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老子自然主义教学思想的现代诠释
论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中华文化论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刘云峰(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摘 要]“自然”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老子思想的进步性和现代意义的主要体现。
本文拟从老子哲学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和返璞归真的社会理想两个方面就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展开讨论。
[关键词]老子 自然主义 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06)06-0076-02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博大精深,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子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则是他的自然主义观念,“自然”一词在《老子》一书中凡五见,其中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考察大化宇宙、人类社会观念体系中的核心命题。
所谓“道法自然”,即是指道以顺应自然为法则。
陈鼓应先生认为:“‘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1]而自然主义也正是老子思想的进步性和现代意义的主要体现之所在。
本文拟从老子哲学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和返朴归真的生活理想两个方面,就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展开讨论。
一、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及其现代意义老子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是从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状况的观察思考中提升出来的。
老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是由于统治者过多地干涉和控制人民的生活,即是由于没有做到“道法自然”,而实行“有为”的结果。
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第二十九章,以下引该书时只注章次)这里老子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成与败,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发挥成为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使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第七十五章)因而统治者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就是“无为而治”,或者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以无为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社会。
浅谈道家的“自然”的理念

浅谈道家的“自然”的理念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极大丰富的,在这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整个中国古典美学史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道家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大的思潮和派别,其影响有积极亦有消极。
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的研究为主,进行讨论。
(一)道家起源发展及代表人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同时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准则。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思想与领悟,在哲学史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其思想的传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
他信奉老子的学说,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比较复杂,主张回归自然,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寡民的思想家。
从主流上说,老子、庄子都是反封建压迫的哲人。
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源于道,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
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庄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
(二).道家美学中关于”自然”的讨论与研究1.道家”自然”美学的审美理想道家的审美理想,其诞生于对人性的异化的关注中,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反对社会的产物。
我们都知道,人类与自然在最初是浑为一体的,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的演进与发展,人类有了自我意识,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渐渐的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了,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人类创造的精神以及物质财富,成为了异化的社会力量。
道家正是发现了这一社会现象,因而对它进行了尖锐而激烈的批判。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韩海泉【摘要】老子自然之道认为:人是万物之一,又是"域中四大"之一;"和"不仅是事物的创生方式和自然、理想的存在、发展状态,而且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人类的活动必须效法自然界的本性和规律,表现为"无为"和"啬""俭"等行为原则.从老子之道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维护健全的生态系统,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三、人与自然生态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关系,要求发展把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坚持科学发展现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5【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老子;道;人;自然;和谐;科学发展观【作者】韩海泉【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1现代工业文明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所造成的环境恶化也危及人类的生存。
为了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正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具有特殊现代意义的问题。
今天站在生态伦理的基点上去解读老子的自然之道,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取向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这些思想有助于引导人类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老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那就是道。
关于道,老子有简要的概括:[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
”(第二十五章)这“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混成”物即是老子的自然之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老子德育思想中自然无为和柔弱不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老子德育思想中自然无为和柔弱不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
老子的德育思想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他唯一传世之作《道德经》更是中国德育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主要探讨老子德育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和柔弱不争思想,并根据这两大思想提出几点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自然无为与柔弱不争思想1、自然无为思想老子讲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就是道。
纯任自然,顺应自然,让万物自由地生长,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老子又讲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37章),道永远是顺其自然不妄自作为的,但是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做的。
无为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人为的破坏与干扰。
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更不是天命论那一套消极悲观的思想,而是反对妄为、逆道而为。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5章)老子认为,在天地之间就像有个风箱一样,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这说明有时多言、多做未必是一件好事,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老子讲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38章)。
老子认为,礼是忠信的不足,是国家祸乱的开始。
老子提倡自然之上的无为思想,充分肯定人的自然属性,反对礼这样的社会属性,并认为礼是强加给人的绳索。
这一观点也充分体现了老子重内在实质轻表面形式的深刻认识,他强调追求道的人要追求内在的朴实无华,摒弃外在形式的虚华。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道德经》57章)老子主张,用清静无欲的方法治理国家,用奇谲诡诈的方法指导用兵,用自然无为的原则统率天下。
这不仅体现了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还揭示了不同质的矛盾应由不同质的手段或方法来解决这个普遍而深刻的哲学原理。
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道德经》63章)老子主张,把无所作为当作最大的有为,做事要善于从小事着手,要用恩德去报答自己怨恨的人和事。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摘要: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创立了以“道”、“无为”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体系。
其代表作《老子》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师道观、自然人性论、教育方法对现在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子教育思想自然无为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辉煌的成就下也存在着种种病态危机的隐忧: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低,教师素质缺失,学校管理的非人性化等等。
当各种流行的教育思潮、教育方法纷沓而来充斥现在的教育之时,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走进老子,研究老子,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其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师生平等和人性的自然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道”和“无为”是其思想的核心。
“道”的本来意思是道路,后被引申为方法、途径。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
老子所说的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既无形又有形。
尽管在老子的描述中,“道”“玄之又玄”、“恍兮惚兮”,但“道”自有其本性。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就是说一切人的行为、天的行为、地的行为以及道的行为都必须遵循“自然”,那么自然就是“道”的本性。
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帅的,他所阐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也都是围绕“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
“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孕育了万物,同时又是万物的归宿。
同时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现代解读

老子哲学是从天道推及人道。其对“道”的建立,是为了替人的理想境界竖立形上依据。老子的人生观是其宇宙论的衍化,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提倡也应该遵循“道”的原则。在此前提下,老子开创了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
(一)“去奢去泰”的处世观念
时下,各种调动消费者需求的宣传铺天盖地,有人为追求物质生活而迷失自我,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加之,一些商业炒作误导某些人在追逐流行与时尚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忽略对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净化。而老子认为,人们的欲望是导致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人们都陷入争名夺利,整个社会就难以平稳发展。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因此提出要“去甚,去奢,去泰”,使社会形成淳朴、敦厚的风气。所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义不容辞的任务。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与天地拥有共同的行为规则和价值源头。这种同源共生的思想弥补了许多人观念中物我两分的观点,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平衡,遵守自然法则,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都是因为人把自然看作是自己的对立面而导致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显得十分重要。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赋予同源共生的价值内涵,无疑更能突显对生命的关怀。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盲目开采、过度索取已经严重地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最终的后果必然是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老子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是自我、本然的意思。整个世界依照自然规律存在与活动就是自然,也就是道。在这个运动变化中,人与自然都遵循“道”的发展、变化规律而行。
(一)“道生万物”的演化模式
(二)“和光同尘”的玄同理想
从当代教育角度诠释道家教育思想

《传承》2008年第5期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库中,以老子原始范式为核心而不断嬗变、传承的道家教育传统长期处于“非主流”地位。
实际上,道家以其深邃的哲学智慧开创了有别于所有“有为”之教的新路径,构建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园地中的独特景观。
为此,笔者认为道家教育思想的丰厚价值不应长期以弱势姿态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前进道路,更应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中绽放异彩。
一、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把“道”看成是最高的实体范畴。
当成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必须遵循的总规律。
在老子看来,“道,玄之又玄,它不可道,不可观,不可识,更不可分”,只能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去感受,去体悟。
因为他又谈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无为,无事,无欲。
”老子心目中追求“道”的人就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即认为人的理想状态应是原始婴儿般无知无欲的朴素状态。
这样“道”之人敦厚无私,纯朴无瑕。
而这一教育理念,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又具有“尊重规律,以身施教和以生为本”的丰富教育意义。
(一)“知常”和遵循规律。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发展态势。
教育活动务必遵循这些规律顺应教育发展态势,这叫做“知常”。
反之,如果我们凭一己之好恶或某种先入之见而主观妄为甚至胡作非为,就必然招致教育的失败。
故老子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教育的作用决不是去主观创造什么规律,在道家眼中,教育者无须设计什么,无须探索和创设什么抽象的教育法则,教育规律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在的自然法则。
遵循学生主体的生命发展规律,教育活动不受外界政治,经济等活动影响,以启迪人之心智,使人开化。
(二)“善行”和以身施教。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在生活中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这样会使人感化,成为习惯,形成个性。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长河中,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深邃的智慧光芒。
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倡导“自然无为”“顺应天性”等理念,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之一是“自然无为”。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行规律,而“自然”则是“道”的本质特征。
在教育中,“自然无为”意味着教育者不应过多地干预和强制,而应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即不要用人为的意志去违背自然之道。
这种理念与当代教育中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谋而合。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部分教育者急于求成,过度规划学生的学习路径,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当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和发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然的状态下展现出自己的潜力。
道家主张“绝学无忧”,这并非是倡导人们摒弃知识,而是反对过度追求功利性的知识。
老子认为,过多的世俗学问可能会使人心灵疲惫,迷失本真。
在当代社会,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学生们埋头于书本知识,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忽略了知识的真正内涵和实际应用。
道家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一颗纯粹而好奇的心,不为功利所累,真正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和智慧的启迪。
“不言之教”是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意味着教育者的身教往往比言传更具有影响力。
庄子也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如“轮扁斫轮”,强调了实践经验和亲身示范的重要性。
在当代教育中,教师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充满爱心、责任心和正义感的教师,无需过多的言语,就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然 无 为 ” 。
可能 会获 得一 些 有 益 启 示 。《 子 》 下 五 千 言 , 老 上 以
讨 其 教学 之 原 则 。
关键词: 家 ; 道 自然主 义 ; 学 思想 教
中图分类号 :4 G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1 5 ( 0 6 0 —0 80 10 —7 1 2 0 )40 6—4
A o e n nt r e a i n o t r ls e o u a i n o o s M d r I e pr t t0 f Na u a it Vi w fEd c to f Ta im
YAN Sho — an uΒιβλιοθήκη xu , LI N Y u n a
( . c o l f E u a in io i gNo m lU ie s yt l n 1 6 2 ,C i a 1 S h o o d c t ,L a n n r a n v ri Da i 0 9 h n ; o t a 1 2 S h o o o e nL n u g s Lio o g U ie s y, n o g 1 8 0 , h n . c o l f F ri a g a e , a d n n v ri Da d n 1 0 0 C i g t a)
道家 “ 生于 无” 道 ” 以高 反差 的语 言形 式 , 有 之“ , 以多 “ 的表 达 方 式 , 越 先 验 的 教 育 图式 , 释 出 宏 喻” 超 诠
博 、 越与 质朴 的极 富 生命 关 怀 的 自然 人 本 主 义 的 超
教育 大智 慧 。
一
老子 以高反 差 的 语 言 形 式论 教 育 、 学 , “ 教 以 倒 退” 的形式 显 示 了超 越 性 本 质 , 教 育 ( 学 ) 有 教 目的 论 , 其“ ” 不易 把握 , 但 论 却 而辨 其教 育 ( 学 ) 教 目的论
作 为我 国古 代 教育思 想 两大 渊 源 之一 的先秦 道 家 教育 思想 , 以潜 隐 的形 式 与 主 流 的儒 家 教 育 思 想
道 家是 以退 返 自然 为“ 目的” 由此 认 为 其 教 育 的宗 , 旨只能 称 之为 “ 想 ” 理 。老 子 是 一 个 自然 主 义 者 , 他
s na ieo o s e ttv f Ta im.B s do o iSn t rl m n hls p yo ie hsa t l n lz si pr fe u ain o jc ie , a e n La z’ au ai a d p i o h fl ,t i ri ea ay e t s ii o d c t be t s s o f c s t o v
摘
要 : 隐的道家教育思想 , 负载 着 中国教 育的一 脉传统 。老子 是先秦 道家学派 的创 始人 和代表 人物 。 潜 也
在 立 足 于 老 子 的 自然 性 、 生命 性 哲 学 的 基 础 上 , 析 其 教 育 思 想 中 的 教 学 目的 论 精 神 , 释 其 教 学 过 程 观 , 辨 诠 探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4期
20 0 6年 7 月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L a n n r l o r a i o i g No ma i e st ( o ilS in e Ed t n o Un v r iy S ca ce c ii ) o
Ab t a t Th o e t lv e o d c t n o o s i l a e t i e e e u a i n t a i o . L o ii t e i iit ra d r p e sr c : e p t n i iw fe u a i fTa im s o d d wi Ch n s d c t r d t n a o h o i a z s h n t o n e r — a
互 补互 育 , 同样 也 负 载着 中 国 教育 的 一 脉 传 统 。 立 足 于教育 中的现 实 问 题 , 多 元 文 化 共 融 共 生 的 时 在
代背 景下 , 析先秦 道家 老 子 的 自然 主义 教 学思 想 , 辨
悬 出这 些 理想 , 不 要求 有所 作 为 , 是籍 ‘ 为 而 并 而 无 为’ 以达 成之 , 且这 些 名 目均 极 抽 象 而 不 具 体 , 并 所 以只 称 之 为 理想 , 而不 能算 作 目的。 [ 杨 启亮 先 生 ”1 ]
i t r r t t iw fe u a i n p o e s n x l r s ise u a i n p i cp e . n e p e s isv e o d c t r c s ,a d e po e t d c t rn il s o o Ke r s Ta im ;n t r l m ;ve o d c to y wo d : o s a uai s iw fe u a i n
Vo1 29 N O. . 4
J 1 2 0 u. 06
先 秦 道 家 老 子 自然 主 义 教 学 思 想 的现 代 诠 释
闰 守 轩 林 苑 ,
( . 宁 师 范 大 学 教 育学 院 , 宁 大 连 1 6 2 ;2 辽 东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宁 丹 东 1 8 0 ) 1辽 辽 109 . 辽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