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韩愈春雪原文及赏析范文精选

韩愈春雪原文及赏析范文精选

韩愈春雪原文及赏析《春雪》是韩愈的一首很富有特色的咏雪诗,诗歌构思新巧,立意独特,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全诗如下: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第一句“新年都未有芳华”。

“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芳华”即发出香气的花儿,这里泛指花。

这一句的意思是,新年都来了,却还没有芬芳的鲜花。

这里表明了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冬天去得晚。

这是诗人初到北方的感受。

一个“都”字,流露出诗人那种盼望春天到来的焦急心情。

这一句不但表现出盼春的心理,而且落脚在春的表征物——花上。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

承上句而来,说二月虽然无花,但有草芽生出了。

“惊”即惊讶、惊喜。

诗句中一个“惊”字,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突然见到“春色”时所产生的惊喜。

“初”字,即开始。

在诗人的心中,北方二月开始才有草芽,南方也许这就是春色满园了。

这里自然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之感。

“草芽”不但透出春的信息,也暗示诗人盼春时的喜悦。

这一句重点写了初春的又一表征物——草芽上。

第三句“白雪却嫌春色晚”。

这一句一转,不去写草芽,而进入写白雪。

白雪是全诗所要表现的对象,是全诗的重点。

而白雪是在“新年都未有芳华”和“二月初惊见草芽”的背景下引出的,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

“嫌”即不满意的意思。

“春色晚”说明了这一年比较寒冷。

联系上句来看,二月还在降雪。

这里,诗人转换了视角,不是从人的角度来写,而是从雪的角度入手,借说白雪嫌春天来得晚了来表明自己对春的盼望心情。

同时,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这样很自然地把人与物联系起来,实现借物抒情的审美效果。

特别要注意诗中“却”字的妙处,虽然是一个副词,但具有极为重要的诗意,它说明北方的春并非来得晚,好像是雪“嫌”春来晚了,这样强化了白雪对春的渴望之情。

第四句“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一句是全诗的收束,是诗人情感的最集中表现。

韩愈《春雪》的原文及赏析

韩愈《春雪》的原文及赏析

韩愈《春雪》的原文及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春雪》的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雪》是韩愈的一首很富有特色的咏雪诗,诗歌构思新巧,立意独特,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全诗如下: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第一句“新年都未有芳华”。

“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芳华”即发出香气的花儿,这里泛指花。

这一句的意思是,新年都来了,却还没有芬芳的鲜花。

这里表明了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冬天去得晚。

这是诗人初到北方的感受。

一个“都”字,流露出诗人那种盼望春天到来的焦急心情。

这一句不但表现出盼春的心理,而且落脚在春的表征物——花上。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

承上句而来,说二月虽然无花,但有草芽生出了。

“惊”即惊讶、惊喜。

诗句中一个“惊”字,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突然见到“春色”时所产生的惊喜。

“ 初”字,即开始。

在诗人的心中,北方二月开始才有草芽,南方也许这就是春色满园了。

这里自然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之感。

“草芽”不但透出春的信息,也暗示诗人盼春时的喜悦。

这一句重点写了初春的又一表征物——草芽上。

第三句“白雪却嫌春色晚”。

这一句一转,不去写草芽,而进入写白雪。

白雪是全诗所要表现的对象,是全诗的重点。

而白雪是在“新年都未有芳华”和“二月初惊见草芽”的背景下引出的,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

“嫌”即不满意的意思。

“春色晚”说明了这一年比较寒冷。

联系上句来看,二月还在降雪。

这里,诗人转换了视角,不是从人的角度来写,而是从雪的角度入手,借说白雪嫌春天来得晚了来表明自己对春的盼望心情。

同时,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这样很自然地把人与物联系起来,实现借物抒情的审美效果。

韩愈《春雪》原文+赏析

韩愈《春雪》原文+赏析

韩愈《春雪》原文+赏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1.芳华:芬芳的鲜花。

2.初:刚刚。

3.庭树:花园里的树木。

4.故:因此,所以。

5.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翻译】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

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背景】前人系此诗于元和十年(815),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

诗写长安春雪,特有一番细腻深微的审美意趣。

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故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

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然而白雪却不肯就此离去,它还要穿庭落树地和春天逗个趣。

诗人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春意。

诗中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这大概是岭南人所难以体会到的。

此诗当与八年后所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参读。

【赏析】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古诗春雪·飞雪带春风翻译赏析

古诗春雪·飞雪带春风翻译赏析

古诗春雪·飞雪带春风翻译赏析《春雪·飞雪带春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方平。

其全文古诗如下: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

【前言】《春雪·飞雪带春风》是唐代诗人刘方平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借写雪景而发泄出诗人对社会上贫富悬殊的不平和不满,是一首讽刺诗。

【注释】①徘徊:来回地行走。

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②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

③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

④洛城:即洛阳;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翻译】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赏析】“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写景;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过渡句,使诗文由景转情。

第四句“洛城中”,一作“洛城东”,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

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

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

通过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都留在了诗外,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用曲折的笔法,讽刺了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忘了广大地区人民的贫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翻译赏析

古诗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翻译赏析

古诗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翻译赏析《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韩愈。

其全文古诗如下: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前言】《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

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

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中,“惊”字最宜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

诗句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

三、四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是说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树飞花作春色。

这实际是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释】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翻译】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赏析】《春雪》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

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春雪》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春雪唐代: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

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

“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

诗的构思甚奇。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韩愈《春雪》原文

韩愈《春雪》原文

韩愈《春雪》原文春雪》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洛阳城中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的讽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愈《春雪》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雪新年1都未有芳华2,二月初3惊4见草芽。

白雪却嫌5春色晚,故6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白话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

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赏析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全诗翻译赏析

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全诗翻译赏析

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全诗翻译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全诗翻译赏析《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作品,描绘了姗姗来迟的白雪纷纷扬扬的画面。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文解释】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

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词语解释】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故:故意。

1.芳华:芬芳的鲜花。

2.初:刚刚。

3.庭树:花园里的树木。

4.故:因此,所以。

5.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河南河阳人,唐宋八大家之首。

曾长期在洛阳任职。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

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

韩愈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话说,就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

创作背景前人系此诗于元和十年,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

诗写长安春雪,特有一番细腻深微的审美意趣。

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故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

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然而白雪却不肯就此离去,它还要穿庭落树地和春天逗个趣。

诗人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春意。

诗中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这大概是岭南人所难以体会到的。

【鉴赏】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雪》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关于雪的古诗中《春雪》原文,《春雪》原文翻译,《春雪》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春雪》原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二、《春雪》原文翻译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三、《春雪》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

河南河阳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1]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