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孔夫子 6 : 最初西文翻译的儒家经典
领读经典-外国文学(1)_山东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领读经典-外国文学(1)_山东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截至1999年,《诺顿世界文学名著选》共出版了_________版。
答案:七2.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时会涉及到跨语言的问题,其中最主要推荐的两种阅读方式分别是指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原作以原始版本为底本的中译本3.《百年孤独》的中国大陆唯一正版授权译者是__________。
答案:范晔4.《堂吉诃德》成书时期的西班牙包括现今_________等国家的部分领土。
①荷兰②法国③德国④比利时答案:①②④5.堂吉诃德》在中国的最早译本是_______翻译的________。
答案:林纾、陈家麟《魔侠传》6.莎士比亚“第一对折本”(First Folio)中共收录剧本________个。
答案:367.笛福的经历十分丰富,他曾在苏格拉和英格兰合并的过程中做过_________工作。
答案:间谍8.《鲁滨逊漂流记》在中国的最早译本是由_______翻译的。
答案:沈祖棻9.除了对当时法国社会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刻画与塑造,雨果还在《悲惨世界》中描绘了____________的场景。
答案:六月起义10._________是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普法战争11.《简·爱》的故事发生在英国_________时代。
答案:维多利亚女王12.以下没有翻译过《简·爱》的译者是___________。
答案:绿原13.在1968年苏联版《战争与和平》之前,美版同名电影中饰演娜塔莎的是___________。
答案:奥黛丽·赫本14.下列不属于《战争与和平》中主要人物的是__________。
答案:保罗·拉斯柯尔尼科夫15.因为《尤利西斯》这部小说,6月16日又叫___________。
答案:布鲁姆日16.在《尤利西斯》中,我们可以读到_____________。
①都柏林人的日常状态②古希腊史诗的历史往事③人性种种隐秘的角落和生活的可能④关于自我的各类清晰的、模糊的闪念答案:①③④17.下列未被海明威采访过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___。
儒学精华,国学经典

儒学精华,国学经典--“四书五经”简介与名言名句集锦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
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儒家经典著作 (2)

儒家经典著作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凝聚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这些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礼记》等,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些经典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它们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1.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基石,强调了个人修养、道德行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论语》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智慧的言论,对于培养优秀的个体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经典,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主张。
与《论语》不同,《孟子》更加注重人性的善恶和如何实现人的价值。
它强调了仁爱、君臣之道、人性的完善和政治上的和平。
《孟子》对于治国理政思想的贡献不可忽视,它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社会伦理的发展。
3. 大学《大学》是《四书》之一,《论语》的后续篇章。
它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学思想。
《大学》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责任感,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
这一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契合度。
4. 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的后续篇章。
它强调了“中和”和“中道”的重要性。
《中庸》强调了人的行为应该遵循恰当的节制和平衡,不偏不激,保持稳健的态度。
这种理念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5. 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礼记》详细记录了古代礼制和社会仪式。
它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提倡人际关系中的恭敬和礼貌。
《礼记》对于培养个人修养、塑造社会良好风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它们通过强调个人修养、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经典不仅对培养优秀的个体和塑造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儒家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著作四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想法主张-语文综合知识.doc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语文综合知识-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儒家经典篇章 -回复

儒家经典篇章-回复什么是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古代儒家思想家创作的一系列文献,其中包括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书。
这些经典通过传统的方式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经典不仅仅是一部分的文学作品,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根本著作,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生及其学生的学生所编写。
《论语》是一本记录了孔子言行的经典,通过孔子的对话和行为来传达他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本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它对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规范有着深远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爱”和“孝道”。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互动方式。
他教导人们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辅助他人,并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社会和谐。
孔子也非常强调孝道,认为孝道是一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石。
他教导人们要尊敬父母、关心长辈,并通过这种方式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其次,我们来看看《大学》。
《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学派二程的学说和修身养性的根本著作。
《大学》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个人发展的最高境界。
《大学》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人们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以实现自己的完美状态。
同时,《大学》也强调了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正错误,人才能够不断进步。
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中庸》。
《中庸》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也是儒家经典中重要的一本。
《中庸》表达了儒家对中道思想的推崇和追求。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平衡、中庸、正直的生活方式,摆脱极端和过激的行为。
《中庸》也提到了人的四端:诚、正、明、恕。
诚和正强调对待事物的真实和正义,明和恕则强调智慧和对他人的宽容。
最后,我们来看看《孟子》。
《孟子》是儒家思想家孟子的代表作品,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着重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这种本性。
儒家经典的翻译和在西方的传播

作者: Th.H·康
出版物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页码: 2-2页
主题词: 儒家经典;翻译过程;三个阶段;意识形态;儒学研究;孟子;中国语言;拉丁语译;西方语言;利玛窦
摘要: <正> 西方人花费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通过掌握中国语言把儒家经典译成西方语言,才开始理解中国的精神。
这两个世纪的翻译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650—1750年:向欧洲介绍儒家意识形态的第一人是利玛窦。
最早的儒学研究者之一是殷铎译,他的第一部著作,即《大学》和孔子《论语》前五章的拉丁语译本,于1662年4月13日在江西建昌(现为永修)印刷,《中庸》的拉丁文本于1672年第一次在欧洲(巴黎)发表,《大学》、《中庸》和《论语》的完整译本1687年在巴黎出版。
但《四书》中的《孟子》迟迟未能翻译,因为,《孟子》很长,而且,孟子断言无后为不孝,与天主教僧侣。
儒家学派古籍

儒家学派古籍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学派之一,它的主要古籍包括以下几部: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而成。
它记录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理念、政治理想等方面的内容。
《论语》是儒家学派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
2.《大学》:《大学》是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主要论述了道德修养、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它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道德修养来完善自己的品格,进而通过政治治理来造福社会。
3.《中庸》:《中庸》是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主要论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它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中正平和,不偏不倚,保持内心的和谐平衡。
4.《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主要论述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
它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发扬人性的光辉。
5.《礼记》:《礼记》是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主要论述了礼制、礼仪、礼法等方面的内容。
它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
6.《周易》:《周易》是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
它主要论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
《周易》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7.《荀子》:《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主要论述了荀子的哲学思想。
它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规范人的行为。
8.《孟子旁通》:《孟子旁通》是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主要论述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
它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是儒家学派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孝经》:《孝经》是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主要论述了孝道思想。
它认为,孝是人类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重要手段。
10.《尚书》:《尚书》是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主要记载了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也是儒家学派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11.《仪礼》:《仪礼》是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主要论述了古代的礼仪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2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 o.22008第48卷J OU RNAL OF S UN YAT-S EN UN I VER SI TY V o.l48 (总212期)(SOC I AL SC IENCE ED IT I ON)G eneral N o.2125孔夫子6:最初西文翻译的儒家经典*梅谦立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经典翻译扮演了很突出的角色。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把大量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经典译成中文。
同时,他们还把中国哲学经典翻译成西文。
儒家经典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是5孔夫子6,文章第一部分简略地介绍文本翻译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传教士对5四书6的特别定义,第三部分试图考察耶稣会士的译文与新儒家对5四书6的诠释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对全文所作的一个总结。
另外,文章对西方传教士所做的诠释选择跟他们本身思想和传教策略的联系,也给予了适当的关注。
关键词:四书;宋明理学;耶稣会;诠释学中图分类号:B248.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8)02-0131-12大多数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彻底排斥宋明理学,却十分提倡先秦儒家。
确实,自利玛窦起,他们在其许多中西文著作中表达了类似的立场。
但是,如果我们更仔细地研究这些著作,特别是他们所翻译的儒家经典,那么,我们能发现他们对宋明理学的态度是比较复杂的。
他们所考虑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样的经典才真正地代表孔子的思想?他们反复阅读儒家经典以及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注释评论,然后,决定以/诠释选择0来进行翻译工作。
我们试图分析在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后,1687年由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 le,t1623-1693)所主编的5中国人的哲学家孔夫子,或中国知识6(Confucius,S inar um Philosophus,sive Scientia S inensis;简略为:5孔夫子6)。
我们首先回顾翻译的复杂过程,以便可以对5四书6译文进行更正确的分析。
一、5孔夫子6的历史背景因为杨光先(1597-1669)所引起的/历案0的缘故,从1666年至1671年,23名传教士被软禁在广州¹。
传教士面对中国当局对天主教会的巨大打击之时,不得不重新思考其传教政策的正当性,然而在此方面其意见不一,特别是关于/中国礼仪0这个老问题。
过去,他们主要是从民间风俗习惯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礼仪。
可是,因为每个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士大夫和老百姓对礼仪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传教士之间对/中国礼仪0的定义无法得到彻底地解决。
因此,他们趁在广州空闲的时机来彻底地研究儒家经典,以孔子思想为标准来定义中国礼仪,而从那里推理出它们的得失、真假。
为了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定义,更重要的是为了说服梵蒂冈和欧洲学者,传教士们积极地投入到了儒家经典的翻译工作。
那时,他们的翻译工作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继承了利玛窦以来近70年的功夫。
下面,我们把翻译过程分*收稿日期:2008-01-05作者简介:梅谦立(T h i erry M EYNA RD,1963-),男,法国籍,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广州510275)。
¹有19位耶稣会士、3位多明我会士、1位方济各会士;关于传教士的名单,参见Jose fM etzler,D ie Synoden i n Ch i-na,J apan und K orea,1570-1931,Paderbo rn:F erdi nand SchÊn i ngh,1980,p.23。
131成3个阶段进行阐述:第一阶段,传教士把儒家经典作为语言材料来学中文;第二阶段,传教士之间对于儒家经典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争论;第三阶段,为了处理这些矛盾,一批耶稣会士投入了学术性的翻译工作。
(一)把经典作为语言教材最初,耶稣会传教士之所以开始翻译5四书6,是为了教授新的来华传教士学习中文¹。
这些课本教材是一字一句地翻译的,其中有中文原文、拉丁文对照,还有中文拼音来告诉西方人怎么发音。
罗明坚(M ichele Rugg ier,i 1543-1607)是第一位写这种语言教材的耶稣会士,然而,在1588年还没翻译完5四书6,就被要求返回罗马。
回到罗马后,因为耶稣会长老怀疑他的中文水平及其译文的正确性,所以他无法继续其翻译计划,只将5大学6译文的前部分正式地出版º。
罗明坚返回欧洲之后,翻译工作好像在中国完全停止了。
不过,利玛窦在书信里提到,1593年12月10日,他已经收到了范礼安(A lessandro V ali g nano ,1539-1606)的命令,要他翻译5四书6来预备一本中文/新天主教教理0»。
可见,范礼安愿意在/教理0里面引用5四书6,可是,必须先对儒家经典有很正确的理解,以避免出现神学错误。
这一点反映出耶稣会士对儒家经典的认真态度。
利玛窦在学习朱熹思想时,发现新儒家所强调的某些基本概念,如/太极0和/理0,在先秦的儒家经典并不占很重要的地位;另外,儒家经典所提到的/上帝0完全消失了。
因此,利玛窦认为,宋明理学远离了先秦儒家的一神论,而走上了物质主义和无神论的道路。
既然把孔子思想作为儒家的最终标准,关键问题就在于决定以什么著作代表孔子思想。
利玛窦肯定5四书6真正地代表孔子思想,但他没有把先秦儒家的5论语6、5孟子6、5大学6、5中庸6跟朱熹所编的5四书6区分开来。
这种模糊的立场后来造成了很多问题。
无论如何,1594年,利玛窦重新翻译了5四书6的重要部分,并用以教授他的学生¼。
很遗憾的是,利氏译本后来遗失了。
不过,我们还能在5天主实义6(1603年)里发现利玛窦努力之影子½。
1624年,耶稣会中华省副省长李玛诺(M anualD i a s ,1559-1639)制定了传教士来华的4年制的/课程计划0(rati o stud i o rum )。
传教士主要被要求学习5四书6和5尚书6。
40年之后,在江西省建昌,中华省副省长郭纳爵(I n c i o da Costa ,1603-1666)试图改进利玛窦的翻译,并与他的学生殷铎泽(Pr ospero I ntorcetta ,1626-1696)出版了5中国智慧6(Sap ientia S inica ,1662)¾。
译文包括孔子生平2页、5大学6部分14页、5论语6前5章¿。
这本著作被当代学者认为是/第一本中、拉双语译文0À。
在翻译的最初阶段,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利用还停留在语言文字方面,使传教士能学习高雅的中文,并能用儒家概念来1325中山大学学报6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¹º»¼½¾¿À关于来华耶稣会的学习过程,参见L ia m M atthew Brockey ,Journey to the East ,The Jesu itM isson to China ,1579-1724,Cambr i dg e :T he Belknap P ress ofH arvard U n i versity P ress ,2007,chapter 7:/L earning the Language of B ird s 0,pp .243-286。
A ntonio P ossev i no ,B ibli o teca selecta qua ag itur de ratione studioru m (R o m e ,1593).参见K nud Lundbaek ,/T he F irst T ranslati on fro m a Con f uc i anC l assic i n Europe 0,i n China M ission S t ud ies Bulletin ,I (1979),p .9,n .29。
利玛窦致耶稣会总会长阿夸维瓦(A cquav i v a):M atteo R i cc,i Lettere ,ed .P i e ro Corrad i n,i M acerata :Quodli bet ,2001,p .184。
后来,金尼阁(N ico las T ri g au lt ,1577-1628)也说,新来华的传教士都在用利玛窦的译本来学习中文。
参见P as -qua l e d p E li a ,Fonti R icciane (Rom a :L a li breria dell o stato),vo.l 2,p .35,n .5;被引用于L ione l Jensen ,M anufact uring Con -fucian is m ,D uke U n i versity Press ,1997,p .327,n .19。
参见B rockey ,pp .256-260。
参见H enri Be rnard -M a Ætre ,Sagesse Chinoise et Ph ilosophie Chr tienne ,P aris&L eiden :1935,p .128;Bro ckey,pp .278-279.5位耶稣会士修订了译文,他们是C anevar,i G ouvea ,Brancat,i Couplet and de Rouge m on t .参见Chan ,p .11。
Jensen ,p .114。
表达天主教的神学概念,而没有深入到儒家经典的学理研究。
(二)/广州会议0关于儒家经典的争论1666年,在广州聚集的传教士,特别是郭纳爵和殷铎泽,关于5四书6的翻译已经累积很多经验。
我们可以推测出,殷铎泽被遣返广州的时候,带了一本已经完稿的5中庸6完整译文,因为在此两个月之后,16位耶稣会士修订并确定了这本译文。
郭纳爵的名字出现在名单的最前面,这意味着,修订工作应该在他去世之前完成,很可能是1666年4-5月之间¹。
但是,在传教士之间很快发生了分裂,有两名传教士反对利玛窦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传教策略。
第一位反对者就是方济各会士利安当(Anton i o de Santa M aria Caballer o ,1602-1669)。
因为他在山东有了很成功的15年的经验和传教果实,所以,在传教士当中他具有相当高的威信。
与利玛窦不同,他禁止中国天主教徒进行祭祖等礼仪活动º。
另外一位反对者是多明我会士闵明我(Do m i n go Navarrete ,1618-1686)»。
他阅读了郭纳爵和殷铎泽的5中国智慧6之后,表示不同意他们的翻译,认为他们把儒家经典说得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