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概论Word版

环境保护概论Word版

环境保护概论Word版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议题,涉及到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会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条件。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首先,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还危害到其他生物的生存。

其次,气候变化正日益加剧,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从而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最后,自然资源的耗竭加剧了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态平衡。

因此,环境保护不仅关乎人类的生存和福祉,也是对未来世代的负责。

二、解决方案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可以着手改善的地方:1. 减少污染减少污染是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标准来控制工业排放和废物处理,同时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此外,个人也应提高环保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减少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物品。

2. 推广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不会损害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节约用水、促进循环经济等。

同时,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3. 增强环境教育教育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和社区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和公众对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媒体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成功案例,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4. 加强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解决。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问题。

此外,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应扮演重要的角色,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结论环境保护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未来世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保护概论1、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指: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时间、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等(列举其中三例,其中大气污染)。

2、世界环境日是指每年的6月5号。

3、1962年美国的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揭示了杀虫剂DDT的危害。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各种现象。

4、环境按功能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5、次生环境问题可细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或耗竭和生态破坏三种基本类型。

6、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禁止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危害:大气、噪声、废物。

7、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8、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或物质生产)。

9、生物多样性是概括的术语,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或景观多样性。

10、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引种。

11、景观的基本要素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

12、非生命物质包括阳光、温度、矿物质、空气、水、等。

1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1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一般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15、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主要包括5个等级:灭绝种、濒危种、易危种、稀有种、未定种。

16、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7、景观多样性:是指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18、大气结构一般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环境保护概论大一必背知识点

环境保护概论大一必背知识点

环境保护概论大一必背知识点1. 环境保护的定义和意义环境保护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行动,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以维持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稀有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由生物多样性组成,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3. 环境污染与控制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常见的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为了控制环境污染,需要采取措施如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废物处理技术和使用清洁能源。

4.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以满足未来世代需求。

资源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包括节约能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5. 气候变化和应对措施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系统长期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气候适应能力等。

国际间也需要合作制定全球减排目标和推动国际气候谈判。

6. 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的教育。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和行动的过程。

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于促进社会整体环境意识的提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7. 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和法律体系国际间开展环境保护合作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基础。

国际间建立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机构,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对于推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8. 环境监测和评估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以获得环境质量数据和相关信息。

环境评估是对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的过程。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

经济发展—环境恶化;退化超过阈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BEF: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力,环境保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的原因,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臵,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臵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

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

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4.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环境保护概论pdf

环境保护概论pdf

环境保护概论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原则:在环境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环境预测和预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综合治理原则: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复杂性,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3. 科学发展原则: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危害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

工业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农业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等的使用;生活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污水等。

这些污染源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这些法律法规也规定了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对于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

这些技术与方法包括废水处理技术、废气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六、环保产业发展与政策环保产业是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环保产业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环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七、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环境学概论重点整理

环境学概论重点整理

环境学概论重点整理第一章一、名词解释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有:①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②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③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简答题1、何谓地方性疾病?它有哪些判断标志?我国常见的地方病有哪些?发生在特定地区、与一定环境因素有关的疾病。

其判断标志:在特定地区流行年代较久;患者具有共同症状。

常见: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2、人类环境问题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何特征?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新石器时代,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是一个漫长的时期。

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虽然也出现了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等问题。

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

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

环境保护概论考研复习必做重点习题汇编

环境保护概论考研复习必做重点习题汇编

环境保护概论考研复习必做重点习题汇编绪论一、选择题1、以下短萼可以发生改变环境质量?a、污染b、资源利用的合理与否c、人群的文化状态d、人群的生活习俗2、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________。

a、人口激增b、城市化进程c、工业发展d、资源消耗3、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成哪几类?a、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b、可以分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c、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d、可以分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4、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a、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b、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c、大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d、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5、第一届“世界环境日”就是哪一天?a、1972年6月5日b、1974年6月5日c、1975年6月5日d、1973年6月5日6、第一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就是哪一天?a、1985年5月31日b、1987年5月31日c、1985年5月30日d、1994年12月29日7、导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就是什么?a、烟尘与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c、烟尘和二氧化硫d、烟尘与氮氧化物8、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出现在哪一年?a、1942年b、1943年c、1944年d、1945年9、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外泄事件”出现在当时的哪个国家?a、前苏联白俄罗斯b、前苏联乌克兰c、前苏联俄罗斯d、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10、印度“博帕尔农药外泄事件”出现在哪一年?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11、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哪一年的什么地方举行?a、1972年,斯德哥尔摩b、1973年,巴黎c、1972年,巴黎d、1973年,斯德哥尔摩12、三同步战略就是指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__________,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保护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环境保护的概念与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行动。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于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问题与影响1.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2. 大气污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3. 水资源短缺: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应不足,影响人类饮水和农业用水。

4. 土地退化:过度开发、土地污染和土地沙化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5. 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三、环境保护的原则与策略1. 预防为主: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

2. 全面合作:国际合作与区域合作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3.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参与,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

4. 科学决策:依据科学研究和数据,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5. 治理创新:推动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四、环境保护的行动与措施1. 节能减排: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 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3. 生态恢复: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

4. 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并采取措施。

5. 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素养。

五、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展望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2. 国际合作与责任分担: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共同承担责任。

3.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创新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4.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加强公众参与,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气是多种气体混合物。

其组成可认为是由恒定,可变和不变三种类型组分所组成的。

大气的恒定组分指大气中含有的N,O及微量的He,Ne,Ar,Kr,Xe等稀有气体。

大气的可变组分主要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还有各种不同来源的微细尘埃和自然界产生的某些化合物。

大气中的不定组分,是由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灾害所产生的,由此形成的污染物有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碳氧化物及恶臭气体等。

2.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允许的极限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有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4种类型,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氧化剂6种。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颗粒污染物如粉尘,烟等污染物,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4.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类生活活动种所排放的有害气态物质种类繁多,依据这些物质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需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治理。

(1)烟尘治理技术: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由燃料及其他物质燃烧或以电能为热源加热等过程产生的烟尘,以及对固体物料破碎,筛分和输送等机械过程所产生的粉尘,都是以固态或液态存在与气体中,从气体中除去或收集这些固态或液态粒子,从而保护大气免受污染。

(2)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①从排烟中去除SO2的技术有湿法排烟脱硫和干法脱硫等。

②从排烟中去除氮氧化物的技术有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吸收法等。

③氟化物的治理有湿法净化含氟化物烟气和干法净化含氟化物烟气两种方法。

(3)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加强规划管理,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踢场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

5.环境是指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动物,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按主体分为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按空间分为星际环境,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6.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7.现阶段世界的环境问题的特点: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8.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锁。

9.生态系统指在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由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温度,光照,水,大气,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组成。

生态系统安环境中的水体状况,可分为水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

按人为干预程度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10.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价值:每个水平的生物多样性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物种的多呀高兴为我们提供大量野生和养殖的动植物水产品。

遗传多样性对于培育抗性农作物新品种是很重要的,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缘种和传统地方品种,常具有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等优良特性,人们可利用这些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作物品种。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11.水体是水的集合体,它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江,河,湖,海,冰川,积雪,水库,池塘等,也包括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汽。

水体污染即为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志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水质指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物理性水质指标,包括感官物理性状指标,其他物理性状指标;第二类为化学性水质指标,包括一般的化学性水质指标,有毒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和有关氧平衡的水质指标;第三类为生物学水质指标。

12.根据污染物质及其形成污染的性质,可以将水污染分成化学性污染(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需氧性有机物污染,营养物质污染,有机毒物污染),物理性污染(悬浮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类。

13.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

14.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建立生态观念,保护水环境;制定法律,标准及划分功能区;废水处理技术课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

(1)物理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理作用使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与废水分离,主要有截留,沉淀,过滤,气浮,离心分离,膜分离等处理法;(2)化学法是利用某种化学反应使废水中污染物质的性质或形态发生改变,而从水中除去的方法,主要有混凝,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磁力分离,溶剂萃取,吸附,离子交换,电解等;(3)生物法是指微生物在污水中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天然的生物净化系统等。

15.固体废物系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

固体废物主要有三种特点:时间性,相对性,地域性。

其处理原则为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固体废物按其形状可分为块状,粒状,粉状和半固体-泥状,浆状,糊状等废物;按其来源课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农业废物,城市生活垃圾等废物;按其性质和危害程度可分为有机和无机废物,一般性和危险性废物;按组成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16.危险固体废物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毒性,感染性等特点,固体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者生物的转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当,有害物质即将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

一般工业,矿业等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会形成环境污染,人畜粪便和有机垃圾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繁殖场,形成病原体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17.(1)目前工矿业固体废物主要的处理方法有露天堆存法,筑坝堆存法,压实干贮法,土地耕作法,海洋投弃法。

(2)危险废物的主要处理技术有物理处理(磁选,液固分离,干燥,蒸馏,蒸发,洗提,吸收,溶剂萃取,吸附,膜工艺,冷冻等),化学处理(中和,沉淀,化学氧化还原,水解,辐照等),生物处理(生物降解,生物吸附),固化和包胶。

(3)城市垃圾可进行堆肥,制取沼气,同时焚烧与热能回收也应用广泛。

18.噪声:影响人们生活工作思考的声音。

环境噪声:人们生存的环境中,一些过响的妨碍休息与思考的,令人们搞到不愉快的声音,包括杂乱无章不协调的声音,被称为环境噪声,课分为工厂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自然噪声。

其危害有:听力损伤,干扰睡眠,交谈,工作思考。

19.噪声的控制技术:常用的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隔振,阻尼等噪声控制技术。

(1)吸声:用吸声材料装饰在房间的内表面,房间内的反射声就会被吸掉,房间内的噪声级就会降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就叫吸声。

(2)消声:消声是消除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方法,如果把消声器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的气流通道上,就可以降低这种设备的噪声。

(3)隔声:把发生的物体或需要安静的场所封闭在一个小的空间中,使它与周围环境隔绝。

(4)隔振与阻尼:为了减少机器振动通过基础传给其他建筑物,通常的办法就是防止机械基础与其他结构的刚性连接,这种方法就叫基础隔振。

主要措施有三种:①在机器基础与其他结构之间铺设具有一定弹性的软材料;②在机器上安装设计合理的减振器;③在机器周围挖一定深度的沟。

20.(1)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国家标准,就会产生负面效应,引起人体的不同危害,这部分超过标准的电磁辐射叫电磁辐射污染。

(2)电磁污染源来自某些电子设备和电气装置的工作系统,其中包括:①高频感应加热设备。

②高频介质加热设备。

③短波,超波理疗设备的广为应用。

④微波发射设备的旋转无线系统对周围环境带来的污染。

⑤无线电广播与通讯在定向工作状态下会造成半径达数公里范围的环境污染。

(3)电磁辐射可能造成的危害有以下方面:①引燃引爆;②干扰信号;③危害人体健康。

(4)为了消除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合理降低辐射源强度或是将其有害影响控制在一定空间范围是十分有效地。

其防治方法主要有:①屏蔽法:将电磁辐射的影响局限在制定的区域内。

②接地法:将辐射源的屏蔽部分或屏蔽体通过感应产生的射频电流由地级导入地下,以免成为二次辐射源。

③吸收法:根据匹配,谐振原理,选用适宜的具有吸收电磁辐射能的材料,将泄漏的能量衰减,并吸收转化为热能。

④加强城市规划,实行分区控制:在城市规划中,影注意工业射频设备的布局,对集中使用辐射源设备的单位,划出一定的范围,并确定有效地防护距离。

21.(1)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可分为水体热污染和大气热污染。

(2)①水体热污染主要来源于含有一定热量的工业冷却水。

向水体排放温热水量最大的企业是电力部门,其次为冶金,石油,化工,造纸及机械等。

②热污染对水体的影响有:威胁水生生物,引发流行性疾病,增强温室效应,水体富营养化。

热污染对大气的影响有: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的含量增加,城市上空的气温升高。

(3)热污染综合防治:①防治地球变暖;②保护生态平衡;③控制向环境直接放热;④发展清洁能源;⑤提高热能利用率;⑥废热综合利用;⑦降温冷却;⑧开展绿化。

22.(1)光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对周围的光环境造成危害,使原来适宜的光环境变得不适宜,进而使人的视觉和健康受到影响的现象,可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采光污染。

(2)光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生存环境中日光,灯光以及各种反射,折射光源造成的各种逾量和不协调的光辐射。

人们长期处于光污染环境中,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正常的生物钟规律被扰乱,人的大脑中枢神经还会受到影响。

人体在光污染中首当其冲受害的是眼睛和皮肤,会导致视疲劳和视力急剧下降,加速白内障形成;强烈的光污染还会诱发皮肤癌。

(3)光污染的防护对策:①在城市中,市政当局除需限制或禁止在建筑物表面使用隐框玻璃幕墙外,还应完善立法将强灯光管制,避免光污染的产生。

②在工业生产中,对光污染的防护措施包括:在有红外线及紫外线产生的工作场所,应适当采取安全办法。

③个人防护光污染的最有效措施是保护眼部和裸露皮肤勿受光辐射的影响。

23.(1)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体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