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血液堆积在心腔中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的辨证论治经验,在治疗心衰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辨证1. 中医辨证的理论基础中医辨证是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概念,其中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辨证的核心内容。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根据中医基本理论来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
2.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于肺、肝、脾、肾失调,导致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而引起的。
具体来说,病因可以分为外感、内伤和情志因素,其中外感主要是指风、寒、湿、热等外界因素的侵袭,内伤主要是指劳损、暴饮暴食、过度情绪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而情志因素则是指情绪波动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病机主要表现为气滞、瘀阻、湿重、脾虚、肝郁等。
二、中医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方式,主要依据对病因、病机的辨析,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芍药、炙甘草、白术、茯苓、山萸肉、丹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健脾利湿、健肝益气等作用,能够改善心脏功能,缓解病情。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直接刺激穴位产生生理反应,进而调节气血运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包经、足太阴肺经等。
针刺操作要准确,针灸时间适宜,疗程要根据病情长短进行。
针灸可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肌肉松弛,从而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利用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肌肉、韧带等组织,调整气血流通、激活机体各种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用的推拿方法有揉、推、拍、捏、擦、按等,应用于心包经、肺经、脾经等穴位。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李继荣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9)3
【摘要】目的:观察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中药(抗心衰Ⅰ号)配合西药(ACEI类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
方法:7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2组均予依那普利、倍他乐克等西药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加用“抗心衰Ⅰ号”中药汤剂,结果:治疗组能更好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治疗慢性心衰有效。
【总页数】2页(P143-144)
【关键词】中医疗法;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慢性心力衰竭
【作者】李继荣
【作者单位】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1
【相关文献】
1.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慢性胃炎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J], 张英杰
2.辨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80例疗效观察 [J], 梁文艳
3.中医温阳利水法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疗效观察 [J], 靳英姿
4.西医常规治疗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70例临床疗效观察 [J], 周文书
5.中医温阳利水法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疗效观察 [J], 蒋祖红;成定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辨证施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辨证施护; 临床研究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2 0 1 3 . 1 2 . 1 0 4 文章编号: 1 0 0 3 — 8 9 1 4( 2 01 3) 一 1 2 — 2 6 5 0 ̄2
注 意防寒 保 暖 , 避免 过 度 劳 累 , 防止 出汗 过 多 , 勤换 衣
服, 以 防外邪入 侵 ; 饮 食宜 清淡 , 少 食 多餐 , 忌 食肥 甘厚 腻 之品 , 以免 助 湿 生 痰 , 平 日可 选 食 如 糯 米 、 猪肺 、 小 麦、 党参 、 黄芪等 补益 心肺 之品 以及 茯苓 、 薏 苡仁 、 白扁 豆、 山楂 等健脾 利湿 祛痰 , 消食 活血之 品 。 1 . 2 . 2 . 2 气 阴两 虚 、 心 血瘀 阻证 患者表 现为 胸 闷气 喘, 心悸 , 动则 加 重 , 乏 力 自汗 , 两颧 泛红 , 口燥 咽 干 , 五 心烦热 , 失眠多梦 , 或 有 紫绀 。舌 红少 苔 , 或紫暗、 有瘀 点、 瘀斑 , 脉沉 细 、 虚数或涩 、 结 带 。应保 证充 足 的睡眠 ,
・
2 6 5 0・
光明中医 2 0 1 3年 1 2月 第 2 8卷 第 1 2期
C J G MC M D e c e m b e r 2 0 1 3 . V o l 2 8 . 1 2
辨证 施 护 治疗 慢 性 心 力 衰竭 的 临床研 究
杨 智 香
摘要: 目的 观察辨证施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6 8 例采取中医辨证施护治疗。 结果 经过中医辨证施护, 6 8 例患者中有 6 7 例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有效控制且无并发症发生; 1 例患者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说
中医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中医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中医对心衰的治疗仍不悖辨证论治的原则,但目前辨证分型治疗尚未统一。
以扶正祛邪为总则,依中医理论分型,随症论治有之;根据心衰的危重程度分为急性加重期(危重期)和心衰缓解期2类,按中医标本缓急理论分型论治有之。
如:徐承秋总结了100例次心衰的辨证论治经验,分4型论治:心脾两虚、瘀血内阻型,治以养血健脾、益气化瘀,以人参归脾汤、防己黄芪汤、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凌心型,治以温阳利水、纳气平喘,方用苓桂术甘汤、实脾饮、顺气导痰汤加减;肺肾两虚、痰浊射肺型,治以益肺补肾、逐饮化痰,用参赭镇气汤、参麦地黄汤、都气丸、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苇茎汤等加减治疗;心肾虚脱、亡阳型,治以益气复脉、温阳救逆,用生脉保元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等加减治疗;结果:显效64例次,好转27例次,无效2例次,死亡7例。
王毓兰对59例心衰分5型治疗:①气阴两虚型,用生脉散加减;②气虚血瘀型,用血府逐瘀汤合保元汤加减;③阳虚水泛型,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加减;④痰浊壅阻型,清化痰热用温胆汤、瓜蒌贝母散加减;温肺散饮用小青龙汤加减;豁痰行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⑤阴竭阳脱型,用急救回阳汤加减。
其中:显效率33.9%,好转率47.4%,总有效率81.3%,无效5例(8.5%),死亡6例(10.2%)。
朱斌顺辨证分型治疗慢性心衰80例,分4型论治:气阴两虚、胸阳痹阻型,治以益气养阴、宣痹通阳,用生脉散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型,治以温通心阳,活血化瘀,用苓桂术甘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肺肾气虚、痰浊壅盛型,治以补肾纳气、肃肺化痰,用肾气丸合二陈汤加减;阳气衰微、水湿泛滥型,治以回阳救逆、利水消肿,用参附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结果:显效32例,有效4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5%。
任继学将本病分5型论治:①阳衰气脱型用急救回阳汤(人参、附子、炮姜、白术、炙甘草、桃仁、红花);阳(气)虚血瘀型用新定桂苓汤(桂枝、茯苓、人参、炙甘草、赤芍、生姜);病情严重者酌加附子、三棱、莪术、血竭,以上两型有浮肿者加五苓散;③阴阳俱虚型用炙甘草汤;④营卫受邪型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⑤阴竭阳绝危重型用阴阳两救汤(熟地、附子、人参、菟丝子、枸杞、茯神、远志、炮姜、紫河车)。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近年来,受到生活环境、工作压力、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它是指患者的心脏结构发生变化,或者心肌功能出现异常而造成的心室充血或者无法正常泵血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持续性呼吸困难以及全身乏力等情况。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都容易引发慢性心力衰竭。
据调查,当前我国患有心衰人数近500万,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尽管西医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长期的西药使用也容易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从根本上进行治疗。
因此,中医学基于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理论,以辨证方法对患者进行精准治疗,在缓解患者病痛的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1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尽管在中医的藏书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慢性心力衰竭这一疾病介绍,但是,从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与中医所提到的“喘证”“心痹”等关联性极强。
直到1990年左右,才出现了关于“心衰”的相关记载。
1997年,“心衰”才正式成为中医病名。
与“心衰”对应的,也正是西医中所提到的“心力衰竭”。
对于这一疾病的发病机理,中医上常认为是由于患者的心气阳虚,心阴不足引起的。
常见的表现为患者的心脏出现血瘀的症状,同时患者还会伴有水饮、痰浊等症状。
尽管这一疾病的主要病灶在于患者心脏,但与患者的脾脏、肾脏以及肺器官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具体来说,患者的心气阳虚是导致该种疾病的直接原因,血瘀则是这一疾病的中心病理,而出现水饮、痰浊等则是病理表现。
由于患者气血不足,导致其血液流通不畅,在患者的体内出现痰浊,最终二者相结,使得患者出现更为严重的气血两亏。
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医学研究者对于这一疾病的病机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一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和肾脏的阳虚导致的,因此,阳虚饮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致病机理。
他们认为,为了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以采取活血化瘀、补肾固本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患者温阳、补气、活血等。
中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分析

物伍用 , 或单独应用 。本 组 3 6例单 独应用 中药 治疗 , 结果 显效 2 , 0例 有效 1 ; 6例 其余病例 配伍洋地黄治疗 , 洋地黄类药用量只 是常规用量的 12 即取得 了良好 疗效 , 无 1 发生洋 地黄 中 /, 亦 例
参)0 , 1 g丹参 1g 川芎 1 g赤芍 1 g红花 1g甘 草 1g 兼阳虚 2, 0, 0, 0, 0, 型 , 以滋阴养心 , 佐 去党参 、 太子参 , 加西洋参 、 麦冬 、 生地 、 玉竹 。 兼痰浊 型: 佐以澡湿化痰 、 加陈皮 、 夏 、 半 厚朴 、 茯苓 、 白术 、 瓜蒌 ; 咯痰加 鱼腥草 、 杏仁 , 日一 剂水煎服 , 功能 Ⅱ 一Ⅳ级者 配合 一 心 应用西 药强 心 利尿 治疗 , 西地 兰 0 2 g或毒 K 0 15毫 克 加 .m .2
强心作用 , 二者 同用使益心气功效增 强。丹参 、 川芎 、 赤芍 、 红花 能扩 张冠状动 脉 , 善心肌缺 血和代谢异 常 ; 改 抑制血小板 聚集 , 降低血粘度 , 而改善血液 的“ 、 、 、 ” 从 黏 凝 聚 瘀 状态 , 能扩张外 并
周血管 , 减轻心脏 的前后负荷 , 利于改善心功能 。 有 减少强心利尿药物 的用量 , 防止 洋地黄 中毒及 电解 质紊乱 。
中医辨证分型 。本文中医辨证分 型参考全 国中医高等 院校 《 内科学》 中有关心悸 、 喘证 、 肿的辨证 分型 , 水 结合本 组病 例的 具体临床特征分为 ( ) 1 基本证 型 : 虚心瘀 型 : 气 病见 心慌 、 气短 、 胸闷乏力 , 声低懒言 , 面青 唇紫 , 自汗 , 舌质 紫暗或有 瘀 斑 , 体 舌
5 4例 (4 , 5 %) 肺心病 1 5例( 5 ) 心肌病 1 (0 ) 风心病 1% , O例 1% , 1 例 ( 1 ) 其他心脏病 1 (0 ) 1 1% , 0例 1% 。
中医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医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标签: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下降,不能将血液排出,静脉回流受阻,使脏器动脉系统血供不足,而静脉系统血脉淤阻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心脏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
我们在临床中根据其病理变化规律辨治,疗效明显,现简介如下:1 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心气衰弱为主,标实以瘀水互结为主中医有“心衰”病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說:“心衰则伏。
”《金匮要略》云:“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
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 中医称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下降、不能将血液排出为心气衰弱,静脉回流受阻为血脉淤阻,血液不能排出而留于心内为心血淤阻,心脏扩大为心胀,心律失常为心悸,心衰引起的水肿为心水。
《灵枢·胀论》云:“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心不欲饮”。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为血液运行的动力器官,由于各种原因损伤心气,导致心气衰弱,心行血无力,则血脉淤阻而留聚心内,久之则心脏胀满而肿大、心悸。
由于津血同源,相济并行,水血相关,津液注于脉中变化而赤,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溢于脉外而为津液,故心气衰弱,血脉淤阻,则血中津液运行不利,溢于脉外,停聚肌肤之间,发为水肿。
中医认为心衰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心脏本身病变发展而来。
久病必虚,久病入络,心病日久则心气亏虚、血脉不利,发为心衰。
二是邪痹心脉。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哈而为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发为心痹”;心痹日久则心气衰弱,《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心下鼓。
”此种心衰相当于各种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心衰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心衰。
中医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认识及治疗论文

中医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探究其发病机理,总结其治疗经验,以期更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508- 0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环淤血和体循环淤血,心肌舒缩功能受损最后失代偿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将其归属于“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
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心悸、动则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浮肿、颜面紫绀、烦躁不安、脘痞腹胀、形寒肢冷、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质淡或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等症。
笔者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心衰的中医病机和证治认识,与同道探讨。
1 文献记载古代医学中对本病未有专篇论述,散在“心悸”、“胸痹”、“水肿”、“喘证”、“痰饮”、“心水”等篇中,其因证脉治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如《内经·水胀》篇即有:“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足胫肿、腹乃大”。
“《汤液醪醴》篇进一步述为‘津液充廓,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极急而动中’,症状描述十分类似于充血性心衰之症状、体征,风水相持,水湿泛滥,由于肾性水肿,水钠潴留高血容量而致心力衰竭出现面肢水肿,呼吸困难,颈动脉异常搏动”。
[1]《内经》指出:其病机为“五脏阳以竭”,治疗上则提出“去苑陈莝”,用“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治疗水肿。
至汉代张仲景,其对胸痹的描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不得卧”、“胸满、胁下逆抢心”、“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等,在痰饮篇中有“上气面浮肿”、“肩息”、“咳逆倚息不得卧”的描述,颇接近于现代医学之高心、冠心左心衰及肺心病右心衰症状体征,如胸闷胸痛,咳喘气急、肝脾肿大等;在病因病机上张氏指出为外感风邪(包括风寒、风热)“上气”、“支饮”、肺肾不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 充血性 心 力衰 竭 ( HF 是 心 血管 系统 中的 C )
一
则心 下鼓 . 上气 而喘 。 ” 代 张 仲景 进一 步 提 出心 研 究认 为 , 经 内分 泌 神
衰是 由于水饮 所致 , 并且 提 出心水 之名 。 金 匮要 略》 《
系 统过 度激 活是 C F发 展 的重 要 因素 ,对 C F的 H H 治 疗不仅 在于改 善 血 流动力 学 障碍 ,更 为重 要 的是 干 预神经 内分 泌 .改 变 C HF心 脏 的生 物 学性 质 . 降 低 致残 率 、 死率 有重 要 的 意义 。 由于 C F的发 生 致 H
维普资讯
福 建 中医 药 20 0 7年 8月 第 3 8卷 第 4期
5 6
Fj n Jun lo T M A g s 2 0 , 8( ) ui o ra f C u ut 0 7 3 4 a
中 医辨证 在 慢 性充血 性 心 力 衰竭 治疗 中的应 用
1 中 医脏 腑 辨 证 与 心 衰 机 制 的 关 系
C F是 许多 心血 管疾病 的终末 转归 . H 如冠 心病 、 心 肌病 、 血 压 、 膜 病 等 器 质 性 或功 能性 改变 , 高 瓣 引 起 心脏 和中枢神 经 系统 的交 感 神经 兴奋 性在 心衰 前 很 长 一段 时 间 就 开 始 启 动 _. 随着 心脏 功 能 下 降 】且 ]
也 。” 心肺 同居 膈上 , 朝百 脉助 心 行血 , 肺 而心 主血 ,
的平衡 。 治疗 心衰 。 是 维持 整体 的功能 和状 态最 有效
的方法 。虽然传 统 中 医理 论 由于认 识 方法 与手 段 的
气 为 血帅 , 血载 气行 , 气亏 虚 , 心 导致 气 血运 行 障碍 , 日久 由 轻 渐 重 , 致 心 悸 、 忡 , 脉 瘀 滞 , 道 不 终 怔 血 水 利 , 尿水 肿 。血瘀 是本 病 的主 要病 理 环 节 , 由于 少 是 心气 不足 . 心肺 功 能低 下 . 导致元 气 推 动 和温 煦功 能 减 退 . 而产 生 的病 理状 态 。 进 水肿 是 水液 运行 失 常的 表现 . 心 阳不 振 . 肾阳虚 . 湿不 化 , 失疏 泄 , 与 脾 水 肝 水 湿 不 能正 常 输 布下 泄 . 泛溢 肌肤 , 于 内 脏有 关 。 停
发 展演变 是一个 系统 的过程 ,故对 心衰 的治疗 必须
记 载 : 夫病 人 饮 水 多 . 暴 喘 满 ” “ 停 心 下 , 者 “ 必 ,水 甚
则 悸 , 者 短 气 ” “ 水 者 , 人 身 重 而 少 气 , 得 微 ,心 其 不
卧 . 而躁 , 人 阴肿 ” . 是 对心 衰 的描述 。C F 烦 其 等 都 H
激 活 占据 主要作 用 .而 中 医学 认 为 心气 ( )虚是 阳
C HF发 病 的主要 根本 .二者 均 在心 衰前 很 长 段 时
R A A S激 活和持 续 的体液 细 胞 因子 释放 .使 得 心肌 内环境代谢 活跃 .由 于一 系列 复杂 的分子 和细胞 机 制 如心肌 细胞肥 大 、 亡 . 凋 心肌 纤维 细胞 增殖 等 导致
血 管活性物 质增 高 .同时 肾素 一 血管 紧张 素一 固酮 醛 系 统 ( A S 激 活 , 血 管 肾张 素 Ⅱ( n Ⅱ) R A) 使 A g 明显 增 加 。神 经 内分 泌 过度 激 活 。持续 的交 感 神 经兴 奋 ,
由此 可 见 .现代 医学 心衰 机 制 中神 经体 液 因素
初始 病 位在 心肺 , 后期 累及 脾 、 、 肝 肾等脏 , 气 虚衰 心 是 C F的发 病 基 础 .心气 不 足存 在 于 C H HF发 病 的 全 过程 , 是最 常见 和最 早 出现 的证 候 。《 病 源候 也 诸 论 》 :心 主血 脉 , 谓 “ 而血 气通荣 脏 腑 , 循经 络 , 遍 ……
潘 剑
( 化县 中医 院 , 德 福建 德 化 3 2 0 ) 6 5 0
关键 词 : 性 充血 性 心 力 衰竭 ; 腑辨 证 ; 阳 益 气 ; 血 行 水 慢 脏 温 活
中 图分 类 号 : 5 . 61 R2 941 .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3 8 2 0 )4 0 5 — 2 10 — 3 X(0 7 0 — 0 6 0
采用 系统 的方法 。应用 系统 的整 体性 、 综合 性 、 动态
性 及最 优化原则 . 择恰 当 的药物 及其 组合 . 预或 选 干 调 整 C F各子 系统 的过度 激 活 . 复各 子 系统之 间 H 恢
心 统 领 诸 脏 , 劳 伤不 足 , 其 则令 惊 悸 恍 惚 , 心气 虚 是
而 增强 .导致血 液 中去 甲肾上 腺素 等儿 茶 酚胺类 心
衰 . 动血液 循 环 的原 动力 减 弱 , 推 导致 血瘀 、 湿 ( 水 痰 饮 ) 病 理 产 物 , 、 、 三 者 又相 互 转 化 , 互 兼 等 气 血 水 相
夹 的特 点 。其 病 机可 以用 虚 、 、 三字加 以概括 。 瘀 饮
因此 。 HF发 生发 展的全 过程 中 , 以心 之气 ( ) C 是 阳 虚
不 同 .对于人 体功 能 的许 多生 理 细节 及过 程 的认 识 过于 笼统而模 糊 . 仍 可 充分 利 用 中医理 论整 体学 、 但
系统 学方法 .探讨 中 医脏 腑 辨证 在 心衰 临床 治疗 中
的应 用 。
心 肌结 构 、 能 和表 型 的 变 化 , 现 为 心肌 肌重 、 功 表 心 室容 量 的增 加 和心室 形状 的改变 .使 , 1脏进 行性 心 2 室重构 , 引起 心室充 血 或喷 血 能力损 害导致 心衰 。 祖 国医 学虽 无 心衰 的病 名 , 早 在 《 但 黄帝 内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