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合集下载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通假字是汉字使用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指的是在古代文献中,作者有时会使用一个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现象被称为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

通假字的使用基于古音的相同或相近,用以达到表达的需要。

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文言文和古诗词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论语六则》“罔(wǎ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

(《论语六则》)“识《zhì)”: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没有。

5、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吗。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pān)”:通“攀”,牵,引。

7、著我旧时袍。

(《木兰诗》)“著(zhuó)”:通“着”,穿。

8、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帖(tiē)”:通“贴”,粘贴。

9、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huǒ)”:通“伙”,伙伴。

10、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ěr)”:通“耳”,相当于“罢了”。

1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quē)”:通“缺”,断缺。

12、哀转久绝。

(《三峡》)“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1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竦(sǒnɡ)”:通“耸”,高耸。

1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zuò)”:通“座”,座位。

15、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强项令》)“臧(cáng)”:通“藏”,躲藏。

16、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班(bān)”通“颁”,分发。

17、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见(xiàn)”:通“现”,出现。

18、技止此耳! (《黔之驴》)“止(zhǐ)”:通“只”,只不过。

19、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

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

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11、说yuè通“悦”,高兴(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宣王说之《滥竽充数》(3)公输盘不说《公输》(4)秦王不说《唐睢不辱使命》2、女rǔ通“汝”,你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3、知zhǐ通“智”,明智;智慧(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2)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4、厌yàn通“餍”,满足学而不厌《论语·述而》5、还xuán通“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6、汤tàng通“烫”,用热水焐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7、齐jǐ通“剂”,药剂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8、止zhǐ通“只”,只有(1)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狼》(2)技止此耳《黔之驴》(3)止午、未、申三时《西湖游记二》9、亡wú通“无”,没有(1)日知其所亡《乐羊子妻》(2)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3)最喜小儿亡赖《清平乐·村居》10、屏bǐng通“摒”,放弃;扔掉屏弃而不用《为学》11、帖tiē通“贴”,粘对镜贴花黄《木兰诗》12、火huǒ通“伙”,同伴出门看火伴《木兰诗》13、尔ěr通“耳”,罢了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14、争zěn通“怎”,怎么样争渡,争渡《如梦令》15、见xiàn通“现”,出现(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2)下见小潭《小石潭记》(3)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才美不外见(表现)《马说》16、竦sǒng通“耸”,耸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17、阙quē通“缺”,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18、阙quē通“缺”,过失,缺点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19、反fǎn通“返”,往返;返回(1)始一反焉《愚公移山》(2)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20、强jiāng通“僵”,僵硬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21、道dǎo通“导”,引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22、曷hé通“何”,什么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23、熙xī通“嬉”,开玩笑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24、具jù通“俱”,详细,全部,都(1)具以情告《周处》(2)百废具兴《岳阳楼记》25、辑jí通“缉”,连缀辑以翡翠《买椟还珠》26、遽jù通“讵”,就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27、要yāo通“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28、坐zuò通“座”,座位满坐寂然《口技》29、扳pān通“攀”,牵,引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伤仲永》30、攀bān通“扳”,往里拉右手攀右趾《核舟记》31、指zhí通“直”,一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32、惠huǐ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33、厝cuò通“措”,放置一厝朔东《愚公移山》34、陇lǒng通“垄”,高地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35、蕃fán通“繁”,繁盛,众多可爱者甚蕃《爱莲说》36、那nǎ通“哪”,怎么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37、距jù通“拒”,抵挡子墨子九距之《公输》38、诎qū通“屈”,折服公输盘诎《公输》39、诎qū通“屈”,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40、圉yù通“御”,抵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41、有yòu通“又”,整数后的零头(1)舟首尾长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42、衡héng通“横”,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43、衡héng通“横”,梗塞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4、甫fù通“父”,古代男子的美称,通常作人的表字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45、与yǔ通“欤”,吗(1)轻寡人与《唐睢不辱使命》(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6、错cuò通“措”,注意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47、仓cāng通“苍”,灰色仓鹰击于殿上《唐睢不辱使命》48、谕yù通“喻”,明白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唐睢不辱使命》49、华huā通“花”,花朵荔枝……华如橘,春荣《荔枝图序》50、裁cái通“才”,仅仅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51、材cái通“才”,才能(1)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2)吾材之敏,倍人也《为学》52、適zhé通“谪”,强迫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53、以yǐ通“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54、唱chàng通“倡”,倡导,号召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55、被pī通“披”,穿着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56、食sì通“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57、僇lù通“戮”,被贬的人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58、趣qū通“趋”,去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59、暴pù通“曝”,晒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60、畔pàn通“叛”,背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1、忍rèn通“韧”,坚韧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2、曾zēng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3、拂bǐ通“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4、属zhǔ通“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65、无wù通“毋”,不要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66、赀zī通“资”,资财持其赀去《越巫》67、直zhí通“值”,价值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68、辟bǐ通“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鱼我所欲也》69、邪yé通“耶”,吗,呢(1)其真无马邪?《马说》(2)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劭南游河北序》70、辩biàn通“辨”,辨别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21、案:同按审察,察看。

八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八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

译:不也高兴吗?)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

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

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

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

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

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

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

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

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

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

初中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

初中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

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初中】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

《童趣》强”(jiāng) 通“僵”,僵硬。

2、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说”(yuè) 通“悦”,愉快、高兴。

3、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女”(rǔ) 同“汝”,你;“知”(zhì) 通“智”,智慧。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知”(zhì) 通“智”5、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见”(xiàn) 通“现”,出现。

6、一切乌有。

《山市》“乌”(wū) 同“无”,没有。

7、裁如星点。

《山市》“裁”(cái) 同“才”,只,仅仅。

8、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不”(fǒu) 通“否”,吗,表否定。

七年级(下册)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bān) 通“攀”,牵,引,理解为带着、带领。

10、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材”(cái) 通“才”,才能,才干。

11、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帖”(tiē) 通“贴”,贴,贴上。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邪”(yé) 通“耶”,语气词。

13、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为,通,谓,说;“知”(zhì) 通“智”,智慧。

14、满坐寂然。

《口技》“坐”(zuò) 通“座”,座位(在座的宾客)。

15、止有剩骨。

《狼》“止”(zhǐ) 通“只”,只有。

八年级(上册)16、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要”(yāo) 通“邀”,邀请。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yǒu) 同“又”,又。

18、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诎”(qū) 通“屈”,弯曲。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核舟记》“甫”(fǔ) 通“父”,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0、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héng) 同“横”,横向。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jiǎn) 通“拣”,挑选。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3、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 5、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 6、止.有剩骨(“止”通“只”。

) 7、止.增笑耳(“止”通“只”,只是。

) 二、古今异义词1、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渐渐”,今“稍微”)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此”,今为判断词。

)3、或.以钱币乞之(或:古“有的”,代词。

今“或许”。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5、卷卷有爷.名(爷:古“父亲”,今“祖父”。

) 6、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只”作副词,今“但是”。

) 7、出郭.相扶将(郭:古“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 8、赏赐百千强.(强:古“有余”,作数词,今“强大,坚强”。

)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王侯的自称”,今“孤单,孤苦”等。

治:古“研究”,今“治理”。

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作学位。

)10、但.当涉猎(但:古“只”,今“但是”。

) 11、见往事..耳(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 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只”,今“但是”。

) 13、虽.人有百手(虽:古“即使”,今“虽然”。

) 14、会.宾客大宴(会:古“适逢”,今“会议”。

) 1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大腿”,今“屁股”。

) 16、宾客意少.舒(少:古“稍微”,今“指数量少、年龄小”。

) 17、河.、渭不足(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 18、逐走.(走:古“跑”,今“行走”。

) 19、盖.(古“表示原因,有原来的精神”,今“遮盖”。

) 20、地维.绝(维:古“绳子”,今“维护,维持”。

) 三、一词多义1、自⎩⎨⎧自:“从”)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为其名(自:“自己”①并自2、闻⎩⎨⎧:“名声”)②不能称前时之闻(闻听说”)①余闻之也久(闻:“ 3、其⎩⎨⎧“他的”)②稍稍宾客其父(其:“这”)①其诗以养父母(其: 4、市⎩⎨⎧词,“买”)②愿为市鞍马(市:动词,“集市”)①东市买骏马(市:名 5、当⎩⎨⎧当,应该”)②但当涉猎(当:”应管”)①当涂掌事(当:“掌6、以⎩⎨⎧”):与“为”组成“认为②自以为大有所益(以词。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1.说[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释]“说”通“悦”,高兴。

2.女[例]诲女知之乎.(《论语》)[释]“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知[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释]“知”通“智”,智慧,明智。

4.不[例]尊君在不?[释]“不”通“否".5.要[例]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释]“要”通“邀”,邀请。

6.转[例]哀转久绝。

(《三峡》)[释]“转”通“啭”,鸣叫。

7.阙[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释]“阙"通“缺”,中断.8.反[例]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释]“反”通“返”,返回。

9.强[例]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释]“强”通“僵",僵硬。

10.属[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释]“属"通“嘱”,嘱咐。

11.坐[例]满坐寂然。

(《口技》)[释]“坐”通“座",座位.12.少[例]意少舒。

(《口技》)[释]“少”通“稍”,稍微。

13.指[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释]“指"通“直”,一直。

14.惠[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释]“惠”通“慧”,聪明。

15.扳[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释]“扳”通“攀”,牵,引。

16.食[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释]“食”通“饲”,喂。

17.见[例]才美不外见。

(《马说》) [释]“见”通“现”,表现.18.材[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释]“材"通“才",才能。

19.邪[例]其真无马邪?(《马说》)[释]“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羞[例]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释]“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21.简[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释]“简”通“拣”,挑选。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一字(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一字(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目录一、一字多义 (4)1、虚词 (4)而 (4)尔 (4)盖 (4)夫 (5)以 (6)故 (7)乎 (8)何 (9)或 (10)者 (10)之 (11)哉 (12)已 (12)因 (13)于 (13)则 (14)为 (15)惟 (16)焉 (17)也 (17)且 (18)然 (19)若 (19)虽 (20)所 (20)即 (21)既 (21)莫 (22)乃 (22)其 (23)2、实词 (24)安 (24)卑 (24)备 (24)被 (24)鄙 (24)毕 (24)薄 (24)策 (24)长 (24)称 ....................................................................... 24 惩 (25)驰 (25)出 (25)辞 (25)次 (25)箪 (25)当 (25)道 (25)得 (25)等 (25)敌 (25)度 (25)端 (25)恶 (25)发 (26)凡 (26)方 (26)分 (26)奉 (26)扶 (26)拂 (26)福 (26)富 (26)更 (26)苟 (26)固 (26)故 (26)顾 (27)观 (27)冠 (27)光 (27)归 (27)过 (27)好 (27)号 (27)患 (27)惠 (27)或 (27)极 (27)寂 (27)加 (27)间 (27)见 (28)将 (28)1借 (28)尽 (28)就 (28)居 (28)举 (28)具 (28)决 (28)绝 (28)开 (28)可 (28)苦 (28)乐 (28)类 (28)利 (28)隶 (29)良 (29)临 (29)鳞 (29)令 (29)名 (29)谋 (29)奇 (29)骑 (29)强 (29)且 (29)清 (29)情 (29)请 (29)穷 (29)屈 (29)去 (30)阙 (30)容 (30)乳 (30)善 (30)少 (30)舍 (30)甚 (30)胜 (30)食 (30)使 (30)始 (30)市 (30)是 ....................................................................... 30 适 (30)书 (30)数 (31)所以 (31)通 (31)图 (31)徒 (31)屯 (31)望 (31)为 (31)谓 (31)文 (31)闻 (31)下 (31)鲜 (31)贤 (31)相 (31)效 (31)屑 (32)谢 (32)信 (32)行 (32)许 (32)寻 (32)焉 (32)艳 (32)夷 (32)遗 (32)已 (32)义 (32)异 (32)易 (32)诣 (32)益 (32)意 (33)因 (33)引 (33)盈 (33)用 (33)友 (33)余 (33)与 (33)欲 (33)援 (33)2缘 (33)杂然 (33)再 (33)曾 (33)争 (33)指 (33)至 (33)志 (34)质 (34)致 (34)诸 (34)属 (34)缀 (34)资 (34)子 (34)自 (34)足 (34)卒 (34)作 (34)坐 (34)二、初中通假字 (35)三、所有通假字 (37)四、初中成语 (41)五、词类活用 (45)六、古今异义 (48)3一、一字多义1、虚词而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七上七下人教版语文共出现的通假字

七上七下人教版语文共出现的通假字

七上七下人教版语文共出现的通假字七年级上册:①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不:同“否”;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说(yue):同”悦”,愉快;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④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舍:同“释”,解除、消除;七年级下册: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邪:同“耶”,语气词;②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同“贴”,粘贴;③但手熟尔(《卖油翁》)尔:同“耳”,相当于“罢了”;④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杓:同“勺”;八年级上册: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峽》)阙:同“缺”,空隙、缺口;2.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3.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同“返”,返回;4.亲威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同“叛”,背叛;5.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女:同“汝”,你;6.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同“增”;7.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同“横”,梗塞、不顺;8.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同“弼”,辅佐;9.寒署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同“返”,往返;10.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同“慧”,聪明;11.军士吏被甲(《周亚夫军细柳》)被:同“披”,穿着;12.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八年级下册:1.便要回家(《桃花源记》)要:同“邀”,邀请;2.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同“横”;3.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冥:同“溟”,海;4.学学半(《虽有嘉肴》)学:同“教”,教导;5.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同“举”;6.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矜:同“鳏”,老而无妻;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食:同“饲”,喂;8.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同“现”;9.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直:同“值”,价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