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与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合集下载

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的原因

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的原因

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的原因河流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人类最早的定居点,从城市的发展到农业的革命,都与河流密不可分。

以下将探讨河流对人类文明起源的原因。

首先,河流提供了久旱以来的水源。

在早期,人类依赖自然资源的采集和狩猎来维持生存。

然而,偶发的干旱或干燥的季节可能导致水源短缺,进一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

然而,河流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水源,使人们能够在干旱季节中获得充足的水资源,同时为动植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

河流的水资源对于农业和定居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促使人类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从而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

此外,河流带来了交通和贸易的便利。

河流作为一种自然交通线,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

人们可以利用河流进行水上运输,将物资和人员快速、廉价地传输到不同的地方。

河流也成为了不同地区之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河流沿岸的城市和定居点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河流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河流周围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资源,包括鱼类、植物、野生动物等。

人们可以利用河流的资源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同时也发展了渔业、狩猎业和木材等行业。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建造工具和住所的材料,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总而言之,河流在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为早期人类提供了水源、肥沃的土壤、交通和贸易的便利,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些因素促使人类从简单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向农业定居的生活方式,建立了城市和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河流的重要性延续至今,为我们提供了水资源、能源和食物,同时也需要我们的保护和管理,以维持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山水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山水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山水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山水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探讨这一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是“山水”,它通常指的是自然环境中的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二是“城市发展”,它指的是城市的形成、扩张和演变的过程。

首先,山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早期的城市往往依山傍水而建,这是因为山脉和水源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

例如,靠近山脉可以提供建筑材料、矿产资源和野生食物;靠近水源可以提供生活和农业用水,并且水路交通也更为便利。

在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如南京、武汉、成都等。

其次,山水也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和景观。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

例如,江南地区的城市多水乡风情,建筑风格以清新、婉约为主;而西部山区的城市则多体现山城的特色,建筑风格更为粗犷、豪放。

此外,山水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城市将山水景观作为城市形象和旅游资源来开发,以此来吸引游客和投资。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山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是城市扩张对山体的破坏和河流的污染;二是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威胁;三是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山水的保护和利用。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生态保护,避免对山水造成破坏;其次,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护水源和山体的生态环境;再次,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最后,通过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措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山水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山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景观资源,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利用山水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国城发展中的水环境问题

我国城发展中的水环境问题

1.前言水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源泉,也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更是城市的血液。

而城市化是我国走向世界强国的不可缺少的阶段,因此我国目前正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推行城市化,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中的20%左右,预计2050年将达47%左右。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在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水资源问题与水环境问题。

在2009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国城乡规划中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强调“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城市发展要立足于水资源的可能”。

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用水需求量不断增长,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以致形成“地下水越抽越深,水源越来越远,远距离取水的城市越来越多,用水成本越来越高。

”口]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水循环和水环境物质代谢的失衡严重影响着城市水环境的量和质,水资源污染严重造成水危机,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资源矛盾进一步加剧,使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我国城市发展中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中国是个水资源严重缺水的国家,全国670个城市中,严重缺水的有110 多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m3。

…]城市水资源问题与水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在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过这一问题,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巨额的治理费用。

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水的危机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将更多更复杂。

如果说在过去20 年里,在我国城市人口比例上升10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城市的水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以牺牲农村、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话,那么在今后20 年里,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再上升20个百分点,传统“有效”的办法何以为继?把握好城市水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对于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来说,也是把握城市兴衰存亡的大事情。

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的原因

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的原因

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的原因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从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定居的生活方式。

河流作为人类最早选择居住的地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的几个原因:1.水资源:河流提供了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资源,水。

早期人类发现,河水可以供给他们的饮水、烹饪和农业浇灌的需要,使他们能够在河流流域进行定居生活。

水的可及性使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满足最基本的需求。

2.农业发展:河流的泥沙颗粒含有丰富的养分,而且水的定期泛滥将这些养分带到河岸上。

这为河流流域提供了理想的土壤条件,使人们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早期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如小麦、大麦和米,从而实现了粮食的稳定供应。

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人口逐渐增长。

3.交通和贸易:河流作为一种天然交通通道,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工具。

早期人类可以使用船只沿着河流流域进行运输,将商品和农产品从一个地方运往另一个地方。

河流的存在大大促进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河流流域周围通常富含各种自然资源,如木材、石材、矿石和野生动物等。

这些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建筑材料、工具和食物,并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人们利用这些资源制造工具和武器,改善生活条件,并扩展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5.社会和文化发展:河流流域的居民借助河水提供的生存条件,建立了稳定的社区和政治组织。

这些组织形成了早期人类社会的基础,使得人们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合作和协作。

河流文明的出现也催生了各种宗教和宗教信仰,建立了宗教中心和神庙。

这些宗教信仰和文化实践成为了人类社会和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河流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良好的农耕条件、便捷的交通通道、丰富的资源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河流成为早期人类选择居住和发展的理想环境,为后来的城市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外城市河流治理现状

国内外城市河流治理现状

国内外城市河流治理现状陈兴茹【摘要】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river restoration in Japan, Korea, America, China and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al for urban river harnessing in China and abroad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n the gaps in train of thoughts,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between foreig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hina are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urban river restoration in China should consider more problem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river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river restoration with economics promo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urban residents.%在分析国内外城市河流治理思路转变的基础上,介绍了以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国外城市河流治理现状及我国目前在城市河流治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治理实例,指出了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河流生态修复的思路、技术和方法上的差距,认为今后我国城市河流治理应更多地考虑城市河流与周围区域的整体关系、与带动经济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等多目标相结合等问题.【期刊名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年(卷),期】2012(032)002【总页数】6页(P83-88)【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河流治理;综述【作者】陈兴茹【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5河流关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动态、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诸多生态服务和经济服务的功能。

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治理现状与改善路径

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治理现状与改善路径

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治理现状与改善路径发布时间:2022-02-17T07:50:26.527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9期作者:吴沅蓉[导读] 采取科学生态治理以及环境改善措施加以充分整治,有力恢复城市河道良好功能[1]。

原州区水务局宁夏固原 756000摘要:城市河道污染问题长期存在对于城市河道功能产生不良影响,限制其充分发挥。

目前世界性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尤为重要。

基于此,文章立足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治理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河道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原则,最后就当前城市河道治理现状中不足提出针对性、可行性改善对策,为相关人员工作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治理;现状改善;路径探索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大量污染排放给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致使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威胁,其功能不断受损。

对此,必须根据城市河道实际水情特点与生态情况,采取科学生态治理以及环境改善措施加以充分整治,有力恢复城市河道良好功能[1]。

一、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治理现状(一)防洪建设能力不足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受到城市发展规模扩大影响而持续上升,城市人均用地面积逐年递减,导致人们开始向河道空间建设转移,纷纷选择依水建房,甚至填河造地,导致河道过流横断面面积下降,严重破坏御洪功能。

城市内河道淤泥长期堆积,且缺乏明确疏通机制,加重河道过流断面缩减,使得城市河道御洪标准不断下降。

(二)底泥污染沉积严重河道是城市中地表水流主要聚集地,初始阶段雨水中污染物浓度普遍较高,水流通过市政雨水管网或者直接流淌到附近河道中,导致河道水质受到破坏进而变差。

同时,我国个别城市市政管网排水系统始终沿用合流制排水体系,众多生活污水没有符合排放标准就流入河道,加重水质污染。

河道长时间处于此状态,外部污染大于系统自身消化能力,污染物渐渐在河底沉积,变成内源污染[2]。

(三)自我净化能力较弱立足用水安全角度进行分析,城市河道关键节点一般会利用泵闸来对河道水位变化加以控制,但此类河道水体流动性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对城市内河影响最明显。

河流生态现状情况汇报

河流生态现状情况汇报

河流生态现状情况汇报河流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域系统,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流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现状情况备受关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河流水质情况。

随着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物的排放,许多河流水质严重恶化,水中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导致水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物种群减少。

一些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也对水质造成了严重威胁,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其次,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当前的严重问题。

河流水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了水生动植物、微生物、底栖动物等多个层面。

然而,由于河道改道、水库拦截、水资源过度开发等人类活动,导致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生态平衡面临了严峻挑战。

此外,河流岸线生态环境也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岸线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乱排乱倒、乱堆乱放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仅影响了河流的景观价值,也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岸线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亟待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河流生态现状。

首先,加强水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质净化能力,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其次,加强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同时,加强对河流岸线生态环境的保护,规范开发建设活动,增强岸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综上所述,河流生态现状情况的汇报表明,当前河流生态环境存在严重问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只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并非难事。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为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美丽的河流生态环境!。

河流演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河流演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河流演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河流的演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河流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我们的城市紧密相连,它们的相互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环境层面,还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首先,河流的演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供应方面。

许多城市的起源都源于河流的附近,因为河流可以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如果河流的演化导致水源的减少或污染,就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供水。

如果没有足够的水源供应,城市的居民就会面临着缺水的困境,这将威胁到城市的稳定发展。

其次,河流的演化还对城市的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河流通常是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河水可以作为水路运输的重要交通工具,并为城市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便利。

然而,如果河流的演化导致水位的变化或河道的狭窄,就会限制船只的通行,给城市的交通运输带来不便。

此外,河流的演化还可能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基础设施造成破坏,需要更大的投资来修复和加固。

此外,河流的演化还对城市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河流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持着各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工业的发展,河流的水质遭到了污染,导致许多水生动植物面临生存困境。

河流的演化还可能导致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环境问题。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河流的保护和恢复,使其继续发挥生态功能。

最后,河流的演化还对城市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都与河流紧密相连,河畔的建筑和历史遗迹成为了城市的独特景观。

然而,河流的演化可能导致历史建筑物的毁坏和文化遗产的丧失,这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该注重保护和维护河流周边的历史建筑物和文化遗产,以保持城市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河流与城市的生存与发展1.1 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随相伴。

在欧州,国际河流多瑙河孕育了两岸的城市群;在我国,黄浦江与东海滋润和催生了上海,使之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

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巴黎与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舍的关系。

塞纳河从巴黎城的中间流过,将巴黎分为南北两部分,它像一条美丽的项链串起了整个巴黎。

塞纳河聚集了巴黎的许多人文景观,也聚集了法国古往今来的许多精华所在。

巴黎倘若离开了美丽的塞纳河,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恐怕谁都难以想象。

上海离开了黄浦江、苏州河,也就不能成为今天的上海。

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傍水而建。

一般,河流中下游地区大多是城市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在中国7大江河的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集中了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而由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更是经济中心所在:如地处上海经济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中国南方深圳、广州、珠海经济区的珠江三角洲。

据预测,在本世纪初,全国各类规模的城市总数将逾1000座,这些城市大部分分布在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和沿海地带,它们的诞生和发展都和河流水系息息相关。

1.2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祥地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并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发展起来的。

古代早期的城市,也都选择在有河流、有水的地方。

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把河流比做自己的母亲,如中国的黄河,印度的恒河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

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起源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也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发展繁衍的。

河流以其丰富的乳汁孕育了人类早期的伟大文明,并在河流两岸崛起大批的繁华城市群。

凡是河网水系发达的地区,都是城市文明最发育的地区。

河网水系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没有城市水系的点缀,丰富的水面与城市的其他景观相映衬,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充分展现。

1.3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在远古时代,城市河流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发展到后来,城市河流除提供水源以外,随着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成为城市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在近代工业化阶段,城市河流对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水源地、动力源、交通通道、污染净化场所;在现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

河网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有了水,才有了城市的灯红酒绿、高楼林立,才有城市的经济繁荣和人们的安居乐业。

可以说,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1.4 河流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而营造城市景观环境离不开大自然中与城市关系最密切的河流和水面。

当代国际大都市环境建设的价值观念趋向表明,都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已由疏离、隔绝变为亲近和融合。

开阔的水面和流动的水体所形成的自然风貌,无疑能给城市增添许多魁力。

从19世纪英国人欧文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设想,无不反映了城市人对城市优美景观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

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

城市滨水区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

它是城市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

1.5 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河网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同时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河网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城市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各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生态建设意义多种多样:包括为城市生活和生产提供就近水源,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基地,丰富城市景观多样性和城市物种多样性,为市民创造文体娱乐、亲近自然的空间。

目前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已经和正在被城市建设者所关注,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国外城市河流治理规划发展的新趋势2.1 建设生态河堤是现代城市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城市中保持自然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城市治理准则,河道的治理也不例外。

自90年代以来,采用混凝土施工、衬砌河床而忽略自然环境的城市水系治理方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建设生态河堤已成为国际大趋势。

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一体的水利工程。

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

瑞士、德国等于80年代末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

所谓“自然型护岸”技术,就是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

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的MELK流域经过近自然治理后,每百米河段的鱼类个体数量、生物量从治理前的150个、19公斤提高到治理后的410个、55公斤。

德国的莱菌河,1993年和1995年发生两次洪灾,洪水淹了一些城市,造成的损失估计达几十亿欧元。

分析洪灾原因,主要是由于莱菌河流生态遭到破坏,菌菌河的水泥堤岸限制了水向沿河堤岸渗透所致。

因此,德国现正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将水泥堤岸改为生态河堤,重新恢复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并对流域内支流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延长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减低主河道洪峰量。

日本在90年代初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1991年开始推行重视创造变化水边环境的河道施工方法,即“多自然型河道建设”。

仅在1991年,全国就有600多处试验工程。

日本建设省推进的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将对5700公里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300公里为植物堤岸,1400公里为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

2000公里不得已使用的混凝土,都将按“多自然型护堤法”进行改造,覆盖土壤,并种植植被。

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

美国的南佛罗里达州在70年代修建了很多人工河道,但逐渐发现周围湿地越来越干,生物多样性也急剧减少,进入90年代开始改造,目前已恢复曲流河道的状态。

著名的洛杉矶河也正在拆除衬砌。

总之,很多国家都在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进行反思,都在逐渐将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

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

其实,拆衬砌的资金投入要比铺衬砌昂贵得多,但这些国家普遍认为,保持河道的自然环境对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水质、防止水资源流失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已成为河堤建设在国际上发展的总趋势。

2.2 还河流以空间,是现代防洪规划的新理念作为城市防洪的对策措施,在国际上非常重视“堵疏结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给河流以空间,增加河流的过水断面,给洪水以出路。

在欧洲,1993年、1995年莱茵河和默兹河发生洪水,对荷兰的防洪策略与河流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5年洪水使莱茵河沿岸低洼地(圩垸)疏散25万人,虽然没有垮堤,但是影响深远。

荷兰对已沿用几十年的河流堤防加固计划作了审查和修订,河堤均按抵御12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进行加固。

但是荷兰人知道,无论如何加高河流堤防,安全保障总是有限度的。

历史经验表明,随着安全水准的提高,土地利用也发生很快的变化,总体风险(发生洪灾的概率)也在增加。

洪水概率的降低很快被可能出现的更大的洪灾损失所抵消。

土地利用和提高防洪水平的相互作用,已使荷兰主要河道沿岸的自然景观受到很大负面影响,进一步加高加固堤防,已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赞同。

为此,近年来荷兰人提出“还河流以空间”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

这可能要求放弃几百年前筑围堤形成的滩地。

目前荷兰人正在研究的措施包括疏浚河道、挖低漫滩(与自然开发相结合),甚至退堤、扩大漫滩。

在莱茵河的一条支流上,正考虑拆除现有挡水堰,这并非完全出于航运方面的考虑。

日本1965年以后针对因城市化急剧发展围绕河流引起的问题开展了新的河流治理。

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遭受三次大的水灾,于1977年6月开始推行“城市综合治水对策”。

为解决城市化增加的雨水径流,既采用传统的工程措施,也实施了许多现地贮留、渗透、多目的治水绿地、地下大型贮留池、地下河等新型治水措施。

恢复流域在开发过程中丧失了的保水、游水机能,并减少发生泛滥时的受害损失。

2.3 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河流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英国泰晤士河的治理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革命后,沿泰晤士河两岸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伦敦人口迅速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中。

19世纪开始,泰晤士河逐渐变成河水浑浊、污染严重的臭河。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污染更是严重,它的含氧量等于零,除了少数鳝鱼幸存外,其他鱼类几乎绝迹;污黑的河水臭气熏天,令人不堪忍受,尤其夏季,泰晤士河的气味腐臭难闻;面临河畔的英国议会大厦的窗户,不得不悬挂由消毒水浸泡的窗帘。

河水污染还引起疾病流行,1849年到1954年,滨河区共有2.5万人因霍乱而死亡。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从1964年开始,对泰晤士河进行全面治理。

通过立法,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3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每天处理9.44亿加仑污水,使排入河流废水由污水变成清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