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阶碧草自春色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蜀相》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doc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蜀相》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doc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蜀相》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赏析: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诗句

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诗句

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诗句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咏怀古迹》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八卦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颔联中“空”、“自”两个字用的好,颔联以景喻情,将自然界春天的美丽与国家中兴无望相对比,更能折射出诗人忧国忧民、忧伤惆怅的感情。

蜀相
(唐)杜x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先从字面上来,“自”字,碧草映阶,说明春色盎然,但无人欣赏,碧草自生自灭,没有观众;“空”字,黄鹂鸟的声音很好听,但也无人欣赏,黄鹂鸟自己叫自己的,没有听众。

从较深层的原因去看:
其一,杜是来拜寻诸xx祠的,要国难家愁,怀才不遇的大前景下,他心事重重,根本无心来听鸟叫,无意来看草色。

其二,从首联的“何处寻”几个字,我们读出当时经常来拜诸葛亮祠的人很少。

所以,作者可以用“空”和“自”两个字来写实。

侧面说明当时的时局,人们自顾不暇,象杜甫这样关心时局的人少之又少,至少不是主流。

杜甫的诗蜀相描写了什么

杜甫的诗蜀相描写了什么

杜甫的诗蜀相描写了什么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那么杜甫的诗《蜀相》描写了什么呢?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杜甫的诗蜀相描写了什么《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创作背景《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蜀相的诗体

蜀相的诗体

蜀相的诗体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其诗体为七言律诗。

全诗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通过对武侯祠的景色描写和对诸葛亮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其功业未成的惋惜之情。

整首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通常为八句,也有更多句的情况。

它要求对仗工整、押韵严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蜀相》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赏析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宋代文学家陆游所创作的一
首词。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
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之情。

它以其朴素而优美的文字、深邃而富有想
象力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词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的标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令人略觉晦涩。

但通过对整首词的阅读,我们不难理解到其寓意。

首先,它通过映
射阶前的碧绿草地,暗示了春天的气息;其次,描述了隔着叶子传
来黄鹂的歌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全词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独立的意象和情感,又相互联系,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结构。

下面将逐句解析,带您一同欣赏这首
词的美妙之处。

\
1。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处】唐·杜甫《蜀相》。

【意思翻译】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

隔叶:被树叶遮掩。

黄鹂(lí):黄莺。

【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

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

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

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

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

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

“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

[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

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

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

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

(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

[唐]。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

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

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

这是写远望之景。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

“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杜甫阅读题答案

《蜀相》杜甫阅读题答案

《蜀相》杜甫阅读题答案《蜀相》杜甫阅读题答案「篇一」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1分)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_____联最为工整。

2. (3分)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3. (4分)“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二2、D3、(1)“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2)“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3)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蜀相》杜甫阅读题答案「篇二」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抒发诗人因不见古贤的惆怅心情。

结尾处熔古往今来历史悲剧于一炉,深沉悲壮,让历代豪杰有泪如倾。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映阶碧草自春色
前些天,有些人在网上说‘时代饿死诗人,’许多人表示惊异,说诗人是精神发展的最高产物,怎么可能‘自春色’而饿死呢。

可是事实却是尴尬的摆在眼前。

当今社会,缺少像老一辈学术大师一样的人物,多了哗众取宠的半吊子作家和快餐文学;缺少了老一辈的沉稳,多了浮躁和功利色彩;诗歌缺少了深刻的思考,多了急躁和浮华。

我们不禁要问,当老一辈文学大师陨落,我们改去往何方?
中国是一块不乏文化滋养的沃土。

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宋的锦绣篇章,从清代的名人名著,甚至到民国时,也有无数的文学大师,科学巨匠。

可是现如今,这些文化像消失了一般,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流俗文化。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对现在的人来说,这句话未免有些奢求的意味。

在这个“水泥盒子”昂贵,物价飞涨的时代,诗意像三闾大夫一样,在汨罗江上唱着无赖的歌。

钱学森之问犹在耳畔,我们的素质教育却好似一块遮羞的布料。

只在检查时拿出来糊弄眼球。

教育的功利化导致素质的地下,高端的正统文学似乎在渐行渐远,潜心研究的沉静也在商业竞争中消磨将尽。

于是便呈现了高校比拼吸金能力,商业杂志活动横行,高端人才的缺失,未富先奢愈渐火热。

我们不禁想问,受两千年温文尔雅教育的中国为何在几十年的经济浪潮中迷失了方向?一方面外国在不断吹捧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国人的自私意识膨胀。

虽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仍像一匹黑马,不断往前冲,但如果没有国民素质与精神沉湎即文化的提高,这样的冲刺注定是浮在半空中,容易崩溃的表面繁荣。

故而,在这个社会思潮涌动的年代,需要专注学术,潜心学习的青年作为定海神针,需要有关部门和机构积极开展一系列提高国民思想层次的活动作为助推剂,让正统文化,传统精神不仅“自春色”而且“满园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