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考语文B卷诗词赏析题(二)

合集下载

成都b卷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成都b卷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成都b卷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成都B卷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阅读理解、古诗文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等部分。

以下是一些模拟题目及其参考答案:# 一、阅读理解(共20分)题目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内容略)1.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谁?请简要描述其特点。

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他”的性格?3. 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他”的最终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参考答案:1. 文章中的“他”是主人公,特点是勤奋、聪明、有责任感。

2. 作者通过“他”在困难面前不放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细节来表现其性格。

3. 根据文章内容,“他”的最终选择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努力。

原因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二、古诗文鉴赏(共15分)题目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以下问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 诗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分别象征着什么?3.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2. “明月光”象征着远方的家乡,而“地上霜”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3.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明月和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题目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略)1.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2. 作者通过哪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3. 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为什么?参考答案:1. 文章的主旨是强调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2. 作者通过多个成功人士的事例,以及科学研究的数据来支持其观点。

3.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部分是作者对坚持和努力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成功的不懈追求。

# 四、作文(共40分)题目4: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参考作文:每个人都有梦想,我也不例外。

四川省成都市2017中考语文试题(B卷,pdf版,无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17中考语文试题(B卷,pdf版,无答案)

白天总算过去了。暮色中,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夜里北风呼啸, 拍打着窗户,雨水从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亮,琼珊就吩咐苏艾拉开窗帘。那片枯藤叶仍在那里。琼珊躺着,盯着看了许久。 “苏艾,我是个坏女孩。想死是有罪的,天意让那片藤叶留着来证明我的坏。你给我拿点汤 来吧!”她突然喊道。
下午,医生来了,临走对苏艾说:“她很快会好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另一个病人,他 叫贝尔曼,也是肺炎。但年纪太大,病得很重,恐怕治不好了。”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她病得很严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 动,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 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一场。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 不动。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重复着,苏艾快步走 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9、8、7……”
B卷 一、诗歌鉴赏(共 4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2 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 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2 分)
2. 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 歌,简要分析。(2 分)
房间里,琼珊平静地靠着床织着一条蓝色披肩。“有件事我要告诉你,亲爱的!”苏艾走 过来抱着琼珊说:“贝尔曼先生患肺炎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从我们这儿离 开后的第二天早晨,门房发现他痛得动弹不了,全身也都湿透了。他们不清楚他究竟去做了 什么。后来他们发现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 一块涂抹这绿色和黄色颜料的调色板……亲爱的,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再想想,为 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都从来不摇一摇呢?哎,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 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成都市中考语文B卷诗词赏析题(二)

成都市中考语文B卷诗词赏析题(二)
选自《文言诗文阅读测评》
2010年
1、 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4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 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答: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分) 答:
一、(4分) 1、(1分)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 2、(3分)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 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 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明确修辞手法及 其作用各计1分,简要赏析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
一、诗歌鉴赏(4分)
清平乐
【解析】
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免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
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
(1)上句‘‘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屋外狂风
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
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
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1分)
(2)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
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
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
悲可叹。(1分)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
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Fra bibliotek2011年
一、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4分)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2023成都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2023成都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2023成都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郑珍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市2021届中考初三下期语文B卷答案

成都市2021届中考初三下期语文B卷答案

B卷三(教师版)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长安夜雨薛逢①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任侍御史、尚书郎。

因恃才傲物,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前两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请简要分析。

(2分)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2.本诗中作者的“忧”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简要分析。

(2分)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日喻①苏轼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日:“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日:“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龠③,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⑥,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渤海⑦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

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②眇(miǎo) :瞎子。

成都中考语文B卷一学生版

成都中考语文B卷一学生版

语文试卷:B卷满分50分,测试时间40分钟一、古诗鉴赏(4分)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1~2题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卜式,以田畜为事。

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

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上以语丞相弘。

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

迁成皋令,将漕③最。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

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

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

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

”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注】①浑邪:人名。

2020年四川省成都中考语文试卷B卷含答案

2020年四川省成都中考语文试卷B卷含答案
错误句: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错误句: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错误句: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错误句: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一)名著阅读(4分)
6.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昆虫记》后写给法布尔笔下昆虫的小诗,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代表昆虫的字母后填上恰当的选项。(2分)
A.蚂蚁a.身后那条黑色的细线,其实是我刚刚狼吞虎咽下的美餐。
B.萤火虫b.为什么与自己的姐妹同类相残?为什么当妈妈前性情大变?
C.圣甲虫c.前人的寓言迷惑了我的眼,你真实的身份原来是疯狂抢劫犯。
⑧我相信这一自白的真诚。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职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日“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我曾将挑水人的话告诉一位熟人,谈时正经过一个门口,被一位看门的大爷听到了,他接茬道:“硬是,不信你早上到南门大桥上去看嘛!
⑨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结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
【考查能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2.【答案】B
作者因昔日的热闹场面变为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而感叹历史变迁的必然。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在经过摩诃池时,所看到的是摩诃池冷落、衰败的景象,不见帛饰栏杆的大船,只见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眼前的衰败景象与曾经的热闹繁华形成了巨大反差。再由诗的最后两句“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东海不为田”可知,诗人感叹兴衰的更替也是必然的,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怎么能让东海之水不化为田呢?这眼前的摩诃池引起了诗人内心无比的感慨。所以本题用“叹”更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故选B。

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诗歌鉴赏题是成都中考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语文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供考生鉴赏练习。

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一)...诗歌鉴赏题是成都中考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语文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供考生鉴赏练习。

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观徐州李司空猎张祜晓出郡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8.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9.请对最后四句运用的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6分)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答案8.《江城子密州出猎》塑造了一个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诗人形象。

(2分)而本诗则通过李司空打猎的过程以及众人观猎的情貌,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的英勇猎手形象。

(3分)9.①运用细节(动作)描写。

"背""抽"表现其身段之灵巧,"翻""控"展现其臂力强劲,动作漂亮,造型健美。

②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仅答侧面描写也可)最后两句写围观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那里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

以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表现了猎者的技艺高超。

③运用场面描写。

以万众围观、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表现了猎者的技艺高超。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梅花梅花开到九分(清)王允皙 (清)叶燮茆①屋苍苔岂有春? 亚枝低拂碧窗纱,翛然②曾不步逡巡。

镂月烘霞日日加。

自家沦落犹难管,祝汝一分留作伴,只管吹香与路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自《文言诗文阅读测评》
2010年
一、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4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答: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分)
答:
一、(4分)
1、(1分)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
2、(3分)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

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

(明确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计1分,简要赏析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
2011年
一、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

(4分)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分)
答: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2分)
答:
一、(4分)
1.(2分)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

(想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
2.(2分)
参考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参考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表现手法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
2012年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2分)
答: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2分)
一、(4分)
1.(2分)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清丽脱俗,素雅高洁)。

(一点1分,共2分。

语意相近即可)
2.(2分)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突出其开放之“早”(1分),显示出“早梅”的不
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1分)。

(语意相近即可)
2013年
一、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4分)
清平乐
【解析】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免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

(1)上句‘‘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

(1分)(2)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

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

(1分)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1分)
2014年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成都曲
【唐】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1.从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绘成都的?(2分)
答:▲。

2.本诗的最后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2分)
答:▲。

2015年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2分)
答: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2分)
答:
一、诗歌鉴赏(共4分)
1、答:“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思”即“想”,作者站在锦江边上想到的,就是作者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因此,只要能准确理解诗歌,便能答对这道题。


2、答:不同。

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
悦的心情。

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从这首诗的文字中(结合第一小题),可以读出作者轻松闲适的心情,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是初中阶段学过的一首词,辛弃疾其人,便是一个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一生渴望杀敌报国的词人,联系到他所看的“剑”,再联系到这个人,便能得出“醉”所表达的情感。


2016年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分)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

(2分)A.无可奈何花落去 B.风住尘香花已尽 C.簌簌衣中落枣花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1.【答案】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

“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

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