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仪器 第7章

合集下载

th2512+ 智能直流低电阻测试仪使用说明书

th2512+ 智能直流低电阻测试仪使用说明书

使用说明书OPERATION MANUALTH2512+/TH2512A+/TH2512B+智能直流低电阻测试仪TH2512+ DC Low Ohmmeter************目录第1章概述................................................................................................................................. 1-11.1引言................................................................................................................................. 1-11.2使用条件 ......................................................................................................................... 1-1电源 ........................................................................1-1 环境温度与湿度................................................................1-2 预热..........................................................................1-2 几点注意问题..................................................................1-21.3体积与重量...................................................................................................................... 1-21.4安全要求 ......................................................................................................................... 1-2绝缘电阻......................................................................1-3 绝缘强度......................................................................1-3 泄漏电流......................................................................1-31.5电磁兼容 ......................................................................................................................... 1-3电源瞬态敏感度按GB6833.4的要求。

《智能仪器》教学大纲

《智能仪器》教学大纲

《智能仪器》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833课程性质:专业特色选修课学时/学分:48/3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一、课程简介智能仪器是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近年来,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渗透到智能仪器中,使智能仪器在仪器构成的理念上正快速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智能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并能掌握智能仪器输入输出通道接口技术、外设控制技术、常用算法及数据处理技术、数据采集系统、自校准及自诊断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仪器设计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

本课程中既有硬件的原理和组成,又有针对硬件的软件编程;既有智能控制算法,又有算法的程序实现,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课程。

The Intelligent Instrument is the integr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measurement technology,electronics,communication and other technologies.In recent years,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unceasingly infiltrate in the intelligent instruments,and promote a renov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intelligent instrument.Through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makes students to more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working principle and design method of intelligent instruments.They are required to master I/O channel technology,interface technology,control technology,commonly used algorithm and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data acquisition system,self-calibration and self-diagnosis technology,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instrument design method.The Intelligent Instrument is a comprehensive course including not only the principl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hardware,but also the software programming for the intelligent algorithm.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主要研究智能仪器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设计方法,以输入、输出、人机接口、控制算法等模块的分析和设计为主,即兼顾每个模块的细节设计,也注重系统的整体协调配合。

第七章:可测试性设计(上课)

第七章:可测试性设计(上课)
第七章 可测试性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应 用,智能仪器在改善和提高自身性能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 系统的复杂性。这给智能仪器的测试带来诸多问题,如测试 时间长、故障诊断困难、使用维护费用高等,从而引起了人 们的高度重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测试性和诊断技术在国外得到了 迅速发展,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系统测试和诊断问题的研 究,测试性逐步形成了一门与可靠性、维修性并行发展的学 科分支。
(2)可测试性的标准
可测试性的概念最早产生于航空电子领域,1975年由Liour等 人在《设备自动测试性设计》中最先提出 1985年美国颁布的MIL-STD 2165----《电子系统和设备测试 性大纲规定了可测试性管理、分析、设计与验证的要求和实施 方法,是可测试性从维修性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确立的标志。 我国现在执行的两部相关的测试性大纲,分别是1995年颁布 的GJB 2547《装备测试性大纲》以及1997年颁布的HB 7503
13
7.3 机内测试技术--BIT(Built IN Test)
BIT简介 常规BIT技术 智能BIT技术
14
一、BIT简介
◆ BIT的由来: 传统的测试主要是利用外部的测试仪器对被测设 备进行测试; 所需测试设备费用高、种类多、操作复杂、人员 培训困难,而且只能离线检测; 随着复杂系统维修性要求的提高,迫切需要复杂 系统本身具备检测、隔离故障的能力以缩短维修 时间; BIT在测试研究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成为维护性、测试性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测试性研究中,BIT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测试性预计程序》。
(3)产品的测试性组成
• 1.产品的固有测试; • 2.产品外部测试。

第7章 智能仪器的设计与调试

第7章  智能仪器的设计与调试
(4)成本低。仪器系统使用的功能模块,一般为批量 生产,成本低而且性能稳定,因此组合成的系统成本也较低。
第7章 智能仪器的设计与调试
7.1.2 设计一台智能仪器的一般过程如图7-1所示,主要分为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设计任务,并拟定设计方案;第 二阶段,硬件和软件设计;第三阶段,系统调试及性能测试。 下面简要介绍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设计任务。
第7章 智能仪器的设计与调试
2.软件、硬件协调原则 智能仪器的某些功能(如逻辑运算、定时、滤波)既可通过硬 件实现,也可通过软件完成。硬件和软件各有特点,使用硬件可以 提高仪器的工作速度,减轻软件编程任务。但仪器成本增加,结构 较复杂,出现故障的机会增多。以往人们在智能仪器设计中,过多 地着眼于降低硬件成本,尽量“以软代硬”。随着LSI (LargeScaleIntegration)芯片功能增强、价格下降,这种情况正在 发生着变化。哪些设计子任务应该“以硬代软”,哪些应该“以软代 硬”,要根据系统的规模、功能、指标和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一 般的原则是,如果仪器的生产批量较大,应该尽可能压缩硬件投入, 用“以软代硬”的办法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凡简单的硬件电路能 解决的问题不必用复杂的软件取代;反之,简单的软件能完成的任 务也不必去设计复杂的硬件。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取得满意 的结果,硬件与软件的划分需要多次协调和仔细权衡。
第7章 智能仪器的设计与调试
当仪器总体方案和选用的微处理器种类确定之后,采用 “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把仪器划分成若干个便于实现的 功能模块。仪器中有些功能模块既可以用硬件实现,也可以 用软件实现,设计者应该根据仪器的性能价格比、研制周期 等因素对硬件和软件的选择做出合理安排。在对仪器硬件和 软件协调之后,作出仪器总体硬件功能框图和软件功能框图。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教学方案(朱娟)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教学方案(朱娟)

《智能仪器》课程教学方案课程编码:0x31fx13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54 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的性质:《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是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智能仪器在通信、家电、自动控制、仪器仪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微处理器系统使电子仪器实现智能化的具体方法,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课程的任务:使学生掌握智能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智能仪器的初步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智能仪器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能仪器课程侧重讨论智能仪器实际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微型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解决现代电子仪器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能够设计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中既有硬件的原理和组成,又有针对硬件的软件编程,软件与硬件必须同时兼顾。

二、学时分配总学时:54学时三、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考勤及作业)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其中平时成绩分为考勤10%和作业20%,考勤点名10次,每次1分;作业共4次,每次5分,作业分为A、B、C三等,A为5分,B为4分,C为3分,带+号可加1分。

四、教材与参考书1、使用教材:《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周航慈主编,北航出版社,2005.32、主要参考书:(1)徐爱钧等主编《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原理与设计》,北航出版社,2012.第三版五、章节教学目标与主要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4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智能仪器及测试系统的发展;掌握智能仪器的设计要点;熟悉智能仪器的组成及特点。

教学重点:智能仪器的组成及特点、智能仪器的设计要点。

教学难点:智能仪器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1、智能仪器的组成及特点2、智能仪器及测试系统的发展3、智能仪器设计的要点第二章微处理器的选择(8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对8位、16位、32位MCU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掌握当前主流MCU 的选型方法。

智能仪器课件

智能仪器课件

三代仪器仪表: ●第一代为指针式(或模拟式)仪器仪表 ●第二代为数字式仪器仪表 ●第三代就是智能式仪器仪表
智能仪器是计算机技术与测量仪器相结合的产物,是含有微计算机或微处理器的测量(或检测)仪器,它拥有对数据的存储、运算、逻辑判断及自动化操作等功能,具有一定智能的作用(表现为智能的延伸或加强等) 。
一、从传统仪器仪表到智能仪器
2、八类测试计量仪器 ■几何量:长度、角度、形貌、相互位置、位移、距离测量仪器等 ■机械量:各种测力仪、硬度仪、加速度与速度测量仪、力矩测量仪、振动测量仪等 ■热工量:温度、湿度、流量测量仪器等 ▲光学参数:如光度计、光谱仪、色度计、激光参数测量仪、光学传递函数测量仪等。 ▲电离辐射:各种放射性、核素计量,X、γ射线及中子计量仪器等。
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使用或了解哪些仪器仪表?
★时间频率:各种计时仪器与钟表、铯原子钟、时 间频率测量仪等 ★电磁量:交、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RLC测量仪、静电仪、磁参数测量仪等 ★无线电参数测量仪器 :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相位测量仪、频谱分析仪、动态信号分析仪等。 ★集成电路测试仪器:
软件
插件
接口
插件
仪器插件
电源
PC总线
GPIB总线
扩展底板或外部插件箱

PC 机
USB 设备
个人仪器结构图
普通台式PCI
工控机PCI
笔记本PCI
微机扩展式
◆测量过程的软件控制: CPU→ 软件控制测量过程 “以软代硬” →灵活性强、可靠性强 ◆数据处理 : 数字滤波、随机误、系统误差、非线性校准等处理→改善测量的精确度 相关、卷积、反卷积、幅度谱、相位谱、功率谱等信号分析→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信息 ◆多功能化 :一机多用(智能化电力需求分析仪)

仪器仪表行业智能化仪器仪表开发方案

仪器仪表行业智能化仪器仪表开发方案

仪器仪表行业智能化仪器仪表开发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2)1.3 技术路线 (3)第二章智能化仪器仪表发展现状与趋势 (3)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3)2.1.1 国际发展现状 (3)2.1.2 国内发展现状 (3)2.2 行业发展趋势 (4)2.2.1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 (4)2.2.2 产品多样化与个性化 (4)2.2.3 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4)2.2.4 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4)2.2.5 跨界融合与创新 (4)第三章需求分析 (5)3.1 市场需求 (5)3.2 用户需求 (5)3.3 技术需求 (5)第四章系统架构设计 (6)4.1 总体架构 (6)4.2 硬件架构 (6)4.3 软件架构 (7)第五章关键技术研究 (7)5.1 传感器技术 (7)5.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7)5.3 通信技术 (8)第六章硬件开发 (8)6.1 传感器选型与设计 (8)6.1.1 传感器选型原则 (8)6.1.2 传感器设计 (9)6.2 控制器设计 (9)6.2.1 控制器选型 (9)6.2.2 控制器设计 (9)6.3 电源管理 (10)6.3.1 电源需求分析 (10)6.3.2 电源设计 (10)第七章软件开发 (10)7.1 操作系统选择 (10)7.2 应用程序开发 (11)7.3 界面设计 (11)第八章集成与测试 (12)8.1 硬件集成 (12)8.2 软件集成 (12)8.3 测试与验证 (12)第九章市场推广与运营 (13)9.1 市场策略 (13)9.1.1 市场定位 (13)9.1.2 产品差异化 (13)9.1.3 品牌建设 (13)9.1.4 价格策略 (14)9.2 销售渠道 (14)9.2.1 直接销售 (14)9.2.2 代理商合作 (14)9.2.3 渠道拓展 (14)9.2.4 跨界合作 (14)9.3 售后服务 (14)9.3.1 售后服务体系建设 (14)9.3.2 24小时客服 (14)9.3.3 定期回访 (14)9.3.4 售后服务培训 (14)9.3.5 售后服务承诺 (15)第十章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15)10.1 项目进度管理 (15)10.2 质量管理 (15)10.3 风险评估与控制 (15)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已渗透至各个行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Design of intelligent Instrument一、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没有测量就没有鉴别,科学技术就不能前进。

要测量就必须有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先进的仪器仪表。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单片微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在原理、功能、精度及自动化水平等方面都不得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一种完全突破传统概念的新一代测试仪器——智能仪器。

现在很多厂商、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都在研制开发各种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广大的仪表设计、生产和使用人员都不得迫切希望了解和掌握单片机在测量控制仪表中的应用技术。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本课程是测控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2、知识要求:要求必须具备电路、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汇编原理及单片机原理的学习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生出去工作打下基础。

3、能力要求:系统地阐述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人机接口、过程通道接口、串行和并行通讯接口、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仪表硬件及软件的设计方法。

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设计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2、具体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让学生了解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功能特点、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设计方法[教学内容]学习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基本与发展、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功能特点、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设计方法[重点难点]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功能特点[教学方法]板书,以教、学相结合来进行讲解。

[作业]课后复习思考题[课时]0.5学时第二章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中专用微处理机[目的要求]让学生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教学内容]介绍了MCS-51系列单片机的特点、 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CHMOS型单片机的节电工作方式、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重点难点]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CHMOS型单片机的节电工作方式、MCS -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教学方法]板书,以教、学相结合来进行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可靠性的总体考虑
也可以采用冗余结构,当某些元器件发生故障时也不影响 整个系统的运行。软件是智能仪器中微机测控系统区别于 其他通用电子设备的独特之处,通过合理编制软件可以进 一步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3)安装与调试。元器件与整个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是保 证系统运行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尽管元件选择严格,系 统整体设计合理,但安装工艺粗糙,调试不严格。仍然达 不到预期的效果。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7.2.2.软件可靠性设计
1.时间冗余技术
为了提高智能仪器的可靠性,可以采用重复执行某一 操作或某一程序,并将执行结果与前一次的结果进行比 较对照来确认系统工作是否正常。只有当两次结果相同 时,才被认可,并进行下一步操作。如果两次结果不一 样,可以再重复一次,当第三次结果与前两次之中的一 次相同时,则认为另一结果是偶然故障引起的,应当剔 除。如果三次结构均不相同时,则初步判定为硬件永久 性故障,需进一步检查。 这种方法是用时间为代价来换取可靠性,称为时间冗 余技术,俗称重复检测技术。它的优点是不用增加设备 的硬件投资,简单易行。其不足之处是减慢了运行速度 。因而只能用在执行时间比较宽余,操作步骤又是比较 重要的情况。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可靠性的总体考虑
(4)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操作人员一时难以全面 、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复杂系统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智能 仪器能自动防止和容许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不至于产生 严重的控制误差和系统发生故障。 综上所述,提高智能仪器的可靠性、安全性,成为人 们日益关心的课题。智能仪器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就是在 这种需求下产生的,人们在不断完善智能仪器的微机系统 硬件配臵过程中,分析系统受干扰的原因,探讨和提高系 统的抗干扰能力,这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意义,而且 具有很高的工程实用价值。因此,智能仪器可靠性和抗干 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现在科研上重点研究的课题。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可靠性的总体考虑
导致智能仪器系统运行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 三点: (1)元器件本身的性能与可靠性。元器件是组成系统的基 本单元,其特性好坏与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系统性能与可 靠性。因此,在可靠性设计当中,使其在长期稳定性、精 度等级方便满足要求。 (2)系统结构设计。包括硬件电路结构设计和运行软件设 计。元器件选定之后,根据系统运行原理与生产工艺要求 将其连成整体 ,并编制相应软件。电路设计中要求元器件 或线路布局合理,以消除元器件之间的电磁耦合相互干扰 ;优化的电路设计也可以消除或消弱外部干扰对整个系统 的影响,如去耦电路、平衡电路等等;
2.部件及系统级的可靠性措施
(4)故障自动检测与诊断技术 对于复杂的系统,为了保证能及时检验出有故障装臵或 单元模块,以便及时把有用单元替换上去,就需要对 系统在线的测试与诊断。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 为了判定动作或功能的正常性;二是为了及时指出故 障部位,缩短维修时间。 (5)失效保险 有些重要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时希望整个系统应处于安 全或保险状态。例如,某些工业自动化装臵一旦发生 故障,不论性质如何,应自动切断执行设备,以免造 成更大事故。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7.2 可靠性设计
针对影响智能仪器可靠性的各种因素的特点, 必须采取相应的硬件或软件方面的措施,这是智能 仪器可靠性设计的根本任务。为提高可靠性,可以 从硬件、软件两方面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 在系统设计时就予以考虑。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7.2.1.硬件可靠性设计
元器件的选择是根本,合理安装调试是基础,系统设计是 手段,外部环境是保证,这是可靠性设计遵循的基本准则, 并贯穿于系统设计、安装、运行的全过程。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可靠性的总体考虑
由于存在干扰,如何保证和提高智能仪器的可靠性和 安全性,成为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 (1)随着智能仪器在测控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使用条件从 环境优良的机房转向工厂、野外、水上、空中等复杂环境 ,其工作条件往往比较恶劣,导致计算机受干扰而出错的 概率增加。 (2)随着智能仪器功能的日益完善和运算速度的加快,其 系统的组成日趋复杂,所使用的元器件增多,印刷电路板 装配密度加大,这些都使智能仪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故障的概率增大。 (3)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数字化、智能化仪表的 广泛采用,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成为提 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在运行中 经常发生故障,轻则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重则可以导 致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量,它比可靠度、失效率更直接形象地给出了一个产品
的可靠性的参数指标。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可靠性的总体考虑
影响智能仪器可靠、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是来自系 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电气干扰,以及系统结构设计、元器 件选择、安装、制造工艺和外部环境条件等。这些因素对 智能仪器造成的干扰后果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数据采集误差加大 干扰侵入智能仪器系统单元模拟信号的输入通道,叠加在 有用信号之上,会使数据采集误差加大,特别是当传感器 输出微弱信号时,干扰更加严重。 (2) 控制状态失灵 一般微机输出的控制信号较大,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但 微机输出的控制信号常依据某些条件的状态输入信号和这 些信号的逻辑处理结果。若这些输入的状态信号受到干扰 ,引入虚假状态信号,将导致输出控制误差加大,甚至控 制失常。
第七章 智能仪器可靠性与抗干扰技术
本章重点
7.1 7.2 7.3 可靠性概述 可靠性设计 智能仪器抗干扰技术
首页
重点: 1.影响智能仪器可靠性和产生干扰 的主要因素
2.为提高仪器的可靠性采取的软件 、硬件措施 3.为消减干扰因素的影响可以采取 的抗干扰技术
返 回
7.1 可靠性概述
近年来,智能仪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地应用到工业自 动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等领域中,有效 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工作条件,大大控制质量与 经济效益。但是,系统工作环境往往是比较恶劣和复杂 的,其应用的可能性、安全性就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 题。智能仪器必须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否则将导致 控制误差加大严重时会使系统失灵,甚至造成巨大的损 失。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可靠性的总体考虑
(3)数据受干扰发生变化 智能仪器中的微机系统中,由于RAM存储器是可以读/写 的,因此在干扰的侵害下,RAM中的数据有可能被窜改。 根据干扰窜入的途径、受干扰数据的性质不同,系统受 损坏的情况也不同。有的造成数据误差,有的使控制失 灵,有的改变程序状态,有的改变某些部件(如定时器/ 计数器,串行口等)的工作状态等。 (4)程序运行失常 微机中程序记数器PC的正常工作,是智能仪器系统维持 程序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但若外界干扰导致PC值的改 变,破坏了程序的正常运行。由于受到干扰后的PC值是 随机的,因而导致程序混乱。通常情况下是程序将执行 一系列毫无意义的指令,最后进入“死循环”,这将使 输出严重混乱或系统失灵。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3)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又称平均寿命,是产品寿命的 平均值。对于可修复系统,平均寿命可看作是“一个或 多个产品在它的使用寿命期内某个观察期间累积工作时 间与故障次数之比”。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平均寿命 可看作是“当所有试验样品都观察到寿命终了时,用所 有实际值计算出算术平均值作为样品累积试验时间,样 品累积试验时间与失效数之比为平均寿命 ”。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是最常用的描述可靠性的特征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2.部件及系统级的可靠性措施
(2)电磁兼容设计 电磁兼容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在电磁环境中的适应性,即能保 持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目的,使系统 既不受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也不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影 响。 智能仪器常用的抗电磁干扰的硬件措施有滤波技术、去耦电 路、屏蔽技术、接地技术等;常用的软件措施主要有数字 滤波、软件冗余、程序运行监视及故障自动恢复技术等等 。 (3)信息冗余技术 对智能仪器而言,保护信号和重要数据是提高可靠性的重 要方面。为了防止系统因故障等原因而丢失信息,常将重 要数据或文化多重化,复制一份或多份“拷贝”,并存于 不同空间。一旦某一区间或某一备份被破坏,则自动从其 他部分重新复制,使信息得以恢复。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可靠度是指产品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 时间内完成规定功率的概率。这里的规定条件包括 运行的环境条件、使用条件、维修条件和操作水平 等等。 (2)失效率又称故障率,是指工作到某一时刻尚未 失效的产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 率。数字电路以及其他电子产品,在其有效寿命期 间内,如果它的失效率是由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芯 片的故障所引起的,则失效率为常数。这是因为电 子器件、集成芯片经过老化筛选后,就进入偶发故 障期。在这一时期内,它们的故障是随机均匀分布 的,故障为一常数。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7.2.2.软件可靠性设计
智能仪器运行软件是系统欲实行的各项功能的具体反映, 设计人员高级脑力劳动的结晶。软件的可靠性主要标志是软 件是否真实而准确地描述了欲实现的各种功能。因此,对生 产工艺的了解熟悉程度直接关系到软件的编写质量。提高软 件可靠性的前提条件是设计人员对生产工艺过程的深入了解 ,并使软件易读、易测和易修改。 为了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应尽量将软件规范化、标准化和 模块化,尽可能把复杂的问题化成若干较为简单明确的小任 务。把一个大程序分成若干独立的小模块,这有助于及时发 现设计中的不合理部分,而且检查和测试几个小模块要比检 查和测试大程序方便很多。 软件可靠性技术尚在探索研究阶段,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解 决,例如软件的可测性问题。以下介绍一些实践中使用的技 术。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1.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可靠性是描述系统长期稳定、正常运行能力的一个 通用概念,也是产品质量在时间方面的特征表示。可靠 性又是一个统计的概念,表明在一时间内产品或系统稳 定正常完成预定功能指标的概率。对于应用在工业现场 的微机控制测控系统而言,可靠性指标是最重要的质量 指标。 可靠性的定义是指产品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 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最集中反映了某 种产品或设备的质量指标。 描述可靠性的定量指标常用可靠度、失效率、平均 无故障时间这些特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