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总结

第一章

1、环境的概念是指以某一事物为中心而存在于周围的事物。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本课程所讨论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内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按属性分: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它是人类发生、发展与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

2.按空间范围可分为:聚落环境【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污染是由居民的生活“三废”造成的。提倡院落环境园林化,在室内、室外,窗前、房后种植瓜果、蔬菜和花草,美化环境,净化环境,调控人类、生物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平衡。)村落环境(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村落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污染有日益增加和严重的趋势,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威胁人民的健康。必须加强农药化肥的管理;开展综合利用,使农业和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自然能源。)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而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因此,城市气温、云量、雾量、降雨量、烟尘、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气体含量较高。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影响水的循环;耗水量的增加,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2)对水质的影响:水环境的污染。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以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情况称之为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4、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四点):(1)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不但包括了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了众多发展中国家。(2)危害后果不同。第一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类健康,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3)污染源不同。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只要一个城市、一个工矿区或一个国家下决心,采取措施,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一个国家的努力很难奏效,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4)第一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5、造成第一次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1)、首先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2)、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八大公害: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污染事件;2、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烟雾污染事件;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伦敦烟雾;

5、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6、米糠油事件;

7、水俣病;

8、骨痛病。

6、第二次环境高潮:(1)全球大气污染【重大突发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莱茵河污染事件)、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2)大面积生态破坏。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低空臭氧等。

由于这些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它会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

臭氧层耗竭,人类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制冷剂氟氯烃类化合物、氮氧化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层耗损意味着大量紫外线将直接辐射到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而减产;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高空中臭氧虽在减少,但低空中臭氧含量的增加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并会造成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

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后,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形成酸雨。

水资源危机:一方面清洁水源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另一方面,淡水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7、当代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大气污染、能源短缺;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

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海洋污染等;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

8、十大环境问题;(1)温室效应(2)臭氧层耗竭(3)酸雨(4)水资源危机(5)大气污染(6)资源、能源短缺(7)森林锐减(8)土地荒漠化(9)生物多样性减少(10)10 垃圾围城(11)海洋污染(12)有毒化学品污染(13 )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9、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1)限制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2)“三废”治理阶段(3)综合防治阶段(1972)(4)规划管理阶段。

10、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因此,人类社会要与环境协调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要实现这种调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2、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3、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

4、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第二章

1.生态平衡:这里所指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及相对稳定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中。生态平衡包括三方面,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是动态平衡。

2.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环境具有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使污染物质在空间扩散、稀释,其浓度下降,最后受污染的环境恢复原来的状况。(2)自动调节作用,当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异常时,就可能被其他部分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3、破坏生态平衡因素:(1)a.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b.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c. 信息系统的破坏。(2)自然因素,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

3、生态平衡的调节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一)、结构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二)、功能的完整性(功能的完整性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物生理机能的控制下能得到合理地运转。运转得越合理,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保持其相对稳定的基础。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大于其调节能力,则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不使生态系统丧失调节能力(或未超过恢复力)的最大干扰强度,称为生态平衡阈值。

4、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一)结构缺损:它包括一级结构缺损和二级结构变化,一级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二级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各自的组成结构。(二)功能失调:功能失调包括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

能量流动受阻是指能量流动在某一营养级上受到阻碍;物质循环中断是指物质循环在某一环节上的中断。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具体包括物种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和时间变化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时空结构(生态系统中个生物种群在空间上的配置和在时间上的分布)、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营养联系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提供人类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生物多样性是艺术的源泉;生物多样性提供基因,培育生物新品种;生物多样性对科学仿生的贡献。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完善自然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网络;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及作物与家畜的遗传资源;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合作。

4、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生物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特点:综合性和真实性,长期性,灵敏性,简单易行。

5、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一)、大气污染物的生物净化利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滞尘、消减噪声和杀菌等。(二)、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利用生态学原理,协调水生生物与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净化作用,使水体得到净化。

第三章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内涵:(1)需求--人的基本权力,(2)限制--“人人平等”,不剥夺后代人的权力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基础(二)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持续性原则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同代人的公平。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代际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2)持续性原则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由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另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指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力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要共同促进自身之间,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这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第四章

3、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的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

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①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②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③对于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两个目标:节能减排①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

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②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包括3方面的内容:(1)清洁的能源(2)清洁的生产过程(3)清洁的产品

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一)原材料及能源的有效利用和替代(二)改革工艺和设备(三)改进运行操作管理(四)生产系统内部循环利用

4、循环经济的定义: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的简称,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过程。

5、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减量化(输入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过程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或包装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污染)、再循环(输出端要求物品完成使用的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最终实现3z零排放,零增长,零填埋)。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对比:(1)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资源产品废物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数量型增长(2)循环流动的生态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与环境友好的经济质量型增长

6、低碳经济的定义: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使经济发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来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实行低碳经济的作用目的:(一)保障能源安全(二)应对气候变化(三)促进经济发展

四、低碳经济实现的途径

(一)提高能效和减少能耗(二)发展低碳能源并减少排放(三)发展吸碳经济并增加碳汇(四)推行低碳价值理念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最终目标上,都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但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三位体的三赢模式;低碳经济是有特定指向的经济形态,针对的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碳基能源体系,旨在实现与碳相关的资源和环境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在实现的途径上,二者都强调通过提高效率和减少排放。但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循环经济强调提高所有的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排放。

第五章

1、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包括自然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两方面。自然保护: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

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广义,UNEP提出)。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狭义)。

自然资源的属性:分布不均匀性、整体性、有限性、区域性、多用性自然环境: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2、可更新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在运行中的再生能力得到恢复或再生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储量在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资源。

恒定资源:被利用后,在可以预计的时间内不会导致其储量的减少,也不会导致其枯竭的资源。

3、水的社会功能:1、水是生命之源 2、水是农业命脉 3、水是工业的血液

4、水是城市发展繁荣的基本条件

5、水的生态保障作用。水资源含义:可以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能在某一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被利用。

水资源特性:1、流动性和溶解性2、再生性和有限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社会性和商品性。

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分两大类:一类是从水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数量有所消耗、质量有所变化,在另外地点回归水源;另一类是取用水能、发展水运、水产等,这类利用需要河流、湖泊、河口保持一定的水位、流量和水质。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增加可靠的供水2、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3、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我国水资源利用概况: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3、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不平衡 4、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4、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

土地的基本属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不可替代。

我国土地资源概况及特点:1、土地类型复杂多样2、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3、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4、山地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5、农用土地比重小,分布不平衡。

造成耕地不断减少和退化的原因:1、非农业用地2、农业结构调整3、灾害毁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土壤次生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壤,因人类不正确的灌溉(如灌水量过大、灌溉水质不好等),促使地下水分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细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由此引起土壤盐渍化称次生盐渍化。由此形成的盐土,称次生盐土。

土地资源的保护:1、坚持土地用途管理制度2、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制度3、严格耕地保护执法4、严格执行城市用地规模审核制度5、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6、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7、引

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

5、森林资源的概念: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

是可再生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包括:木、竹、经济林;林地资源;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资源、旅游资源。

林资源的开发利用:1、森林的环境保护功能2、森林的调节气候功能3、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4、森林的保持水土功能5、森林的保护物种多样性功能。

森林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1)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木材的生产基地。(3)人类的绿色屏障和绿色宝库。(4)净化环境。

森林资源的保护强化森林管理;改变林业经营思想;加速造林,优化结构,调整林业生产布局;加强林区保护。

6、草地是草甸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滩涂草地以及各类草山、草坡的总称。是可再生资源。保护草地资源的重要意义:是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和生物能的绿色能源库;是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地;也是丰富的基因库。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1)草场退化严重。(2)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3)草地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草地资源的保护加强草地资源的管理;重视和发展草地产业;加快草地的治理和建设;预防草原灾害。

7、自然保护区定义: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而划出的一定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遗迹保护区。保护目标:自然资源和自然历史遗产

意义:1、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2、物种基因库;3、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4、公众教育的博物馆5、自然保护区使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的天然储存库(旅游);6、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7、自然资源的宝库8、开展环境外交。

矿产资源:埋藏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有用矿物或元素,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2.对大气的污染。

3.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体的污染。

4.对海洋的污染。

矿产资源保护: 1.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1)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的保护。(2)组织制定矿产资源开发战略、资源政策和资源规划。(3)建立集中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矿山资源执法监督组织体系。(4)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核算制度,有偿占有开采制度和资产化管理制度。)2.建立和健全矿山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1)制定矿山环境保护法规、依法保护矿山环境。(2)制定适合矿山特点的环境影响评价办法。(3)对当前矿山环境的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评价,制定保护恢复计划。)3.努力开展矿产综合利用的研究 4.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第六章

1、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生命是以蛋白质的方式生存着,并以新陈

代谢的特殊形式运动着。人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人体各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含量相适应。

环境中废气、废水和废渣、噪声等,常常使人们发生中毒,或者感到厌烦,难以忍受,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劳和激动,工作效率降低,患病率上升。空气、水、土壤与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都是人类和各种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污染首先影响到这些要素,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某些元素在自然界含量过高或过低会造成地方病。因此,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2、环境污染物: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来源:生产性污染物(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污染物(粪便、垃圾、污水);放射性污染物(核能工业、医用及工农业用放射源、核武器生产及试验)。

污染物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地区广、人口多,涉及各个年龄阶段);2、作用时间长(每天可达24小时);3、污染情况复杂(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4、难于治理(一旦被污染,费大力气,花高代价也难以恢复原状,甚至会造成新的污染)。5、污染物浓度低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急性危害(伦敦烟雾、光化学烟雾)(2)慢性危害(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的影响、水体和土壤污染对人体造成的慢性危害)(3)远期危害(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

3、环境致病因素:能使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环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

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无临床表现),前驱期(有轻微的一般不适),临床症状明显期(出现某疾病的典型症状),转归期(恢复健康或死亡)。前两期可长可短。

从以下几方面评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否引起急性中毒;是否引起慢性中毒;有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是否引起寿命的缩短;是否引起生理、生化的变化。

机体对毒物的反应,大致有四个阶段:机能失调的初期阶段;生理性适应阶段;有代偿机能的亚临床变化阶段;丧失代偿机能的病态阶段。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归转

1、毒物的侵入和吸收: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侵入。

2、毒物的分布和蓄积:各组织的分布和逐渐积累。

3、毒物的生物转化: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过程叫生物转化。第一步氧化还原反应,羟化、去甲基化、氧化等;第二步,结合反应,活性===惰性转化。

4、毒物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消化道、呼吸道排泄。机体对毒物的反应,大致有四个阶段:机能失调的初期阶段;生理性适应阶段;有代偿机能的亚临床变化阶段;丧失代偿机能的病态阶段。

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1、剂量:人体必需元素:环境中含量应适中,过多或过少均引起疾

病;人体非必需元素:要控制最高限量。2、作用时间3、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4、个体敏感性

4、室内污染源:1.生活燃料产生的有害物质2.装修材料产生的有害物质 3.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4.家用电器和建筑材料的辐射5.其他污染物放出的有害气体6.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7.生物性污染源8.室外来源。性质来讲,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化学的(主要来自装修、家具、玩具、煤气热水器、杀虫喷雾剂、化妆品、抽烟、厨房的油烟等,主要是挥发性的有机物,如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甲苯二异氰酸酯、甲醛……;无机化合物有氨、CO、CO2等;)第二大类是物理的(主要来自室外及室内的电器设备,主要是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等;)第三大类是生物的(主要来自使用地毯不当,毛绒玩具、被褥等,主要有螨虫及其它细菌等。)

解决室内污染的措施;(一)、新房装修时使用绿色建材。是指具有特定的环保功能和有益于健康功能的材料,可具有空气净化、抗菌、防霉功能和电化学效应、红外辐射效应、超声和电场效应以及负离子

效应等。(二)加强室内通风非常关键,几大主要污染物质通过加强通风都可以解除。三)在冬季或中央空调式居室,可选择使用空气净化器。(四)出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五)有些花卉是不宜放在居室中的。

第七章

1、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水体通过流动和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使污染程度降低或使污染物分解、转化,经过一段时间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功能,包括稀释扩散、沉淀、氧化还原、生物降解(有机物通过生物代谢作用而降解的现象)、微生物降解(微生物把有机物质转化为简单无机物的现象)等。通过水体的自净,可以使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迁移、转化,使水体水质得到改善。

水体自净机理:水体的物理自净:指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降低的作用。水体的化学自净:是指由于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凝聚、中和、吸附等反应而引起的水中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水体的生化自净: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可以使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大减少。

水环境容量:水体所具有的自净能力就是水环境接纳一定量污染物的能力,一定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

2、水质就是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的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方面的综合性质。水质指标可分为四大类:1.物理性水质指标 2.化学性水质指标 3.生物学性水质指标 4. 放射性指标

一)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Ⅰ类: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主要原则:

1.卫生上安全可靠,饮用水中不应含有各种病源微生物和寄生虫卵;

2.化学成分对人体无害,不应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或对人体感官产生不良刺激;

3.使用时不致造成其他不良影响,如过高的硬度导致水垢的形成等。水体的自净:水体受污染后,逐渐变为清洁水的过程。

城市废水处理:一级处理是指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浮油。经常采用中和、沉降、浮选、除油等方法。二级处理主要除去可以分解和氧化的有机物及部分悬浮固体。目前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方法。三级处理是除去难以分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处理方法有吸附、离子交换、化学法等。用途:通常城市污水处理以一级处理为预处理,二级处理为主体,三级处理很少使用。

3、水污染控制原则:“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防”是指对污染源的控制,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量减少到最小值。“治”是指通过各种预防措施,污染源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管”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

4、污水处理方法按废水中污染物除去方式:1、物理法(通过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主要呈悬浮态的污染物质。①沉淀法(重力分离)——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②筛滤法(截留)——格栅、微滤机、砂滤、真空过滤机、压滤机③气浮法——加压空气气浮④反渗透法(半渗透膜))2、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使其无害化,处理多为溶解性物质①混凝②中和法(处理酸碱废水)③氧化还原④电解法(处理含铬、氰等废水)⑤吸附法(脱色,除臭,含砷、汞等)⑥电渗析法)3、生物法(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功能,使污水中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质被降解为无害化合物。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滤池、转盘、接触氧化、流化床;自然处理——氧化塘、土地处理;厌氧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泥。)

按处理程度:1、一级处理(也叫初级处理,该过程只能除去废水中的大颗粒的悬浮物及漂浮物,很难达到排放标准)2、二级处理(一般可以除去细小的或呈胶体态的悬浮物及有机物,一般能达到排放标准)3、三级处理(也称深度处理:进一步除去废水中的胶体及溶解态的污染物,一般可达到回用的目的。)

污泥处理、利用与处置: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营养物、细菌、寄生虫。处理方法:(1)减量(浓缩、脱水)(2)稳定处理(好氧或厌氧消化)(3)最终处置(填地、投海、焚烧、建筑材料)(4)综合利用。

5、水资源化: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减少农业用水,实施科学灌溉 3.提高城市生活用水利用率,回收利用城市污水二.调节水源量,增加可靠供水水库\跨流域调水 \地下蓄水 \海水淡化 \治理污染三.加强水资源管理

6、海洋污染的种类及危害:(1)石油污染石油化工、石油运输、海洋采油及石油贮存均会对海洋产生污染。石油污染不但丧失了宝贵的石油,给海洋生物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石油污染体后的海洋,要经过五年到七年才能使生物重新繁殖。石油在海生动物体内蓄积、使海鸟沾油污死亡,同时对污染海域的人类生产、生活及旅游产生深远影响。(2)赤潮由于大量营养物质排入海洋,使入海河口、海湾和沿岸水域富营养化,致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危害:导致水体缺氧,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堵塞海洋鱼类的呼吸器官,导致鱼类死亡;含毒素的浮游生物使鱼贝死亡,且危害人体健康。(3)重金属和有毒物质污染化工污水占入海总污水量的32.1%。化工污水含大量有毒物质,如重金属、难降解有毒有机物等,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危害: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毒有机物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进入食物链,影响到人类健康。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使其失去应有价值。(4)塑料制品每天约有64万个塑料容器扔入大海,塑料袋和薄膜被海洋动物当做食品吞食,致使动物死亡甚至种群灭绝,造成海洋生态破坏。(5)放射性污染由于核能源的开发、军事活动、海底核废物处置等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部分放射性同位素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已达到可检程度。另外,人类生产造成海洋的污染可改变海洋生态系统及海洋洋流运动,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海洋污染的特征:(1)污染源多而复杂海洋的污染源极其复杂,除了船舶和海上油井排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外,沿海地区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海洋,内陆地区的污染物也部分通过河流最终流入大海。大气污染物通过气流及降水作用进入大海。(2)污染持续性强海洋是地球各地污染物的最终归宿。与其他水体不同,海洋环境很难再转移出去,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不易溶解和不易分解的污染物在海洋中积累。(3)污染扩散范围大海洋中的污染物可通过洋流、潮汐、

重力流等作用与海水进行充分混合,将污染物其他水域。(4)防治难、危害大海洋污染有很长的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费用大,造成的危害会影响到各方面,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更是难以彻底清除干净。

海洋污染的控制:(1)油污染的控制首先利用油樟包围油,然后回收油樟内石油,用吸油材料和油处理剂处理剩余油。对于难进行回收操作的海面石油,可用燃烧方法减少污染。冲上海岸和沙滩的海面石油,可将被油污染的沙砾挖沟深埋。(2)塑料垃圾的防治通过采用可降解塑料代替现用塑料,颁布法律法规禁止向海洋排放塑料垃圾等措施减少塑料对海洋的污染。(3)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严格规范沿海排污制度,在沿海地区禁用含磷洗涤用品。对赤潮采用预报、监控措施,降低赤潮影响。

遵守原则:(1)禁止向海洋倾倒任何有毒有害废料(2)所有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必须处理后才能排放大海(3)加强在陆地上对垃圾管理、处理和资源化,不把海洋作为垃圾倾倒场(4)保护水产资源,规范渔业和海水养殖业,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第八章

大气污染的定义(ISO)大气污染通常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按范围分类: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全球性污染。

依照污染物存在的形态: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

依照与污染源的关系: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废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分类;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过程。

1.高度温度大气组成及其运动状态,可将大气划分为若干层。距地球表面85km,根据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情况还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在均质层以上的大气层,气体组成随高度而变化,称为非均质层,此层又可分为暖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外层)。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的复杂多变。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由等温分布变逆温分布;垂直气流显著减弱;水汽、尘埃含量极少。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出现强烈地对流运动。

暖层随高度的增高,气温迅速升高;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散逸层

2.垂直递减率决定了大气的稳定度

4.气污染物的分类:(1)颗粒污染物颗粒物指大气中的液体、固体状物质,按照来源和物理性质,颗粒污染物可分为粉尘、烟、飞灰、黑烟和雾,在泛指小固体颗粒时,通称粉尘。(2)气体污染物是指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包括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碳氧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卤素化合物等。

除污技术:(1)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2)主要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①从烟气中去除二氧化硫技术②从烟气中除去氮氧化物的技术(3)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颗粒污染物净化技术,依照除尘器的主要机制: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洗涤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

三、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

常用的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和冷凝法等。根据除尘过程中的离子分离原理,又可分为:重力除尘装置、惯性力除尘装置、离心力除尘装置、洗涤式除尘装置、过滤式除尘装置、电除尘装置、声波除尘装置。

第九章

1、土壤定义:是指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土壤污染直接的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通过土壤-植物-动物-人体食物链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威胁人类生存;土壤污染还危害其他环境要素如水体,大气等。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影响因素:按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可分为:1.水质污染型:主要是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表水,经由污灌而造成的土壤污染。2.大气污染型: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污染土壤。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3.固体废物污染型:固体废物包括工矿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4.农业污染型:指由于农业生产需要,在化肥、农药、垃圾堆肥、污泥长期施用过程中造成的土壤污染。集中于耕作表层。5 综合污染型。

3、土壤退化类型:

(一)荒漠化和沙化荒漠化系指因气候干旱,或人为不合理利用,而使地表植被破坏或覆盖度下降;风力侵蚀、土表或土体盐渍化加重等均属荒漠化表征。防治荒漠化主要措施有控制农垦、防止过度放牧,因地制宜地营造防风固沙林、种植灌木草地,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二)土壤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指主要在水风等力的作用下,土壤及其疏松母质(尤其是表层土)被剥蚀、搬运,堆积(或沉积)的过程。可分为水蚀和风蚀两大类型。土壤侵蚀不仅使肥沃表层土减薄,养分流失,蓄水保水能力减弱。土壤侵蚀还使区域生态恶化,影响河流水质和水库的寿命。

三)土壤盐渍化和盐碱化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地下潜水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加、气候干旱、蒸发增强,进而导致土壤表层盐化或碱化过程增强,表层盐渍度或碱化度加重的现象。

(四)土壤沼泽化或潜育化是常发生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域的土壤退化现象。

(五)土壤酸化指由于人为活动使土壤酸度增强的现象。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来源于:1.长期施用酸性化肥;2.酸性矿物的开采;3.化石燃料(如煤、石油)。

4、(一)土壤修复的分类:污染土壤修复方法的种类,从修复的原理来考虑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方法三大类。(二)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与方法:1.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无继发污染、操作简便,环境影响小, 维持自然生态,并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利于可持续发展等优越性。)2.污染土壤农艺修复技术(农艺措施的费用低,但治理效果有限。)3.污染土壤化学/物化修复技术(理化治理方法的费用高,化学法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性高。)4.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1)工程措施指依据物理或物理化学原理,通过工程手段治理土壤污染的一类方法。①客土、换土和翻土通过与污土混合,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减少重金属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的毒害,从而使农产品达到食品卫生标准②隔离法,用各种防渗材料把土壤与未污染土壤分开③清洗法是用清水或向清

水中加入能增加重金属水溶性的某种化学物质,把污染物从土壤中洗去的一类方法④电化学法(2)生物措施是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收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①植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挥发、转化、降解、固定作用而除去污染物的修复技术②动物修复技术有资料报道,蚯蚓等土壤动物可吸收土壤或污泥中的重金属,还能促使土壤中的一些农药降解③微生物修复技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微生物早可调控的环境条件下将土壤中的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的处理技术。(3)施用改良剂在某些污染的土壤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水溶性、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它们进入植物体、微生物体和水体的能力,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危害。(4)农业措施①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环境容量②控制土壤水分③合理施用化肥④选种抗污染农作物品种⑤改变耕作制度或改为非农业用地

第十章

1、固体废物(Solid W aste)又称固体废弃物或固体遗弃物。

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和社会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不再需要或没有“利用价值”而被遗弃的固体或半固体物质。按组成分:无机废物;

有机废物;按危害状况分:危险废物;一般废物;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

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一)资源性(二)污染的“特殊性”,通过水、气和土壤对环境造成污染(三)严重的危害性

危险废弃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所谓危险特性是指具有化学反应性、毒性、腐蚀性、爆炸性、易燃性或者引起危险的特性。目前我国已经制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中包括浸出毒性,急性毒性初筛和腐蚀性三大类。

2、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过程。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生物处理。

终态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是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末端环节,是解决固体废弃物的归宿问题。处置的目的和技术要求是,使固体废弃物在环境中最大限度地与生物圈隔离,避免或减少其中的污染组成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3、固体废物的资源化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生产-消费-废物-生产)。关于再循环的含义,指的是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的循环系统。

4、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原则

①、资源化的技术必须是可行的

②、资源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相应产品的质量标准,因而具有与竞争力。

③、资源化的经济效益比较好,因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④、资源化所处理固体废物应该尽可能在排放源附近处理利用,以节省存储、运输等方面的费用。

固体废物处置的目标和方法:废物处置总的目标是保证废物中的有害物质现在和将来对于人类均不致发生不可接受的危害。其方法是通过多重屏障(天然屏障、人工屏障)实现有害物质与生物圈的隔离。

固体废物的处理原则

(1)无害化处理的基本任务是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环境的目的。目前,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有垃圾焚烧、卫生填埋、堆肥、粪便的厌氧发酵、有害废物的热处理和解毒处理等。

(2)减量化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施适宜的手段,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和体积。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这属于物质生产过程的前端,需从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生产过程物质资料的综合利用着手;二是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利用,即固体废物资源化。另外,对固体废物采用压实、破碎、焚烧等处理方法,也可以达到减量和便于运输、处理的目的。

(3)资源化的基本任务是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资源化只要包括三个范畴:物质回收即处理废弃物并从中回收指定的二次物质;物质转换即利用废弃物制取新形态的物质;能量转换即从废物处理过程中回收能量作为热能和电能。

4、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等多种学科,主要处理技术有如下几方面:(1)固体废物的预处理。预处理技术:固体废物预处理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将固体废物转变成便于运输、贮存、回收利用和处置的形态。预处理主要包括固体废物的破碎、筛分、粉磨、压缩等工序。 (2)物理法处理固体废物。利用固体废物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从中分选或分离有用或有害物质。根据固体废物的特性可分别采用重力分选、磁力分选、电力分选、光电分选、弹道分选、摩擦分选和浮选等分选方法。(3)化学法处理固体废物。通过固体废物发生化学转换回收有用物质和能源。煅烧、焙烧、烧结、溶剂浸出、热分解、焚烧、电力辐射都属于化学处理方法。

(4)生物法处理固体废物。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处理固体废物。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将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物质,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沼气发酵和堆肥即属于生物处理法。(5)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理。没有利用价值的有害固体废物需进行最终处理。最终处理的方法有焚化法、填埋法、海洋投弃法等。固体废物在填埋和投弃海洋之前尚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物理处理:通过浓缩或相变化改变固体废物的结构,使之成为便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形态。

化学处理:采用化学方法破坏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成分从而达到无害化,或将其转变成为适于进一步处理、处置的形态。

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中可降解的有机物,从而达到无害化或综合利用。

固化处理:采用固化基材将废物固定或包覆起来以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因而能较安全地运输和处置的一种处理过程。对固化处理的基本要求包括:①固化体应具有良好的抗渗透性、抗浸出性、抗干湿性、抗冻融性及足够的机械强度等,最好能作为资源加以利用②固化过程中材料和能量消耗要低,增容比(即所形成的固化体体积与被固化废物的体积之比)要低③固化工艺过程简单、便于操作;④固化剂来源丰富,价廉易得。⑤处理费用低。

热处理:通过高温破坏和改变固体废物组成和结构,同时达到减容、无害化或综合利用的目的。热处理方法包括焚化(焚烧是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借以减容、去毒并回收能量及副产品。)、热解(热解技术:固体废物热解是利用有机物的热不稳定性,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受热分解的过程。)、湿式氧化以及焙烧、烧结等。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就是采取工艺技术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

固废资源化的基本途径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生产建材;提取各种金属;生产农肥;回收能源;取代某种原料:加工处理后代替工业原料,节约资源。比如用高炉渣滤料处理造纸废水。

资源回收系统可分为两个分系统:前期系统和后期系统。前期系统不改变物质的性能,也叫分离回收,后期系统又分为以回收物质为目的的系统和以回收能源为目的的系统。

第十一章

从污染源的属性上来看,环境污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与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相比,环境物理性污染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物理性污染大多数都是局部或区域的,只有极少数的如温室效应为全球性的;第二,物理性污染大多数都是即时性的,即污染源一旦消除,污染也即消除。大多数物理性污染都能通过物理学基本原理进行消减和消除。噪声就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噪声具有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特点。

当声音超过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所允许的程度时就成为了噪声污染。来源:工厂噪声、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社会生活

特征:主观性、局部性、暂时性、间接性

噪声控制技术:(1)个人防护(佩带护耳器)(2)从声源上降低噪声(机械噪声控制、气流噪声的控制、电磁噪声的控制、隔振技术)(3)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利用噪声的自然衰减、利用声源的指向性、利用屏障的阻挡作用、消声、吸声、隔声、减振)

噪声污染的控制:1. 严格行政管理,靠政府有关部门颁布法令和规定来控制噪声。2. 合理规划布局,合理地布局各种不同功能区的位置。

电磁辐射污染的控制:1. 屏蔽技术,为了防止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必须将电磁辐射的强度减少到容许的程度,屏蔽是最常用的有效技术。2. 吸收技术,采用吸收电磁辐射能量的材料进行防护是降低微波辐射的一项有效的措施。3. 区域控制及绿化,对工业集中城市,可将电磁辐射源相对集中在某一区域,使其远离一般工作区或居民区,并对这样的区域设置安全隔离带,从而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控制电磁辐射的危害。4.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的对象是个体的微波作业人员,当工作需要操作人员必须进入微波辐射源的近场区作业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保护作业人员安全。

光污染防治:1)在城市中,市政当局除需要限制或禁止在建筑物表面使用隐框玻璃幕墙外,还应完善立法加强灯火管制,避免光污染的产生。(2)在工业生产中,对光污染的防护措施包括:在有红外线及紫外线产生的工作场所,应适当采取安全办法。(3)个人防护光污染的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眼部和裸露皮肤,勿受光辐射的影响。

振动的防治:1.控制振源2.防止共振3.隔振技术4.阻尼减振

热污染的防治:(1)改进热能利用技术,提高热能利用率2)利用温排水冷却技术减少温排水。

引起热污染的原因:1. 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热向环境的直接排放。2. 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引起大气增温。3. 由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破坏了大气臭氧层,导致太阳辐射的增强。4. 地表状态的改变,使反射率发生变化,影响了地表和大气间的换热等。

废热的综合利用:对于工业装置排放的高温废气,可通过如下途径加以利用:①利用排放的高温废气预热冷原料气;②利用废热锅炉将冷水或冷空气加热成热水和热气,

对于温热的冷却水,可通过如下途径加以利用:①利用电站温热水进行水产养殖;②冬季用温热水灌溉农田;③利用温热水调节港口水域的水温。

第十二章

1、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资源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

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环境管理: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措施。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不超出环境的允许极限。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服务。

环境管理的原则 1.全过程控制原则2.双赢原则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1.法律手段2.经济手段3.行政手段4.技术手段5.宣传教育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中的老三项制度是指: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制度。新环境管理制度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制度。

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1.以总量控制为基础,实施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 2.由末端控制过渡到全过程控制 3.以集中控制为主,实施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 4.以区域治理为基础,区域治理与行业治理相结合

2、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各种污染组分。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几十,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监控、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可归纳为:

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定期提出环境质量报告书。

②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中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容量监控、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的特点:

综合性:①监测对象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②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③对监测

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要综合考虑地区自然社会各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

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时空分布的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数据中揭示变化规律趋势。

追踪性: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跟踪体系,对每一监测步骤实行质量控制。环境监测的作用

1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哨兵”、“耳目”2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环境管理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4任何环境决策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5每一项环境管理措施的优劣成

败都要依靠环境监测来验证。

3、环境保护法是为了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以保护人民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目的是通过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人类按照自然客观规律特别是生态学规律开发利用、保护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产生的根源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调整对象是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

作用:1、环境保护法是保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法律武器环境2、保护法是推动环境保护领域中法制建设的动力3、环境保护法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4、环境保护法是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工具。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2、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3、开发者保护、污染者治理原则4、公众参与原则5、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

4、环境标准:1.环境标准既是环境保护和有关工作的目标,又是环境保护的手段。2.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 3.环境标准是执法的依据。 4.环境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1.保障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2.以符合国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为原则。 3.制定环境质量标准要求考虑地区差异和实际污染水平,因地制宜、切实可行。4.环境质量标准有时间限制性。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1.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以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为原则。2.考虑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3.考虑地区和行业差异以及现实污染水平。4.污染物排放标准具有时间性。5.制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1、环保的目标和手段2、环境质量和工作的准绳3、执法的依据4、组织生产的手段和依据。

第十三章

按环境质量的时空属性划分: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对某一区域、某一历史阶段的环境质量的历史变化的评价,评价资料为历史数据,可以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变化过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利用近两、三年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的是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是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整治或规划的基础。

环境影响评价

对拟议中的重要决策或拟建的开发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作用,及其造成的环境变化和对人类健康、福利的可能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减免这些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是目前开展最多的环境评价,也称预断评价。

按所涉及的环境要素划分:单要素评价,如大气、水、土壤和生态环境质量等。联合评价,如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几个环境要素的联合评价。区域环境综合评价,涉及环境所有要素。

按区域类型划分:行政区域评价,沈阳市环境评价等。自然地理区域评价,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等。

通过环境风险评价,最终要达到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的目的,减少风险的措施有减轻环境风险、转移环境风险、替代环境风险和避免环境风险等。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同,前者属于环境管理和科学技术研究范围,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化,法制化,属于上层建筑。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主

近20年来,大多数为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近年来开展了开发区的影响评价,战略性影响评价较少,今后后两种评价将会增多;具有法律强制性

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执行这一制度;

已纳入基本建设的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可行性处于同一阶段,各种投资类型的项目都要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开工建设之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报批;

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是在开发活动或决策之前,全面地评估人类活动给人类造成的显著变化,并提出减免措施,从而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不断新建城市和各种建筑物,给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的影响,都要在施工之前给予科学的预测,并提出解决对策,消除不利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可使经济建设得到合理布局、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使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各地区制定发展方向和规划不可缺少的依据;也是环境保护对策确定、进行科学管理的依据。

企业环保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工作总结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企业环保年度工作总结范文Annual work summary of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企业环保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有限公司是全密闭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年产值****万元。在企业发展短短的几年中,环境保护工作占据着重要的篇章。经过全公司上下的不断的努力、改进提高,公司在节能降耗、达标排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国家和省级的环保标准,并于****年*月份通过了ISO14000/ISO18000/ISO9001三个管理体系的认证。 **年以来,公司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市环委会、市环保局、区环保局的领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实在在地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公司综合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没有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件。现就一些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网络,加强责任制建设。

去年,遵照环保部门下达的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结合公司实际,以文件的形式下达了公司所属各部门年度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根据要求,在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由所属各部门、总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又充实了各级兼职环保员,具体负责各辖区内的环保各项工作。(具体行动?) (二)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 组织人员参加了有关部门组织的环保专题会议;并在公司内部做了大力宣传。在全公司营造了保护环境、全民参与的浓烈氛围,让环保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生产,让大家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环保部门的职责、环境质量的状况、环境保护工作的任重道远。同时我们以“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为契机,广泛开展了环保宣传工作,悬挂横幅,制作了环保宣传站牌,张贴环保宣传标语等。公司花费了20多万元对厂区内90%以上空场地都进行了绿化,并每年花8万元请绿化公司专人养护。我们以让员工走进公司大门给人以花园式工厂的感觉为目标,今后还要在厂区内进一步规划绿化。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一、全县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今年,环保局领导班子更加地深刻认识到,只要环保意识提高了,我们环保的地位才 能提高,环保工作才能更加有力的开展。为此,局党组一直把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社会 环保意识,作为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利用报刊杂志等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加大环境 宣传力度,配套资金XX元订购环保报刊,赠送县级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力宣 传新的环保法规政策,在电视台开僻环境宣传专栏,致力扩大环保宣传面,同时要求各企 业订阅了中国环境报等环保宣传刊物,企业的环保意识明显加强。二是以6.5世界环境日 为契机,积极开发社会环境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联合妇联、教育局等单位 举办了“宁远县第一届小学生环保知识竞赛”活动。发出倡议书200份,并倡导建设“绿 色社区”、“绿色家园,参与绿色消费”。三是开展环保知识咨询活动。联合科技局、安 监局等相关单位在县城区繁华地段设立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品800份,现场接受环保知 识咨询120人(次),现场接受环境问题投诉2起。四是积极向县委、人大、政府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和重视。今年来,县委政府把环保工作纳入了重议事日程,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 务会先后两次听取环保汇报,并下发了《成立宁远县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宁远县潇湘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XX年宁远县推广使用优质低硫煤工作方案》、《宁远县人民政府关于关闭宁远县保和选矿厂的通知》、《关于关停小型造纸厂有 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宁远县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等六个重要文件,全县每次重大招商和重点项目建设,都请环保部门提前介入。县人大还 组织召开了“宁远XX年环保纪行”动员大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有效地推动了环保法 律法规及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逐步加强 几年来,社区党支部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群 众利益至上的原则,从小处入手,从点滴做起,一心一意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得到了 上级有关部门的好评。 一是切实加强政治素质。规范了政治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等各种形式,引 导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特别党的“xx大”主要精神,并撰写了学习笔记。通过学习,广大执法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有了较大提高。二是努力 提高业务能力。制定了职工学习、业务培训和考核计划,安排和鼓励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各 类专业培训和业务进修。今年以来,全系统共举办环保业务培训5期,我局先后选派19 名工作人员,参加了省、市环保部门组织的污染普查、环境监察、环保执法等多项业务知 识培训,安排所有环境监测人员都参加了市里的技能操作培训和考核。6月份组织监察大 队全体执法人员进行业务考试,所有参考人员成绩均合格,优秀率达80%以上。三是规范 工作作风。下发了工作纪律、财务管理、党员学习、每日签到等各项日常管理制度,改善 了行风,全局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纪律性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大幅度提高。四是改善 办公条件。我局安排经费达20万元装修了旧办公大楼,购置了办公桌椅,并向上争取了

环境保护与概论 学习心得

班别:应化11-2班姓名:李日霞学号:11114060203 学环境保护概论有感 学习了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知识,很多我们平时不会留意但是都是很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了解到了我国在环境保护道路上的历程以及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环境放在了什么位置;了解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的基本原则;了解到了世界上的一些绿色能源……。20世纪以来,人类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改变、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这些环境问题无不威胁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生存、发展,这是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采取不公允、不友好态度和做法的结果。 然而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大公害中“日本的水俣病事件”。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日本一个兴旺的渔产小镇上开设了合成醋酸厂。1949年后,这个公司开始生产氯乙烯,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

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制造过程中用到的含汞催化剂,废水排到水中鱼虾受到污染,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了动物和人类的体中,甲基汞进入人体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人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从而一起了病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性。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约有45种,包括铅、镉、铬、铜、锌、镍等。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重金属排入土壤及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危害土壤、水生态环境。环境中的重金属不能被降解,主要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动植物体,并经由食物链放大富集进入人体,极低浓度就能破坏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损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污染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重金属的来源非常广泛,传统上可以分为工业来源、城市来源还有就是突发性的环境事故。在工业上,工业能源大都以煤、石油类为主,它们是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在采矿、选矿、冶炼、锻造、加工运输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重金属污染;城市污染,城市日益变成重金属的重要来源之一,污染过程主要包括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堆放、垃圾渗漏液的泄露、含铅汽油的使用以及汽车交通等,城市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飞尘中重金属也会超标;环境事故污染,近年来突发性的环境污染时间剧增,其中重金属污染的案例占很大比例,突发性事件会导致重金属在短时间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可持续发展 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 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4、污染治理难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涵义: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考点

单选题 1.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自杀论》 3.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朋友和熟人保留的个人空间是:个人距离;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社会距离; 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任务保留的距离是:公众距离。 4.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 5.定性分析资料的三个步骤是:审查、分类和汇总。人口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7.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8.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 9.“无孩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人口数量一般是指:人口规模 10.一般认为,所有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11.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2.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在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资资源要尽量的 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自立原则 13.有关社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都经过该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 愿来决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主原则 14.社区发展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改善社区的居民生活,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身的需要,而不是 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判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众需要原则 15.结构式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16.在社会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实证主要原则的是:定量分析 17.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实体性社会要素 18.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之外的标的事物的象征。 19.按照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划分,可将社会网络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0.根据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机密成功度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21.一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2.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为分配和获得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23.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子女相对于父母地位的变动被称为代际流动 24.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种观点来自:标签理论 25.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做出概括的 分析的方法。 26.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7.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8.社区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9.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30.再社会化也可以被称为:重新社会化;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31.垂直流动:社会分层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文化反哺又称为:反向社会化 32.在社会化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33.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 建立一个和现代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的过程。 34.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篇一:环境保护年度工作报告 环境保护年度工作报告 xx年,xxx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各级领导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依法打击违法排污,保持惩治环境犯罪高压态势依法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结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四川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对环境违法行为一律采取顶格处罚,以高压的态势倒逼企业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主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xx 年,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xx件,决定处罚xxx万余元,处罚金额较20XX年上升95.4%。 依法整治各类重污染企业。开展打击违法排污单位专项行动,整治各类重污染企业xx家,其中实施关闭或取缔xx家,限期治理xx家,停产整治xx家,调迁xx家。 积极推进两法衔接。建立健全了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畅通了环境犯罪案件移送渠道。全市对拒不履行行

政处罚决定的xx家环境违法企业下达了《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催告》,并首次将xx家企业移交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二、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环境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强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投入专项资金70余万元用于环境应急物资采购,同时协调环保、安监、消防等部门加强人员和技术储备。 构建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搭建环境应急储备共享平台,建立市级部门和重点企业应急物资台账,并与xxx、兴xxx、xx 材等xx家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建立应急合作关系,一旦辖区内突发环境事件,市级相关部门与合作企业立即联动响应,共同参与应急救援,有效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 三、坚持环保为民,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投诉问题。共受理各类环境投诉xx件,调查处理率100%,办结率100%。持续高压的打击态势,促使环境投诉总量同比下降9.2%。全年环境领域未发生集访、群访和越访事件,也未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不稳定事件。 切实提升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全年办理环评审批项目xx个,验收xx个,完成xxx家企业环保手续年审、续期、变更工作,并为xxx余家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工作。实行办理时限承诺制,项目环评审批、竣工验收、许可证核发等办理承诺时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 【摘要】: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经济是高速发展,但带来的却是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 而且由于我国劳动力的廉价,外国资本主义都到我国来投资建厂,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赚取高额利润,但把污染留在了我国。由于国人爱护环境的观念不强,导致外企越得寸进尺。所以,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关键词】: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 【调查目的和意义】 尽可能减少影响环境的不良因素,查找到影响环境的不良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基本情况与分析】 大气污染 我国现在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加强重视。而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资料显示,主要表现如下:A: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很不合理的。B: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同时,由于洗煤厂建设资金的限制、洗煤价格的不合理以及受铁路运力和流向的制约,洗,煤的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原煤生产量增长,原有洗选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为22%,发达国家一般多在60%~80%。动力煤洗选厂的洗选设备利用率仅为69%。C: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全国工业锅炉50万台,平均热效率仅有60%左右;工业窑炉平均热效率约为40%;城镇居民生活燃煤热效率平均仅为22%左右。D:乡镇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网络版部分) 专业:行政管理本 科目:【社会学概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题干】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答案】 (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 37.【题干】简述中国人口问题 【答案】 1.人口素质问题。 2.人口流动迅猛。

3.人口分布失衡。 4.人口老龄化加速。 5.人口性别失衡。 【考点】社会的基本要素 38.【题干】简述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答案】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及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2)社会冲突论: 同结构——功能论一样,社会冲突论将家庭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冲突论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成员比另一些人从家庭中的获益要多。他们指出,家庭的历史,同样也是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历史。这一视角指出了家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而不是血缘关系如何有益于社会。冲突论者批判了父系继嗣制、男权制。 【考点】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39.【题干】简述社区的功能

【答案】 (1)经济生活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2)社会化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3)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4)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5)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如社会救济。 【考点】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40.【题干】简述社会控制的特点 【答案】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

环保宣传工作总结

报告总结参考范本 环保宣传工作总结 $

XX年上半年,我局法规宣教工作坚持以党的XX大、XX大精神和“[xxxxx]x ”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环保责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并重,严格环境执法,强化环境管理,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切实开展了环境目标责任书的落实工作。截止 6 月底,责任目标和指标任务已逐步完成。现将上半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六、五” XX 日宣传工作: XX年6月5日,我区结合“三创一办”重心工作以及围绕“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这一主题,组织全区环保目标部门单位集中上街设点宣传,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参与宣传,在中心宣传点设立污染投诉及建设项目咨询点,向群众发放了我区今年制作的《创模市民手册》和 《XX通讯》XX日专栏报纸,同时还向群众发放了《XX省环境保护条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手续办理程序》、《XX 大气污染防治法》、《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XX 省市民环保手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XX 市环境状况公报》等环境保护资料,共计30000 余份,使设点宣传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结合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的开展,今年我区在“六? 五” XX 日宣传中,开展了以“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市、争当生态文明好市民、我参与、我受益、我快乐”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演出宣传活动,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区长XX在演出开始前现场发表了纪念“六?五” XX 日的讲话,倡导全区人民群众行动起来减少污染,促进生态保护,并对环保工作提出了希

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总结

第一章 1、环境的概念是指以某一事物为中心而存在于周围的事物。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本课程所讨论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内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按属性分: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它是人类发生、发展与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 2.按空间范围可分为:聚落环境【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污染是由居民的生活“三废”造成的。提倡院落环境园林化,在室内、室外,窗前、房后种植瓜果、蔬菜和花草,美化环境,净化环境,调控人类、生物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平衡。)村落环境(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村落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污染有日益增加和严重的趋势,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威胁人民的健康。必须加强农药化肥的管理;开展综合利用,使农业和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自然能源。)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而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因此,城市气温、云量、雾量、降雨量、烟尘、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气体含量较高。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影响水的循环;耗水量的增加,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2)对水质的影响:水环境的污染。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以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情况称之为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4、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四点):(1)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不但包括了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了众多发展中国家。(2)危害后果不同。第一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类健康,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3)污染源不同。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只要一个城市、一个工矿区或一个国家下决心,采取措施,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一个国家的努力很难奏效,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4)第一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5、造成第一次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1)、首先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2)、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八大公害: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污染事件;2、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烟雾污染事件;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伦敦烟雾; 5、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6、米糠油事件; 7、水俣病; 8、骨痛病。 6、第二次环境高潮:(1)全球大气污染【重大突发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莱茵河污染事件)、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2)大面积生态破坏。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低空臭氧等。 由于这些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它会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 臭氧层耗竭,人类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制冷剂氟氯烃类化合物、氮氧化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层耗损意味着大量紫外线将直接辐射到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而减产;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高空中臭氧虽在减少,但低空中臭氧含量的增加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并会造成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 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后,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形成酸雨。 水资源危机:一方面清洁水源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另一方面,淡水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7、当代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大气污染、能源短缺;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