育种时间明显缩短,一般 只需3—4代各选系便可稳定。 5.方法简便 室内外(大田、盆栽场、温室等)均可进行,常 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
第二节 植物分子育种的产生与发展
一.问题提出
吉林农民李贞生培育出的玉米稻(水稻×玉米) 吉林农民李贞生培育出的玉米稻
于元杰等 以鲁棉6号为受体,将罗布麻的DNA用微量注 射器从幼铃顶端纵轴向下插入胎座约0.5cm处, 每铃注10ulDNA,经过各项鉴定和检测分析, 获得一系列优良的变异系. 如种质系91003,不仅表现高产、纤维品质好, 而且在历年棉花枯萎病鉴定中,显示出良好的 抗性.比推广的抗病品种中棉12号抗病性强. 另外,于元杰等还以红麻为供体,将其DNA导 入鲁棉6号,从变异后代中选育出优质、抗病 优质系91006,不仅品质优、丰产性好,而且 也具有较强的扰棉枯萎病的能力。
二.DNA片段杂交假说及其分子验证
1974年,周光宇多次对粮食等作物远缘杂交实验进 行实地调查。 要点: (1)认为就整体分子而言,远缘亲本间的染色体结构 是不亲和的,容易相互排斥; (2)根据进化的观点 进化的观点,局部DNA分子部分基因间的结 DNA 进化的观点 亲和性; 构有可能保持一定的亲和性 亲和性 因而远缘DNA片段有可能进入受体细胞,并在母本 DNA复制过程中,这种DNA片段便与受体基因组相应 区段整合。 周光宇提出了“DNA片段杂交”假说,并应用同工 酶和分子杂交等技术对祖德明等培育的高梁稻及其亲 本材料进行了分析,使这一假说得到了分子验证。
黄兴奇等
以抗稻瘟病的陆稻品种勐旺谷、云南药用野生稻和燕 麦作供体,采用孕穗期茎注射法,将上述各种供体的 DNA分别导入水稻感病品种西南175,获得了一批性状 变异,并能稳定传的后代。 在所归类的19个材料中,经多次鉴定、筛选,共选 出7个稻瘟病抗性株系。
植物分子育种
Plant molecular Breeding
第一章 植物分子育种技术概论
常规育种虽然在农作物产量提高和品质改良方 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它存在着局限性: 一是遗传物质的转移难以突破生物学隔离的障 碍,使优良种质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 二是由于基因连锁的困扰,又不易收到理想的 育种效果。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特别是分子水 平的生物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 增强抗病虫和抗逆能力等方面展示了诱人的灿 烂前景.
于元杰等 采用牛胸腺DNA,小麦异属植物披碱草(高抗白粉病和锈病)、小 麦品种京花1号(无芒,中抗白粉病和条锈病)等材料作供体,取其 DNA分别导入受体普通小麦品系814527。该品系丰产性较好,但 中度感染条锈病和白粉病。经过培育与选择从不同组合中分别选 出了既丰产优质,又抗病的品系。 例如D041新种质系,以小麦841527为母体,导入牛胸腺DNA, 从其变异后代中经系谱法选育而成.D041不仅早熟,而且高产、 优质,同时高抗条锈病和干热风。 D259 D259为另一优良选系,其受体仍为814527,供体为京花1号DNA。 814527 1 DNA 此选系品质优,蛋白质和较氨酸含量均高,前者14%以上,后者 0.36%。突出的特点是高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此外还能 抗旱. 在以披碱草DNA导入814527的后代中也选育出高抗条锈病的新品 系D1704。 倪建福等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长穗偃麦草总体DNA直接导入小 麦甘麦8号,获得了具有供体性状的后代.其中就抗条锈病田间鉴 定来看,D2选出两个变异株系,共57个单株,除1个单株感染条 锈外,其余56株均表现高抗或免疫。
第五节 植物分子育种与作物遗传改良
育种实践证明,育种上要有新突破,目前必须 抓住两项工作: ①广泛搜集有益的种质资源,并加以利用。 ②育种方法上进一步革新。 20余年的实践证明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紧密结 合,相辅相成,使作物遗传改良的研究登上了 新台阶,优良新品种层出不穷。以下简要介绍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一节 植物分子育种的概念和特点
一、植物分子育种的概念 植物分子育种是近代开创的育种新途径,大 量实践证明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分子育种是指分子水平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 分子育种 上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周光宇研究 员指出,植物分子育种可概括为两个层次的工 程技术:
1.将带有目的性状基因的供体总DNA片段导入 欲改良的植物受体细胞,使其后代发生变异, 从中筛选出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或符合需要的 有价值的新类型,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 的新品种。 2.分离目的基因,构建重组分子,导入需要 改良的植物受体细胞,经过培育,筛选出获得 了目的性状,且综合性状优良的后代,育出新 品种。 狭义的分子育种指的是第一层次的分子育种。
第四节 植物分子育种的兴起与发展
• 据统计,全国约有21个省市,40个以上的实验室开展 这方面的研究,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优良新品 种和新品系不断涌现,显示出巨大的生产力效应。 • 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分于育种经历了20余年的 艰苦探索。这期间,一共召开了3次植物分子育种学术 讨论会,分子学、分子遗传学和作物育种学的专家们 汇聚一堂,总结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共商发展,使 植物分子育种事业进入了新阶段, • 总的来说,植物分子育种第一层次的技术,即带目的 性状的外源DNA导入技术,目前已为广大育种家们所 接受,它克服了常规育种的局限性,打破了物种隔离 的障碍,缩短了育种时间,为生产提供了一批优良品 种。
一、增强抗性 1.抗病 (1)棉花 棉花病害,特别是枯萎病、黄萎病等毁灭性病 害,常常给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丰产、 优质和抗病等性状之间往往存在负相关,常规 育种难以打破这一局面,采用分子育种法可以 逾越这一障碍,创造极丰富的变异来源,为农 作物抗病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