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新)

① 保护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② 防止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③ 保护人类免受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 ④ 改善环境质量,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平衡
10:10:04
三、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
社会科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环境伦理学、环境规划学、
环境经济学等
基础科学:环境化学、环境数学、环境物理学等
马世骏生态学五大规律
A. 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互生规律 B. 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的共生规律 C. 物质循环的再生规律 D. 相互适应与选择的协同进化规律 E. 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
10:10:04
陈昌笃生态学六大规律
A. 物物相关律 B. 相生相克律 C. 能流物复律 D. 负载有额律 E. 协调稳定律 F. 时空有宜律
一、基本概念 二、生态演替及其规律 三、生态破坏及其表现形式
10:10:04
一、基本概念
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 态系统内部各组成成分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的动态平衡状态。
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恢复力、反馈力 生态阈值:指生态系统最大自我调节能力。
问题
影响生态阈值的因素…?
10:10:04
10:10:04
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的哮喘病事件 日本的糠油事件 日本富山的骨痛病事件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腊肤运河事件
10:10:04
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1. 人类对资源环境价值认识不足;
3. 表现形式
① 结构缺损:一级结构缺失或二级结构改变 ② 功能紊乱:能量传递和信息反馈受阻、物质循环中断
《环境保护概论》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绪论一、环境概论环境(广义):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种中心事物有关联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旅览、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其中聚落环境分为:院落环境: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村落环境:农业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其主要的污染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城市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环境问题的由来;1、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2、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B、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C、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D、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三、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改善和维护自然环境的过程。
这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水和空气质量以及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环境保护还包括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例如防止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或水污染导致传染病。
保护环境的努力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来实现,包括立法、政策制定、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等。
在国际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负责协调国际环境保护活动的机构。
在各国,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特定的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环境保护工作。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增加,保护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类活动可能导致气候变化、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和其他负面影响。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我们可以减少这些影响,并为未来的生命和地球提供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环境。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环境变化规律及环境保护知识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程。
开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范围及其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基本任务;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环保意识。
我国第一次环保会议所确定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第一章环境概论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论(一)概念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社会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二)分类1、按主体来分: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2、按范围大小来分: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星球环境3、按环境要素来分: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旅游环境等)二、环境要素(一)概念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
(二)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的整体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之和4、环境诸要素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特点三、环境系统(一)概念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关系的总和称为环境系统。
(二)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前者着眼于环境整体,而后者则着眼于生物彼此之间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系统从地球形成以后就存在,而生态系统是生物出现后的环境系统,人类生态系统是人类出现后的环境系统。
四、环境质量(一)概念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二)环境质量的价值1、人类健康生存的需要2、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3、人类生活条件改善和提高的需要4、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可以将环境质量的价值至少概括为:“健康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四种价值。
五、环境保护(一)概念所谓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地发展,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生物的生存。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概论1.环境的定义○1环境:影响中心事物的所有客体的集合。
○2生态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务的总和。
○3人类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2.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主要是指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
星际环境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第二节环境问题1.定义: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2.分类: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全球气温异常、海洋污染、转基因作物第三节环境科学1.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2.研究任务:通过系统分析与综合,规划设计出高效的“人类—环境”系统,并随时把它调控到最优化的运行状态。
第四节环境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涵:第一,强调公平项原则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3)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2.中国的环境保护(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第一节概述1.生态学定义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1.生态系统的定义2.生态系统的组成3.生态系统的结构4.生态系统的类型。
环境保护概论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就要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 构的调整入手,改进产品 结构,淘汰高消耗、重污 染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产 品,大力降低结构性破坏。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导向类的法律文件来对产 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 例如: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外商 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等,地方政府的《浙江省制造业产业 发展导向目录(2008年本)》、《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7年 本)》等。 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分为三类: 鼓励发展: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 限制发展:生产工艺一般、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染排放量较大, 且规模效益不明显的企业 禁止发展:具有先进生产工艺、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量小, 且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企业
经济政策
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是指运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收 费等各种有效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 经济政策
污染防治的 经济优惠政策
资源生态补偿政策
污染费污染税政策
10.3 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 总量控制与减排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基本思想:把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实施在经济开发和建设过程之 中,实施全过程控制,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转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 后修复”的环境保护道路。 (2)“谁污染、谁治理” 谁污染、谁治理” 由20世纪70年代初 “污染者负担”的提出引申而来。新形势下,这一政策 的内涵已拓展为“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 坏、谁恢复”。 强化环境管理” (3)“强化环境管理” 提出: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因为中国在短期内不具备依靠高投入治理污染的条件,中国现有的许多环 境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由此国家提出了强化管理的环境政策。 措施: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概论》课件

垃圾焚烧
通过高温焚烧垃圾,将其中的有害物 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同时产生电能 或热能。
垃圾填埋
将无法处理或无法资源化的垃圾进行 安全填埋,需要注意防止对环境和地 下水资源的污染。
生态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
水体修复
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对受到污 染或破坏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改良。
通过生态工程、生物技术等手段,对受到 污染或破坏的水体进行修复和净化。
通过风力发电,降低对环境的 破坏和污染。
核能利用
核能发电是一种高效、清洁的 能源,但需要注意核废料的处 理和安全问题。
地热能利用
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发电等 ,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污水处理技术
活性污泥法
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 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
无害的物质。
生物膜法
利用生物膜的吸附作用 ,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
02
环境污染及其影响
大气污染
总结词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 物,导致大气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和环境造 成危害的现象。
详细描述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生产和 消费等。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 氢化合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气候变化和生态环 境造成严重影响。
总结词
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土壤中排放的污染物,导致土壤质量恶 化,对植物生长、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详细描述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弃物、农业化学品、城市垃圾等。污染物主要包 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这些污染物会对植物生长、生态系统和 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噪音污染
“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概论(PPT33张)

综合防治
(3)规划管理阶(20世纪80年代以
后)
•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 与发展大会,这标志着世界环境保护工作又迈 上了新的征途:探求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的协调方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和平、发展与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
和不可分割的”。至此,环境保护工作已从单 纯治理污染扩展到人类发展、社会进步这个更 广阔的范围,“环境与发展”成为世界环境 保护工作的主题。
硝基芳香酚
硝基芳香化合物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有毒 性,对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在哺乳动物体内易被 转化为致癌性更强的亚硝基和羟氨基化合物。 因此,国际上将所有硝基芳香化合物都定为3 级(其中3级表示危害性/毒性最大的级别)
室内空气环境的关注
室内环境污染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室内的活动产生的,包括 呼吸、吸烟、烹调使用家用电器等;二是建筑材料、 装修材料和室内家具中所含的挥发性和放射性污染物 向室内不同程度释放。
(3)低剂量常暴露污染物的污染机理 (4)污染物的形态与其产生的生物 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 (5)污染界面动力学。新世纪环境 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 。
目前和将来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对水循环变化规律,污水资源化,及水污染控制技术的 进行深入保护概论
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assessment
2009.8
Contents
1
概
述
2 环境保护的发展 3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 4
热点与前景
一 概述 环境保护 1.1 环境保护的意义 • 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越来越多;“CAB”登 记的化学物质已经达到600多万种 • 各种化学物质,物理废弃物向环境当中 • 对生物体的严重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 制定生态规划方案 发展生态农业
LOGO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食物链(网)和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由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联接 起来,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另一 种生物再以第三种生物为食,……彼此形 成一个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 食物链。比如:老鼠以农作物为食,而鼬 鼠又以老鼠为食,这就构成了一个最简单 的食物链。再如:碎屑-蘑菇-昆虫-蛙-蛇-鹰 就构一个较为复杂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消费者
无生命物质
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合作 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细胞藻 类,均属于生产者。还有一些能利用化学 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化能自养型微 生物,也应列入生产者之列。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又分为: 一级消费者(如草食性动物); 二级消费者(如肉食动物);……等等。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和非生物的环境,都是由运动着的物质构成的。 并在地球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建立起来了各种循环 体系。其中碳、氢、氧、氮、硫、磷等的循环是 生态系统基本的物质循环。锰、锌、铜、钼、钴、 钙、镁、钾等微量元素,也在生态系统中的构成 了各自的循环。而与人类环境关系比较密切的主 要有水、碳、氮、三大循环。
按照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可把食物链分为:
捕食性食物链,即由一些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 构成的食物链。例如由狐狸和野兔构成的食物链。 碎食性食物链,是由一些食碎屑生物构成的。诸 如秃鹫、蚯蚓、千足虫、白蚁、蚁和甲虫等。 寄生性食物链,是由一些寄生性生物构成的。它 们是与其“捕获物”建立起一种紧密地联系,长 期地以“捕获物”为生。比如:动物肠内的绦虫、 寄生在动物体外的蜱、虱或七鳃鳗以及一些植物 如菟丝子、槲寄生等。 腐生性食物链,是由腐生性生物构成的。如水晶 兰、真菌等。
一个简化了的陆地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 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Ecosystem),也即生命 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 的组合。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彼此间以及生物 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之间互相作用,关系 密切,而且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能量 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目前,人类所生活 的生物圈内有无数大小不等的生态系统。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态学中所说的生物包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最近,由于人类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
态学也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等方面,把人 类这一生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中,来研究并阐明 整个生物圈内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问题。
二、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人口 贫困 污染 能量 生态 环境)
旧八大公害
(1932-1968)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2.12)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1943.5-10) 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10) 伦敦烟雾事件(1952.12) 水俣病事件(1953) 痛痛病事件(1955-1973) 四日哮喘事件(1955) 米糠油事件(1968)
生态学原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 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科之一。 初期主要研究植物,后来逐渐涉及动物和 人类。目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 向生态学的不断渗透,赋予它新的内容和 动力,使其成为多学科、较活跃的科学领 域之一。
一、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不断与环境进 行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传递和信 息的交流,从而引起环境与生物自 身的变化。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对 环境具有依附性和适应性,但生物 也不是被动的适应环境,生物也具 有其本身独特的遗传特性。生物受 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作用于环 境。
酸雨
全球性环境污染
臭氧层破坏 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
新 八 大 公 害
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 美国三厘岛核电站泄露事故
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
印度博帕尔农药泄露事件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
瑞士莱茵河化学污染事故
大规模生态破坏
南非大饥荒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 系统的发生、发展和 调控的科学。
生态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平衡的相互关系
二、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
结构的多样性 功能的完整性
三、破坏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
A
Group
B
Group
C
Group
使环境 因素发 生改变
使生物 种类发 生改变
信息 系统的 破坏
四、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结构上的标志: 一级结构缺损和二级结构变化 功能上的标志: 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
阳。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按热力学定律
进行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封
闭系统中(我们通常把以地球为中心包括太阳在
内的宇宙环境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能量和物 质是不能产生或消灭的。即能量和物质不能凭空 产生也不能凭空消亡”。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熵在增加”。根据
这一定律,从一种能向另一种能的任何转换都不
LOGO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基本概念和知识
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污染控制的原理与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标准、环境监测 环境经济、立法、执法
(环境管理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环境概论 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 环境与可 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 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太阳
简化的陆地生态系统
生产者 一级消费者 生产者(浮游植物) 三级消费者 一级消费者 (浮游生物) 图2-2 简化的池塘生态系统 二级消费者 分解者(微生物) 二级消费者 分解者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
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分布)、
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等构成了生态系统
是完全有效的,能的消费是不可逆的过程。在能
量的转换过程中,总有一些能量失掉了。因此,
如果没有新的能量从外部投入,一个封闭系统最 终会耗尽其能量。因为生命需要能量,能量耗尽 了,生命也就停止了。当然,地球并不是封闭系 统,地球从太阳得到能量。
环境卡片——能量流动的1/10规律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植物体内转移 至草食动物体内时大约为总能量的1/10,而 再转移到肉食动物体内时,为草食动物能 量的1/10左右。一般说来,能量沿着绿色植 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 动物逐级流动,而后者所获得的能量大体 等于前者所含能量的1/10,这就是说,在能 量流动过程中,约有9/10的损失掉了。
环境概论
聚落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指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
响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 定结构的自然系统。
地质环境: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 星际环境
环境问题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是整个地球在人类无度作用之下发生的系统 性病变的表现。
的形态结构。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各种乔
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有各种动物和复杂的微生 物种群。它们各自的数量、空间的分布和种的时 间的变化就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形态结构。
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类型、分布、空间配置
生态系统中种的时间变化 (发育、季相)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 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构成了生态 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 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 生态平衡 第五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Ecolog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 学家黑格尔于1869年提出的。他把生态学定义 为“自然界的经济学”。其英文词首和经济学 (Economics)是相同的,均来自于希腊文,表 示家庭居处或环境的意思,可见,生态学与经 济学、家庭、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有 的学者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或生物群体 与其环境的关系,或生活着的生物与其环境之 间相互联系的科学”。
北极狐
北极兔
第四节
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
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接近相等,结构与功
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
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可称 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 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 上的平衡。
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
二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分解者: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也 包括一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
等。
微生物(真菌) 橙盖伞 —— 分解者
无生命物质: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 的无机物、有机物和各种自然因素(如土 壤、空气、水等)。
岩石
矿物
土壤
空气
水体
P——生产者; C1—— 初 级 消 费 者 ; C2~3—— 二 、 三 级 消费者; Cn—— 四 级 消 费 者 ; D——分解者
水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组分内 部,伴随着能量和物质的传递与流动还同 时存在着各种信息的联系,而这些信息把 生态系统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起着推动 物质流动、能量传递的作用。信息在生态 系统中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有营养信息、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遗传信息和行为信 息。
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动态的平衡。在 系统各组分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的 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动,使得生态系统 中旧的平衡不断打破,新的平衡不断建立。 只有这样,地球才会由一片死寂变得生机 盎然。绝对的平衡则意味着没有发展和变 化。但这种变化如果太快,则系统各组分 之间不可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相互关系, 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生物不能适应 这种变化则导致物种的大量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