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养生知识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如何养生

二十四节气如何养生

二十四节气如何养生
1.立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早起锻炼。

2.雨水:加强自我防护,防止感冒;多吃清淡的食品。

3.惊蛰:调整饮食,多吃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保持心情愉悦。

4.春分: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少吃油腻的食物。

5.清明:注意眼睛保健,多吃含胡萝卜素的食物;不饮酒。

6.谷雨:多吃有益肝脏、保肝的食品;要注意质量而非数量。

7.立夏: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保持适度运动。

8.小满: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保持精神愉悦。

9.芒种:要保暖,多吃温热的食品;不过量饮水。

10.夏至:多吃碱性食品;应避免暴饮暴食。

11.小暑:多吃清淡的食品;多饮清凉的饮料。

12.大暑:要注意防暑降温,多喝水;多吃清热解毒的食品。

13.立秋:要注意补充气血,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14.处暑:多吃有益肠胃健康的食品;要注意合理饮食。

15.白露:多吃有益肺部健康的食物;注意防止虫咬。

16.秋分:多吃绿色食品,如蔬菜等;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17.寒露:多吃温热食物;注意保暖。

18.霜降: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保持心情平稳。

19.立冬:多吃温热的食品;合理增加锻炼强度。

20.小雪: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注意保温。

21.大雪:多吃滋补食品,如黑芝麻、核桃等;不吃生冷食物。

22.冬至:多吃保暖食品,如糯米饭、各种热汤等;保持室内温度。

23.小寒: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品;注意保暖。

24.大寒:多吃温暖的食品,如羊肉等;避免长期憋尿。

24节气养生日历

24节气养生日历

24节气养生日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

具体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每个气,都要如何去做呢?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24节气养生日历,希望对你有用!24节气养生一月:养肾防寒养生原则:秋冬养阴、养肾防寒。

注意锻炼:多散步、慢跑等,同时应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饮食宜忌:合理进补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多吃羊肉、鸡肉、甲鱼、核桃仁、大枣、龙眼肉、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

以上食物均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痰、止咳补肺的功效。

当然体质偏热、易上火的人士应注意缓补、少食为好。

忌一切寒凉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

24节气养生日二月:阳气生发,适当春捂养生原则:春夏养阳、适当春捂。

起居:“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以后气候仍然干燥,补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饮食宜忌:宜多食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

忌辛辣之物。

春季阳气初生,应该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

因为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

24节气养生三月:晚睡早起,食甜养肝养生原则:春夏养阳、春养肝。

起居: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这样可以使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饮食宜忌:多食甜,如大枣、锅巴、山药、韭菜、菠菜、荠菜、鸡肉、鸡肝等。

少食酸,如西红柿、柠檬、橘子等。

春季适当多吃能温补阳气的食物。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春天应肝,肝气旺可伤脾,所以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

24节气养生四月:调节阴阳养生原则:补肾、调节阴阳。

养生关键:为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运动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极拳等。

饮食调摄方面,须定时定量,防暴饮暴食。

饮食宜忌:多食菠菜、荠菜、葱、水果、山药、枸杞、兔肉,少吃辛辣、油腻、大寒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鱼、海虾等。

24节气养生五月:关注心脏养生原则:中医理论认为,“立夏”前后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则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则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为基础,以我国东经120度为准,划分为24个等分时段。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天文现象,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养生法则。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1.积极运动:春季阳气生发,天地间万物回春,是进行各种有氧运动的好时机。

适宜选择慢跑、跳绳、太极拳等活动,增强体质。

2.注重饮食:春季气候湿润,脾胃易受伤。

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少食生冷食物,增加食物中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

3.调理肝脏:春季为肝脏活动最旺盛的时候,要合理调理肝脏。

可以食用一些具有调理肝脏功能的食物,如山楂、苦瓜、薏米、甜瓜等,避免饮酒过度。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1.饮食清淡: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容易出汗过多,容易导致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流失。

适当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虾等,多饮白开水和粥类。

2.避免暴晒:夏季阳光直射强烈,容易导致中暑。

外出时要注意做好防晒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3.多吃瓜果:夏季是水果丰收的季节,水果富含维生素和水分,有利于清热解渴。

适量多吃西瓜、苦瓜、黄瓜等瓜果,补充水分和营养。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1.运动锻炼:秋季天气凉爽,适合进行户外运动,如登山、徒步、打球等。

适当增加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2.锻炼呼吸系统:秋季干燥的气候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可进行深呼吸、呼吸操等锻炼,增加肺活量,保护呼吸系统健康。

3.调理肺脏:秋季是肺脏最旺盛的季节,可以食用一些滋润肺部的食物,如橙子、百合、银耳等,避免吸烟和被动吸烟。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保持温暖:冬季气温低,人体易受寒冷侵袭。

应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温暖,穿着合适的衣物,避免受寒感冒。

2.合理饮食:冬季是人体需求热量较高的季节,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进食高热量的食物。

24节气养生

24节气养生

24节气养生24节气是国人自己划分的,那么24节气养生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就让店铺告诉你24节气养生,欢迎参阅饮食养生1.历史食俗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

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

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

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

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

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

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

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

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

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

“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

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

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2.饮食起居与传统养生专家告诉我们,养生的要义在于平衡,即促进身体的平衡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传统养生古已有之。

民谚就有“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等在民众中拥有广泛认知度和可行性的养生之道。

因此,为了体现本版的服务功能,今天我们就请专家从如何吃、喝、睡、行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些科学养生的具体做法。

传统养生是中国5000年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统养生的宝库中汲取知识,有助于科学地保持健康体魄。

实际上,传统养生就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饮食起居无处不养生。

3.吃:宜清淡讲五性饮食一是要适量清淡。

24节气养生中医知识

24节气养生中医知识

24节气养生中医知识24节气是古代中国农民根据地球公转的规律,结合气候变化、生冷热变化等因素,将一年划分为24个节气,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和饮食调理。

中医养生注重顺应自然,尊重季节变化,借助24节气的指引,进行调理养生,有益于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的养生角度,介绍24节气中医知识。

春季:春季是阳气充盈、万物复苏的季节。

春季养生原则是舒肝理气、活血化痰。

1. 立春: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此时肝阳初生,宜保肝壮阳。

合理饮食要注意清淡不油腻,多吃蔬菜水果和益气养血的食物,如红枣、黑木耳等。

2. 雨水:春季农作物开始生长,气候潮湿,易伤脾。

此时宜保护脾胃,多食温补的食物,如姜、糯米、红枣等。

3. 清明:春季气温回升,万物生机勃发。

此时宜清热补肝,多食绿叶蔬菜、豆类等,注意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4. 谷雨:此时天气温暖,湿气重,易伤脾胃。

应多食消湿化痰的食物,如山药、赤小豆等。

夏季: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天气炎热湿热,养生原则是清热利湿、益气生津。

5. 立夏:夏季的开始,此时宜清热利湿,多食温凉的食物,如黄瓜、荸荠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6. 小满:此时天气逐渐炎热,容易出汗,脾胃功能较弱。

宜多食养血益气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等。

7. 芒种:夏季养生要重视养阴润燥,多食水果和清凉的食物,如西瓜、绿豆等。

8. 夏至:此时阳气达到顶峰,阴气逐渐增长。

此时宜多食温性和益气滋阴的食物,如桑葚、鸽肉等。

秋季: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天空湛蓝,空气清新。

养生原则是收敛肺气、调养脾胃。

9. 小暑:夏天的尾巴,此时阳气渐消。

宜多食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等。

10. 大暑:此时气温最高,人体易出热,宜多食益气清热的食物,如绿豆、桑葚等。

11. 立秋:秋季的开始,此时宜养阴滋润,多食水果和滋阴的食物,如甘蔗、芝麻等。

12. 处暑:天气开始转凉,脾胃功能较强。

宜多食脾胃健运的食物,如山药、黄豆等。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建议收藏)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建议收藏)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建议收藏)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分别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根据不同时令,选择不同养生方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诗词君为您整理各节气养生大全,一起学习吧!【立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

阳历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时节养生最重要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

春属木,与肝相应。

在春季养生方面,主要是护肝,食品则应选择辛湿发散的大枣、豆豉、葱、花生等,可以达到很好的食疗效果。

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适宜的膳食有首乌肝片、虾仁韭菜、珍珠三鲜汤等,食之有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温中益气的功效。

【雨水】斗指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时值公历2月18日前后。

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

所以,雨水时节的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

可选择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惊蛰】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也。

每年阳历3月6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

饮食调养:应多食壮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

惊蛰的饮食原则是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也可以适当选用补品,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益正气作用的食疗粥来增强体质。

维生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的摄入能够明显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有:水萝卜、辣椒、甜椒、西兰花、桂圆、荔枝等。

还应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甘蔗等。

一般选服具有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的补品。

【春分】斗指壬为春分,行约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春分。

阳历3月21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

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因此人们保健养生也应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24节气养生知识

24节气养生知识

24节气养生知识标题:24节气与养生之道自古以来,中国便以农业立国,人们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观察天象,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历法——农历。

农历不仅指导农业生产,更融入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其中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24节气。

24节气不仅是天文、气象、物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依据。

一、春分: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此时要顺应自然规律,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饮食上应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草莓、柑橘等,以增强免疫力。

二、夏至: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大,此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

可以多吃些清淡的食物,如瓜果、豆制品等,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同时,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三、秋分: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调节饮食,注意滋阴润燥。

可以多吃些梨、葡萄、苹果等生津止渴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此外,秋季气候干燥,要注意保湿,防止皮肤干燥。

四、冬至: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暖。

此时,应多吃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如肉类、鱼类等,以补充体能。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以上只是24节气养生的一部分,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养生方法。

比如清明时节,要注意“春捂”,以防感冒;立夏时,要注意养心安神,保持心情舒畅;立秋时,要注意补肺润燥,预防呼吸道疾病;立冬时,要注意温肾壮阳,提高身体抵抗力。

24节气养生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与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总的来说,24节气养生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养生方法,它将养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能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自然的力量,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身心健康。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一、立春:提升气机,预防感冒立春,是中国农历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阳气开始升发的时候。

此时,中医养生注重祛寒保暖。

由于气温的波动,人体容易感受寒冷,因此多喝温热的饮料,如姜汤、红糖水等,有助于驱寒。

此时也是养生调理的好时机,多进行各种运动,提升气机,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二、雨水:活血祛湿,预防疼痛雨水节气,气温回升,湿气逐渐增加。

中医养生强调舒筋活络,祛湿排毒。

在饮食方面,可多选择具有温补的食材,如生姜、大蒜等,有助于活血祛湿。

此时容易出现风湿、关节疼痛等问题,可以通过适当加强锻炼,如散步、太极等,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春分:均衡饮食,调理气血春分节气,昼夜平分,阴阳力量处于平衡状态。

中医养生鼓励均衡饮食,调理气血。

在饮食方面,可适度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免疫力。

此时也是调理肝脏的好时机,多进行舒缓身心的活动,如瑜伽、冥想等,有助于放松紧绷的神经,平衡情绪。

四、清明:排毒养肺,预防过敏清明节气,是春季的重要节气,也是进入阳明之气的时候。

中医养生强调清肝明目,排毒养肺。

此时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清爽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清除体内毒素,减轻肝脏负担。

同时,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肺功能,预防过敏症状。

五、谷雨:调理脾胃,增加营养吸收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万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中医养生注重调理脾胃,增加营养吸收。

此时可以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绿豆汤等,有助于增加营养吸收。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适量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调整脾胃功能,增强体质。

六、立夏:养肝护肝,预防肝病立夏节气,代表着初夏的开始,也是肝脏开始兴旺的时候。

中医养生强调养肝护肝,预防肝病。

此时可以选择一些养肝的食物,如黄花菜、山楂等,有助于肝脏排毒和调节功能。

同时,注意保持情绪稳定,远离压力和焦虑,有助于维持肝脏的健康。

七、小满:清热降火,防止口干舌燥小满节气,气候已经进入夏季,温度开始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节气养生知识一、立春(2月2日—5日)1、饮食调养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之后,万物复苏,一年四季也就随之开始。

立春饮食要清淡,不要过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

春天,肝气旺盛,要避免肝气过盛导致脾胃虚弱,所以要吃些温和清补的食物。

适合吃的食物有红枣、蜂蜜、香椿、芥蓝、韭菜、春笋、豆芽、菠菜、香菜等。

不宜吃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辣椒、螃蟹等。

2、穿衣助手立春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冷暖不定,要当心“倒春寒”的侵扰。

人体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不宜立即脱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更要审慎,不可骤减。

避免受寒、引起感冒、发烧。

3、起居作息在作息时间上,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睡早起。

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春困”,使自己的身体、精神与大自然相适应,精力充沛。

4、精神调养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

同时,春季万物复苏,人体新陈代谢逐渐增强,应通过适当的调整,使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5、养生关键点在养生方面,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养肝护肝。

6、立春应该吃什么立春吃红枣:有助养脾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

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

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

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立春吃蜂蜜:清肺解毒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

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寒还暖,人容易感冒。

由于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

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立春吃春芽:顺应时节春日食春芽。

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是,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就不吃。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

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

立春吃韭菜:保养阳气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

而韭菜最宜人体阳气。

韭菜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胃、提神、强肾等功效。

春韭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为鲜美。

其根白如玉,叶绿似翠,清香馥郁。

春韭吃法多样,既可佐肉、蛋、虾、墨鱼等,又可做蒸包、水饺的馅料。

炒绿豆芽或豆腐干时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立春吃春笋:顺应时节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春笋作为美味佳肴,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

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

春笋笋体肥厚,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可荤可素。

做法不同,风味也各异,炒、炖、煮、煨皆成佳肴。

地方名菜春笋均占一席之地,如上海的“枸杞春笋”,南京的“春笋白拌鸡”,浙江的"南肉春笋"。

立春吃葱姜蒜:杀菌防病葱姜蒜不仅是调味佳品,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可增进食欲、助春阳,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春季是葱和蒜在一年中营养最丰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时候,此时食之可预防春季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

北方人春天爱吃的小葱炒鸡蛋或小葱蘸酱,都是很有营养和顺应节气的最佳吃法。

立春吃菠菜:解毒防春燥菠菜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季为佳。

“春菠”根红叶绿,鲜嫩异常,最为可口。

春季上市的菠菜,对季度、防春燥颇有益处。

中医也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

二、雨水(2月18-20日)1、饮食调养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寒冷彻骨的天气逐渐消失,春风拂面,冰雪融化,空气温度及湿度开始增加。

这一节气,脾胃最容易受到湿气的困扰,应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少食油腻、腥发食物。

春季气候转暖,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

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

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少吃油炸、烧烤、寒凉、酸味食物,如薯片、炒货、烧烤等。

忌吃:生葱、大蒜、胡椒、辣椒、白酒等。

2、穿衣助手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

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

老人小孩要“春捂”,预防“倒春寒”。

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洗完头要及时吹干。

3、起居作息要保证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

生活上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

适当增加户外运动,令气血通畅,筋骨柔软。

这样有益于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4、精神调养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及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尤为不利。

要保持积极乐观,保持情绪稳定。

5、养生关键点雨水节气,脾胃最容易受到湿气的困扰,同时要避免肝气过盛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应加强对脾胃的养护。

6、雨水应该吃什么雨水节气吃山药:健脾益胃、助消化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

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

而且山药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

雨水节气吃大枣:养胃健脾《本草纲目》说:大枣气味甘,怕年,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红枣中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有机酸,对大脑有补益作用。

红枣还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功效。

雨水节气吃豆苗:清热祛火豆苗,俗称豌豆藤。

豆苗作为食品,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豌豆种出西湖,今北土甚多,九月下种,苗生柔弱如蔓,有须,叶似蒺藜叶,两两相对,嫩时可食。

”豆苗是豌豆萌发出2~4个子叶时的幼苗,鲜嫩清香,最适宜做汤。

豆苗的营养价值与豌豆大致相同。

在豌豆荚和豆苗的嫩叶中富含维生素C和能分解体内亚硝胺的酶,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

豆苗所含的止杈酸、赤霉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质,具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

豆苗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纤维素,可以防止便秘,有清肠作用。

中医认为,豆苗性凉微寒,具清热作用,春天吃可清热祛火,还助于使皮肤光滑柔软。

另外,豆苗还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雨水节气吃荠菜:药两用的护生草荠菜在我国被食用的历史已有几千年,《诗经》中已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说明西周时人们就已经食用荠菜了。

自古以来,荠菜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野菜。

从荠菜刚吐出嫩叶时,就开始采摘当菜吃,说是此菜能治百病,对身体很有益处,称它为“护生草”。

所以民谚说:“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

”荠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还含有黄酮苷、胆碱、乙酰胆碱等。

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含量丰富,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还能降低血压、健胃消食,治疗胃痉挛、胃溃疡、痢疾、肠炎等病。

中医认为,荠菜性味甘平,药用价值很高,具有明目、清凉、解热、利尿、治痢等功效,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崩漏、月经过多、目赤肿痛等。

《名医别录》载“主利肝气,和中”。

《日用本草》载“凉肝明目”。

《本草纲目》载“明目,益胃”。

雨水节气吃菠菜:对解毒和防春燥颇有益处菠菜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季为佳。

“春菠”根红叶绿,鲜嫩异常,最为可口。

春季上市的菠菜,对解毒、防春燥颇有益处。

中医也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

雨水节气吃韭菜:健胃提神韭菜、特别是在春天生长的韭菜,营养价值极高,而且还具有健胃提神、强肾护阳的功效。

雨水节气吃春芽:当季蔬菜吃蔬菜的重要性主要是吃当季蔬菜,而春芽就是当季蔬菜中的一种。

这个季节可以吃豆芽、香椿、蒜苗、豆苗和莴苣。

另外,对于那些需要滋补调养的人来说,这个季节可用西洋参、龙眼肉、党参和黄芪等炖鸡或者是炖瘦肉。

三、惊蛰(3月5-7日)1、饮食调养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初响、冬虫苏醒。

惊蛰养生要根据自然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饮食的调养。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各种病毒开始活动起来,要注意防止病菌的侵害。

饮食要清淡,避免摄入大量脂肪,加重肝脏的负担。

要注意饮食卫,多吃含植物蛋白以及维生素的食物,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如鸡肉、豆腐、胡萝卜、西兰花等;适量多食黑木耳、香菇等也能增加抗病毒能力。

另外要少食酸味、腥发、刺激性食物,如海鲜、辣椒、花椒等。

2、穿衣助手惊蛰节气,气温回升,但这个回升是一个渐变过程,气温会忽高忽低,天气忽冷忽热。

要适当进行“春捂”,避免天气骤降引起感冒及支气管疾病。

特别是老人、小儿以及产妇和慢性病患者,不要过早地脱掉棉毛衣服,以防风寒侵入而致病。

3、起居作息春天时节,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即所谓的“春困”。

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适当运动,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舒展阳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同时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

4、精神调养在情绪方面,要保持心情愉快。

春季干燥,应避免情绪暴躁,尽可能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

5、养生关键点惊蛰之后,阳气上升较快,所以要注重养肝,远离烟酒,饮食宜滋阴清肝火。

同时,惊蛰节气,气温忽高忽低,病毒活性增强,要注意防寒、防病。

6、惊蛰应该吃什么惊蛰节气吃蕹菜:解毒最好的蔬菜中医认为,空心菜具有很强的解毒功效。

它性凉味甘,具有解暑行水、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润肠通便等功效,被《南方草本状》誉为“奇蔬”;适用于痔疮、便血、折伤、虫蛇咬伤、淋浊、带下及饮食中毒等症。

加热时间不恰当,会使空心菜颜色变差,营养受损。

最好把茎和嫩叶分开吃。

嫩叶适合急火快炒和凉拌,搭配腐竹、豆腐、鱼、肉沫、芝麻酱等能使营养搭配更为合理。

茎可以切成丁,与黄豆、豆渣等一起炒,口感独特,营养丰富。

惊蛰节气吃茼蒿:开胃消食、理气宽中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茼蒿菜所含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油等药用成分,会刺激胃黏膜,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脾胃不和、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患者常食茼蒿菜对防治疾病大有益处。

茼蒿菜可以炒、涮、拌等方式熟食,也可蘸以各种调料生食。

茼蒿菜拌上花生酱会觉得更脆爽更有味道,但是胃虚寒者不宜多吃茼蒿菜。

惊蛰节气吃莴笋:增强胃液、消化液及胆汁的分泌莴笋中含的钾是钠的27倍,而且含有的维生素还有利于促进排尿,维持水平衡,对高血压患者有很大的裨益。

莴笋含碘量高,对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格发育会产生有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