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中的读者意识

合集下载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思考(1)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思考(1)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思考1特殊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一部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不仅指目标语的受众,还包括最先阅读并译出原作的译者。

译者对于原作的创造性翻译实践不是被动复现原作文字意义,是积极地用自己全部文学造诣和语言功底来书写一部“新”作品。

除了将自己浸润于原作,他还要站到与原作语言完全两个世界的目标语空间里,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

译者是原作的开启者,是续写并创造原文新价值的特殊读者。

儿童文学译作的目标受众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是身心都在迅速成长的少年儿童,不仅把属于他们的读物看做是阅读习惯的启蒙,译作中的故事和语言将成为他们一生受用并源源输送精神能量的心灵给养。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其价值无法定性衡量,只有被读者会心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文学美感。

在儿童文学翻译的巨轮上,译者是“舵手”,他是特殊的读者,和儿童小读者一起书写翻译文学史。

2期待视野和视域融合“期待视野”指的是读者基于以往阅读中的经验、兴趣、潜在素养,在后来的文学鉴赏活动中秉持的预期阅读需求和标准。

(Bressler,1998)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时而交汇时而分道,因为译者对原文的先在理解往往高于读者。

译者的翻译实践更多受制于原文的语言而不能随性。

儿童文学的译者,应预测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充分考虑他们的审美兴趣与接受水平,尽量使儿童读者与自己的视域由分道趋近融合。

3文本未定性与空白的填补文本的“未定性”与文本意义的“空白”也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文本的“未定性”是指当文学文本中描述的现象与现实世界中的实物缺乏实在关联时而造成的文本意义待定。

(Jauss,1982:145)未定性的存在帮助读者能动地发挥文学想象力,将文本信息的“空白”填补,实现文学意义。

金元浦曾这样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意义的未定性不是缺陷,而是各种文学效应的源泉;没有表达出的远比已经表达的重要得多(金元浦,1998)。

”文本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

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及其翻译遇到的问题-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及其翻译遇到的问题-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及其翻译遇到的问题-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对儿童的定义.毫无疑问,儿童文学有其独一无二的阅读群体.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成年人没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可以说,好的文学作品将会对他们产生良好的影响,对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对儿童的定义大致有以下的划分.一般的观点认为,零到六周岁为婴幼儿,六周岁到十二周岁为小学年龄段,十二岁到十八岁为少年或者称为青少年.儿童文学因为面对特殊的阅读群体有自身的特点.从语言上看,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简单、简短、幼稚,有时甚至毫无逻辑;从内容上看,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也与儿童的生活、学习等紧密相连.在培养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旨在帮助儿童树立初步正确的人生观、道德标准等;从创作形式上看,儿童文学可以是故事,儿歌也可以是诗歌等.可以说,儿童文学从不同的方面,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阅读提供相当丰富的资源.二、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一词的存在,使得这一部分完全有别于文学的其他内容.儿童文学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特殊的阅读群体.那么自然而然,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也不同于其它文体的翻译.不同的学者对儿童文学一词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著名学者叶圣陶、茅盾等提出儿童本位的观点.后来又有学者提出儿童文学的目的旨在教育儿童,儿童文学必须要具备非常明显的儿童的特点.并且教育二字要贯穿作品的始终.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既要遵从它特殊的阅读群体,也要考虑其语言的特殊性.它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在儿童之中,又以小学阶段的孩子为主体.文学作品的文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并配有色彩鲜艳的插图,容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让孩子可以发挥想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儿童文学要符合儿童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语言有其美感,而又不能超出儿童的理解范围和水平.文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一定的规范性、准确性和趣味性.符合儿童语言的特点.三、儿童文学翻译的问题.鉴于其独特的语言特点、独特的阅读群体,儿童文学而有别与其他的文学形式,那么儿童文学的翻译自然而然也就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儿童文学的翻译主要是指将国外的儿童文学翻译成中文,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对翻译作品的正确选择.作为译者,其担负着相当的社会责任,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现,既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行,也可以起到教育儿童的作用.可以说,早期的作品是特别重视其教育性的,甚至有学者认为,儿童文学作品的作用就在于教育儿童,所以其教育性要贯穿作品的始终.这就要求译者对儿童文学作品译本的选择要谨慎.第二,关于版权.译者必须要考虑先从作者或者出版社处获得该书的版权使用的问题.在取得某部作品版权使用权利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该部作品的翻译.第三,翻译的方法和标准.无论是何种文学作品的翻译,都必须要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可以说是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除开语言的转化,翻译还必须将原文中的意义清晰、明确、完整的表达出来,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译文能否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体现原文的风格等,对译者来说都是艰巨的任务.第四,翻译成中文后的文学作品,其汉语的表达是否符合汉语言规范,对于中国的小读者来说,其语言是否通俗易懂,作品是否同样具有文学性,原文中的意义是否完全地传达出来.这对译者来说,都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这又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儿童文学既然是针对中国的小读者,那么译文是否适合中国的小读者,是否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等,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需要贯穿翻译工作的始终.从目前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现状来看,可以说介绍,引入的文学作品是相当丰富的.数量大,品种多,内容非常的丰富.其原文,即原作也来自不同的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等.不论是英语,法语还是日语都,都翻译成中文,让中国的孩子们阅读和欣赏.四、结论.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对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和再现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作为儿童文学翻译工作者,首先要意识到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就是对儿童文学语言特点的认识,那么在译文中,仍旧要保留其语言特点.语言的语用意义和指代意义应该贯穿于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之中.此外,儿童文学还具有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口语化等特点,那么,在译文中,译者应该把握好原文中语句的特点和意义,将自身完全融入作品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现给众多的儿童读者.参考文献:[1]方垄.从功能对等角度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2).[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贾文浩,贾文渊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 燕山出版社,2002.[4]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 大学出版社,1993.[5]袁毅.浅论儿童文学的翻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0).[6]邹惠玲主编.经典重读与热点聚焦:多重视角下的外国文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10.。

少儿文学翻译译者主观性

少儿文学翻译译者主观性

少儿文学翻译译者主观性对于译者主体性存有很多的界定。

就翻译来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本质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若不依赖译者的介入,原作再优美,对于他国读者而言也只能是天方夜谭,而读者无论有多聪颖,没有译者的译介,也不可能欣赏到异国风情。

在翻译的过程中,原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实际是被动接受的,而译者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翻译的动机立场和翻译手法的选择都直接影响到译文的产生。

译者处于原作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处于最中心最重要的地位,起着积极的主体作用。

在架构原著作者和目的语读者沟通的桥梁上,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而同样,将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定位并不能否认原语作者的前提地位和目的语作者的接受效果。

三者不是独立存有,而是以对方存有为前提的互相依存关系。

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译者的主体性必然受到原著和原著作者的制约,在理解还原和再创造的翻译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假定读者的期待和要求。

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的特点主要有:(1)教育性。

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儿童文学的教育性是尤为重要的。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性,有丰富的语言、对人格的培养、高尚品德的教育,有助儿童的身心发展等等。

(2)趣味性。

儿童的年龄决定了其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乐于接受形象化和生动有趣的东西。

所以真正的儿童文学读物首先要形象生动,富有童趣,童心,应以儿童为中心,合乎儿童知识水平,心理状态,成为吸引小读者的手边之物。

(3)文学性。

儿童读物是孩子接触文学的第一步,用童心去鉴赏,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通俗易懂,在赋予趣味和教育性的同时,要保持文学应有的风格,文体,讲究写作技巧,再现原作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意境,给孩子们美的体验和文学的享受。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就是儿童,而儿童因为其特殊的年龄、心理、个性,他们的阅读能力与成人读者有很大的差别。

论儿童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及对翻译的影响

论儿童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及对翻译的影响

阵 龙卷 风 吹 了魔 法 世 界 奥 茨 国 ,
国的 居 民 芒奇 金 人 十 分 感 激 她 , 希
并 无 意杀 死 了 的一个 恶 女 巫 。 奥茨 望 她 去 除掉 另 一 个 恶女 巫 。 多 萝西

原理, 运用到文学 评论 中, 批 判 地 继 承 了法 国 “ 马 克 思 主 义 结 构 主 义 ”的奠 基人路 易 ・ 阿 图 塞
学教育
论儿童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及对翻译的影响
围 冯 涛
内容摘 要: 意识形态深刻地影 响着文 学作 品及文 学译作。本文将从特里 ・ 伊格 尔顿意识形态文学评论和安 德烈・ 勒菲弗 尔意识形态翻译论 出发 , 以T h e W o n d e r f u l W i z a r d o f O z为例 , 探 究儿 童文学 文本 中存在 的

特里 ・ 伊格 尔顿 ( T e r r y E a — g l e t o n , 1 9 4 3 一 )是 当代 最 杰 出 的文 学 理 论 家之 一 。 伊格 尔 顿 将 马 克思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和 唯 物 史 观 的 基 本
文学评论 的变化 , “ 没 有 任 何 文 学 作 品或 文 学 评 论 , 是 可 以不 加 变 动 而被 另一 群 读 者所 接 受 。 这 或 许 是
经奉 为经 典 的 文 学作 品 , 随 着 时代
变迁 、 或在其他 意识形态下 , 就 不 是文 学 作 品 了 。 这 自然会 引起 对 于
《 奥茨 国历险记》 ,中文又名 《 绿野仙踪》 , 是1 9 0 4 年 美 国作 家 弗
兰克・ 鲍姆 ( L . F r a n k B a u m) 创 作 的 幻 想小 说 。 主要 讲 述 了 主人 公 多 萝 西 是 住 在堪 萨斯 州 的 小 女 孩 , 被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读者意识——苏曼殊翻译的个案研究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读者意识——苏曼殊翻译的个案研究
者大 都沉迷 于 侦探 小说 , 鲁迅 兄 弟 俩所 选 择 翻译 而 的作 品在 内容上 没 有满 足 读 者 的需 求 ; 其次 , 域 外 《
厥 色 深 墨 , 尤 美 观。性 体 略 短 削, 嫌 美 中 状 微
不足 。 【
柯 南 道尔 所 描述 的是 西 方 文 化 中的典 型美 女 。 但是译 者 考 虑 到 中 国读 者 与西 方 读 者 不 同 的审 美 观 , 把“ 便 安娜 ” 转变 成 为典 型 的 中 国美女 。译 者 用 了 “ 肤色 雪 白 , 腻 如 凝 脂 ” “ 波 流 媚 , 盈 动 柔 ,斜 轻
收稿 1期 :O0 1 7 3 2 1 —O —0 作者简介 : 莉( 9 2 ) 女 , 李 18 一 , 天津人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外语系 , , 助教 硕士研究生。 1 39
人”“ , 鬓毛压额 ” 这些 中 国读者 熟悉 的形 容词 , 样 这 译文顺 利地被 中 国读者 接受 的同时读者也领会 了女 主角 的美 丽 。 二、 苏曼殊选 择翻译 文本的读 者意识
b a k h i. lc ar
译 者程 小青 的译 文 如下 : 安 娜貌 颇呋丽 , 肤色 雪 白 , 腻 如凝 脂 , 眸 点 柔 双 漆 , 意大利 产 。斜 波流媚 , 似 轻盈 动人 , 而鬓 毛压 额 ,
求, 那么译作很难受 到欢 迎。以鲁迅 的翻译 为例 。 10 9 9年 , 迅 与其兄 弟合 作 翻译并 编辑 了译 文 文 选 鲁 《 域外小说集》 。不幸的是 , 这部翻译作品并没能受 到 中 国读者 的欢 迎 。其原 因有 两点 : 先 , 首 当时 的读
2 1 年第 o 期。 00 5 第2 6卷
( 2 3期 ) 总 3

用“读者意识”观照儿童习作

用“读者意识”观照儿童习作

用“读者意识”观照儿童习作
儿童习作是一种反映儿童个性、语言、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创造性行为。

对于老师或家长来说,观照儿童习作时,需要具备“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指通过阅读角度来观照作品,把自己变成一个读者,用读者的眼光去感受作品,去理解作品,去评价作品。

那么,当我们用“读者意识”观照儿童习作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尊重多样性:
儿童习作往往存在着语言表达不规范、思维混乱、结构松散等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作品没有价值。

观照时,需要去拓展自己的思维,正视多样性。

2. 从整体上看:
观照儿童习作时,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看其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是否协调、连贯、完整。

3. 体察情感:
儿童习作往往反映着儿童内心的情感体验。

观照时,需要关注作品背后的情感,即使是内容上的不足也要从情感上给予肯定。

4. 给予建设性意见:
观照儿童习作不仅要肯定作品的价值,还要注意作品的不足之处。

这时可以利用“问答式评价法”,鼓励儿童自己找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

总之,用“读者意识”观照儿童习作,能够给儿童更多的肯定和支持并且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谈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方法

谈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方法

谈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方法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家长越来越关注对儿童课后兴趣的培养,想尽一切方法送孩子上适宜的学校。

儿童不仅要学课内知识,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课外知识。

他们在还不能独立阅读文学作品时,就接触到了诸如《哈利波特》《小王子》《夏洛的网》《格林童话》等国外儿童文学作品。

可见,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国内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扩展儿童的课外知识,引导儿童认识并热爱自然,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因此,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文学翻译历史悠久,却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

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可以增强儿童的文学和文化体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但其质量有待考究。

鉴于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比照研究,总结读者反馈论视域下适合儿童文学翻译的办法,希望学者与译者能够更加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理论与办法的运用。

儿童文学及其翻译办法,儿童文学概述儿童文学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神话和故事集。

它不仅要有分明明了的主题、生动的形象、简洁的结构、精炼的语言、丰盛的想象和有趣的情节,还要有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形式、叙述技巧和内容。

因此,作者和译者需要考虑儿童的实际需要和特点。

从18世纪到19世纪,西方的儿童文学开始开展起来,提出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

然而,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定义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儿童文学的真正开展是从五四时期才开始的,国内学者指出“儿童文学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观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随着儿童文学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学家从事儿童文学的翻译工作,如新时期的鲁迅等及现代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等。

同时,翻译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童话,还有科幻小说等。

儿童文学翻译办法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教育性、直观性、趣味性、情节多和知识性强的特点,而其主要读者的认知能力不高、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读者意识研究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读者意识研究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读者意识研究作者:伏方霓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8期【摘要】中国作家曹文轩教授于2016年4月荣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获此国际文学大奖,对曹文轩作品的译介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以其公开发行的四部短篇小说《白马雪儿》《凤歌儿》《灰娃的高地》《火桂花》的英译版(译者Helen Wang)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文化和读者感受等方面分析读者意识的应用从而说明读者意识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英译提供了新的角度。

【关键词】童话翻译曹文轩作品读者意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于2016年4月4日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接着在2017年3月31日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国际安徒生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

曹文轩也成为国际安徒生奖历史上第一位中国作家。

童话作品翻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童话故事在各国间的有效传播,也会影响异国读者的成长与发展。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植根于60年代中国农村的黄土地,塑造了一个温馨美好的田园世界,给当代儿童带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浪漫阅读体验。

为了扩大曹文轩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曹文轩儿童文学艺术中心积极联系海外优秀译者,对曹文轩优秀作品进行翻译。

这其中就有来自英国大英博物馆工作的汉学家汪海岚女士(Helen Wang)。

汪海岚是一名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近年来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翻译工作,是曹文轩长篇小说《青铜葵花》及四部短篇小说《白马雪儿》《凤歌儿》《灰娃的高地》《火桂花》英文版的译者。

优秀的译本是推动作品被广泛接受的基础,汪海岚的译作不仅保持了曹文轩语言魅力,还成功将他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来,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外译研究和外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对于中国儿童文学乃至畅销文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具有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就 难 以公正 、客观 的对 儿 童 文 学译 作进 行 批 评 和 监督 ,以促进 儿童 文 学 译 作 的质 量
提 高。 [ 关键词】翻 译批评 ;儿童文 学 ;读 者意识
[ 中图分类号 ]H 1.9 [ 35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4 03 (06 月 一 4 — 0 — 63 20 )6 0 22 2
22 4
四川成都 60 6 1 4 0
维普资讯
阅读群体 ,考 虑到 他们 不 同于 成人 的知 识结 构 、欣 赏 水平 、心理特征 ,因此 ,儿童文学的翻译批评 者就更应 与成人文 学相 比,儿 童文 学具 有 自身 的特 点 ,比
如语言 ,童趣 ,题材,功能等 ,但 是儿童文学首先得必
须是文学 ,不 能因 为读 者是小 孩 子 ,降 低文 学性 方 面 的要求 ,在人物的鲜明 、结构的严谨 和语言的准确、生 动上 ,比起成 人文学 毫 无逊 色 ,儿 童文 学是 塑造 新生

代灵魂 的文字 ,是教育的文字 ,是娱 乐的文字 ,是最
还要使选 词 构 句上 符合 儿 童 的 阅读 能 力 和年 龄特 征 , 语 言表 达必须要 让儿 童 能够接 受。儿 童正 处于 学 习语
和艺术技 巧 ,以提高 译者 和读 者 的鉴 别 能力 。翻译批 评对促进文化 事业 和 翻译 事业 的健康 发展起 到 积极 的
文文本类型分为四种 :信息型 、表情型、运作型 、视 听
型 。她认为 ,如果在 翻译批 评前 不对 原 文类 型做 出分 析 ,翻译 批 评 必 定 会 失 败 。之 后 ,H ue( 97) 和 os 17 N r 17 )也对 文本 类 型 做 出 了 分析 ,对 于 R i ’ od(9 9 e s ss
标的精神活动 ,是从 一定 的价值 观念 出发 ,对 具 体的 翻译现象 ( 括译作 和译论 )进 行分 析和评 价 的学术 包 活动 ,是审美评 价与科 学判 断 的有机 统 一。翻译批 评 的任务是 以一 定的 翻译标 准为 准绳 ,以科 学 的方 法对 译本或译论 的艺术价 值 或科学 价值进 行判 断 ,对 其不 足之处进行理 论上 的鉴别 ,特 别要 检视 翻译 实践 的跨 文化交际效果 ,从 中探索 译者 的审美 境 界、科 学 视野
视也极为重 要 的问题 是 ,所要做 的 翻译 批 评是 针对 什
翻译批评的读 者意识人 手 ,以期 引起 广大 翻译 研究 者
对儿童文学 翻译 的关 注 ,从 而 促进儿 童文 学 翻译 实践
的发 展 。
么样文体 的批 评 ,笼统 一点 说 ,是文 学 翻译抑 或 是非
[ 作者简介】肖洪林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
t ty o g , 马克 也表 示 赞 同,认 为 只 有从 功 能 出 e pl y 纽 xt o
发,以文本细节为前 提 ,理论探讨才有意义 。他在 自己
的著作 < 翻译 教程>中 ,把文本分 为 以表情功 能为主 , 以信息功能 为主和 以意 动功能 为主 。而本文 所 要讨 论
该具备 读者 意识 ,尽 量站在小 读者的立场 来审视译 文 , 考察译 文是 否符 合儿 童文 学 的要 求 ,保 证小 读 者通 过 译 文理解 和接 受外 国文学 作 品,通 过 阅读 能得 到 同原 文 读者同样 的感受 、启 发 和教 育。儿童 文学 翻译 对译
文语言 有着 特 殊 的 要 求 ,除 了 要遵 守 汉 语语 言 习惯 。
文学 翻译?类型学批评模式代表人物 ,德国的 K t r e a al h n R i ,于 17 年用德语写下专 著 《 es s 91 翻译批 评 :可能性 纽马克曾说 ,“ 翻译批评 是翻译理论 与实践 相联系
的一个基本环节 , 是一种具 有一定实 践手段 和理论 目 ” 与局限性> ( r s t iCics T ePtn a n i . Ta l i l ri m: h o tl adLm n a O t i ei s i ̄n ) 她重点提 出了 “ t s, a 原作文本类 型分析法”,把原
维普资讯
试 论 儿 童 文 学 翻 译 批 评 中 的读 者 意 识
肖洪林
[ 摘要行 单 一、 静 态 的对 比。
然而对 于 儿童文 学的 翻译 批 评 ,如 果批 评 者 缺 乏读 者 意 识 ,不能 以儿 童 的眼 光 来 看待 译
东晋人道安提 出 “ 五失本”和 “ 三不易” 等翻译主张 ,
不平衡 ,自五 四以来 ,大量 的外 国优 秀儿 童文 学作 品 译介 到中国 ,但针对儿童文学 翻译 的批 评却少 的可怜 。 相对于成 人文学 ,儿 童文学 翻译 的批评 研 究处 于边 缘 的位 置。国内文 学评论 界对 儿童 文学 翻译 作品 的忽 视
是导致这 种情 况的主要 原 因。本 文试从 分 析儿 童文 学
到了近代 ,严复 ,王国维 ,鲁迅 ,茅盾等许多著名 的翻 译 家都写 过译评 ,进 入 到现代 翻译 时期 ,翻译批 评 受
到更多的重视 ,翻译批评事业 也得到 了长 足的发展 。
然而 ,在进 行 翻译批 评研 究 时,最容 易被 人们 忽
的儿 童文学 翻译 ,便属 于 文 学 文本 中 的表 情 型文 本 , 只有弄清批评 的文本类型 ,才 能正确 的进行 翻译批评。 我国儿童文学 的 翻译在理 论 和实践 两方 面 发展 很
作用 。l 【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对 翻译 批评所 给 出的定义 基本上是 以文 学 翻译 为默认对 象 ,没有 区别 其它 文体 的翻译批评 。我 国汉 末开 始佛 经 翻译 ,三 国时 的支谦 便在 < 法句经序》 中提 出要 “ 因循 本 旨,不 加文 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